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姚璇秋表演艺术的特征

2022-10-15 05:15张嘉颖吴永川董文桃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510000
名作欣赏 2022年29期
关键词:潮剧

⊙张嘉颖 吴永川 董文桃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州 510000]

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姚璇秋是国内最具有影响力的潮剧演员之一。她自幼就表现出了艺术天赋,对潮剧有浓厚的兴趣。新中国成立后,潮剧废除童伶制,为姚璇秋加入潮剧队伍扫除了心理障碍。1953 年,姚璇秋加入正顺潮剧团。“双百”方针提出后,潮剧进行了管理体制、艺术内容、培训方式等方面的改革,给潮剧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演员们也有了较好的学习条件。姚璇秋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刻苦学艺,发挥自身的艺术天赋,打造出了《扫窗会》《苏六娘》《荔镜记》等一系列剧作中的王金真、苏六娘、黄五娘等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在剧团里,姚璇秋得到了郑一标、卢吟词等潮剧名师的悉心指导,受到了系统的训练,在戏曲现代化的改革中兼收并蓄,并进行了个性化的审美创造,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她饰演的这些角色,多为受旧时婚姻制度约束、婚恋得不到家人支持的大家闺秀,或是蒙冤受难、命运多舛却坚强抗争的妇人。姚璇秋在舞台人物形象的呈现上,有一套独特的表演技巧。她能通过唱法技巧的变用、肢体语言的拿捏、神态的灵性变化、舞台真实的再现等手段,使人物的性格变得鲜明起来。下面从其唱法、动作、神态、艺术精神、艺术追求等方面,探讨其表演艺术的特征。

一、扎实圆融的艺术功底

姚璇秋参演的剧目主要有《扫窗会》《苏六娘》《荔镜记》《辞郎州》《梅亭雪》《春草闯堂》等十五部。姚璇秋的演唱艺术融合了潮汕方言的音韵美和潮乐的声腔美。在学习新剧目时,她常请作曲老师一遍遍地范唱,再一遍一遍地跟腔。姚璇秋的声音外实中通,清透匀称,音域宽广,高音区域音色丰美,有穿透力,中低音饱满干净,收放自如;本于师承而自家又能巧妙发挥的吐字、行腔、运气,练就了成熟的用声与用气技巧,并根据人物的情绪运用自如;熟练地用装饰音和哭腔、拖腔等技法塑造人物的性格。她善于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人物行为动作的动机;探索唱腔风格和其变化的内在依据,寻求演绎人物思想感情的立足点,做出不同的调整,使唱腔具有个性和立体感;把肢体语言的发挥和神态的展现,与对角色内涵的把握结合在一起。以《苏六娘》中姚璇秋扮演的苏六娘这一角色为例。姚版的《苏六娘》以明代版本为基础,是1956 年戏剧家张华云与谢吟合作改编的剧目,讲苏六娘与青梅竹马的表兄郭继春相爱,二人克服族长、家人以及讼棍杨子良等人的阻挠,最终团圆的爱情故事。痴心的六娘正在一心一意等心上人郭继春考取功名,父母却将她许配给素未谋面、远在千里之外的秀才杨子良。六娘得知这一消息后,独自回房落泪。姚璇秋将这段剧情演绎得富有悲剧美,如表达六娘的“愁恨满怀”,姚璇秋用三种方式来表现人物的情感:第一次用韵白将“恨”字拉长,“满怀”二字转用散白;第二遍语速放慢,语调更加悲切,拉长了“愁”“满”“怀”三字,尤其是“怀”;第三次则收敛情绪,台词以韵白的方式直接唱出。同一句台词,她通过改变语速、语调、念白方式、字的重音等差异化的表演,情绪层层递进,突出六娘在被指婚杨子良,与心上人郭继春无法走到一起时,内心越想越悲苦的情感。

