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蕾, 谢文烨, 李玲
(江苏大学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江苏 镇江,212002)
脑梗死是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且大部分患者预后欠佳,常存在偏瘫、失语及营养不良等情况,使其日常运动能力受限,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1-2]。因此,为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障碍和营养不良,需对其实施有效的营养支持和康复护理。传统护理常具有滞后性,未能充分考虑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且对其营养及康复指导的重视度不够,导致护理质量欠佳。早期综合营养干预主要是指在康复早期阶段对患者进行营养干预,可有效保证其康复期间所需营养,促使其肢体运动及语言功能得到恢复[3]。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综合营养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模式,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本研究以2018年6月至2020年8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且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实施。纳入标准:① 符合脑梗死诊断标准[4],且经头颅MRI、 CT检查后确诊;② 伴有偏瘫;③ 具备基本的语言交流能力。排除标准:① 吞咽障碍病程>6个月;② 合并痴呆、严重失语;③ 存在恶性肿瘤;④ 有心理疾病、精神系统疾病史。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各51例。2组间偏瘫严重程度、偏瘫部位等临床资料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组临床资料比较
2组患者均开展常规护理。入院后,患者均行常规监测,遵医嘱开展对症治疗,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对于伴有心理障碍的患者,及时予以疏导。告知患者疾病和治疗的相关知识,提升其认知水平,同时告知患者常规科学饮食。
1.2.1 康复护理 对照组基于常规护理加用康复护理,至患者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① 加强培训: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开展脑梗死护理知识及操作技能培训,确保其熟悉掌握操作技能和护理流程,并强化沟通技巧和心理护理培训。② 病情评估: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填写认知、心理功能调查问卷,评估其神经、认知功能缺损情况及心理状况,并结合患者及其家属的理解能力讲述康复方案。③ 目标设定:在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护理人员与患者共同制订康复训练计划,向其发放康复训练手册,并强调配合完成训练的重要性。④ 宣教干预:康复治疗师通过讲座的形式向患者及其家属解释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及作用,同时演示康复训练动作。⑤ 运动训练:待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稳定后,给予其被动训练,如按摩、屈伸和旋转关节等;待患者肌力恢复后,指导其开展主动训练,如抬举双上肢、抬高腿脚和伸展腿部等。针对可下床活动的患者,指导其开展扶物站立、蹲下活动和慢走等训练。⑥ 语言功能训练:针对伴有语言功能障碍的患者,尽早开展语言康复训练,告知家属使用图片与患者交流,指导患者开展单音节、多音节、咽部刺激及口腔运动等训练,同时鼓励患者多开口,强化听、读、看和写等训练。⑦ 生活训练:协助患者开展洗手、刷牙、洗澡和自行穿衣等训练。此外,指导患者开展抓握物品、堆积木、捡黄豆等精细动作训练。⑧ 随访:以电话随访的方式了解患者康复训练的完成情况和恢复情况,主动回答其提出的问题,并予以解决,每月1次。
1.2.2 早期综合营养护理 观察组基于对照组护理方式加用早期综合营养护理,至患者出院,出院后随访6个月。营养师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科学配置食物比例,如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比例可设为30%、 14%和>52%。叮嘱患者前期以半流质食物为主,后期逐渐恢复至普食,食物温度不宜过烫。护理第1天、第2天和第3天的进食量分别保持在1 000 mL、 1 500 mL和2 000~3 000 mL,每天分5次进食。进食后,护理人员密切关注患者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不良反应,须及时予以处理。对于不能自主进食的患者,给予胃管鼻饲喂养,同时在进食过程中需适当抬高体位,床头抬高30°~45°,避免误吸。护理人员需加强胃管护理,确保胃管通畅,并注意及时清除患者口腔及咽喉的分泌物,避免发生吸入性肺炎。
① 营养指标:分别于护理前、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抽取患者的空腹静脉血,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蛋白及总蛋白水平。② 肢体功能:分别于护理前、护理2周后、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使用四肢简化Fugl-Meyer评分(FMA)[5]评估患者的肢体功能,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则肢体功能越好。③ 语言功能:分别于护理前、护理2周后、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采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6]评估患者的语言功能,包含听理解、说、复述等9个维度,共30个条目,总分为180分,评分越高则语言功能越好。④ 生活质量:分别于护理前和出院6个月后,采用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7]从健康(2分)、活动(2分)、支持(2分)、日常活动(2分)及前景(2分)5个维度进行评估,评分越高则生活质量越佳。
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2组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与护理前比较均明显升高,且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上述营养指标水平均更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2。
表2 2组营养指标水平对比
护理2周后、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2组的FMA和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与护理前比较均升高,且观察组的上述肢体功能和语言功能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更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3。
表3 2组FMA和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评分对比分)
出院6个月后,2组的日常生活、健康等评分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的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各维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更高,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4。
表4 2组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评分对比分)
脑梗死具有起病急、进展快和危害大等特点,且患者会出现活动功能障碍等问题。因此,为减轻疾病造成的负面影响,需对患者实施康复训练,但是康复周期较长,加上多数患者对康复训练的要点不熟悉,会造成其依从性和配合度不高,导致康复效果不佳[8-9]。因此,及时对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及护理干预,不仅可保障患者病情稳定,还能够通过适当的护理干预,提升治疗效果。脑梗死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因此,选择合适的营养干预方式也尤为重要[10]。为此,本研究探究早期综合营养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的影响。
良好的营养状况能为机体康复训练储备体能,从而有助于保证康复训练效果,增强患者的肢体及语言功能,达到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11]。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营养护理联合康复护理,结果发现,出院时及出院6个月后,与同期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血清白蛋白和总蛋白水平均更高(P均<0.05),提示上述护理模式对于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分析原因为,早期综合营养护理过程中,营养师结合患者的个性化情况合理制定饮食方案,有助于保证营养均衡,从而促进康复训练更好地开展。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后6个月,观察组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及生活质量评分与护理前和同期对照组相比均更高(P均<0.05),提示对脑梗死患者开展早期综合营养护理联合康复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语言及肢体功能,且对提升其整体生活质量也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分析原因为,在康复护理过程中,康复治疗师向患者强调康复训练的必要性并演示康复训练动作,护理人员结合实际情况督促其进行康复训练,不仅有助于树立患者的康复信心,还能促使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同时加上早期综合营养护理,个性化的营养干预使患者的营养状况有效改善,促使其康复效果得以提升,从而肢体功能、语言功能明显恢复,生活质量明显提升[12-13]。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综合营养护理联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其营养状况、肢体功能及语言功能,提升其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