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专题作文素材拉练

2022-10-15 07:45高振峰李佩胜
作文成功之路(高考冲刺) 2022年9期
关键词:乡愁乡村振兴

高振峰 李佩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强调,“党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乡村振兴需要一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青年,回到农村去,奉献青春,发光发热。

名言警句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

——《史记·孝文帝本纪》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

——习近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一定要看到,农业还是“四化同步”的短腿,农村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

——习近平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

——刘亮程

每一只船总要有一个码头,每一只雀儿得有一个巢。

——沈从文

——余光中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才能留得住根。

——《人民日报》

故乡因人而亲,如果那儿已经没有一位亲人站在料峭的风里,如一丛金黄的迎春站在土苍苍的山崖上,张望你归来的道路,等待你走近的消息,则故乡的概念已经沦为一个虚词,一个金蝉脱掉的壳。

——秦仰贤

事例素材

玩转民间艺术“小清新”

在四川成都崇州道明镇竹艺村,一家竹编小店素净雅致。每有感兴趣的游客,店主肖瑶便会将道明竹编的故事娓娓道来。肖瑶自小随母亲学艺。在她眼中,母亲长着一双巧手,竹条在灵活的指尖上下翻飞,很快就编成工艺品。母亲渐渐老去,肖瑶选择了继续完成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她记得,一位耄耋老人在展会上看到她制作的瓷胎竹编作品,竟激动地给她鞠了一躬。那时,她下决心放弃大城市工作,重拾竹编手艺。青春的“加成”,让古老技艺换新颜。肖瑶将流行元素融入竹编中,制成饰品和竹装置艺术品,受到市场欢迎。“从未想过传统与现代结合,美得如此清新。”有客户如此赞叹。肖瑶的男朋友如今也随肖瑶回村创业、编织梦想。两人将作品传到抖音等平台,一些年轻人看到视频后慕名而来……以道明竹编为内核,竹艺村也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母亲河的土,余光中的泪

在庆贺余光中先生七十五周岁诞辰的晚宴上,当代作家苏叔阳提笔写下《这是一双中国心灵的眼睛》赠给余光中。在谈到是何种灵感激发苏老现场创作这首诗时,他直言,自己是被余光中的故事感动了。原来,在入席前,平素随和的余先生讲述了有关于《黄河》创作的一个故事。余老动情地说:“一次应邀去黄河边,我踩到了黄河的泥土,别人上车后都把这个泥给剔掉了,而我却带着这双沾满黄河泥沙的鞋子一直穿到台北,到了台湾,干了,我就把它剔下来放在我的小盒子里。因为这是我母亲河的土……”说到这里,他眼里流着泪,声音是哽咽的。

“最美村官”秦玥飞

2019年感动中国的“最美村官”秦玥飞,是湖南省衡山县福田铺乡白云村的大学生村官,是黑土麦田公益联合发起人。秦玥飞从耶鲁大学毕业后,就选择回到祖国农村服务。在他的影响下,近30名来自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社科院等院校的“乡村创客”在15所村庄开展产业扶贫与创业创新,得到当地政府与村民好评。

素材运用

1.乡村振兴 关键在人

在这样一个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广大青年应有大作为,大抱负,主动肩负起乡村振兴的重任。领袖曾多次寄语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扎根人民,奉献国家。”为响应领袖的号召,我国涌现出一批为乡村建设做贡献的积极分子——“世界菌草技术之父”林占熺,致力推广菌草技术,带领农民种菇致富;“大学生村官”翁新强,放弃高薪重回大山、发展产业脱贫,为乡村振兴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段论述其实是推衍朱熹《孟子集注》而来的,朱熹对此章的解释是:“守身,持守其身,使不陷于不义也。一失其身,则亏体辱亲,虽日用三牲之养,亦不足以为孝矣。事亲孝,则可忠可移于君,顺可移于长。身正,则家齐、国治而天下平。”(《孟子集注》卷八《离娄上》)但董氏将守身与敬身、成身联系了起来,认为要守身必先敬身,敬身是成就双亲的前提,而事亲则又是成就自身的先决条件,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一步,那么其忠心可为国君服务,其顺从可为长上效力了,如此就可国治而天下平了。

当“青年”遇上“乡村振兴”,可以绕道走,也可以迎难而上。后者的选择让理想有了钙,灵魂有了根,技能有了平台。青年投身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把理想种到土地上,是最正确的报效祖国的方式。青年强则国家强,身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应把人生梦想汇入时代潮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共振,我们应参与乡村建设,为祖国发展无私奉献。

2.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

乡村振兴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坚定信心、咬定目标,苦干实干、久久为功。乡村要振兴,党员要先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要注重发挥党员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党员带头学技术、带头勤劳致富,引领党员发挥帮带示范作用,主动与群众结成对子共同致富,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心骨和领路人。

“买种百斤,不如留种一斤”,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才回到乡村,“乡村振兴”才不是一句空话。要切实发挥党管人才的作用,打好“乡情牌”,念好“引才经”,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3.守好乡愁才能留住根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也是城镇化的目标所在。在云南古生村,习近平总书记称赞当地白族民居的庭院“记得住乡愁”,指出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在湖北峒山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乡村不是“涂脂抹粉”,不能大拆大建,特别是古村落要保护好……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一道,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许多一辈子种田劳作的村民来说,村子就是他们的家;对拥挤在钢筋混凝土森林中的人们而言,乡村又何尝不是精神的归宿?村落不可能也不应该一成不变,只是,这样的变化不应是衰败,而应是成长。惟其如此,才能守护好我们的乡愁,留住我们的根。