对动作进行精细处理。“不堪回首金玉缘”一段的表演,最能代表姚璇秋在动作上的匠心独运。姚璇秋先是稍稍低头,再配合手势,手臂慢慢向外推出,小步后退,最后把头一别;在接下来一句“从来好事多磨折,自古薄命是红颜”时,唱的速度略加快,增加了身段的小幅度摆动,为后面情绪的变化做了铺垫;这一句收尾时,她将手收回胸前,手指向自己,暗示六娘“薄命红颜”的命运;唱到“杨家催逼甚星火”时,姚璇秋转悲为怒,柔软的动作和凄婉的唱腔多了力量感,动作收发迅速有力:双目一瞪,用炯炯目光直视着前方;在唱“族长枭恶似虎狼”一句的收尾时,左手水袖搭在肩上,就如外界施加在六娘身上的压力,右手向外一指,意在指责乱点鸳鸯谱的族长和杨家,是他们造成了六娘进退两难的命运。姚璇秋动作干净利落,如行云流水,挥收自如,呈现出一种大家风范。

在表演《苏六娘》中吐诉心声的唱段“西芦旧梦已阑珊,不堪回首金玉缘”时,姚璇秋始终紧蹙双眉,通过眼神表现人物从哀伤到指责的情绪变化,从垂眼到含情脉脉再到立目拎神,在极短的时间内,用细微的表情变化来传达人物情绪的转变。

在表现苏六娘的“悲”与“愁”时,姚璇秋也有独到的诠释,如杨子良的乳娘来到六娘的房间后,六娘别过脸,双手向外一推,表示对乳娘的抗拒;乳娘不识趣地拿起桌上的书,讨好地说:“秀才娘,你也会读书……”姚璇秋饰演的六娘,始终背对乳娘,双眉紧蹙看着远处,乳娘说:“阿秀才也是读书人。”六娘瞥了她一眼,迅速转过头,微微张着嘴,将头轻轻一垂,无声地叹了一口气,往前走了一小步。结合前后剧情,此处六娘的心理活动大致为:想起了自幼与她相伴共读的心上人郭继春,曾经在西芦读书作画,相伴相随,如今自己却被许配给他人,过去的一切就要成为一场阑珊的梦!姚璇秋以精妙的细节化动作,表现出了六娘内心的伤感。

当乳娘吹嘘杨子良“人家来请他写状打官司,一支笔拿起来就画龙画虎”时,姚璇秋迅速眼珠一转,回过身去,伸出手指试图阻拦她再说下去,又碍于闺秀身份忍住了,任凭乳娘夸耀杨子良:“拿去印印指头,这样那些钱多多地就赚进来……”苏六娘用抬头、低头、转脸、转身等系列动作表示拒绝和厌烦。这一段没有唱词和念白,也没有大幅度的舞台动作,却能够吸住观众的目光,全靠姚璇秋对人物性格心境的细心揣摩和传神演绎,并通过面部表情表现出来,观众能充分感受到苏六娘内心压抑的悲苦。

姚璇秋基础功扎实,唱功与做工配合自如,根据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所处情境,运用恰到好处的动作,并通过神态的变化传达出女性的端庄柔美,有力地表达出了角色心中的情绪。

二、兼收并蓄、推陈出新的艺术精神

潮剧艺术虽然根植于民间土壤,但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发展,博采众长,丰富自身的内容,才能长久地焕发出艺术魅力。姚璇秋始终以发扬潮剧艺术为己任,在学戏之初就师从杨其国、陆金龙、黄蜜等著名教戏先生,又得郑一标、卢吟词等名导演指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成名作《扫窗会》即是兼得诸名家之长的一部戏。教授她这部戏的,有卢吟词、黄玉斗、陆金龙等人。黄先生专攻基本功,卢先生注重从做工上去表现人物,杨先生善于从发声、运腔等唱念方面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姚璇秋得到了这些老师较为全面的指导。杨其国先生曾教导她:“你不要盲目跟我唱,要自己领会,要思考,能够揣摩出一点道理,唱出来就是你自己的风格。”姚璇秋将老师的话铭记于心,既博采众长,又注入自己的做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谈到《扫窗会》中王金真形象的塑造时,她说:“《扫窗会》中,有好些动作、身段、步法按照传统来表演,像扫地部分就是原来所有的。可是过去那个三步进三步退的简单步法,已经无法概括角色的整个内心活动,因此,一方面吸取了其他剧种的长处,一方面发展了许多横步、碎步,大胆地把进三步退三步的局限性打破了。”这部折子戏一推出便广受推崇,并奠定了她在潮剧界的地位。

