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11-14届全运会优秀短跨运动员区域分布特征研究

2022-10-16 08:48江志昊王雪晴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全运会田径竞技

江志昊,王雪晴

全运会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具水准的大型体育综合性赛事,代表着中国竞技体育的最高水平,除武术外,几乎和奥运会并无区别,它的原本意义是锻炼新人、选拔人才,也就是所谓的“小奥运”,而竞技体育所具有的综合功能和精神价值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竞技体育领域中田径是运动之母,由田径转项的运动员不胜其数,同时也是比赛中产生金牌数量最多的项目,是较具有代表性的竞技项目之一,对于体育事业、高水平运动员的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际参考意义。随着体育成绩的不断提升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竞技体育目标已经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但我们仍应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的田径综合实力与世界上的其他田径强国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整体区域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为落后的不均衡状态。面对国家短跑项目昙花一现的现实境况,通过对近四届全运会短跨项目优秀运动员分布情况进行比较,进一步分析各地方区域分布现状,剖析问题来源,找寻解决办法,提供参考建议,旨在为协调我国各地市田径短跨项目均衡发展、推动我国竞技体育发展、优秀短跨项目人才选拔提供参考性理论依据,进而为我国短跨项目冲进世锦赛、奥运会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性、紧迫性和不可替代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第11—14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运动会优秀短跨运动员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包括100米跑、100米栏、110米栏、200米跑、400米跑和400米栏项目前八名运动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体育年鉴、全运会官方网站收集整理所需项目成绩。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球快报APP及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查询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类计算汇总,为本文提供有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1.2.2 数理统计法

本论文采用Excel 2013统计分析软件,将所收集整理的第11届到14届全国运动会100米、100米栏、110栏、200米、400米和400米栏项目前八名基本数据进行汇总整理、统计计算,并绘制图和表,了解我国短跨项目区域优势和发展优势,为本研究提供有力参考依据。

1.2.3 逻辑分析法

本文采用逻辑学分析方法,合理地归纳、演绎、类比、分析了我国短跨选手的总体地理分布特点,并从中发现影响其空间分布特点的动态因子,为今后不同区域短跨项目的协调发展、优秀短跨运动员后备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1.2.4 帕累托法

运用Microsoft Excel表格对收集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将数据进行帕累分析:得出A类地区(累计百分比在0%-80%),B类地区(累计百分比在80%-90%之间),C类地区(累计百分比在90%-100%之间),其中A类地区为优势地区,B类为次优势地区,C类为一般地区。

1.2.5 比较分析法

对11-14届全运会短跨项目比赛的前八名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剖析我国田径短跨项目近16年来的发展态势,明确我国田径短跨项目的区域分布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区域分布特征分析

探寻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的区域分布特征能够有效地为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跨界选材、协调我国各地市短跨项目均衡发展,完善中国各区域间人才聚集与非均衡性的结构格局、提高中国政治体育全球影响力、积极进行跨区域选材与异地比赛训练制度制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强国战略构建的关键因素,进而实现改变我国短跨项目优异成绩“昙花一现”现实境况,为我国短跨项目冲击世锦赛、奥运会决赛起到积极作用。

2.1.1 各省市区域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特征

本文利用 Excel表格对所搜集的资料进行了分析和整理,将获得第11届-14届全运会100米、100米栏、110栏、200米、400米和400米栏项目前八名的320名运动员代表地区为考量依据采用数字化处理(见表1),清晰地发现当前我国各地区短跨项目在实际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态势,在优秀短跨运动员的整体地区分布上呈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表1 第11-14届全运会我国短跨项目优秀运动员各省市地区代表队分布对比变化表

从各区域前八名运动员占比来看,在11-14届全运会中,26个地区(本文按照地区进行论证,由于解放军无法进行地理位置精确定位,故不予以讨论)均有不同数量的优秀运动员,说明我国田径速度类项目竞争较为激烈,各地区均有一定的田径竞技水平。但相对而言,广东地区、江苏地区、四川地区在近四届全运会中分布占比始终处于优势地区,且综合实力排名均位于前三,是我国优秀运动员优势地区稳定发展区域。福建地区、浙江地区、河南地区、河北地区、湖南地区、湖北地区、安徽地区、陕西地区、新疆地区、辽宁地区、云南地区,共计11个地区在近两届比赛中较前两届比赛中优秀运动员数量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综合实力逐步增强,是我国优秀运动员较稳定发展区域。上海地区、山东地区、北京地区、黑龙江地区、重庆地区、广西地区、山西地区、江西地区、内蒙古地区、天津地区、香港地区,共计11个地区优秀运动员数量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或时增时降趋势,综合实力呈现不稳定下降趋势,是我国优秀运动员不稳定发展区域。另外,吉林地区虽然运动员数量呈现稳定变化状态,但综合实力较为薄弱,是我国优秀运动员弱势稳定发展区域。

