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丹虹
马飞先生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潮剧作曲大师。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告亲夫》《金花女》《井边会》《回书》《磨房会》《刘明珠》《香罗帕》《六月雪》《活捉孙富》《换偶记》《万山红》等大量脍炙人口、影响深远的潮剧音乐作品。这些形式多样、题材宽广、风格迥异、贴近大众、流传不衰的作品,在潮剧音乐中有着显赫的艺术位置,为新中国的潮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拟对其作品的个性风格和艺术特征进行历史性的回顾,探究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广的因由,并以“马飞现象”作启示,思索当前潮剧音乐作品的现状,展望未来潮剧音乐创作的新走向。
一、“马飞现象”之回顾
马飞先生童伶出身,1935年进入潮剧“老一枝香班”习旦行,他扮演的青衣角色相当棒,观众非常喜欢,他唱的“活五曲”如诉如泣,令人柔肠百转。他颇具潮剧艺术天资,入戏班三年便能教戏。正因深受潮剧文化的熏陶,马飞先生后来选择音乐创作之路时,更加得心应手。历经几十年的创作实践,马飞先生在风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之间自由遨游,并形成了潮剧界公认的“马飞现象”——以功力深厚的潮剧传统作曲技法为基础,以格调高雅、亲切感人的潮剧音乐语言为切入点,以视角清新的旋律为主线,融入了个性化艺术观的潮剧音乐创作风格。
马飞先生有着独特的音乐家气质,其音乐作品在继承传统潮剧音乐文化的同时,还不断拓宽音乐艺术的表现手法,注重与我国民族音乐的精髓融会贯通,同时吸收其他剧种的音乐创作技巧。在潮剧音乐创作过程中,擅于剧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刻画,更着意于音乐形象的性格化和情绪表达的真切感。他讲究音乐旋律线条轮廓与乐句幅度大小的融合,讲究乐段、乐句的起伏与伸缩,既形象鲜明又含情具韵,既波澜壮阔又不失婉约深情。他凭乐抒情,创造出一种“马飞现象”。这是他个人的创作思维、个性风格、艺术素质,以及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因素积淀的产物,他的大多数作品在首演的时候,就能够取得极大的成功,且都是远为流传。
从潮剧音乐的本体出发,马飞先生坚持内容决定形式的创作理念,在运用潮剧传统作曲技法的同时,有意识地摆脱传统模式的羁绊,进行合理的再创造,为作品铺设清新、流畅的基调。更难能可贵的是,身为作曲大师,马飞先生始终坚持作品为百姓所喜闻乐见,贴近百姓的艺术审美心理特征,满足百姓艺术欣赏需求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不论是故事发生在潮汕本土的《金花女》,还是有关宫廷情节的《刘明珠》和《换偶记》,都非常接地气,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藝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并反作用于生活。马飞先生通过笔下的音符,让百姓感受到他对作品中人物情感的挖掘、内心世界的剖析。其作品都是发自肺腑的乐思流淌,经历了肯定、否定、艰难的再否定的不平坦孕育过程,如《刘明珠》中“痛彻孺怀”一曲,写了撕,撕了又写,十三易其稿,赋予曲目音乐传记性痕迹。
任何艺术的发展过程都会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在对马飞先生写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万山红》《迎风山》《妇女代表》等现代戏作品进行历史性回顾时,会惊喜地发现不乏超越时代的亮点。在当时的大环境里,他以极大的勇气摆脱各种因素对潮剧音乐创作的影响,积极调动多种音乐创作的手段,突破性地赋予了作品新意、思想与人文主义精神,写出了流传至今的佳作。如《万山红》中的“万山,你来猜”、《迎风山》中的“登山哪怕山岭高”等曲目,可谓是特定时期之下产生的特殊作品。
在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文化背景上去创造个性是很困难的,但马飞先生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上,突破性地创作出一大批个性化的优秀潮剧音乐作品。他的作品都赋予了百姓喜欢的现代风味,所以在数十年的传播过程中,其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不断地被放大,还带来了无价的附加值。经过数十载考验,不论哪个时期看潮剧,都能够找到历久弥新的《井边会》《回书》等剧目在上演。
