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强势复苏?

2022-10-15 09:42综合报道本刊见习主笔陈邦祺
国企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核能核电能源

综合报道/本刊见习主笔 陈邦祺

《核电和安全能源转型》报告指出,未来30 年全球核电容量需要翻一番。在2050 年之前,核电容量必须从目前的413 吉瓦增加到812 吉瓦。到2030 年前,每年增加的核电容量必须要达到27 吉瓦。

IEA 署长比罗尔表示,在全球能源供应危机、化石燃料价格高企、对抗气候变化以及能源安全挑战等诸多因素影响下,核电获得了一个强势复苏的绝佳机会。

危机中重启

作为低碳能源转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核电一度因其安全性问题,受到质疑、轻视。然而,随着俄乌冲突和全球能源危机的蔓延,各国开始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能源安全需求上,核电的前景似乎正在变得一片光明。

今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一系列支持核能发展的政策“井喷”式的出台发布。4 月,我国三个新建核电机组项目正式获批;6 月,美国能源部宣布,在计划延长本国所有核电项目寿命的同时,为74 个核能项目提供超过6100 万美元的拨款补助;7月,欧洲议会投票决定将核电投资列为气候友好的“绿色投资”能源……

在“边缘老选手”强势复出的戏码下,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选择它?它到底有没有能力帮助人们度过此次能源危机?

在回答这些问题前,让我们先将时间拨回到11 年前。2011 年,轰动一时的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给正在发展的核电产业一记重击。受此次核事故影响,以法国、德国、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核电大国纷纷“减核”“停核”,并宣布在未来逐步减少、淘汰核电;由于缺乏相关技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核电产业也纷纷陷入了停滞期。

经历了近乎10 年的原地打转后,这种情况终于迎来了改变的契机。

一份来自世界知名能源研究公司雷斯塔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 年底,全球已经建成的核电装机总量超过了4 亿千瓦,占全球整体发电产能的10%左右,在清洁能源中仅次于占比15%的水电。

有观点认为,在化石能源疲软,可再生能源占比相对不高,难以支撑起能源发展的情况下,历史悠久、技术储备较为丰富的核能确实是一个好选项。

然而,资源丰富且能顶一时之需,却并不是国际社会选择核电的决定性理由。

2016 年《巴黎协定》签署生效后,许多国家纷纷以立法形式或硬性措施,确定了本国的“双碳”目标。所以当再次面对能源危机时,各国不仅只需要一种应急能源,还需要在解决危机的同时,保证本国“双碳”目标不受影响。

这种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考量,才是核电重新被青睐的深层次原因。

作为过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累计超过850亿吨的“狠角色”,核电无疑是可持续发展趋势下,支撑能源体系从油气向可再生能源过渡的完美“顶梁柱”。

“从能源品类看,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清洁低碳等优势,具备大规模作为基荷电源的潜力,是世界众多发达经济体长期以来的低碳能源选项”,中国工程院院士、核电领域专家叶奇蓁表示。

中国核能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国家核安全局原局长赵成昆则坦言:“随着核电技术、运行水平和监管能力的提高,核电发展也呈螺旋式上升态势。风能和太阳能等虽然清洁,成本低,但具有间歇性和不稳定性。因能够稳定、持续、大规模地提供电力,发展核电是回避不了的一个趋势。”

“但不管怎么讲,核电都重新站在了历史舞台上”,赵成昆表示。

“核能可帮助能源部门更快、更安全地摆脱有增无减的化石燃料”,国际能源署(IEA)不久前发布的《核电和安全能源转型》报告指出,全球政策格局正在为核电的“强势复苏”创造机会。

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核电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截至目前,全球总计有4.13亿千瓦的核电装机,遍布在32个国家,其中发达国家占了半数。

核电“百景图”

能源危机后,针对本国国情和技术基础,不同国家在核电布局上纷纷提出了自己的新愿景、新措施。从这些行动规划中,我们得以窥见当今世界核电的发展格局,并以此描绘出一幅国际核电复苏生态的“百景图”。

作为在运在建核电机组数全球第二、拥有多个自主研发反应堆技术的核电大国和核电强国,我国并没有因福岛核泄漏事故的影响放弃核电发展。相反,一直在以安全为前提的方针下努力发展。

今年3 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为我国“十四五”时期能源建设工作制定目标、作出引导。

《规划》明确指出了我国核电未来发展的方向,包括着力推动沿海核电项目的建设;推动高温气冷堆、模块化小型堆(SMR)等核电技术的发展,推动核电在多领域的综合运用等;并为我国核电发展定下了2025 年运行装机容量达到7000 万千瓦左右的大目标。

“随着‘双碳’战略的持续推进、能源安全战略的深化落实,核能发展迎来了自己重要的机遇期”,中国核学会理事长王寿君8月9 日在第29 届国际核工程大会开幕式上表示。

再看世界核电第一大国——美国。在核电复苏势头出现前,美国政府就一直保持着对核能技术的研发和核能设施的投入。在复苏浪起后,美国则不断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核能产业振兴,寻求本国核电项目的增长。

