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龄化、高龄化速度不断加快,老年人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养老需求多元化与供给方式单一等问题愈发凸显。近年来,在共享经济和“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共享养老模式应运而生。共享养老模式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我国养老问题的解决。
“互联网+”是指将互联网平台与传统行业充分融合,构建出互联互通的服务网络。共享养老是指在共享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依托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第3方互联网平台,与其他养老模式融合,将养老资源和老年人所需要的服务进行有效整合,以实现“菜单式需求”与“精准化供给”,拓宽养老服务实现渠道,从而实现社会资源充分有效利用,是新经济形态下传统养老模式的延伸和拓展。
当今世界老龄化问题严重,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风险和困境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人们的养老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和复杂化。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存在服务范围小、程序繁琐、供求之间的结构性错位等问题
,导致老年人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传统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
家庭养老是指老人住在自己或血亲家中,由自己、家庭成员或聘请保姆提供养老照顾,但是存在人力资源不足、养老服务单一、雇佣费用过高等问题。社区养老是指老人生活在家里,由社区和家庭共同提供养老服务,但是社区养老功能不健全、资源整合能力有限、发展动力不足,较难满足老年人医疗保健、心理情感等需求。由养老机构统一提供养老服务为机构养老,表现为“一对多”的服务,多数存在供需结构性错位、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缺少亲人陪伴和情感慰藉、满意度低和投资者的政策套利倾向
。与传统养老模式相比,共享养老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优势。
1.2.1 服务理念
由图2可知,整个机械臂具有6个转动自由度,其中R1、R2、R3、R4绕z轴方向转动,R5、R6绕x轴方向转动。从表1能得出,我国成年男性手臂的上臂一般要比下臂长80 mm左右,本文所设计的机械臂需适配于身高为1 600~1 780 mm的工人,因此设置的主要设计参数为:
1.2.2 服务形式
共享养老利用信息技术将养老信息集中于外部平台,该平台同时连接需求端和供给端,收集需求者信息,整合社会闲置资源,通过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多层次、多元化服务,不管老人是何种养老模式,都可以利用此服务平台,获得“自助式”和“菜单式”的养老服务。
共享养老与传统养老模式的理念不同,它倡导绿色共享消费观,有效提高物品和服务的利用率,将资源的使用价值发挥到极致,从而降低养老成本。“共享”并不是让老年消费者拥有所有权,而是享有一定时间内的使用权,满足养老需求,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1.2.3 服务内容
共享养老模式可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需求。生活照护和医疗健康方面的需求处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的最低端,即便如此,传统的养老模式依然无法有效满足,更不能满足老人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共享养老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和社交平台,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将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一体化,整合医疗卫生、人工智能、社会组织等资源,共同为老人提供生活照顾、安全管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助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拉动老龄信息化产业发展
。
1.2.4 服务人员
共享养老服务人员种类多、服务质量高,提供的服务更具专业性。共享养老服务人员不仅包括医疗护理人员、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管理人员、家政人员、志愿者等人,还包括养老服务机器人、智能家居设备、可穿戴设备等物。不但可以提供专业化和智能化的服务,还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网络信息系统降低服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减少劳动时间,从而弥补养老行业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
老年人普遍缺乏应有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弱势群体,与中青年人之间存在明显的数字鸿沟
,即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在接近、掌握和使用互联网等信息设备的差距在不断扩大。一方面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日益衰退,学习能力、操作能力和记忆力均不同程度降低,致使老年人使用互联网困难,在使用智能辅助设备方面也存在障碍
,还有部分原因是老年人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比较低。此外有研究发现老年人与科技的互动不仅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关系和语境的影响