马飞先生创作的每部作品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几乎找不到某个潮剧固定音调的原型,但听者却能感受到充溢着的潮剧音乐神韵,感受到流淌着的传统潮剧血缘。如《金花女》中“道旁堤岸柳依稀”唱段,马飞先生既沿用了潮剧音乐的创作因素,同时也加入了当时的流行音乐元素,使曲目清新质朴又具时尚魅音。他写的音乐没有说教式的音调,但听者的第一印象就是贯穿着一种艺术哲理和人生哲理。再如《金花女》中金花出嫁时,兄长谆嘱唱道:“识进退、知轻重、晓尊卑、睦邻右”一段,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音乐特征。
那个年代没有评职称,所以马飞先生没有职称;那个年代没有参赛评奖,所以马飞先生的作品没有获奖。然而这一切并不妨碍其作品的长盛不衰。作曲家赵晓生说过:“音者有魂,乐者依心,音由心出,是为至乐。”我想,用这诗句来诠释马飞先生的潮剧音乐作品,是再合适不过了。
二、当代潮剧音乐创作之概貌
研究马飞先生的潮剧音乐作品,引发我们对当前潮剧音乐创作现状的思索。潮剧音乐经过500多年的发展,作曲者们已经创作出不计其数的优秀作品,创造过辉煌的一页页。综观当下,好作品虽然不少,但也有很多与时代确有脱节。
时代呼唤真实的、发自内心的艺术情感和由此产生的潮剧音乐作品,没有触及内心世界去排列和组合七个音符,就不可能创作出好的音乐。马飞先生在音乐创作时,以潮剧为媒介,借用心物抒发情感、谱写心曲,完全符合百姓的审美点。然而,时下某些现代派作曲者生活、情感经历皆不足,对西方音乐创作技术、思维和观念盲目跟从。且不说写出的作品乐思凭空而来、音符凭空堆砌,乐音更是言之无物,却自称是“创新之作”,看似作曲技法高深,音乐语汇玄奥,其实是脱离百姓的艺术审美心理和情趣,往往是昙花一现。即使囊中收入有奖杯和奖牌,也无法让百姓青睐,传唱的概率近乎零。
马飞先生的心中有灵性,那是一种与生俱来的音乐气质;他编织音符有创意,那是在成千上万次的反复推敲中迸发出来的;他的旋律有感情,那是他用一生去热爱、去保护、去发展的。可当下有的人刚刚学习作曲就拼命钻研所谓的现代技法;有的为音乐而音乐,表达的内容连自己都不知所云;有的急功近利,不花心思打磨作品;有的一味媚俗,自我炒作,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有的连基本的创作底线都攻破,内容上的泛化表现在作品上就是所谓的创新庸俗化、泡沫化……这样创作出来的音乐作品,无法真正“感光”听众心灵,就如缺乏灵魂的躯壳,艺术生命力难以长久,也因此导致了大量的山寨创作出现。这些都是当前好的潮剧音乐作品不多的重要原因与症结所在。
三、“马飞现象”对当代潮剧音乐创作的启示
马飞先生的创作是一面镜子,其作品从构思到创作到问世,是他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体会,是他感悟艺术本质中与社会、人性的微妙契合,是他以其智慧、经验、技术储备作为实现艺术理想的工具和手段。抚今追昔,潮剧往日的辉煌仍历历在目,当年《金花女》等剧目刚公演,排队购票的百姓就围着大观园好几圈。《告亲夫》《刘明珠》等拍成电影播映时,也产生过“万人空巷”景象。我们并不反对潮剧的发展和创新,我们的潮剧史就是在传承和创新中发展的。但一部感人的潮剧作品中,能听到的不仅是音乐的声音,还要听到剧情的表述,更要听到当代社会需要的那一份正能量。
虽然我们担心当代娱乐对潮剧带来的严重冲击,但更担心潮剧的自我迷失会成为一种慢性的自杀。当代的百姓已经不满足于艺术的“一花独放”,而是需要“百花齐放”来满足精神生活。所以当潮剧遭遇多元文化袭击时,我们更应该把握潮剧的特点、强化潮剧的风格,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作曲者要敬畏潮剧的传统,不要瞎折腾。“马飞现象”对时下充满浮躁,甚至不乏山寨创作的当代潮剧作曲界,提供了一个辨识和反思的角度——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作曲者都要立足于潮汕悠久的文化背景,以剧情为重点,结合潮剧音乐素材,创作出真正被百姓所接受的、时代感强的优秀潮剧音乐作品。
一个戏,编剧和导演都可以到外剧种去聘请,但音乐不行,如今再盘点潮剧时,优秀作曲者屈指可数。潮剧音乐创作复杂的因素在于,首先作曲者必须会唱潮曲,了解潮剧的声腔历史,要有全面的潮剧音乐知识。而最难之处还在于分寸的把握,讲求创新,但创新到什么程度,哪些地方可以突破,哪些地方要原汁原味?创新过分了,观众就不承认是潮剧。作为一个生活在特定时代里的音乐创作者,应当学习马飞先生的创作精神,应当俯下身子去倾听百姓的声音,去感受时代跳动的脉搏,去谱写变幻万千的七彩音符,這样才能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传世作品。
马飞先生把激情和精力都献给了潮剧艺术,获得的是社会和喜爱潮剧的百姓的褒奖。只要你漫步于潮汕的街头巷尾,耳边随时都可能飘来马飞先生创作的乐音。今天我们研究他的潮剧音乐作品,是在对其大量成功作品的升华归纳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既有理论性、又具实用性的潮剧音乐写作的理论指导,为后来者提供更新更宽的创作思路。让“马飞现象”引领出更多、更好的潮剧音乐新作问世,产生出更多能让几十年后、几百年后的人们欣赏时,依然能感觉到其值得回味的清新、悠然的气息。
(作者单位:汕头文化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