运用帕累托法对第11届-14届全运会的320名优秀短跨运动员进行分析,对比累计百分比,当累计百分比发生在0-80%时候,为田径优秀短跨运动员群体分布优势地区;当累计百分比发生在80%-90%时,为田径优秀短跨运动员群体分布次优势地区;当累计百分比发生在90%-100%时候,为田径优秀短跨运动员群体分布一般地区。

图1 第11-14届全运会短跨项目优秀运动员地区分布组成帕累托图

由图1可知,我国第11-14届全运会中田径短跨优秀运动员群体分布优势地区为:广东、江苏、四川、山东、福建、上海、浙江、湖南、北京、黑龙江、湖北、河南,共计12个地区;次优势地区为:广西、重庆、河北,共计三个地区;一般地区为:江西、安徽、山西、吉林、陕西、内蒙古、新疆、天津、辽宁、广西、香港、云南,共计12个地区。再一次证明当前我国各地区短跨项目实际发展确实存在失衡态势,在优秀短跨运动员的整体地区分布上呈现严重不平衡现象。

2.1.2 七大地理区域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特征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各行政区之间的差异性较大,因此,优秀短跨运动员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全国各地区的竞技运动水平和后备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现象日益突出。为更好地理解和认识我国田径短跨项目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并对其优秀运动员进行区域性的选拔与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分为7个大区域,对我国田径短跨项目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进行分析。见表2。

表2 我国七大自然地理区域划分表

从图2可以清晰地看出,我国各区域在短跨项目实际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态势,在优秀短跨运动员的整体区域分布上也呈现数量分布不均、落差较大现象。在我国第11-14届全运会中整体表现为,华东地区优秀短跨运动员综合实力和后备人才储备量居高不下,呈现断层式领先态势;华南地区优秀短跨运动员综合实力和后备人才储备量持续下滑,呈现逐渐下降态势;西南地区优秀短跨运动员综合实力和后备人才储备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整体实力处于中部稍偏下位置;华北地区短跨运动员综合实力和后备人才储备量较为稳定,但整体实力较为薄弱;华中地区短跨运动员综合实力和后备人才储备量持续上升,呈现持续稳定正向发展趋势;东北地区短跨运动员综合实力和后备人才储备量呈现较为稳定发展状态,整体实力处于微上升阶段,但仍然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西北地区短跨运动员综合实力和后备人才储备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整体实力处于靠下位置,存在较大发展空间。

图2 第11-14届全运会短跨项目优秀运动员七大地区趋势变化折线图

从图3可以清晰地看出,在第11届全运会中,根据整体数量总和进行排序,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数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其中华东地区占比最高,高达33人,西北地区占比最低,低至3人,区域整体实力差距较大;在第12届全运会中,根据整体数量总和进行排序,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数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华南<华东,其中华东地区占比最高,高达32人,西北地区占比最低,低至0人,区域整体实力仍然差距较大;在第13届全运会中,根据整体数量总和进行排序,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数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东北<华北<西南<华中<华南<华东,其中华东地区是近四届全运会中优秀短跨运动数量占比最高者,高达36人,西北地区仍然占比最低,低至1人,区域整体实力仍然差距较为明显;在第14届全运会中,根据整体数量总和进行排序,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数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华北<东北<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其中华东地区占比最高,高达31人,西北地区虽然占比依旧最低,但相较而言呈现逐渐上升趋势,优秀运动员数量为3人,值得一提的是华中地区出现明显上升趋势,优秀运动员数量首次超越华南地区,但区域整体实力差距仍然较为明显。