。另一方面现有的数字化软件操作步骤复杂,忽视了老年人的知识水平和使用能力,不符合简易性操作要求,导致很多老年人不会用、不想用,使老人被边缘化
。
“共享养老”模式可能存在较多安全风险隐患。首先是信息安全问题,共享养老模式依托于互联网平台,需要收集需求者和供给者信息,如果数据安全管理技术不到位会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由于老年群体数据安全意识低、辨别网络诈骗能力弱,加大了信息安全风险。其次是共享养老模式主要为线上预约,线下提供养老服务,服务主体由医护人员、家政人员、基层服务人员、线上服务商等组成,可能存在路途安全、执业安全等问题,需求方也存在相应的安全问题。李佳
提出“互联网+护理”存在医疗事故责任划分、病人数据安全、执业人员安全等问题。
国家对“互联网+养老”“智慧养老”等养老模式的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国民知晓率不高,对共享养老模式更是知之甚少。李雨霏等
在调查居民对基于“互联网+”背景下智慧养老的认知现状及使用意愿发现,虽然居民对智慧养老的使用意愿较高,但是对智慧养老的认知程度较低,知晓率不高。刘菲
使用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老年人对智慧养老的认知、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88.3%的老人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智慧养老。
国内外远程医疗技术、智慧养老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
,如在共享经济的浪潮下,我国多地兴起了“共享护士”的远程医疗模式,市面上有“护士到家、U护、金牌护士”等平台,这些平台可以提供基础护理、养老护理、中医护理、母婴护理等服务
。在养老平台建设方面,我国北京、南京、浙江等地均建有养老服务平台。2015年,我国首家基于长期照料体系的“互联网+养老”平台在浙江乌镇建立,为老年人提供智能照顾、康复健身、文娱活动等服务,同时响应家庭监测自动报警和移动下单服务设备
。山东某家信息科技公司建立智慧养老平台,该平台可以提供生活照顾、预防保健、精神慰藉等服务
。南京的“智慧养老”项目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并借助手腕式血压计、手表式定位仪和智能手环,在监测老人身体状况的同时还可以使用一键式呼叫救助功能
。
首先,医生会用手将宝宝的足部掰至正常位置,然后用石膏绷带将其固定好。然后每周打开重新调整位置再固定好,这样一边观察进展一边治疗(Ponseti法)。畸形矫正后,患儿还需要在数年的时间内使用特制矫形支具以维持效果。治疗期间长,还需要在白天和夜晚两种类型设备之间来回转换。这需要家长给予充分的耐心,配合好医生,完满地完成整个疗程。没有父母的配合和支持,保守治疗基本上是会复发的。
我国专业护理人员仅占总护理人员的15%,侧面反映出我国专业化人才匮乏。首先,受传统观念和思想的影响,养老行业招聘难、离职率高,服务人员的职业认同度低、倦怠感强;其次,由于没有统一的考核、培训、管理体系,养老服务人员素质普遍不高,提供的服务以基本生活照料为主,既懂现代信息技术又有专业护理技能和心理慰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寥寥无几
;再者,缺乏创新型人才,尤其是人工智能、数据工程等方面的人才。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水平,然而,“人才荒”、专业培训不到位等问题成为阻碍共享养老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
1.2.5 服务平台建设
推荐理由:渔村少年的成长史,一家四代的航海梦,童年风景与国家命运的时代交响。此番张之路先生打通科学思维与文学想象,讲述了一个太阳和阴凉儿捉迷藏的故事。故事文本的表层情节生动活泼、充满童趣,还包含了有关太阳的科学常识;故事的内核意义丰富:大与小、动与静、显与隐、能与不能等哲学概念深蕴其中。新锐绘本画家乌猫用极富个性的图画语言为这个故事赋能,以中国艺术解读中国文本,以东方美术诠释中国故事。最终,乌猫呈现给读者的是融汇了敦煌壁画元素的瑰丽画面,深具东方韵味,令人叹为观止。
当前我国共享养老服务标准体系建设不全,相关政策制度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制度碎片化、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重束缚了共享养老市场的发展。我国对民政标准建设较全面,如已经颁布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但对于智慧养老、共享养老等服务标准体系不统一,导致智能养老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造成相关资源的浪费,进一步制约养老服务信息化发展。从我国政府出台的智慧养老政策多侧重于硬件平台和智能产品设备的开发,对平台和产品服务标准体系、评价指标、反馈机制等尚未给予较多关注。因此,对共享养老产业发展的实践指导作用比较有限
。
共享养老不同于传统养老模式,传统养老模式提供的服务单一,参与主体少,而共享养老参与主体多,相应地就出现了各主体之间难以协调的问题。一是政府和市场不能有效协调。养老事业由政府主导,但是目前由于政府管控干预过多,存在大包大揽现象,导致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模糊甚至混乱,市场难以明确自身角色定位,难以通过市场化逻辑推动共享养老产业的发展
。二是不同服务主体之间缺乏协调性。共享养老服务平台将基本信息数据库、医疗服务资源、生活辅助类服务、线上服务商等集于一体。因此,如何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因此,《中国彝族梅葛史诗丛书》的整理出版,无论是从民族文化工作,还是学术研究,甚至姚安诸多的参与者的角度,都有不容忽略的意义和价值。
在对土料进行试验检测的过程中,液塑限试验也是常见的试验内容。通过该试验,可以测得土料的可塑性,并反映实际材料的可塑性指标。首先,对土的液限值进行确定:实验人员需先选取一定量的土样,并添加适量的水,测得增加土样的含水量,对其进行贯入试验,最终得到含水量及贯入量的关系变化情况,当贯入度达到20mm时,土样的含水率即为土样的液限值。其次,对土的塑限值进行确定:实验人员应先在土样中添加一定量的水,再将土样取出,放在玻璃板上进行滚搓,使其成为一条细条,直至其发生断裂,并对断裂时细条的含水量进行测定,得到的数据结果,即为塑限值。当塑限值与液限值存在一定的数据差时,即可作为其塑性指数。
