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凌 高杨 刘娜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对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保证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和影响。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目标,提升课程引领力是关键。文章对影响课程引领力实现因素进行分析,探索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引领力提升的原则与逻辑,从提升思政教师素质、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对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进行研究。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引领力;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2)30-0137-04
基金项目:2022年沈阳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重大应用课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研究”(课题立项编号:SDSZ-2022-001)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进入新时代,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空前激烈。习近平总书记从意识形态工作前沿的高度看待思政课,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大学生思想意识中的引领力,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关键性作用,帮助青年学生增强价值信仰,将思政课堂打造成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尤为重要,十分迫切。
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课程建设取得长足发展。但部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学生思想意识的有效引领。
一是教师与教学层面。部分教师课堂组织能力不强,存在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政治站位及育人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等问题。就教学过程而言,部分教师课程设计质量不高,教学过程单向化,照本宣科,缺乏生机与活力。就教学方法而言,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的讲授法,不善于运用形象生动的讲解,不善于与学生交流,不善于启发学生思考,导致学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成为一个人的“独角戏”。就教学形式而言,部分教师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陈旧,不善于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导致课程建设没有与信息技术接轨;部分教师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存在过于依赖信息技术的问题,削弱了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就教学实践活动而言,部分教师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存在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离。就教学内容而言,部分教师知识点建构碎片化,缺乏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不利于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部分教师授课停留在知识维度,缺乏思想维度、价值维度,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成果融入课堂教学。
二是学生层面。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缺乏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政治素养,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模糊。网络时代多元信息交互影响,部分大学生受不良信息和错误价值观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淡化冷漠,价值观迷失。部分大学生虽然对社会现象、历史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认知,但是这种认识和理解存在表面化和碎片化,而非真知真懂,甚至还存在一些误区。因此,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和引领力,启智润心,培根铸魂,十分必要。
1.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建设的内在逻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知识传授、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三大教学目标相统一的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要统筹把握三个“维”,即理论之维、逻辑之维和实践之维,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
在理论维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深刻入“理”,将马克思主义的“学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理”相互连接贯通,构建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基础,以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以“四史”为支撑,以红色文化为灵魂,结合世情、国情、党情,我国社会发展阶段,构建具有理论深度与时代特征,具有典型性、启发性、系统性教学内容体系。在逻辑维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做到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用历史事实、现实实践论证、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要注重逻辑分析,强化学理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将道理讲深、讲透,才能破解学生“知与不知”“信与不信”的矛盾,打牢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根基。在实践维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以“践悟”引领“学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抓好实践主题活动设计,通过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实地学习等活动,增强教学内容的体验性、形象性、直观性,让理论学习更加生动,抽象的内容变为具象;通过开展课内专题演讲、讨论等活动,增强课程的立体感和参与性,让学生将课堂中获得的知识启迪与价值触动进一步在实践中加以体认。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建构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践上,能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体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感悟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伟力,切实提高课程的实效性。
2.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建设的重要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建设中要注重兼顾三个“度”,即政治高度、理论深度以及价值温度。要注重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并举,从知识、价值、逻辑、情感等层面设计教学内容,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理性内容,经由问题讲清楚,经由案例说明白。要将理论话语、教材内容转化为生动的讲解、典型的案例,具有启发性、现实回应力的事实论述,避免口号化、教条化的简单论断,以及空洞、枯燥的宣讲。
一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高度引领人。思想政治理论课不能没有“灵魂”,政治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属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核心,忽视其意识形态属性,教学活动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必须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效能,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前提,需要推动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式发展和高质量提升。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全面落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使其深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探索把道理讲透的新路径,讲好马克思主义,提升课堂品质,在意识形态宣传教育领域有所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立場和观点分析问题,帮助学生系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第一粒扣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打造成具有强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的阵地。
二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理深度说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果缺乏理论性教学,而仅是单一的感情式、案例式讲授,将会造成部分学生的思想与认识由于对“理”掌握的缺失而只是停留于头脑,或仅处于情感认知范畴。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推动学生从处在明“理”的浅表层面向理想信念深层次转换。要善于收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内在本质高度契合、与实际紧密结合的鲜活事例,寓理于例,抽丝剥茧,借助具体事例生动、鲜活地开展说理,将理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讲深、讲透、讲活,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说服力,从而引导学生深刻体悟真理,获得由理论逻辑所折服而形成的贯通感、深刻感,增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案例的运用上要注重以下两点:选取的案例在具有典型性的同时,要具有理论内涵;对案例的解读要体现理论层次性与逻辑性,即案例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孤本”,要呈现案例的历史条件、历史问题、历史逻辑,案例间关系上要具有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特点,形成有逻辑关系的案例体系。