图3 七大地区第11-14届全运会短跨项目优秀运动员趋势变化折线图

根据表3,结合图2、图3,进行整体分析,可以清晰得出以下结论,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群体在区域分布上,处于“首尾两极”地区稳定状态,四届全运会均以华东地区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最多,西北地区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最少。其次,华南地区虽呈现逐渐下滑趋势,但整体实力仍然较为雄厚。值得一提的是华中地区呈现稳定上升趋势,整体实力由较差转为一般,其余3个地区数量分布呈现上下波动现象,但仅为小范围调整并不存在革新变化。在第11-14届全运会中,根据4届整体数量总和占比进行排序,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数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华中地区<西南地区<华南地区<华东地区,其中华东地区占比最高,高达42.04%,接近总人数的一半,西北地区占比最低,低至1.59%,区域整体实力差距较大。

表3 第11-14届全运会我国短跨项目优秀运动员七大地区分布对比变化表

图4 第11-14届全运会短跨项目优秀运动员七大地区分布组成帕累托图

将第11-14届全运会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的七大地区进行帕累托累计百分比分析得出图4,结合图8可知我国第11-14届全运会中田径优秀短跨运动员优势地区分布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次优势地区为华中地区;一般地区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西北地区。

综上,我国第11-14届优秀短跨运动员群体优势地区的分布具有相对稳定性,表现出华东地区为首,西北地区为尾的现象,四届全运会未曾发生变化,整体区域分布差距较为显著。

2.2 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区域分布的动力因素分析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南北跨度大、区域差异大的多民族国家,也是自然环境、地理风貌、经济基础、人力资源、社会发展过程中差异性特征最显著的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与我国的实际状况是一致的,在人才分布、科研队伍和经费投入上存在着区域差异。而优秀短跨运动员的分布、成长和流动则与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水平因素、传统文化因素、人口基数因素、个人心理动机属性等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更大。

2.2.1 地理环境因素

地理环境要素支配着人类社会体育发展进程,影响着竞技项目开展、运动员选材与培育。优势体育项目的分布、优秀运动员的培养与分布,都与自然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我国疆域东西跨幅较大,自然地理环境内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由经纬度高低所决定,气候条件与纬度的变化呈反比例的“线性关系”。另一方面,有关生物学研究已经表明,在高度差异地区进行体育运动人体内在物质变化是相异的,从而在高原地区和平原地区进行体育运动效果各异。其次南北方区域因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明显的差异性,生活在不同区域的青少年运动员在某些生理结构和心理机能等方面的生长发育程度也不同,进而导致不同区域内优秀短跨运动员群体的先天优势条件和后天训练方式存有显著差异性特征。而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是由动作频率因子、下肢爆发力因子、速度力量因子三个层面所构成。华东地区低海拔、平坦地形、海洋资源丰富,是短距离田径项目发展的理想地区,优秀运动员分布数量较为聚集,而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海拔高,并不利于田径短跑速度型项目的发展,优秀运动员分布数量较少。

2.2.2 经济水平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是制约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又对体育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间接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其竞技体育成绩也较为发达,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条件是田径短跨项目发展的刚性需求,是决定区域整体竞技实力和优秀短跨运动员集聚水平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实力的增长逐渐往合理科学地运用现代科技应用提升运动员成绩方面转移,尤其是田径短距离项目的特殊性,导致其运动员科学训练所需精确度和科学性更是其他项目无法比拟的,依靠科学手段和计算机技术监测并检验短跨运动员训练数据,对针对性提高短跨运动员阶段性成绩起到了显著作用。体现为中国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发展高,体育经费投入高,进而导致优秀短跨人才聚集度较高,近年来,随着中央政权、财政投入、东部地区资本、技术、产业转移等政策的扶持,中国中、西部区域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进而体育短跨事业也进入了发展快车道;加之中部地区原有经济基础优于西部地区,便使得我国各区域中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的也呈现相应的梯度性差异,这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各区域优秀短跨运动员的竞争也是各区域在体育领域投入的经费竞争,而我国作为国土广大、幅员辽阔的体育强国,优秀短跨运动员的资源区域分配与竞技运动能力发挥水平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直接影响,从而使得优胜选手的资源整体分配格局逐渐形成了复杂性和非均衡分布的格局。

