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林匹克遗产研究的发展脉络、热点及启示

2022-10-16 08:48阳世宇颜海波李丁一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奥运场馆冬奥遗产

阳世宇,颜海波,李丁一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为世界人民交出了一张“安全、简约、精彩”的冬奥“答卷”,令全世界瞩目赞叹,波兰速滑名将赛后说道“疫情之下成功办奥,只有中国能做到!”对北京冬奥会遗产的治理,望通过梳理奥运会遗产研究的过程,为北京冬奥会所遗留的“冰山雪地”向“金山银山”转换提供抓手,我国奥运遗产治理,同时给我国未来大型体育赛事遗产的综合治理提供借鉴。

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使用CiteSpace5.8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研究奥运遗产的英文文献进行量化分析,对国际奥运遗产发文时间、地区及研究热点、社会文化等进行可视化分析。

1.2 数据来源

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以“Olympic heritageOlympic legacy”为主题进行并列检索,剔除新闻、会议摘要、书籍评论等研究价值较低的文章后,共得到383篇有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15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以“奥运遗产”为主题对学术期刊进行检索,保留了“SCIEI”等核心期刊来源,最终得到100篇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22年3月15日)。利用数据库将484篇文献以“Refwork”的形式全部导出至CiteSpace5.8软件中,时间参数设置为2009-2022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为了保证运行结果清晰直观,选择“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的裁剪方式,运行后得到奥运遗产的可视化图谱。

2 国际奥运遗产研究的发轫与茁长

2.1 发文时间

2.2 发文地区分布及期刊类型

使用VOSviewer对之间的合作进行可视化分析,选择发文量≥5篇,且每篇期刊来源地区不超过10的进行可视化分析。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聚类群,节点越大代表发文量越大,连线越多,颜色越深代表相互之间的联系越密切。

发现共有4种颜色不一的聚类群,表示该领域的研究主要分为4个合作团体,其中以英国、美国和加拿大三个国家为合作中心,同时它们也是发文量位居前三的国家,并且该领域的研究中合作的次数最多,影响最深,其他之间也有合作,但是联系并不紧密。

对WOS核心数据库中已筛选的383篇文献进行研究方向的分析,并将期刊≥10篇的研究方向归纳为表1。

表1 2009-2022年奥运遗产研究方向表

从表1中可以看出,发文量大于等于10的研究方向共有13个,其中发文占比超过10%的研究方向包含社会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学、历史学、商业经济学、社会学,说明该研究领域涉及多个学科交叉融合,跨学科趋势明显。

2.3 国际奥运会遗产研究热点

1951年奥运遗产首次在奥运文本中被提及[1],在随后的几十年间,奥运参赛人数不断增添、比赛项目不断丰富,场地设施面积不断扩大,使举办奥运会的成本愈来愈高,节约成本、充分挖掘奥运遗产经济价值,逐渐成为各个申办国家的共识。2003年国际奥委会将奥运遗产写入《奥林匹克宪章》,意味着重视奥运遗产治理正式成为奥委会的使命与责任[2]。2014年颁布的《奥林匹克2020议程》中26次提及对奥运遗产的合理使用及规划,并将奥运遗产的有效利用作为评估举办资格的条件之一,通过国际奥委会与奥委会之间的协调合作,对奥运后遗产进行赛后监测,监督赛后遗产的治理情况[3],这标志着国际奥组委官方将奥运遗产治理史无前例的地位。

图2 奥运会遗产研究热点聚类图

2.3.1 奥运会基础设施建设遗产研究热点

尽管各个举办国家在奥运场馆建设初期,就已经采取规划措施提高赛后体育场馆的利用率,但大部分场馆的赛后使用率仍然不高[4],所以奥运场馆遗产的如何提高场馆使用率这一问题上。Kiuri对不同奥运场馆分析后发现,奥运场馆价值的提升除了与自身外观和周遭的环境等因素有关外,和场馆建筑的历史文化更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同奥运场馆见证了不同地点的体育历史文化嬗变,采取合适的解读和宣传措施,会对奥运场馆的利用率增加提供不容小觑的帮助[5]。Preuss对1984-2016年期间的部分奥运场馆进行数据分析和解读后,围绕奥运场馆商业价值开发、建筑形象设计、未来发展方向等四个维度十二个功能,构建了一个体育馆遗产框架,从而在奥运场馆建设之初就有章可循,在比赛结束后,使场馆遗产利用有规可依[6]。

