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祥教授为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中医,我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肝病专家。作为我国中西医结合肝病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在长达70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中,对慢性肝病的病因病机形成了独特的认知,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现总结一二,以飨同道。
根据对慢性肝病,如慢性病毒性肝炎长期的临床观察和诊治实践,认为慢性肝病多起病隐匿,伏期长短不一,症状相似,但无或轻重不一,时发时止, 变证多端。发病特点与清代吴又可提出的 “杂气” ( 杂气是天地间的一种异气,亦称 “毒气”) 致病相似,病因主要为疫毒为患,具有传染性,符合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之说。疫毒内侵,邪伏血分,根据个体年龄、体质秉性、地域气候、饮食喜好,表现为湿毒、湿重于热、热重于湿。此毒具有深伏、缠绵、难除的特点,易与湿互结为患。但毒为起因,也为主因
。临床常常根据疫毒的特性,采用清热解毒,如银花、连翘、板蓝根、白花蛇舌草、虎杖、蚤休;凉血解毒,如生地、玄参、紫草、大蓟、栀子;化湿解毒,如土茯苓、晩蚕砂、藿香、佩兰;利湿解毒,如茵陈、金钱草、赤小豆、车前草。
1)功能强大、性能指标高。大型仪器设备普遍具有普通设备所不具备的功能强大、性能指标高等特点[5]。例如:有的设备能完成数据采集、建模、加工控制与质量检验等完备功能;有的设备运行精度高,达到微米、纳米精度;有的设备速度快,达到10 g的快速启停等。
王老认为,肝为木脏,主疏泄,喜条达,具有使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若肝为内外合邪所扰,可致肝失疏泄,疏泄不利,而形成肝气郁结、气机紊乱之证。或现右胸胁胀痛、时痛时缓、痛无定处等肝气郁结之症;或现脘闷嗳气、恶心欲吐、腹胀纳呆等肝木乘土之症;或现喜叹息、精神抑郁、情绪不宁、优柔寡断等情志失常之症。若郁久由气入血,由浅入深,瘀阻血分,可出现气滞血瘀的“积聚”、“臌胀”等症。正如《丹溪心法·六郁》所言:“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
在20世纪70年代,王老在国内率先利用生物电的方法研究“肝证”,将视网膜电用于研究“肝开窍于目”,研究肝经穴位与视网膜电的变化,对肝郁证的本质和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通过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认为肝郁是慢性肝病的重要中间环节,不论外邪和内伤,先影响肝的疏泄,气机,继而影响血的运行。主张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调畅气血。临床常用柴胡、枳实、橘叶、佛手、香橼、郁金、八月札、绿萼梅等疏肝解郁
。
认为肝主藏血,又主疏泄,全身血液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肝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条达舒畅,血在气的统帅下,循其常道,环行无端,运行流畅。肝主疏泄与主藏血二者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在生理上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在病理上,相互影响。认为不论何因,肝脏受邪患病,均会影响肝脏的气血运行,均有血瘀存在,血瘀是慢性肝病的基本病机。只是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瘀血程度轻重不同,表现隐显不一。如湿热阻于气分,病情尚轻,病位尚浅,血瘀不显,胆汁尚能循经而行,则可以不出现黄疸。如湿热邪重,久蕴入里,阻于血分,胆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肤,则现黄疸。临床如见瘀血表现,如胁肋疼痛,经久不移,痛有定处,入夜尤甚;黄疸、肝脾肿大、腹部积块、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或黝黑、面部毛细血管扩张、舌质紫暗、瘀点瘀斑、舌下静脉怒张;或见善怒、多疑、低热、月经不调、闭经等怪症,常用活血化瘀法,选用延胡索、丹参、当归、鸡血藤、赤芍、郁金、虎杖、姜黄、桃仁、红花、三七、泽兰、刘寄奴、三棱、莪术、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药
