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王晓香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的思政课,它融道德教育、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国情教育等为一体,致力于促进从“法制”向“法治”教育的转变,是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道法课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及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育人功能,其宗旨在于满足儿童道德成长的需要,是提升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途径。只有全面分析和研究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发挥课程铸魂育人的关键作用,才能确保教育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如何在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引领下,真正实现由“学生立场”到“学生在场”的转变,回归教育的原点,就成为当务之急。
2022 年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将本课程的目标定位于五大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从其内涵上来看,既强调了获取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更关注了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与实践性。然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论是知识的掌握、个人价值的实现,还是长大后是否能够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本质上都要依赖于他们自身的学习成长来实现,这就愈加突显出“学生在场”的重要性。因此,要想全方位实现本课程的育人价值,就要使核心素养目标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需求,外化为学生成长的能量,实现从“学生立场”向“学生在场”的超越,达成入脑入心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场”的课堂一定是和谐的课堂,是因师生之间心灵相通而形成的一种愉悦的心理场,学习的高效率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结果。突出表现为:一个突出,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两个目标,即轻负、高效。三个整合,即学习主题、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有机融合。四个优化,即教学设计、问题设计、活动形式和活动过程的优化。
因此,和谐的课堂强调师生、生生间的思维碰撞、相互激发、合作质疑,在达成体验的学习过程中,彼此形成真正“学习共同体”、优质的生命场。
1.以“学生在场”为出发点,优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保证教学顺利实施的前提,教学活动是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是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形成的基础。以“学生在场”为出发点,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心理需求、兴趣爱好、认知能力等个体特征来组织活动,围绕“做什么活动”“活动到什么程度”以及“怎样活动”设计教学。需要重点把握如下几点:一是要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准确把握和落实课时教学目标。二是要设计弹性化的活动过程,促进课堂生成性因素的产生并思考:活动是为达成哪个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是否适合学生的需要?如果不做这个活动会怎样?还有没有更好的活动可以替代?三是要高度关注课堂生成性问题,以便能够随时根据学生的兴趣、需求、感受等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四是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五是合理使用现代教学技术,使其有效弥补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直观,为突破重难点创造良好氛围。六是要关注教学的课外延伸,使课上所学要能够真正指导他们课下的生活。
2.构建“学生在场”的真实课堂,优化学习过程。
“真实课堂”即立足于让学生展现自己真实的生活状态,在课堂上讲“真”话,而不仅仅是讲“正确”的话。充分借助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讨论、辨析、调查、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将课程内容蕴含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注重与身边的人与事进行有效链接,将学习活动有机融入到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领域以及逐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真实课堂”为学生营造生长性的、宽松的、真实的学习环境,唤醒其生活经验,引导其在真实问题、任务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发挥能力、秉持正确的情感态度,从而使其在自悟、自得、自我建构的过程中,获得真感受、真思考、真提升。
3.引发“学生在场”的探究欲望,创设体验情境。
学生是一个个富有生命活力的个体,需要教师去发现、去唤醒、去激发。“情境体验式”教学作为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学模式,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模拟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自主与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带领他们“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打通知识内容和生活世界的壁垒,让学生在情境体验、辨析是非、行为演练、师生评价和生生评价中,感悟、思考与提升,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正确的法律观念。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有较强的针对性、主体性,并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二是要力求形式新颖,内容健康有益。三是创设的情境要有吸引力、有起伏。四是重视情与理的结合,以道德发展为核心。五是能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制造适当的不确定状态,引起探索欲望。
4.以“学生在场”为首要问题,优化教学问题。
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往往不是不知道其价值本身的意义,而是不知如何在利益和价值冲突中,做出明智的、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选择。因此,教学中只有设置有价值的提问和讨论的问题,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能够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教学的真正起点。问题设计应注意:第一,问题的内涵应明确、具体、可感,把握教学重点,找准问题的“切入点”。第二,科学设计问题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要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第三,要关注教学目标的综合达成度。第四,要高度重视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否有经历和体验产生,努力帮助学生以“情绪体验”的方式发展德行。第五,针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能力,把准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三年级下册“生活离不开规则”一课,在观察有人横穿马路的视频后,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设想一下后面可能发生什么情况?假如是你,会怎么做?事故的原因中有多少条件是自己能控制的?经过一系列追问,得出结论: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行为,遵守交通法规靠自觉。这样,一步步将学生思维的着眼点引至对与错、是与非的对立点上,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自觉”在遵守交通规则中的重要性。
5.以“学生在场”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内容。
教材将“向生活学习”作为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以生活主题的方式整合编排了学习内容,为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展开思维、体验情感、付诸行动滋养其道德生长提供了优质的学材。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及时丰富和补充,增强教育的时效性、生动性和鲜活性。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其他学科或教育活动的成果,与少先队活动、班会、节日以及语文、科学等相关内容紧密结合,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习超越学科的界限,使教学产生合力并发挥整体效应,实现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辅相成,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及健全人格的发展。
首先,与班主任工作相结合。班主任通过家访、电话、微信等多种渠道与家长联系,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利用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这个过程是连续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不仅拓展了教育空间,也利于促进知行合一,使家长成为课前准备工作的合作者、学生教育活动延伸的评价者。其次,与各科教师相配合。学习“信息万花筒”“网络新世界”时请微机老师参与,学习“装扮我们的教室”“变废为宝有妙招”时请美术老师来指导,学习“科技发展造福人类”时带学生到科学探究实验室感悟科学的魔力……再次,与节假日相结合。节日、纪念日是最富内涵的教育资源,反映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学校、家庭、社会德育体系中富有特色的学习内容。节日活动常常给学生留下难忘的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一生受益的德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最后,与社会生活相结合。提倡学生与家人充分利用大自然这一良好的教育资源,一起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同时要为学生走进社区架起桥梁,将社区的图书馆、体育馆等场所,变成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如此,让学生把课内掌握的有关生活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对应到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去运用、去确证。
综上所述,“学生在场”的和谐课堂的构建,力图把握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灵魂和实质,使每一次课都尽力在孩子心里留下点什么,也许是一位值得敬佩的人物、也许是一次难忘的经历、也许是克服困难后的心灵感悟、也许是对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的深入思索……使课堂真正成为有思想、有温度、有深度、有趣味的理想课堂,从而,照亮学生的心灵世界,促进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