2.2.3 传统文化因素

文化是由自然衍生出来的,并与之相对的概念。体育作为一种内在的文化形式,是由人类的文化衍生而来,它对地区优秀体育文化的影响和对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国土广阔,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多民族大国,通过中华民族根深蒂固的不同人文历史渊源,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从而影响着中国出现了奇特多姿的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文明。随着各地域不同民族群众在传统体育文化、地域运动习俗交融的演进,各地域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素质发展侧重有所不同,不可避免地使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的发展也受到各地域不同传统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而形成地域间不同优势竞技项目和优势项目竞技人才的集聚。如西北地区多为少数民族,受地域文化影响,擅长项目多射箭、马术、滑雪等项目,对于田径短跨项目并未有较为深厚的地域文化作为支撑,进而表现为西北地区优秀短跨运动员分布较少;而华东地区中山东省、江苏省受“尚文尚武”文化的影响,综合竞技实力较强,优秀短跨运动员储备量也较为雄厚;而辽宁省是多民族文化交汇地区,由于传统体育文化交融的发展,使之形成以优势运动人才为主要对抗性、力量型、速度型等主导类型的体育项目人才集聚地。可见民族历史与人文因素对中国优势竞技体育项目和优秀运动员人才聚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2.4 人口基数因素

在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的储备生产力中,人力资本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运动员是比赛的主体,各地区优秀短跨运动员的规模是反映地区人才“量”和“质”的重要指标,而运动员的选拔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各地区人口规模量的影响,进而使得运动员的成才表现为不同地区内分布数量的差异性(见表4)。

表4 我国各地区人数总量统计表

在人口基数的影响下短跨项目人力储备层面的表现又有所不同。数据显示:在第11-14届全运会举办前期的2008、2012、2016、2020筹备年中,各地区的总人口基数在静态上表现出不平衡现象,差异依然比较显著,根据4届筹备年整体数量总和占比进行排序,人口基数总量由少到多依次是西北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说明我国人口基数占比符合优秀短跨运动员“两极分化严重”的分布特点,华东地区仍处于领先状态,常年位居排行榜榜首,反映出华东地区人口基础规模较大,综合实力较强,处于领先状态,西北地区人数基数较少,常年位居排行榜榜尾,综合实力较为薄弱,处于决定劣势状态。其他地区人口基数规模呈现上下波动状态,间接证明优秀运动员的培育较为复杂,受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较多,但人口基数“两极分化严重”的特点也证明了人口基数是影响优秀短跨运动员数量规模的因素之一。

2.2.5 其他社会因素

影响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区域分布因素众多,除地理环境、传统文化、人口基数等方面的影响,还受社会发展大环境不同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体育基建费设施配置、国家财政保障程度、体育产业发展趋势、人的心理、气质、职业诉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因此,竞技体育活动是国家增加体育消费能力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升级的主要介质,而大型体育竞赛和优秀运动员群体则成为国家体育文化传播、体育发展转型、运动穿戴产品普及的主要支持动力。由此使得中国体育产业的增长特点与竞技体育事业发展格局相吻合;而体育产业带来的区域经济效益也相当程度上制约了中国竞技体育运动发展中竞技体育人才的分布。其次,大规模、高规格的运动竞训场馆和培育基地规模也相当程度上是制约各省区域竞技体育运动发展并作为引进优质运动员集中布局的制约因子。综上所述,从体育竞技人才培养的观点来看,合理地考虑多种不同类型的影响因素对于优秀运动员的培育是十分有必要的。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受区域地理环境因素、经济水平因素、传统文化因素、人口基数因素、个人心理动机属性、政府重视程度、社会发展大环境等内外特质性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我国优秀短跨运动员区域分布出现严重的不均衡分布态势,区域间差距较大,各届全运会各地区成绩虽有变化,但仍旧处于强者仍然强,弱者依然弱的状态,没有出现颠覆性根本变化。

3.1.2 通过对我国近四届全运会中优秀短跨运动员区域分布特征形成的动力因素进行剖析。指出:空间结构原因是制约优秀运动员成才、流动与分布的基础要素,其中涉及空间内的自然地理基本要素、社会经济基础要素、历史人文基本要素、社会人口基数要素,以及因体育产业、体育基建设备、个人职业发展水平等形成的社会环境因子。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基数储备量强弱程度,及个人心理动机动因直接决定了优秀运动员流动及分布格局。