三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温度感化人。思想认识的形成是学生认知及情感共同发展的结果,入情才能更好地入理。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要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灵沟通,提升课程的温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增强感召性和感染力,引发学生共情共鸣,推动教学内容入脑入心,使学生在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产生更高层次的价值观认同感,进而转化为理论自觉、政治认同、家国情怀。
1.提升教师素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者和研究者,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作用的成效。教师在学生的认知活动及价值观形成中处于主导地位,只有教师真信、真懂,才能担负起传播真理、真知的使命。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树立政治责任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育人意识,高擎理论大旗和信仰火炬,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站位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理念,对立德树人重大使命抱有真挚、真心、真切的情怀,用真诚搞好教学。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密切跟进、及时吸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将其融入教学,结合世情、国情、社情的发展变化,以课堂为阵地全面宣传、贯彻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研讨、集体备课、集中培训,练就扎实过硬的业务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引领力。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建设,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一系列培训措施,如围绕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开展集体学习教研;加强同行互助、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其他院校的成功经验和教学模式;组织示范教学、现场说课、论坛讲堂等多种培训形式,提升教师组织课堂、深入理解及把握教材内容的能力,特别是对教材核心内容的讲授能力。各院校要注重打造高质量教学团队,通过组织授课比赛、教案大赛等引导、激励、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在不断锻造中提高教学效果,提升教学队伍素质,打造立德树人“金课”。
2.加强课程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提质增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要做到三个“紧密”。一是要紧密结合教材内容,认真筛选课程内容的支撑材料,体现“新”与“深”两个方面,即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特征,紧密衔接社会发展趋势,情怀意识要深,要具备唤醒、激发起学生政治认同、家国情怀这一价值内涵。二是紧密结合教学对象专业特点“量体裁衣”“精准滴灌”,挖掘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增强教学亲和力。专业特色、行业特色、地方特色、红色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资源,教师可以将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从而取得思想引领过程“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紧密围绕学生的关注点、困惑点和共鸣点,优化教学过程。教学中的课堂互动与课堂参与,是学生对讲授的知识进行尝试性运用和求证性检验的过程,是学生将所学内容转化为自身认识、内化升华的关键。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开门上课”,避免“自说自话”,造成“言者谆谆,听者藐藐”的尴尬局面。教师要密切关注和回应学生课堂状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课程内容讲解要有的放矢,深入挖掘课程中内含的与学生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问题,把问题作为教学抓手,从问题切入,将观点讲透,并以点带面辐射其他问题,对知识进行有效串联。要使用贴近、符合受教育者思想实际的话语,经由层层剖析、丝丝入扣的讲解,激发学生连贯性逻辑思考,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剖析问题,形成“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唤醒学生参与思考的内驱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提高班级管理能力,善于组织课堂,抓好课堂学风,让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蔚然成风,变学生“低头”为“抬头”,从“心不在焉”到“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参与度、活跃度、满意度,引导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立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平台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场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体现信息化、时代化特征与优势,运用信息化平台开展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深度融合,运用好信息化平台这一教学辅助工具,开辟线上线下两个平台,打开课内课外两个课堂,建立师生交流与沟通的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优化教学过程,扩展教学空间,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课前,教师可发布课程内容导学和教学资料,引发学生思考。课上,教师可利用网络为学生创造表达空间,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教学效果。课后,教师可在平台上发布相关问题、发起小组讨论、组织课后答疑、接受学生教學反馈,并根据反馈情况调节教学环节、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形成内容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开放式教学模式,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引领力。
综上所述,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升课程引领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要突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领,打造一支素质高、政治强的教师队伍;必须要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增强课程引领性、启发性与吸引力;必须要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育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海涓,周汉杰.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力提升路径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21(12).
[2]王衡.协同创新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和引领力的思政课“金字招牌”[J].北京教育,2021(01).
[3]柏路.思想政治理論课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的审思与探索[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0(03).
[4]张丽,李保国.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提升路径[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18(06).
[5]王会民.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四重向度[J].思想教育研究,2018(11).
[6]韦洪发,张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几点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5).
[7]李蕊.试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权建设的三个维度[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03).
[8]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 2020(17).
Research on Improving the Leading Pow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Zhang Ling, Gao Yang, Liu Na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 Liaoning Province, Shenyang 110034, China)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It has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n cultivating new people of the era who assume the responsibility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ensuring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cause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education,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urriculum leadership, explores the principles and logic of promoting the leadership through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studies how to improve the leadership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from the aspect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strengthening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ng the teaching mode.
Key words: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theorycourse; courseteaching;leadership;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