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金霞(甘肃:宁县早胜镇来远小学)
“学于起思,思起于疑。”能够提出问题,是学生主动创新的起点,是实现其终身发展的基础。但是,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是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为主,将教学重心更多地放在知识讲授以及学生的应试能力上。这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即使心存疑问,却不好问。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学生的课堂地位逐渐受到重视,教师应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开放式回答,并在课堂中营造质疑的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开口提问,形成好问的好习惯。
评判课堂教学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之一,就是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因此,教师有必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引领学生主动质疑,主动提问。教师要转变在课堂中的提问角色,将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通过学生提问、同伴互问的方式,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探究。需要注意的是,将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将课堂完全地交给学生,教师不仅要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合作者和参与者,还要适时地重回课堂领导者的身份,不断地将学生的问题中心引到教学重点上,不能放任学生提出随意的问题,又随意地解决,要避免偏离教学中心、教学进度跟不上等问题的出现。
例如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第七课《认识时间》这一课的教学中,针对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而是引导学生观察教室墙上挂着的时钟钟面,再提出几个只要经过观察就能回答出来的问题作为引子。
问题一:请大家看一看,这个钟有哪些构造呢?
问题二:请大家数一数,这个钟表上面有多少个刻度呢?
问题三:请大家仔细观察想一想,对于这个钟表,你还想提出哪些问题呢?
学生在经过观察之后,立刻回答出了教师的问题:“除了表盘、三个指针之外,还有钟面,钟面上一共有12 个数字,每个数字之间又分为五个小格。”
有同学根据这个学生的回答立刻提出了问题:“老师,三个指针在同一个表盘上面转动,那它们代表的时间也是一样的吗?”还有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要设12个数字,而不是24个呢?”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表示肯定,并鼓励道:“这些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那么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就让我们针对这几位同学的问题进行探讨,并且比比谁先知道答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纷纷将注意力集中到自己提出的问题上以及课堂中。
小学生的思维往往具有非常大的跳跃性,在面对不同的数学问题时常抱有个性化的想法和见解,偏向于采取一些其他人没有过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师要抓住这些能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好机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发展基本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保证学生能够在开放性问题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思维发散,激活个性化的想象和创造。同时,教师必须转变权威观念,在课堂中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提问时间,并且抓住每一次表扬学生提问的机会。同时,要求所有学生尊重彼此提出的问题,可以质疑,但不可以表现轻视,以培养学生好问的勇气。
例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课堂中,有同学提出:“为什么钟表上只有12 个数字,而不用24 个数字?”其他学生感到好笑,尽管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只是从生活经验判断就觉得这位学生的问题没有价值,因为自己所见的时钟都是12 个数字。面对其他学生的笑声,教师立刻做出恰当的批评:“这位同学的提问非常好,我想其他人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有12 个数字吧?有的话请来给这位同学回答一下。”有的学生说:“因为所有的表都是12 个数字。”教师立刻指正:“这是你看到的,却并不是理由。事实上,这不仅仅是一天有几个小时的问题,而是匠人智慧的结晶。大家想一想,这么小的一个表盘,如果要写24 个数字,你还能这么容易看清楚吗?而且黑夜有很长时间大家都睡着了,谁会去看这个钟呢?”大家恍然大悟。
数学课堂中,教学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占据着课堂的主导地位,学生普遍不敢提问,因为他们认为提问是在挑战教师的权威,或者害怕如果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价值,会引发其他同学嘲笑。大部分学生抱着“带着耳朵听就行了”的态度,于是往往对心存质疑的知识点闭口不问,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的思维也很难活跃起来。随着问题的日积月累,对于数学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学习漏洞。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营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和谐氛围,通过率先提问,激发学生活跃的思考,给学生制造一个鼓励质疑的氛围。同时,教师在制造质疑氛围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将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
例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教师对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鼓励,这大大激发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接下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教师根据学号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要求抽到的学生必须向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否则就要回答教师的一个问题。于是,学生纷纷投入对问题的思考中,营造了课堂的质疑氛围。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爱好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因此,他们在以个性化的角度看待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科学地组建数学合作学习小组,为学生搭建一个多问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个人思考的结果对新的学习内容提出问题;再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帮助,共同讨论将一部分没有价值或过于简单的问题在组内解决掉,实现问题的精简与整合;最后通过一些趣味活动将小组与小组之间的思考结果联系起来,打造全班多问问题的学习氛围。以学生为主体的小组合作“多问”平台是更为开放、和谐的,有助于小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
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所以在小组多问的合作学习平台中,要以学生自主提问为基础。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回顾已经学习的知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延伸,结合新的知识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可以主动对学生进行有层次性的提问,促进学生思维进阶。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课《表内乘法》的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如下这幅图,要求学生数一数一排共有几个人,两排共有几个人……八排有几个人呢?学生按照加法学习的经验,将本题快速解答出来,结合以往的经验,学生得到了关于8 的加法结果。这时有学生产生了疑问:“这样相加太麻烦了,而且求八排总人数要写8 个8,很容易出错,如果运用乘法会不会使计算过程更简单一些呢?”