政府、社会应大力宣传共享养老服务模式,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老年群体介绍共享养老的概念、优势和政策,提高老年人知晓率。可以在社区、街道、公共休闲场所等处张贴宣传海报、发放手册、举办推广活动,增强老年人对共享养老服务体系的认识,不断更新人们的养老观念和思想
。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应积极参与其中,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设备和数字化软件
,提升老人的信息素养。市场、企业根据不同的需求群体设计差异性服务平台和产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简化操作流程,设计“傻瓜式”操作界面和“一键式”操作按钮,降低操作难度,改善老人的使用体验,帮助老年人走出使用盲区
。
由国家、社会和企业共同建设集服务于一体的共享养老平台,尽早实现养老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国家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方面的力度,做好体系建设和制度管理方面的统一规划和部署,建立“防偏”和“纠偏”机制,发现风险和问题时及时引导
。各级政府应根据国家总体规划和标准体系,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养老服务标准体系。社会和企业要提高参与积极性,形成反馈机制,不断促进国家和地区标准体系的优化改进。其次,借鉴、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共享养老服务标准体系。
重视网络信息化管理,防止信息数据泄露,保护老年人隐私。第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医疗机构、社会企业、老年人、医护人员和其他服务人员的法律责任,明确各方权利与义务。第二,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安全风险预测模型,建立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医疗垃圾处理流程、纠纷投诉处理机制等。第三,提高需求者和供给者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能力。加强老年人信息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老人辨别网络诈骗的能力,提高供给者服务能力、风险预测与应对能力,还可以提供监测系统,全面监控服务过程,及时发现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危险事件,以便及时采取措施,保证供需双方安全和利益。
完整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多层次人才结构作为支撑。首先,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高校开设养老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人才培养,完善职业教育培养体系,为我国养老行业培养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
。其次,在培训内容上,学校和培训机构应围绕老年人日常照护、医疗护理、预防保健、心理慰藉等内容科学设置课程,从专业知识与能力、道德修养、心理素质等方面展开培训,着力提升服务人员各项技能。在培养形式上,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模式,开展网络课堂和在线教育,也可以在共享养老服务平台上设置养老人才培训模块
。再者,尽量创造让各类人才走出国门的机会,到英国、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学习养老模式、政策制度、产品研发、科学信息技术等先进做法和经验。
协调是整体性治理的根本机制和深层内核,主体间的协调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前提。形成政府引导、市场投资、社会资助、老人和家庭参与下的多资源协同运行机制
。第一,理清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划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确保在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第二,协调各服务部门之间关系。通过共享养老服务数据平台,各部门可以有效了解整个区域的养老服务供给现状和老年群体的具体需求,实现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第三,协调政府与企业之间关系。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可以通过制定养老政策、财政拨款等手段,鼓励社会企业投资建立共享养老平台,向老年群体提供针对性的养老服务。
(2018理数7,5分)某圆柱的高为2,底面周长为16,其三视图如图所示,圆柱表面上的点M在正视图上的对应点为A,圆柱表面上的点N在左视图上的对应点为B,则在此圆柱侧面上,从M到N的路径中,最短路径的长度为( )
魏昌龙的想法他能琢磨出,迟恒看过尾砂库治理工程的简报资料,按照设计,刚修好的库坝决不可能溃于汛水、雨水,魏昌龙找不出兴师动众防险抢险的理由,更不敢呼救支援,一旦如此,上上下下就会对这个宣扬的样板工程引起猜测,就有可能暴露出工程质量的粗糙,甚至是连锁反应,多米诺骨牌倒塌。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和共享经济的发展背景下,共享养老模式可以加速社会养老服务业发展,优化养老资源配置,形成集约高效的养老服务体系,从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需求,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助力解决我国养老问题。
[1] KHAN H T A.Population ageing in a globalized world:risks and dilemmas? [J].Journal of Evalua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2019,25(5):754-760.