4.责任在肩 须臾不待

责任在肩,须臾不待。作为青年学生,应该像秦玥飞那样,将乡村振兴的担子挑在肩上,发挥学长,致力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提升“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质量。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关键在于做到知行合一。与祖国梦想相契合要融入现实,在现实中倾注情感,投身艰苦的事业,不怕困难与挫折,砥砺前行,学习秦玥飞的优良品质,勇担大任,传递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接力棒,实现个人价值。

时文链接

让乡愁成为乡村振兴连心桥

“诗画田园里,梦里是老家”,湖北秭归长春村正向世界展示着其遗世而独立的桃源风光,从无人问津的抛荒地到层次错落的高产良田,背后是土地经营模式的创新成果,是规模耕种的科学方式,是入股分红的政策红利。究其根源,是一代代 人魂牵梦萦的乡愁记忆,是劳动人民对家乡对土地的至深眷念,是为实现乡村振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信念。

乡愁是什么?是儿时对故乡一土一木、一山一水、一砖一瓦的记忆,是对亲人挚友的无尽思念,是重踏故土心中翻涌不止的热血与温暖,是牵绊人一生无法舍弃的情节与执念。乡愁化作一份动力,化作一种情怀,让无数人重归故里,在热爱的土地上抒发豪情壮志,展现时代担当。钱学森放下利与名,毅然回国将一生奉献给祖国的导弹、航天事业,终获“两弹一星元勋称号”;袁隆平以稻济世,书写了一个物阜民丰的崭新时代,留下了“禾下乘凉梦”的热忱与美好;黄文秀奔赴脱贫的战场,化作最醒目的黄花,用生命诠释最初的箴言:“很多人从农村走了出去就不想再回去了,但总是要有人回来的,我就是要回来的人。”这一特殊的情愫,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在两弹一星、国士无双、时代楷模的身上,更是升华、凝结成为了家国情怀,塑造了一个又一个国之大者,勇催着时代奋进,展望着瞩目未来。

乡愁里装着风土人情,是中国乡村的灵魂,是文化基因的传承。乡愁与推动实施乡村振兴存在着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联系。乡村振兴关键在于人才振兴,乡村长期以来面临着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的问题,而乡愁将提供精神上的源动力,推动乡村成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的资源宝库。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乡愁记忆将不断发挥纽带作用,将乡村故土与在外游子、乡贤能人紧密地维系在一处,唤醒无数人的故乡情怀,激发回乡干事创业的激情,永葆建设家乡的赤子热诚。

同时乡愁不断彰显着中国乡土灿烂纷繁的传统文化,在城市里,快起来是轻轨地铁、速食快餐,都市文化既带来了时代的先进性与便利性,千篇一律的快捷工作和生活让人们在繁忙中迷失自我,渐忘初心。而在乡村中,慢下来是一米一栗、绿水青山,乡村文化带来了返璞归真的淳朴性与多样性,宜居宜人的生态环境让人们在流连中驻足长思、守正初心。走过大江南北,乡愁已然成为了各地实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文旅名片,不断丰富着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容与形势,无数游客怀揣着对老家的向往、对故乡的依恋,在乡村中不断接受着精神洗礼,不断汲取着精神养分,感受着乡土文化的冲击。

曾经,每个农村学子都曾怀揣着跳出农门的希望,那是对人生理想信念的追求与执着,是对改变命运的期盼与愿景。然而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学成归来、功成名就之际选择回归家乡。因为乡村是大展作为、有力可为的一方沃土,是实现个人愿景与理想信念的资源绿洲,是磨砺人心、砥砺成长的奋斗之地。乡愁记忆将不断在乡村振兴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美好记忆的向往,而乡村振兴也在乡愁记忆的供养与灌给下不断走向深入,描绘出一幅幅小桥流水、山清水秀的乡村瑞景。

(摘自“人民网”)

化作文训练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记忆中的乡愁,是苍翠竹林中的驻足流连,是玩伴嬉戏的愉悦,是父母倚门唤儿的温暖,是邻里守望互助的温情……点点滴滴,融入骨血,伴我成长,难以忘怀。

材料二:杭侃先生在《永远的三峡》中写道:“多年以后回到我们家乡的时候,都希望能够看到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还遗留着什么东西,如果这些东西没有了,我们会有一种失落感,我们和原来的故乡就缺少了沟通的纽带。”

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一边是匆匆从乡村撤退、全力融入城市的年轻一代,一边是国家振兴乡村战略的实施,试问:处在“十字路口”的故园,未来将何去何从?

看了以上材料,请谈谈你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最近,几个回到乡村的青年在闲聊:小王说:我喜欢北上广,它们有大都市气息。小李说:大城市压力大,节奏快,我不想去。小张说:老家很漂亮,我想回来创业,还能陪家人。小刘说:我想把一家人接到城里生活,可老人家不愿意离开老家。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结合材料内涵、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定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猜你喜欢
乡愁乡村振兴
永远的乡愁
乡愁
九月的乡愁
寻找乡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乡愁凭寄
回头一望是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