遗产研究方面,McCarthy比对英国政府交通规划文件后发现,伦敦奥运期间,当地政府改善公共交通运输网络,建议人们骑车或者徒步观看比赛以达到缓解交通堵塞,能够培养人们低碳绿色的出行方式,从而推动当地可持续发展,但是改造后的城市交通遗产所带来的空气和依然比预估要高[7]。巴西里约为举办2016年奥运会,把建设Brt(快速公交系统)作为主要手段对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扩张,并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了公交线路的重新排列组合,导致在运输规划过程中没有保护好公众的利益,并将计划的执行过多了低收入人群身上[8],学者Pereira的研究结果表明,过分看重交通运输遗产所带来的短期经济收益,而忽视贫困人群的感受,会加剧日后社会关系的不平等[9]。Ribeiro分别在里约奥运会前与会后对当地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AMOS分析对公共交通进行了五个维度的划分,结论显示城市居民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度、城市流动性、公交时刻信息准确度等存有消极态度[10 ],为今后奥运交通运输遗产的评价研究作出了贡献。

现代化高科技体育场馆以及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遗产,为主办城市旅游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契机是毋庸置疑的,但其内部机理究竟是怎样运作,如何充分利用将旅游效益最大化,依然有待学者们进行深耕。

2.3.2 奥运会社会文化遗产研究

Mahtani采用Meta分析法在844篇“灰色文献”中筛选出2篇文章进行研究后发现,举办奥运会对提升主办国群众体育参度与这一说法是有待考究的,并建议在奥运会前,奥运会进行期间,以及奥运会结束后三个阶段,分别对群众体育参与进行对比跟踪调查[11]。Craig在2007-2011年间,对1982名儿童(5-19岁)进行体育活动监测,并用logistic对孩童运动时间、频率进行计算,得出2010年冬奥会对加拿大孩童体育参与并无明显影响的结论[12],即使温哥华冬奥会对群众体育参与真的发生了“涓滴效应”,也是短暂且局部的[13],不仅如此,对于体育活动参与较少的人群来说,在观看奥运会顶尖运动员竞技时,可能会因为感知到能力而降低自我效能,从而减退参加体育的欲望[14]。然而,并不是所有研究者都对奥运会和体育参与遗产之间的关系持消极态度,Sandercock比对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前后18个月,6所奥林匹克公园周边学校学生身体运动测量结果,发现奥运会后,孩子们参与新活动尤其是与健身相关的运动热情很高[15],Potwarkal对加拿大两年间的社区健康数据进行了分析,观察到适度活动与积极运动的女性在温哥华冬奥会后比例明显增加,虽然是针对特定人群(女性且居住地靠近奥运会举办地点)但也印证了“涓滴效应”是真实存在的[16]。学者们有关体育参与遗产研究结论的大相径庭,与所调查地区政府对体育参与遗产投入的关注度密不可分,Reis对24名专业体育人士进行了半结构化访谈,据参与者描述,奥运会结束后,政府没有制定长期的规划和行之有效的政策来进一步鼓励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是导致体育参与遗产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17],Bauman结合基础设施建设遗产与城市改善情况发现,奥运会主办地需要多年的运动项目开展计划并配合充足的资金,才有可能真正促进人们的体育参与,提高体育参与遗产的转化率[18],未来奥组委还可以通过设定清晰可监控的目标、建立与各项运动相关的资金支持、防止活动组织者人员流动、协调国家与区域俱乐部之间的合作关系等方式来对体育参与遗产进行有效的传承[19]。

尽管学者们对体育参与遗产的研究众说纷纭,但是对奥运会带来的心理遗产研究结果大都是正面的。Vickerman研究发现,2012年伦敦残奥会运动员的精彩表现使儿童的自信心备受鼓舞,提高了他们的自我认知,对他们的人生产生了正向引导[20],并且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前后,主办城市的居民幸福感有明显增加[21]。

