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良”那些事儿

2022-10-15 09:42孟岩
国企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辽阳涤纶化纤

文/图 孟岩

在半个世纪前,如果能穿上一件“的确良”,就意味着站在了时尚前沿。

收藏家马未都说,“的确良”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社会的进步、时代的变迁。

仲夏时节的太子河水量丰沛,一路奔涌。

太子河畔的中国石油辽阳石化公司,一度是我国四大化纤基地之一。在这里,国产第一块“的确良”的辉煌,依然在流淌。

淡出的记忆

20 世纪80 年代,全国各大纺织厂的货车每天都在辽阳石化门前排起长队。“来提货的都是厂长、副厂长,他们在‘等米下锅’,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曾任辽阳石化纤维厂厂长的蒋新坤亲身经历了“的确良”的辉煌。

随着化纤生产技术的提高、产量的提升,国家根据实际成本和产量的变化,连续两次大幅下调“的确良”、腈纶毛线等化纤织品价格,曾经价格高昂的“的确良”变得经济实惠。随着一列列货运列车奔向祖国各地,全国人民穿衣难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到2003 年,全国化学纤维产量达到1161 万吨,占全世界化纤产量的三分之一,我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化纤大国。

虽然化纤产业得到了大发展,但是“的确良”在市场上的热度开始渐渐消失。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我国棉花的产量逐年升高,加上纺织技术提升,涤棉混纺布匹的产量开始不断增加,“的确良”不再是人们穿衣的首选。

辽宁纺织服装协会会长王翀说,“的确良”逐渐被更高级的面料替代,尽管现在很多衣料还含有涤纶,但“的确良”的名字,已淡出了服装业的舞台和人们的视野。

多产“的确良”

新中国成立初期,纺织原料严重依赖棉花,但由于种植技术水平较低,加之棉粮争地,出现长期供应不足的局面。为多产棉花,1962 年到1979 年,国务院每年召开全国棉花工作会议,制定政策措施,鼓励多产棉花。可即便如此,我国棉花产量长期在4000 万担左右徘徊,始终追不上纺织工业的需要和人民的衣被需求。

在那个年代,棉布衣服不耐穿、易起皱,衣服上打补丁、戴套袖的现象十分常见,家家户户衣服裤子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1971 年,毛泽东主席到南方视察。途中,他利用闲暇时间和随行人员交谈时,几名工作人员说起了自己经历的新鲜事。其中一位扎着辫子的服务员说,自己到商店排长队,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买到喜欢的“的确良”,不论是做衣服还是做被褥,都再好不过,可惜太紧俏了。毛主席笑着说道:“百姓都喜欢,那我们就多生产一些。”

就这样,我国安排部署大规模生产化学纤维。1972 年2 月5 日,中央批准了国家计委等部门提出的《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同意花费43 亿美元引进四套石化装备,建设辽阳石化、上海化纤、天津化纤、四川维尼纶四大化纤基地,推进化纤工业全产业链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始大量进口化纤设备,生产“的确良”以满足人民群众穿衣需求,从而引发了一场由棉衣到“的确良”的“穿衣革命”。

开车“十姐妹”

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下,1974年,辽阳石化顺利开工建设。

1978 年10 月,随着各装置陆续竣工,纤维厂的涤纶装置进入开车准备阶段。

按照开车程序,机器空转24 小时后,纺丝机开始升温排料。当看到12 位喷丝头喷出雪白的丝线时,现场所有人都非常激动,不停地鼓掌欢呼。

接下来就到了卷绕工序:把上道纺丝工序纺出来的丝集合成一大束,经过牵引拉伸,再挤压成波纹片状,落入下道工序的盛丝桶里,送到后加工处理。

为了确保生产顺利,工厂专门从近百名卷绕工中精挑细选出来了10 名女工。这“十姐妹”分三班负责保证卷绕设备连续运转。

一次换班时,白班的女工说丝没有筋力,质量不行,一下午也没拉上大头,拉上就断。正说着大头又断了,装置发出的报警声,把车间和厂里的干部、技术人员都惊动了,大家都来到卷绕工序,重新研究工艺。

1979 年1 月,国产“的确良”在辽阳石化问世

这时,已经工作得筋疲力尽的“十姐妹”,谁也不愿意下班休息。她们根据在上海化纤五厂和化纤十厂培训时学到的操作技术反复调整,并加大了油剂流量。到了第二天凌晨5 时,“十姐妹”没有一个离开机台,食堂干脆把饭菜送到机台旁。就这样,“十姐妹”在卷绕机旁连续奋战了三天两夜,终于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保证了卷绕机的正常开车。

在毛泽东主席到南方视察的路上,一位姑娘说起了新鲜事儿:‘的确良’太紧俏了,自己排长队等了一个多小时才买到。毛主席笑着说:‘那我们就多生产一些。’

人均“七尺布”

整个辽阳石化建设生产,离不开全国各地的支援。千余名下乡知识青年被选调回乡入厂,大量基建工程兵投身建设一线,更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家单位参与会战。最高峰时,建设现场施工人数超过了5.7万人。

那时候施工环境极其恶劣,“晴天扬尘如大雾,雨过土黏似胶布”是当时真实的写照。尽管物资匮乏,条件艰苦,但创业者们始终满怀豪情,战天斗地,迎难而上。

时任旅大市政三大队第二管道队队长的王世才,当听说在辽阳要建一个“毛主席圈定”的大项目后,二话不说第一个报名。在贯通汤河水源管线工程中,患有严重胃溃疡的他,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冰水中挥锹抡镐,拉绳打锤,被工友们称作“辽化铁人”。他写的诗句“毛主席圈定我施工,建设辽化多光荣”,在大会战现场广为传颂,鼓舞着来自全国各地会战大军的建设热情。

辽化人在不同岗位上的奋战坚守,加速了第一批“的确良”的诞生。1979 年1 月,辽阳石化生产的第一批纤维原料纺成“上等一级”45 支高支纱,并织成了涤棉细布。由此,国产“的确良”终于诞生。

1983 年,辽阳石化化学纤维生产线正式投产。投产初期,共有3 个纤维生产厂,设备主要从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进口,产品主要有涤纶和锦纶两大类,可以生产涤纶长丝、涤纶短丝、锦纶长丝等十多个大类、数十个品种的纤维产品。

在那一时期,辽阳石化每年生产7.4 万吨化纤原料,涤纶混纺布产量比60 年代末增长了30 多倍,如果全部纺丝织成“的确良”,相当于430 万亩棉田织成的布匹量,可保障全国人均“七尺布”。生产“不用从地里长出来的布”为我国摆脱对进口化纤原料的依赖,缓解当时国内棉布供应紧张的局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屹立在太子河畔、有着800 多年历史的辽金古塔,与距其东南8 公里的藏宝山脚下的银色炼塔遥遥相望。随着时代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服装填满了大家的衣柜,“的确良”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产业报国、胸怀全局、为党分忧、为民造福的使命担当却在辽化一代代传承。

猜你喜欢
辽阳涤纶化纤
涤纶短纤维干热收缩率测量不确定度分析
影响涤纶短纤维干热收缩率因素探讨
仪征化纤:做可降解新材料品牌开路先锋
我国纺织化纤行业碳排放估算的研究
涤纶十字异型色丝生产工艺实验分析
辽阳雷锋纪念馆
化纤联盟持续发挥技术创新链优势
涤纶晶体结构三级红外光谱研究
辽阳冮官屯窑址的调查与发掘
恩替卡韦联合安络化纤丸治疗慢性乙肝早期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