3.1.3 优秀短跨运动员区域情况划分,可以清晰体现出中国各区域间整体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的优劣程度,是进一步健全田径短跨专项项目后备人才制度、完善中国各区域间人才聚集与非均衡性的结构格局、提高中国政治体育全球影响力、积极进行跨区域选材与异地比赛训练制度制定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进一步完善我国体育强国战略构建的关键因素。通过调研,我国优秀运动员的区域分布状况呈“两极分化严重”“上下交替变化”的显著非均衡性分布态势。结合上述论证,田径短跨项目后备人才培育体系、跨区域选材和异地竞赛训练制度制定应优先考虑华东地区,另外,我们应当抱有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的发展,其次考虑呈现整体稳定上升发展状态华中地区。最后,我们应该针对一般地区的整体现状,细加研讨,仔细考虑,制定应对方案,改善各区域间人才聚集非均衡性的结构布局。

3.2 建议

3.2.1 因地制宜制订区域短跨项目发展总体目标。

竞技体育是高投入的活动,由于华东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实力差距较大,各省份的经济实力也差异较大。在培训资金、优秀运动员培育、科学研究投入、场地设施条件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而科学技术直接影响竞技短跨项目的长远发展。为此,应根据各区域存在的差异性,确定各区域不同的体育发展目标,转变单纯以成绩衡量体育发展水平的观念,采取因地制宜、综合、引进先进的训练思想和方法,强化后备人才的培养。伴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的调整,一些地区在短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培育发展时,应重点加大对其各方面综合考虑的投资力度,缩小区域间的分布差距,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田径短跨项目的全面发展,促进我国田径短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 促进区域优秀短跨运动员可持续发展。

从空间分布上来看,我国短跨项目的优秀人才分布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各省的区域优势,发展本区域的优势项目,加强各优势区域和劣势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各区域间优秀短跨运动的交流与合作。结合“区域”“优秀短跨运动员”和“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需要利用经济发展层次不同的各区域间的合作关系和互利互补,来促进短跨项目的区域之内与地区外之间的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各地区短跨项目目前开展的重点定位,通过加强对弱势地区人才的培养,统筹规划薄弱区域的人才训练问题,并针对性地找寻解决办法,弥补我国弱势地区优秀短跨运动员的不足,发挥优势地区高质量人才的模范作用,进一步提高利用各种区域资源的效率,形成功能互补协调发展综合格局,树立我国高大的正面体育形象。

3.2.3 建立体育人才培育互换制度,实现垂直流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由于经度地区划分的差异,使各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存在差异性,最终造成了各区域田径事业发展的规模与竞技水准差异巨大。在中国田径事业“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各区域政府在优先发展优势项目的同时,引进其他区域的优秀教练、优秀运动员,内外交流结合,共同掌握前沿的培训理念与方式,共享成熟的训练经验,促进潜优势项目的进一步发展。保证了各地市内部人才的对外流转,使之形成了当地田径项目的新活力;完善了各地市间人才资源的合理流动制度,并充分利用人才技术流转来实现整体的资源配置,以提升优秀体育人才在社会供应量和总需要量方面的动态平衡。通过这样优秀体育运动人员在各区域间合理地分布,就可以改变目前全国田径区域优秀体育人才不均衡的局面。

3.2.4 建立政府和市场双重调控机制,促使人才流动更加合理化。

在现有“举国体制”下,深度挖掘我国短跨项目文化的内涵,适当加大对优秀短跨人才培养发展市场配套的有关法规机制建设,积极提出合乎价值规律的政策法规,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彰显市场化发展优势,实现全国区域内短跨项目人才的优化组合,并通过不断追求自身价值,满足各区域综合发展的多元化需求,实现区域人才流动的最佳体育文化效益和体育社会效益。

3.2.5 充实优秀短跨项目人才队伍,不断加强各区域间交流学习。

将优势地区的优秀短跨项目人才派遣到较优势地区、一般地区中,与较优势地区、一般地区项目人才进行异地互换训练,同时针对性地加强与较优势区域、一般区域之间的沟通,为较优势区域、一般区域内其他人员提供更多的训练、观摩与交流学习机会,使各区域间差异的培训理念与各区域内自身的训练方法相结合,更好地为我国短跨项目的均衡发展和成绩进一步提高服务。

猜你喜欢
全运会田径竞技
科学运动会:田径篇
计数:田径小能手
电竞种植记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日程表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完美闭幕
花与竞技少女
同台竞技
田径翻身 足球崴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