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将学生的问题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多问多学。在刻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数学本身的特点入手,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此基础上,把问题意识的培养融入数学的学习实践中,给学生搭建一个“多问”的平台。让学生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下,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并总结,激发每个成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再针对有效的问题进行综合整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中,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非常大的好奇心,而充满竞争性以及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能有效增加学生对数学信息的敏感性。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恰当地采取趣味性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这一过程中,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只要能够大胆提问,教师都要给予适当鼓励。而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给学生机会,主动采取合理的方法解决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趣味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以避免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忘乎所以,偏离数学课堂的教学重心。
例如在教学《认识时间》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时钟上所表示的时间和时、分、秒之间的关系,教师要求小组之间进行“时钟比拼”游戏。每个小组都要提出有关钟表的问题,如果另一个小组答不上来,提问的这一小组就为赢者;如果另一个小组回答出来了,提问的小组就判为输,再将另一小组的问题传给下一个小组回答。最终的赢家可以获得教师的奖励。教师也可做一些引导,将钟表指针转到某一个值,请学生在15 秒内说出时间值,如果说不出,那么这一小组挑战失败。在此过程中,学生纷纷仔细观察钟表结构,提出多个问题,并由大家共同精简问题,选择哪一个问题更难,更有价值。课堂中,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进来,提出很多个问题,想要难倒对手。
深化问题的本质并不只是一般地来谈论,而是要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正确的答案为切入点,探寻不同的解决方法,以促进思维的启发和问题的延伸。
学生在小学数学课堂学习中,由于知识经验不足,理解能力薄弱,有时很难针对一个教学内容提出深刻的问题,因此教师需帮助学生学习有效的提问方法,培养正确的提问习惯。教师可以从基础的思考三部曲入手,即: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或者再度延伸为5w1h 分析法,即:是什么?是谁做?为何做?在哪儿做?何时做?怎样做?为学生搭建问题的框架,帮助学生掌握自主提问的规律,进而更好地围绕教学内容以及基本概念展开,深化问题的内涵。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教学中,学生跟教师一起学习。教师要求学生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而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或是没有规律地提出一些问题。这会影响课堂学习效率,于是教师根据“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部曲,引导学生先对长方形进行了探究。
问题一:“让我们思考一下,长方形是什么呢?大家看看教室里有哪些东西是长方形的呢?”
问题二:“你从哪些方面判断它们是长方形的?”
问题三:“你能尝试着在纸张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吗?想一想它有哪些特点呢?”
接着要求学生遵循自己刚才的思路对长方形展开探究,以培养其正确的提问习惯。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由浅入深,由大的方面到细节逐步展开,完成了对长方形特征的探究。
小学数学教学是以解题为核心延展开来的,但是解题的价值并不在于获得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感悟数学思想,提升数学素养。我们发现,很多数学题的解决办法并不唯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能够发现不同的解答策略。但是小学生大都不重视回顾解题思路,而只寻找其他的解决办法,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化问题的内涵,在复盘解题思路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胆创新。
在数学课堂中,学生面对问题时往往止步于得到问题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结果处进行问题的延伸,引导其深入思考,以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学生在学习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还应该能够针对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的共同特征提出深入的问题并展开探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纸画一画长方形和正方形,将长方形的长画为10.5,宽画为10,再画出一个边长为10的正方形。学生发现这两个图形的大小非常相似,甚至难以分辨哪一个是正方形,哪一个是长方形,并且建立了图表,针对多个共同点展开了探究。
综上所述,问题性质具有多样性、层次性和复杂性,这些也是问题和问题意识的具体化表现。教师需从问题性质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能够提出复杂多样的问题,再进行深入探讨,以促进学生发现问题的本质,把握问题背后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