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作为智慧的化身,在罗贯中笔下“多智而近妖”:未出茅庐,三分天下,深谋远虑;舌战群儒,联吴抗曹,纵横善辩;草船借箭,赤壁大捷,神机妙算。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司马面前摆空城;凶多吉少,锦囊妙计,未卜先知化险情。呼风唤雨,非凡才能通天彻地;运筹帷幄,扭转乾坤出神入化。此公,真乃“神人”也!
刘备死后,诸葛丞相为报知遇之恩,忠君辅幼,亲理政细,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令多少后来人唏嘘感叹,泪满衣襟哪。然而从另一视角分析,这泱泱蜀国是“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刘备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执政,独揽大权,事事亲力亲为。每遇大事,喜好以锦囊妙计授人,不但不和下属商量,也不让执行者知道来龙去脉,部下成为他玩弄于股掌间的棋子。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施展空间,下属也需要被尊重。这种一竿子插到底的做法,很容易使下属心有顾忌,无从发挥。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当然无法脱颖而出。刘备活着时,蜀国人才辈出,名将高参荟萃。但经诸葛亮多年管辖后竟然缺兵少将,直至北伐中原时,竟到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地步,何其悲凉!后主刘禅,被百姓戏称为“扶不起的阿斗”,但刘禅的无能,在某种程度上不也是诸葛亮事必躬亲的“溺爱”造成的吗?
由此,联想到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在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事务很多:从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到其思想动态、兴趣爱好,再至班级的建设与发展。一些班主任满腔热情,早晚跟班,充当着管家或保姆的角色。这种带班方式不仅容易使班主任身陷杂务,疲惫不堪,无力顾及自身的完善与发展,也会因为过多过死的管理,造成学生依赖性强、独立性差,在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方面止步不前,从而压缩了自己成长的空间。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有一句描述爱情的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我以为,这句话如果用在班主任与学生的关系上,也极为贴切。班主任一方面要信任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相对的自由;另一方面又不能任学生放任自流,随时能担任可信赖的决断者和纠偏导航的引路人角色。师生间交往、互动,既自由而又合乎一定规范,师生之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亦师亦友关系,这是最理想的状态。
所以说,班级管理不仅仅是技术活,更是一项艺术活。如同高明老师的“教”最终是为了“不教”,班主任的管最终也是为了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班主任要处理好“管”与“理”的关系。
一个优秀的班主任,要追求“管”与“理”的有机融合。“管”是规范、约束、督促,是依靠权威推动别人;而“理”是引导、唤醒、缔约,是通过提高、完善自己,进而给予学生春风化雨般的熏陶、激励和启迪。“管”,好比是低头苦走,而“理”就是抬头看路,规划最佳路线。“管”体现着班主任的态度和魄力,决定着工作的宽度和力度;而“理”体现着班主任的智慧和能力,决定着工作的温度和高度。
班级管理的艺术,更多的体现在遵循教育规律谋划经营、把握分寸、放权于学生的“理”上。如果仅仅是感性琐碎的“管”,累死也难以当好班主任。
班主任要相信学生的潜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参与管理,使得“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让他们在做事、管事中增长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记得有一次受邀上一节名著阅读的示范课,当时因手头有几件重要的事情迫在眉睫,实在是力不从心。于是我急中生智,临时决定上一节《傅雷家书》的名著阅读汇报课。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设计课堂流程,策划、主持、PPT 制作等也都由学生“众筹”智慧搞定。而我,只不过作为一名阅读顾问、欣赏者、现场拍摄记录者的身份参与其中。结果,那节课取得了空前成功,学生参与率高达80%以上,受到了听课教师的高度评价。
这节课,不仅让听课同行觉得不可思议,也大大出乎我的意料。退一步说,即使结果并非如教师所愿,又有何妨呢?学校,原本就是孩子们试错的地方,是莘莘学子走向现实社会之前,模拟生活彩排人生的“梦工厂”。
诸葛亮,其情、其义、其智世人景仰,但作为管理者,有很大的局限性。班主任应该从这位先贤身上汲取教训,领悟管理的真谛——“宏观”层面抓住管好,微观层面放开搞活。现代班主任,面对精力充沛、活力无限的少男少女,得放下“傲慢与偏见”,以信任、支持取代自以为是、大包大揽的运筹帷幄,以宽容、欣赏取代许赢不许输的“执着”。唯有如此,才能使班级内气氛宽松、活力十足,人思进取、各展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