2.3.3 奥运会志愿者遗产研究

奥运志愿者是指在经过专业人士的培育后,通过自己的知识或技能以不求回报的方式,保障奥运会顺利运行的临时工作人员。他们不仅是举办城市的“名片”,更是举办国家可持续利用的人才资源,因为志愿者身上所透射出对家乡的自豪、热情以及在任职期间所获的经验,能够提升奥运期间旅游者的体验感,为将来城市旅游业的长久发展埋下种子[22],不仅如此,File对医疗服务志愿者进行访谈后发现,医护志愿者们通过与各个国家代表队的医生合作,以及有关兴奋剂知识的培训,显著提升了他们日后的医疗服务水平[23],所以奥运志愿者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遗产。但是,在奥运会后期的交付工作中,对志愿者遗产责任的划分并不清晰明确,妨碍了该资源的有效利用[24],Koutrou在伦敦奥运会结束四年后,对部分志愿者进行网络调查发现,仅有一半的受访者在奥运会结束后收到了新的志愿活动邀请[25],从侧面印证了有关志愿服务遗留的资源利用效率还有待提升,于是研究开始采用数据收集工具,调查志愿者参与志愿工作的动机与未来意向[26];制定量表,评估激励志愿者踊跃参与的原因以及将来继续从事同类工作的可能性[27],探索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以便筛选可开发潜力更高的志愿者。

2.3.4 奥运会遗产治理研究

奥运会遗产的充分挖掘利用离不开良好的治理体系,学者们对于遗产治理的研究与奥运遗产研究是形影相随的,但是真正系统的分析奥运遗产治理问题是从学者Leopkey开始的,他发现奥运遗产类型愈来愈多样化,不同遗产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然而许多奥运遗产在真正交付时,并没有“不忘初心”,更谈不上“方得始终”,所以有必要划清奥运遗产治理的权利与责任,并建议未来研究应该围绕建立透明、制度化的治理体系不断深入[28],紧接着,Leopkey分析过往奥运会遗产方案被采纳的原因和方式,厘清了申办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奥运遗产治理前制度化、半制度化和完全制度化三个阶段,并建议奥运遗产治理的责任应该落在有关利益者的肩膀上,并将遗产治理责任社会化,而不是由政府单独承担[29]。Girginov剖析了2012年伦敦奥运会遗产治理的框架体系,认为遗产治理并不是对过去的追溯,而是对未来社会的前瞻性设计,不应该采取“自上而下”的治理模式,而应该利用公众参与、集体行动、问责制等方法,最终达到促进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30]。Byun从治理的制度结构、利益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三个维度对2018年平昌冬奥会遗产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构建了一个解决利益冲突、赛前规划、资金等十个问题的综合治理模型,提醒未来该领域的研究者应着重关注治理策略对治理体系的影响,以促进奥运遗产治理的协调可持续发展[31]。

3 启示

我国是首个在冬奥规划之初,就考虑奥运遗产治理的国家,一方面展现了我国响应《奥林匹克2020议程》“言必信,行必果”的大国风度,另一方面诠释了我国坚持“新发展理念”,努力朝着下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大国态度。然而,北京冬奥遗产的可持续利用离不开高瞻远瞩的战略规划与脚踏实地的躬行实践。因此,我国相关学者以构建奥运遗产规划理论框架为起点,以探析政策高效执行的现实路径为立足点,发现我国拥有北京奥运遗产治理经验,有能力有信心增加冬奥遗产带来的“辐射”效益,但亦存有可持续发展管理工作与管理机构职责不匹配、管理规范性不足、雪场运营水平不高的问题[32],世界环境动荡、新冠疫情等风险因素也加大了遗产治理的落实难度[33]。国际奥运遗产研究以善用基础设施遗产充分发挥经济效益为重点,以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文化提高群众体育参与为要点,以完善遗产治理体系增强政企协同合作效率为核心,使奥运遗产治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不断提高,于我国而言具有一定的学习和参考价值。

3.1 研究方法层面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遗产报告集》将奥运遗产囊括为体育、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七个方面[34],昭示了我国冬奥遗产研究的着力点,日前,我国学者的研究以社会学和体育学为切入点,主要采取定性研究和宏观分析的研究方法,高屋了我国奥运遗产的发展方向,然而却缺乏经济学、城市人口学和环境科学等“新鲜血液”的注入,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研究体系尚未形成,不利于对奥运遗产研究的横向对比。此外,新冠疫情会对中外人员和物资交流产生一定影响,相关企业也可能出现停工停产的情况[35],由此而来引发的“蝴蝶效应”也有待学者们进行量化评估与探讨,从而找到一条合适的解决路径。

