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瑜芬, 徐立, 莫杏能, 易书珍
(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 放疗科,广西 桂林,541001)
乳腺癌属于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中国以及世界范围内发生率较高的女性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女性群体死亡的主要原因[1]。目前,临床上日间病房在肿瘤放射治疗(简称“放疗”)中得到有效应用,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以日间住院形式为主,故配合开展肿瘤放疗日间病房患者的延伸护理工作十分重要[2]。传统护理模式的内容比较单一,所取得的预期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满足乳腺癌术后日间放疗患者的居家护理需求,故需探寻更为有效的护理模式。延伸护理属于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可以确保患者在出院后依然获得持续、直接和动态的康复指导[3]。为此,本研究将延伸护理应用于乳腺癌患者日间病房放疗期间,效果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本研究选择2021年7月至2022年1月于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日间病房接受放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纳入标准:① 参照《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5)》[4]诊断为乳腺癌;② 临床分期为Ⅰ~Ⅲ期;③ 符合乳腺癌术后放疗指征[5];④ 于放疗期间积极配合,能够完成院外随访。排除标准:① 合并其他恶性肿瘤或严重躯体疾病;② 原发肿瘤直径≥5 cm,存在肿瘤侵及乳房皮肤或胸壁现象;③ 精神状态异常,或因其他原因无法配合完成放疗;④ 预计生存期<3个月;⑤ 研究中途退出或死亡。将8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2组,每组40例。比较2组的临床资料(病程、病理分型及临床分期等),均未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2组于术后均接受调强放疗,保乳手术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照射剂量为全乳腺照射DT 50 Gy/25 f,瘤床补量为10 Gy/5 f;改良根治术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照射剂量为患侧胸壁及锁骨上、下淋巴结区DT 50 Gy/25 f。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至其出院。① 基础护理:收集患者的基线资料,掌握其病程、手术及放疗方案,并实施相应的护理服务。② 心理干预、健康宣教:在患者放疗期间实施心理干预,帮助其正确调节在放疗期间的负性情绪;加强健康宣传教育,让患者明确自身病情发展的趋势,了解放疗方案及临床意义。③ 病情监测:在患者放疗期间密切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关注其体征变化,尽早采取对应的支持措施。④ 出院指导: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留取其联系方式,出院后1周内常规电话随访,叮嘱患者出现异常情况须立即回院复诊。
1.2.2 延伸护理 观察组患者基于常规护理实施延伸护理,至其出院,并随访1个月。① 组建延伸护理小组:由放疗医师、乳腺外科医师、淋巴水肿专科护士及责任护士成立延伸护理小组,小组主体为护理人员,负责安排小组讨论会,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② 资料评估:针对日间放疗患者居家时间较在院时间长的特点,定期组织讨论会,对患者的基本资料进行收集和探讨,对于患者护理期间存在的风险进行综合分析,为其提供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③ 发放健康宣传教育手册:患者出院前,为其发放健康宣传教育手册,内容包含乳腺癌相关知识、放射性皮肤反应护理、放疗间歇期检查时间、居家自我护理内容及相关注意事项等。④ 创建沟通渠道:组建微信群,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加入,在患者居家护理期间由小组成员通过微信平台监督患者并加强自我护理。对于患者居家护理期间存在的错误行为及时纠正,同时,进行用药、饮食及皮肤护理等多方面干预。告知患者在放疗期间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如放射性皮炎、上肢水肿、咽喉不适等,使其做好心理准备,并指导其加以预防,及时处理。⑤ 健康知识推送:邀请患者及其家属关注乳腺癌放疗指导公众号,定期推送乳腺癌相关疾病知识,指导患者查阅相关文章及视频,促使其及时获得康复指导。⑥ 与家属沟通交流:告知家属监督和管理患者,给予患者足够的鼓励和支持,做好患者在居家护理期间的相关护理行为记录。⑦ 护理方案改进:定期举办护理讨论会,小组成员互相交流医护经验,及时改进护理方案,优化护理服务。⑧ 复诊、随访:分别于患者出院后1周、1个月及3个月,采取电话、上门等方式进行随访,掌握患者的恢复情况,解答其护理疑问,并于每个月复诊1次。
① 生活质量: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选用健康状况调查简表(SF-36)[6]中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4个维度进行评估。每个维度满分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② 自我护理能力:干预前、干预1个月后,使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7]进行评估。此量表满分172分,得分与自护能力呈正相关。③ 皮肤放射性损伤:于干预期间进行评估,判定标准如下。Ⅰ度,出现红斑、灼烧、刺痒感,可见色素沉着及毛囊角化,照射野内皮肤红肿,出现脱屑症状;Ⅱ度,皮肤水肿、充血,于皮肤上形成水疱,存在渗出液及糜烂现象,形成溃疡、放射性损伤累及真皮层,基底可见灰白色坏死组织;Ⅲ度,出现湿性蜕皮,伴有水疱、溃疡及重度疼痛症状[8]。
干预后,2组SF-36的4个维度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P均<0.05);观察组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见表2。
表2 2组SF-36评分比较分)
干预后,2组的ESCA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提升(P均<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的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及自我概念等维度评分均更高(P均<0.05),见表3。
表3 2组ESCA评分比较分)
观察组中,Ⅰ度损伤1例、Ⅱ度损伤2例、Ⅲ度损伤1例,总发生率为10.00%(4/40);对照组组中,Ⅰ度损伤2例、Ⅱ度损伤6例、Ⅲ度损伤4例,总发生率为30.00%(12/40)。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皮肤放射性损伤总发生率更低(χ2=5.000,P=0.025)。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逐年增长,临床上针对乳腺癌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比较多,如乳腺癌根治术、放疗、化学治疗及靶向治疗等[9]。放疗依然是恶性肿瘤常用的局部治疗措施,而在乳腺癌患者治疗期间大多会选择日间放疗病房模式。若乳腺癌患者在居家治疗期间存在自我护理不当的情况,则会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导致放疗期间不良反应难以得到有效控制,甚至会引起相关并发症,这不仅增加了患者返院次数,也加重了其医疗负担[10]。因此,如何对日间病房接受放疗的患者采取更加科学和有效的居家护理方案是临床关注的重点。
本研究将延伸护理模式应用于在日间病房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后的生理机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及社会功能评分均更高(P均<0.05),表明延伸护理服务对于提高行放疗的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原因在于,延伸护理模式属于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以乳腺癌疾病为出发点,全程贯彻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在护理工作期间与患者及其家属积极沟通、相互配合,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延伸护理从医院逐步延伸至家庭,可以有效解决患者在出院后可能出现的各种健康问题,对提升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11]。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在干预1个月后的自护责任感、自护技能、自我概念及健康知识评分均更高(P均<0.05),表明延伸护理可以提高在日间病房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究其原因,延伸护理建立了以隐私为基础的人际关系网络,借助微信平台的传播影响力展开优质护理,保障患者在出院后依然享有专业的护理指导,进而提升了自我护理能力[12]。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的皮肤放射性损伤总发生率,观察组更低(P<0.05),提示延伸护理对于改善皮肤放射性损伤具有积极意义。原因在于,延伸护理可以促使护理服务模式更易实现,借助微信平台加以沟通,能够避免患者在出院后出现护理中断的现象,有助于帮助其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获得充足的康复知识,从而加速康复进程,减轻皮肤放射性损伤。
综上所述,在日间病房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应用延伸护理服务模式,可提高整体生活质量和自我护理能力,减轻皮肤放射性损伤,在临床上具有借鉴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