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帆 叶丽萍 孙克玉 谢海香 赵炎勇 王瑞
(复旦大学附属闵行医院,上海 201199)
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1]。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stroke,AIS)是脑卒中常见类型,约占 50%[2]。目前公认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为时间窗内进行静脉溶栓(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VT)治疗,此对救治AIS患者时效性要求较高[3]。AIS患者从出现症状至获得有效救治的整个过程大致分为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2个主要环节,当前传统的串联式逐级后送救治方案很难使AIS的IVT溶时间(door-to-needle time,DNT)控制在60 min以内[4]。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卒中急救团队快速准确地获取卒中患者病史信息,以及病情评估、血液检验、医学影像等核心临床数据,是目前临床救治AIS研究难点。随着应用逐渐推广,改变了传统医疗模式,不仅将医疗服务延伸至院外,同时可以让院前和院内信息实时同步,进一步提升救治效率[5]。我院采用的,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创新应用模式,是基于网络高速传输的所有AIS核心医疗数据,可使院内卒中救治团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提前制订急救方案,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6]。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将2019年1月1日—2020年6月31日72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对照组,2020年7月1日—2021年6月31日应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后的85例接受静脉溶栓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设为观察组。纳入标准:(1)头颅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aphy,CT)示无脑出血,未见明显的与神经功能缺损相对应的低密度病灶,初步诊断为 AIS,且接受静脉溶栓。(2)发病时间明确且<4.5 h。(3)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进行救治。(4)时间资料完整。(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和满意度调查表。排除标准:(1)rt-PA 溶栓禁忌证者。(2)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现无体征者。(3)自行来院和院内卒中患者。观察组男45例,女40例,平均年龄(66.35±9.87)岁;对照组男38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97±9.56)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
1.2方法
1.2.1对照组 院内接到院前120电话预报后,预检台准备接诊,接诊分诊后,判断可能为AIS 患者,直接通知神经内科急诊医师接诊;医师接到预检台通知后及时到达预检台,判断是否符合静脉溶栓或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为患者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并陪同CT检查,卒中护士测量患者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道,采集血液学标本; 确定有静脉溶栓指征后,快速完成静脉溶栓。
1.2.2观察组
1.2.2.1院前移动应急救援系统 配套可远程传输的救护车,使卒中救治团队实时掌握患者状态,可在医院内对急救车抢救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同时可以通过移动端,录入患者的病史、联系方式等相关信息,给患者佩戴智能手环,并且自动发送到院内卒中救治质控系统,完成绿色通道虚拟账号进行挂号、病情评估、医嘱下发。
1.2.2.2院内卒中救治质控系统 院内卒中救治质控系统可以与院前移动应急救援系统实现共享,医生和护士通过平板电脑进入为患者建立绿色通道虚拟账号,医生可在第一时间完成接诊,院内卒中救治质控系统例设置有预设疾病医嘱包,和绿色通道护理记录模板,医护共享信息界面,专科医生可提前获取患者信息。同时院内卒中救治质控系统可以实时记录患者病史采集、病情评估、血液采集、医学检验及关键救治技术实施等全流程起止时间节点,并且在检查、检验、处方同步生成绿色通道标记,便于优先处理,为规避人为因素的干扰,与院内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影像PACS系统无缝对接,形成专有的卒中救治全流程时间轴,实现AIS患者绿色通道救治工作的持续改进提供了准确的科学依据。
1.3评价指标
1.3.1各环节所需时间 比较2组到院至影像检查时间(door-to-imaging time,DIT)、影像检查至静脉溶栓时间(imaging-to-needle time,INT)、发病至到院时间(onset-to-door time,ODT)、到院至静脉溶栓时间(door- to-needle time,DNT)。观察组利用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对救治流程各个环节时间点进行实时追踪记录;对照组利用院内自制救治流程记录表进行手工记录。
1.3.2满意度 采用自行研制的满意度问卷,在患者完成静脉溶栓后2 h 内,对溶栓医生、卒中专职护士进行满意度调查。医生、护士满意度包括完成溶栓后对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记录便捷、数据统计、医疗安全3个方面。量表设置“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满意” “不满意” “非常不满意”5种回答,前2种回答代表满意度良好,即满意度=(“非常满意”人次数+“满意”人次数)/总人次数×100%。
2.12组救治各环节所需时间比较 见表2。
表2 2组救治各环节所需时间比较
2.22组医护满意度比较 见表3。
表3 2组医护满意度比较
3.1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可以加强时间管理 IVT 是目前AIS 超早期最有效的治疗方案之一[7]。发病4.5 h 内rt-PA 静脉溶栓是被证实可以减少AIS致残的治疗方法,并呈现出明显的时间依赖性,越早开始治疗,其疗效越好[8]。因此需要高效运作的卒中急救流程。加强静脉溶栓全程时间管理可以提高流程效率。本研究中AIS患者ODT时间相对于对照组缩短(P<0.05),这可能与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利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将急救中心、卒中中心和医疗机构等各模块有效地连接起来,利用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特性,将急救工作前移,实现了院前-院内的联系,抢占急救的黄金时间[9-10]。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的院前通知可有效缩短患者从入院到获得有效救治的时间。基于网络高速传输的所有AIS患者核心医疗数据,可使院内卒中救治团队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病情,提前制订急救方案,实现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的无缝衔接。
3.2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可以完善流程环节 本研究中观察组AIS患者DNT相对于对照组缩短(P<0.05),这可能是因为相对于对照组传统的模式,观察组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急救模式,通过信息平台打破院内各个科室之间的衔接障碍,可以做到“院前+院内”的救治流程优化,基于院前的数据、视频交互,完成病患沟通、入院、诊断等,在院前尽可能完成必要的检查,节约院内时间。同时优化了院内急救流程,通过平板电脑,记录了AIS患者在各科室的滞留时间[11],通过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的在线交流、影像共享、实时视频、信息推送,实现了院内各个科室之间的实时互联互通,提高了各个科室间的沟通,促进了AIS的时效性,从而缩短了患者的DNT时间。
3.3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提高医护的满意度 本研究观察组医护人员在记录便捷和数据统计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由于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可实现患者生命体征快速采集和记录,并且可以记录患者在各个科室的时间节点。传统的记录方法中,医护人员不仅要争分夺秒的抢救和护理患者,还要抽出时间进行手工记录,既影响了抢救时间,也影响记录的质量[12],而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可以独立完成数据的统计,不仅不需要医护人员进行手工记录,而且可以完成后台的数据统计和分析,从而便于护人员对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协同救治平台是对信息化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AIS患者的院前-院内的衔接,优化院内各个科室的信息共享,方便医护人员记录,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