○高晓蕾
阅读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进行的心灵对话,是思维与情感的深度交流。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既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还原画面,又要由所读的内容联想到自己的生活,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引发人生思考。本文以本单元第二课《丁香结》为例,借助一组写景抒情类散文阐述如何引导学生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的具体实践。
《丁香结》是宗璞的一篇散文,丁香本是自然界中很普通的植物,而作者笔下的丁香则是融入了她独特情感的丁香,平凡的自然之物中蕴含了作者深刻的人生领悟。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具有高度的文化品位。但课文语言雅致新奇,想象画面有一定的难度,加上学生的经历还不够丰富,联系生活引发思考也存在一定困难。
学生五年级学习的《桂花雨》《月是故乡明》与本文有相通之处,都有确定的情感意象,寄托作者深深的感情与感悟。因此,教师根据单元目标、学生学情可以确定如下学习目标:通过对比、联系生活经验等方法从读的内容想开去,感受丁香的形象美;借助比读,理解、感悟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人生态度,分享作者的人生感悟;品味、积累文中富有新鲜感的语言,增强语感,受到审美熏陶。根据学习目标与学生实际,笔者进行了如下实践。
透过作者描绘的语言展开想象,才能更好地体会写景类散文所描绘的意境,所以只有聚焦那些一字传神的词句,品味其中传达的情意,并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由此及彼的想象、联想,才能更好地体察作者的情感。
师:作者开篇就说:“今年的丁香花似乎开得格外茂盛,城里城外,都是一样。”到底开得怎样茂盛?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描写的呢?
生:“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探”“窥”二字让我们感受到了半树丁香那动人的姿态。
师:正因为作者不放过每一个字的推敲,才让我们感受到丁香盛开的画面。你还能找到这样美的画面吗?
生:我勾画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的画面中“积 雪”“雪 色”“莹 白”“参 差 的 绿”“红 窗”这 些 表示颜色的词语,真是色彩鲜艳!
生:我找了雨中丁香的画面,“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渗”字仿佛让我看到了丁香在雨中着了水滴后,白色仿佛可以透过来。
师:还记得《桂花雨》中的“浸在花香里”的感觉吗?比较一下,有何感受?
生:桂花盛开,清香四溢,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都浸在桂花香里。“浸”也仿佛家家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引导学生聚焦这些描写具有新鲜感且较难理解的词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充分调动思维参与,体会词句表达的神韵,再借助对比熟悉文本陌生化的表达,获得真切的理解和体验,让丁香画面更加丰满、立体。
“披文入情”方能“沿波讨源”,透过文字发现作者在作品中表达出来的情感。同时写景类散文作者常会引用一些诗句,适时破解诗句的意思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意象,从而真切体会意象所表达的情感。
师: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你能试着理解一下其中的意思吗?
生:作者借芭蕉、丁香表达自己的愁思。
师:文中作者借丁香也是表达这样的情感吗?
生:文中的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是欢愉和灵感。“人也似乎轻灵得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师:古人常借丁香和愁思连在一起,如“阅读链接”中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的诗句,而作者则反其道而行之,丁香引发的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还记得《月是故乡明》中的诗句吗?(出示: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这样的诗句既显示了作者高度的文化品位,又让我们借诗句聚焦月亮这一意象所营造的不同环境。
借助诗句的过渡、比较,有助于我们聚焦月亮、丁香等意象所承载的不同的情感。古人与作者对丁香结的看法截然不同,教师恰恰可以抓住这一引发思维碰撞的契机,借矛盾冲突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
只有走近作者,我们才能真正与作者表达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那么本文作者借丁香结到底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悟、思考呢?
生: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让我们一起走进作者宗璞。当你了解到宗璞当时的心境,你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生:结合资料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同父母一起生活的过往,深知人生的问题是解决不完的,所以要坦然面对。
师:理解很深刻,表达的是一种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如果人生没有任何困难,反而会缺少起伏、平淡无味了。
生: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师:结合资料,我们可以在《月是故乡明》中体会到季老借月亮抒发对故乡的浓浓深情,《桂花雨》中作者琦君借桂花表达出的是远离家乡60岁老人的淡淡乡愁。结合生活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生:其实生活中每个人都要面对困难,没有人能够永远一帆风顺,我们学习上要克服一个个困难,但就是在战胜困难中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六年级学生仅凭自身的生活经验,不容易理解丁香结带给我们的人生感悟。作者的感悟也源于她的生活经历,通过比较与延伸,我们发现写景抒情类散文的理解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作者相关的背景,从旁观到亲历,视角的变化实现了阅读感悟的递进。初识不知词中意,再读已是词中人。同时顺势发展了聚合、反思等高阶思维,情感的体会找到了方向,思维的触角找到了落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作者因情动而寄情于丁香,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走进写景抒情类散文,只有这样抽丝剥茧,才能透过文字读出作者表达的真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