[2] 曹莹,苗志刚.“互联网+”催生智慧互助养老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8(8):66-67.
[3] 王宏禹,王啸宇.养护医三位一体:智慧社区居家精细化养老服务体系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4):156-168.
[4] 王永梅.网络社会与老龄问题:机遇与挑战[J].学术交流,2014(8):202-206.
[5] ALAA M,ZAIDAN A A,ZAIDAN B B,
A review of smart home applications based on Internet of things[J].Journal of Network and Computer Applications,2017,97:48-65.
[6] DEMIRIS G,HENSEL B K.Technologies for an Aging Society:a systematic review of "smart home"applications[J].Yearbook of Medicial Informatics,2008,17(1):33-40.
[7] 陈可涵,宁丽.“共享护士”APP软件评价[J].护理研究,2019,33(11):1849-1855.
[8] 冯桂平,谢雨红,刘文静.服务链视角下的浙江省桐乡市乌镇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14):3566-3571.
[9] 张明,范英杰.青鸟软通“互联网+养老” 服务新模式[J].企业管理,2017(9):65-67.
[10] 张丽雅,宋晓阳.信息技术在养老服务业中的应用与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35(5):170-174.
[11] 李雨霏,赵迪,何梦帆,等.社区居民对智慧养老的认知和使用意愿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8):166-167;170.
[12] 刘菲.智慧养老认知与需求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1(1):178-181.
[13] 巩英杰,张媛媛.“互联网+”视角下养老服务产业转型升级路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20(3):153-163.
[14] 杨菊华.智慧康养:概念、挑战与对策[J].社会科学辑刊,2019(5):102-111.
[15] 李佳.我国“互联网+护理”发展中的瓶颈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9(22):154-155.
[16] 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9):99-105.
[17] THAPLIYAL H,KUMAR NATH R,MOHANTY S P.Smart home environment for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population:solutions to improve care and quality of life[J].IEEE Consumer Electronics Magazine,2018,7(1):68-76.
[18] 陈友华,邵文君.智慧养老:内涵、困境与建议[J].江淮论坛,2021(2):139-145;193.
[19] OLPHERT W,DAMODARAN L.Older people and digital disengagement:a fourth digital divide? [J].Gerontology,2013,59(6):564-570.
[20] YUSIF S,SOAR J,HAFEEZ-BAIG A.Older people,assistive technologies,and the barriers to adoption:a systematic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dical Informatics,2016,94:112-116.
[21] LEE C.Adoption of smart technology among older adults:challenges and issues[J].Public Policy & Aging Report,2013,24(1):14-17.
[22] MURATA A,IWASE H.Usability of touch-panel interfaces for older adults[J].Human Factors,2005,47(4):767-776.
[23] 李倩,梁立君.智慧居家养老破解养老难题[J].人民论坛,2017(26):80-81.
[24] 魏强,吕静.快速老龄化背景下智慧养老研究[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6(1):99-107.
[25] 耿永志,王晓波.“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机遇、困境与出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4):109-114;122.
[26] 耿永志,王惠颖.“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发展研究:转型、融合与新业态[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7,19(4):36-41.
[27] 杨斌,夏仁.我国智慧养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山海经,2016(12):68-69.
[28] 睢党臣,彭庆超.“互联网+”背景下我国城市社区智慧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3):119-128.
[29] 廖楚晖.智慧养老服务总体性问题破解与实现路径[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9,35(6):5-13.
[30] 杜春林,臧璐衡.从“碎片化运作”到“整体性治理”:智慧养老服务供给的路径创新研究[J].学习与实践,2020(7):9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