姚璇秋利用到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演出的机会,向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盖叫天、魏莲芳,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等人求教,从其他剧种和潮剧的对比中寻找自身的不足,如京剧青衣在眼神运用上比潮剧更加严谨细致,程式动作更加精细庄重……她一一拿来,化为己用,不断解决问题,提高技艺。

1956 年,姚璇秋加入广东省潮剧团,与洪妙、蔡宝源、吴林荣等经验丰富的名角一起工作。耳濡目染下,她突破了潮剧的局限,兼收并蓄,进行了大胆尝试和突破。她主攻青衣和闺门旦,率先突破固定行当的表演思维,吸纳其他行当的精华,在程式化表演中进行个性化的构思和加工,在程式中创造个性,开拓了潮剧行当表演的戏路,如在《辞郎洲》中,姚璇秋饰演的陈璧娘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角色。这在素来以文戏唱做著称的潮剧中,是少有的、极具挑战性的角色——它糅合了闺门旦、青衣、刀马旦等几种行当的特色。

《辞郎洲》讲宋末潮州女诗人陈璧娘与丈夫张达,为国抗元相继牺牲的故事。在戏曲前半部分,陈璧娘主要是闺门旦的程式。到了后半场,她则换上戎装,欲寻将军,主要采纳了武旦的做派。这段表演,姚璇秋的动作干净利落,唱词念白铿锵有力,许多原来用柔软多变的手指动作表现的内容,她改为用舞剑来展现。璧娘发现丈夫殉国后,家仇国恨的愤怒和亲人离世的悲哀涌上心头,姚璇秋用青衣融合武旦的程式,加入了剑舞,来表现璧娘悲愤交加的情感。这是姚璇秋专程向京剧表演艺术家魏莲芳先生学习《霸王别姬》中“虞姬舞剑自杀”后,加入到《辞郎洲》中的。盖叫天先生观看了她的表演后,分析了剑舞要诀,对她演《辞郎洲》很有启发和帮助。这种表演,突破了行当的程式,融入了歌剧、话剧和其他剧种的某些技法,展现了独具匠心的表演技艺,开拓了潮剧表演艺术的新领域。她这种结合时代发展和创新的表演,对潮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三、对艺术真实的追求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认为,表演中的真实是舞台虚构下激起演员内心真实的体验与情感,姚璇秋的表演艺术与之不谋而合。她同样重视体验的真实性,在小动作中寻找真实感,强化自己对舞台真实的信念。“演员的一切创造都必须服从人物的性格和她的思想感情,以及存在的那个客观环境。”在内化角色时,她重视揣摩角色性格,深入角色内心;在外现角色的过程中,她结合自身的体验以及对人物性格的深度理解,运用程式语言和动作、眼神、走位等多种手段还原形象,进而实现了艺术真实。

对艺术真实的追求,姚璇秋在早期的表演中就已经有所展露,以《梅亭雪》为例。《梅亭雪》是姚璇秋初露才华的作品。这折戏表现王金龙雪夜来到梅亭私会苏三,苏三陈诉冤情。姚璇秋认为要演活苏三,需要设身处地感受苏三的境况,将自己当成苏三,体会人物的性格。在把握了剧本的角色设定后,她进行了创新性的发挥。苏三面对王金龙的心境比较复杂,因为她此时面对的不是丈夫,而是清官。姚璇秋以连续二跪表现苏三被冤,强化苏三的不幸遭遇,激起王金龙“心似刀绞,满脸羞惭”的情感,跪求她严责自己。正是因为姚璇秋相信自己是苏三,她的搭档陈瑜才成了真正的王金龙;观众也因此而深受感动,他们为苏三平反而喜,为金龙决意而幸。

这样的意识在《扫窗会》中也有鲜明体现。《扫窗会》讲高文举中举后被迫入赘温相府,其妻王金真辗转来到京城寻夫,入相府为奴婢,最后夫妻相认团圆的故事。姚璇秋饰演的王金真,手持扫帚,嘴角耷拉,两眼朝前凝望,眸中含泪,王金真受苦受难、容颜枯槁的形象,立马呈现在观众眼前。一声“苦呀——!”姚璇秋已然沉浸在王金真的悲惨遭遇中,蹲下身子做扫地状,悲从中来,观众无不为之动容。