3.2 研究内容层面

3.2.1 以基础建设为持续发展纽带,变冷资源为热经济

“冰丝带雪游龙雪如意冰立方雪飞天”一系列如诗如画的名称,分别是我国为举办北京冬奥会所建造的速度滑冰馆、雪车雪橇馆、跳台滑雪场、冰壶场馆和滑雪大跳台,这些冬奥场馆不仅采用了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的先进技术,其外形更是独居东方特色,别具一格,在比赛期间,一度成为国际运动员的“打卡地”。随着冬奥会的完美落幕,这些奥运场馆将面向社会群众悉数开放,如何保持这些场馆的昔日辉煌,实现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是我国解决奥运遗产问题的重中之重。鉴于此,加强场馆后期提质改造,充分挖掘奥运场馆背后的设计理念与文化底蕴,将所有的冬奥场馆构建为统一的奥运遗产网络,增加互联互通,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奥运遗产道路。

3.2.2 以精心谋划奥运“软遗产”为光,照亮人民体育参与之路

自2015年7月北京申办冬奥成功后,截至2022年2月,全国参与冰雪运动的人数为3.46亿人,已经实现了“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在对参与群众的访谈调查中,有近的受访者认为当前我国冰雪运动的氛围较好,三分之二的群众表示愿意参与到冰雪运动中去[36],这说明北京冬奥会的筹办与开展已经使人民参与冰雪运动蔚然成风,形成了丰厚的体育参与遗产。然而,目前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和短期干预,不利于保障群众从事该运动可持续性发展[37],容易造成“一窝蜂赶时髦”的情况出现。因此,可以借鉴国际研究经验,对有关人群进行长期数据跟踪,调查阻碍有关人群持续参与此类运动项目的经济、环境、个人等因素,并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最大运动人口流失;增加专业冰雪运动教师在体育教师中所占比例,提高冰雪文化知识在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夯实我国冰雪运动后备人才基础;冬奥优秀运动员是我们国家的财富、民族的脊梁,他们在赛场上为国争光、顽强拼搏的光辉事迹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挖掘我国谷爱凌、苏翊鸣等该领域内知名运动员成功所付出的血与泪,以纪录片或报道的方式呈现出他们身上所蕴含的体育运动精神,通过明星运动员的“辐射”效应,激发爱好者们持续参与的欲望,从而为中华体育精神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力量,筑牢我国冰雪运动的文化根基,避免我国冰雪运动热潮仅是昙花一现。

3.2.3 以优化遗产治理体系为突破,确保人民充分享受冬奥“余热”

通过对冬奥场馆基础设施的后期维护和建设,加大对民众的开放力度,吸引数亿中国人投身冰雪项目,以此吸引世界各地不同年龄的人们,尽可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当中,让人民充分享受冬奥“余热”。冬奥会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冬奥会的交通工具利用可再生能源,同时采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方便人们绿色出行;中国还实施了植树造林工程,累计造林4.7万公顷、绿地3.3万公顷,累计碳汇100多万吨,可谓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推动区域性体育、旅游和文化带的开发和城市翻新项目的建设,带动区域性经济发展;相关社区在住房、就业、教育领域进行结构性调整,让居民充分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惠及民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4 结语

通过对奥运遗产的志愿者和治理研究方面进行深入解读,可以为2022年冬奥会遗产提供借鉴性意义。以运动员为中心,充分挖掘明星运动员的光环效应,使更多的人群参与到冰雪项目中来,带动相关产业消费,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公共交通、生态环境、体育产业等领域的绿色循环发展,发动部门协同和区域的联动发展,形成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高质量发展模式。降低奥运举办成本,提高遗产利用效率,打造奥运遗产文化,转变人们价值观念,提高社会包容性,推动奥运遗产向生态化、多元化、可持续化发展。

猜你喜欢
奥运场馆冬奥遗产
冬奥进行时
我们的冬奥
喜迎冬奥
悦住冬奥村,保障展新观
遗产怎么分
千万遗产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奥运场馆对北京建成世界体育中心城市的影响研究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奥运场馆对北京建成世界体育中心城市的影响研究
遗产之谜
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