美联社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美国有2/3 的州政府认为,核电将有效替代化石燃料,对于达成净零排放目标颇为有利。预测认为,美国很可能在今年迎来久违的核电装机增长。

美能源部核能助理部长凯瑟琳·赫夫在最近的美国核学会上表示:“拜登政府非常明确,我们将实现净零目标。这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激进目标,而核能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并且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如果说我国和美国是在复苏中主动谋求发展,那么对于整个欧洲而言,复苏核电,则更像是经历苦难后的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今年7 月,欧洲议会投票决定,将天然气和核电投资列为气候友好的“绿色投资”。此前,这一措施曾引发了欧洲各国有关人士长期、激烈的争论,并一度搁置。

业界普遍认为,欧盟选择为饱受争议的核电和天然气贴上“绿标”,实际上是面对当前能源供应危机下的无奈之举。

《华盛顿邮报》指出,俄乌冲突持续,欧盟各成员国都饱受天然气价格飙升之苦,各界多次呼吁政府做出改变,这才有了上述的决策。

今年8 月,一向是“弃核”派代表的德国首次公开承认了自己的核电计划,希望延长即将关闭的最后三台核电机组的使用时间。而在这之前,法国、英国等欧洲其他国家就已早早地宣布了本国的“核复兴”计划。

日前,法国政府公布了将本国最大核电公司——法国电力公司(EDF)100%国有化的愿景和具体措施,希望用政府完全控制电力生产的形式更好地推进核电产业复兴。此前,法国政府就已提出了在今年后新建至少六台核电机组的目标,计划在全力开发世界顶尖反应堆——EPR 二代的同时,将已有核电站的寿命在安全的前提下从目前的40 年延长到50 年或更长。

“核复兴的时代已经到来”,在阐述这些政策的一次演讲上,法国总统马克龙表示。

复苏非易事

在各国强势复兴核电的大趋势下,我们仍需注意到,核电能否持续发展,还面临着成本、安全等因素的掣肘。

高昂的成本是首要因素。

根据世界能源署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总计有4.13 亿千瓦的核电装机,遍布在32 个国家,其中发达国家占了半数。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核电仍然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

造成核电高昂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随着安全标准渐趋严格,全方位的安全措施让核电站的建造成本持续上升。而另一方面,管理不善和技术失误的拖累会让核电的时间成本严重增加。

一个著名的例子是,2004 年开建的芬兰的奥尔基洛托核电站3 号机组,因一系列的技术、资金问题延期至2021 年才正式启动,比原计划拖期了近10 年,投入几乎是预算的3倍,高达85 亿欧元。

IEA 强调,严格的成本控制和有力的政策管理是核电能否复兴的关键。一些专家担忧,持续上升的高昂成本会阻碍核电的复兴之路。

“我们不乏这样的例子。在目前建造为数不多的新核电站中,许多都受到管理不善和技术失误的拖累。位于法国和芬兰的核项目分别落后计划13 年和12 年。位于英格兰西南部的欣克利角核电站原本应该在2023 年为英国的圣诞火鸡提供烹饪能源,现在可能要等到2027 年才投入使用。所有这些项目成本都严重超出预算”,伦敦国王学院客座教授尼克·巴特勒在发表的文章中指出。

虽然成本问题在当前仍然比较棘手,但要解决它,也并非全无办法。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的核研究团队在一篇名为《核电厂建设成本超支需要工程设计新方法》的论文中指出,通过采用全新的工程设计,并在厂外生产更多部件的形式,核电的间接成本能得到有效削减。

除开成本因素,安全也是人们质疑核电能否持续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在经历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后,尽管各国都纷纷加强了本国核电站的安全建设工作和废料处理工作,安全性更高的第三代核反应堆技术也应运而生。但对于核电安全性的高关注度从未消失,在今年欧盟宣布给核电贴上“绿色标签”的决定后,就有相当一部分欧洲政界人士站出来,公开表示对核电“绿色无污染”的质疑。

而俄乌冲突下屡次被炮火波及的扎波罗热核电站更是让人们增加了对地缘政治冲突影响核电安全的担忧。

业内专家认为,如果想要让核能继续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整个国际社会必须共同努力。这代表着各国不仅仅要遵守严格的安全标准,还要努力合作,创造更高的安全空间。

前路漫漫,核电还需努力前行。虽然当前阶段仍要面对许多问题的挑战,但在生态环保理念成为全球共识,可再生能源成为大趋势的现状下,核电的前景无疑是光明的。在可见的未来,核电将成为能源发展的重点,展现出更强大的复苏生命力。核电复兴,未来可期。

猜你喜欢
核能核电能源
国际能源署:今年清洁能源投资将再创新高
第四代核电 高温气冷堆
百年初心精神 点亮核电未来
第十四章 地狱之城——核能
2020年核电活动安排
例谈计算核能的五种方法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揭秘核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