姚璇秋在出场后的十三分钟内,通过神态的变幻、动作的起落、音调的抬降、位置的进退,表现王金真内心的一系列起伏——从回忆自己身世的悲凉,到思念丈夫,对丈夫的无知感到失望,进而想到作恶多端的温氏而愤怒唾骂,再转回失望,怒扔扫帚,最后又说服劝慰自己,重拾扫帚,这一系列心理动作,将“弃妇—思妇—哀妇—怒妇—怨妇—善妇”六重女性形象面集合于一身,一位千里寻夫、受尽磨难却饱含着思念、埋怨、眷恋的怨妇形象,便在舞台上活跃起来了。

无论饰演哪种女性角色,姚璇秋均要细致分析角色的性格特征,对已有表演中的不足进行丰富和补充,做到“演谁像谁”。这一工作精神贯穿了姚璇秋的演艺生涯。1982 年,广东潮剧院二团排演新编历史剧《袁崇焕》,姚璇秋饰演袁崇焕的妻子叶夫人。这个角色并非剧情的核心人物,需烘托袁崇焕的人性光辉。开场时袁崇焕携妻子叶夫人从山石中走出,姚璇秋将叶夫人定位为夫唱妇随的贤妻。两人对唱,谈论罗浮山的美景与此刻他们闲适的心情,姚璇秋演唱时神情含笑,上身微倾,但体态平稳,手捏兰花指前伸,眼神稍抬,望的是远处。这是青衣典型的风格:大方、稳重,呈现了将军夫人的仪态。

姚璇秋生动地传达了叶夫人与丈夫的情投意合。一句“这罗浮山,真是栖身胜地!”姚璇秋侧身朝着陈秦梦饰演的袁崇焕微微倾身,点头应承,颇有夫妻唱和的意味。姚璇秋有意识地围绕袁崇焕进行走位的调整,每当叶夫人的台词念白结束了,往往会呼应丈夫,回到其身侧,以示夫妻同心。再如唱“人世奔波何了局,报国无门空有心”两句时,姚璇秋收起先前的笑意,提气低叹,为叶夫人丈夫的遭遇说出作为妻子的体己话。她含笑走至夫君身侧,倾身蹲下,问询夫君心意:“官人呀,从此林泉息老影,清风明月是知音。”类似的互动不仅体现在演唱中,姚璇秋饰演的叶夫人也会随着袁崇焕的走位变化而调整自己的表演,比如夫退则妻退,夫唤则妻相望。这一剧的表演,姚璇秋准确地拿捏住了人物身份地位的特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独到的表演,形象地展现了一位将军夫人的端庄仪态与护夫心切的性格。

姚璇秋深入生活,体验生活,是她成功塑造出一系列艺术形象的秘诀。“不深入生活,不懂古人的生活,不懂今人的生活,不利用今人的生活来变古人的生活,如何能演得有生活气息呢?没有生活根据,又如何来评定表演的准确与否呢?”她演传统戏时如此,演现代戏时,也始终秉承着表演真实的目标与追求。演现代剧《万山红》时,有一场戏是她饰演的女村长王凤梨,夜访将自己视为女儿的春婆,却因误会而吃了闭门羹。她曾感慨万分地提起这段戏与自己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生活经历的关联:“在我来说,也自然唤起我在农村生活的一连串的回忆。我排练第三场时比较顺利,表演上没有什么拘束,不是以村长的身份而是以一个贫农的女儿的身份去见婆婆,完全是由于有这一段难忘的生活的结果。”

她的表演中贯穿着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的情感和入木三分的思考,与生活紧密结合,因此她传达给观众的,是经过艺术实践加工后的对真实生活的感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作品成了潮剧作品中的典范,多年来在各地表演过程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可,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她也因此成为其他潮剧演员学习的精神楷模。

四、超越地域和语言疆界的艺术魅力

潮剧是用潮汕方言来演唱的传统剧种,为不懂潮汕方言的人带来了观影门槛。但姚璇秋细腻传神的表演冲破了这个局限,打破了潮汕语言的界限,触到了观众的内心,让潮汕以外的观众能够从她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的情绪、心意。1957 年潮剧团前往北京公演,配合着字幕幻灯片和潮音潮乐,她细腻的表演、优美的唱腔吸引了大量不懂潮语的首都市民。当时主要的公演剧目有姚璇秋主演的《苏六娘》《陈三五娘》《扫窗会》,在后来的座谈会上,戏剧专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扫窗会》。香港影星夏梦曾在香港观看《辞郎州》,听不懂潮州话,然而在姚璇秋演唱 “涯山遗恨恨无涯”一段时,夏梦感受到了剧中人内心澎湃的心怀,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在潮剧剧本中,不少女性形象至今仍具有浓厚的魅力,她们身上的美德与品质,在当代依然值得歌颂。《荔镜记》中的黄五娘,挣脱传统束缚,为爱私奔;《苏六娘》中的苏六娘,为爱反抗,敢投江殉情;《扫窗会》中的王金真,忍辱负重、忠贞不渝……这些女性形象往往带着突破旧制度的果敢与勇气,有传奇色彩,具有跨时代的生命力,至今依旧能够吸引观众,引发回味与思考。但剧本和观众是有距离的,剧本赋予角色的深层次内容,需要“活”的演员去表现,需要贴切的经历和体验去传达,才能真正地吸引观众,启迪观众。姚璇秋塑造的这一系列镌刻着时代精神的女性形象,就是如此。她在舞台上唤醒了这些艺术形象的人格魅力,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姚璇秋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深入生活,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细腻的情感。一方面,她通过重复的体验,尽可能再现角色的动作;另一方面,在演绎中加入生活素材,对剧本进行舞台再创造,更高程度地还原角色本貌。她在表演中把握角色的特征,揣摩角色的情感,将其与自己的表演密切结合,与角色融为一体,使她塑造的艺术形象,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无论是闺阁少女、委曲求全的妇人,还是性格刚烈的爱国同志,都富有艺术魅力,引发了不同时期观众的共鸣,成了被观众铭记的传奇女性形象:苏六娘、黄五娘、叶夫人、王凤梨……许多经由她演唱的唱段,至今依旧流脍人口,如“宝篆香销”“曾把菱花来照”“春风践约到园林”……不胜枚举。

在从艺七十余年的时间里,姚璇秋继往开来地进行着潮剧艺术的传承与探索、创新和发扬。她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观众审美的变化,不断对自己的表演艺术进行更新,使塑造的角色产生了一次次新的飞跃,使潮剧传统剧目焕发出了新的艺术魅力,得到了业内外的一致认可。她曾受到国家领导人和表演艺术家如老舍、田汉、阿甲等人的高度评价;多次受邀在全国乃至国外表演潮剧;1989 年和2010 年分别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和广东省首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20 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与民众交流时,“点赞”了潮剧等潮汕传统艺术,其中专门提到了姚璇秋。在2020 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活动中,作为潮剧的国家级传承人,姚璇秋是广东省获得该殊荣的第一人。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姚璇秋,依旧以传播潮剧为己任,活跃在潮剧事业的前线,将其毕生所学与舞台经验传承给潮剧后生,为她所钟爱的潮剧事业奉献终身。

姚璇秋,是当之无愧的潮剧表演艺术家。

①郑志伟:《潮乐文论集》,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年版,第237页。

②⑥ 吴国钦:《古代戏曲与潮剧论集》,中山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415页,第415页。

③④⑤⑦⑧⑨⑩⑪ 慎海雄主编:《当代岭南文化名家 姚璇秋》,广东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50页,第94页,第50页,第110页,第111页,第170页,第163页,第42页。

猜你喜欢
潮剧
非遗项目
论“马飞现象”及对当代潮剧音乐创作的启示
南国奇葩——潮剧
潮剧的一片绿叶
浅谈潮剧的‘女小生’表演
“练要死,用要活”——浅谈潮剧唱腔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潮剧舞台的特色乐器与特色组合
潮剧生存现状及其在源生地的传承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