。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62,P<0.05),见表1。
望、闻、问、切是中医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的重要方法,望、闻、问、切四诊正确、熟练、综合的运用,临床资料准确、全面的收集,是诊治疾病的第一步,是辨证论证的基础。 望、闻、问、切四诊各有内容侧重,相互参考,不可偏废。在慢性肝病,问诊、切诊运用更多,尤其重视腹诊的运用,腹部的软硬、胀满、肿块、压痛等,为疾病的辨证分析提供重要依据。腹部按之柔软无力,多为虚证;腹部按之坚硬,多为实证。腹部胀满,按之有充实感,有压痛,叩击声音重浊,为胀满实证;按之不充实,无压痛,叩击闻空声者,为胀满虚证。腹部高度膨胀如鼓,按之如囊裹水,腹壁有凹痕,为水鼓;无波动感,按之无凹痕者,为气鼓。按腹疼痛,甚而拒按,为实证;腹痛喜按,无明显压痛,为虚证;按之疼痛,痛处固定不移,刺痛不止,为瘀血;按之疼痛,痛无定处,胀痛时发时止,为气滞。腹诊肿块,须注意其大小、形状、硬度、有无压痛、表面是否光滑等,肿块固定不移,按之有形,疼痛有定处,为积病,病属血分;肿块聚散不定,按之无形,疼痛无定处,为聚证,病属气分。
目前,在计算机、手机等设备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移动学习也加快了发展的脚步,以其高效性与便捷性的特点,基本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但许多学生使用移动设备并不用来学习,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叫移动学习。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存在这样的现象:1)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没有听说过移动学习这一名词,他们主要注重的是移动设备的娱乐性,如:打游戏、聊天等性能。2)百分之七十的学生对移动学习感兴趣,但由于不了解与不普及,所以不会使用移动学习或由于家庭条件与学习环境所限,并没有能力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移动学习[2]。
王老强调,要与时俱进,利用现代技术,明确疾病诊断。认为疾病诊断可以反映病的本质,证的诊断可以反映人(证)的本质,二者结合,更利诊治。以病为纲,以证为目,一病分多证。在明确疾病诊断的基础上,四诊合参,分辨患者为何阶段何证型。病为普遍规律,证为具体问题,普遍规律与具体问题相结合,病证合参,中西结合,提纲挈领,方有章法,科学高效。疾病之诊断,如同人之姓名,高度楷括,便于介绍、研究、治疗、总结与交流
。
辨证论证是中医治病的重要特色和方法。辨证是认证识证的过程,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纷繁资料,高度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基础,辨证的准确性决定治法的正确性。认为病由正邪失衡所致,当分清正邪矛盾主次,正虚几分,属气属血属阴属阳,邪实几分,属风属寒属热属湿;虚在何脏,邪留何腑,分清脏腑;肝病多因湿热为患,湿几分热几分,个体精准辨证,方药高度体现辨证,有斯证用斯药,药证相符。认为肝的主要生理功能在气血,病理表现在气血,尤其重视气血辨证
。
王老认为,疾病在不同个体、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病理性质和主要矛盾,证的特点可以是典型单一的,但更多是一种证候为主,多种病性并存。毒侵、气郁、血瘀、正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从中医疾病正邪消长理论,认为复方比单味药效果好,多法联用又比单法组方效果好。强调一法为主,多法联用,或一法为主,一法为辅;或一法为主,三法并用。一法为主,选用主方解决主要问题或矛盾,次法次方解决兼证。如中焦湿阻兼脾虚,以平胃散四君子汤加莪术,平胃散解决中焦湿阻主要问题,四君子益气健脾,健脾化湿,莪术活血化瘀,祛湿邪瘀阻
。
王老认为,慢性肝病均有瘀血存在,活血化瘀之法应贯穿于慢性肝病治疗的全过程,在多法联用中,当有活血化瘀之法。瘀血发生早、症状少、程度轻,活血化瘀药味少量轻,选用1~2味,用量5~10 g;瘀血发生晚、症状多、程度重,活血化瘀药味相对多量重,选用3~5味,用量15~30 g。根据病因病机,采用益气活血、养血活血、温阳活血、凉血活血、解毒活血,如黄芪伍当归,黄芪伍莪术,当归伍川穹、桂枝伍当归、生地伍赤芍;并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配合解毒、疏肝、养阴、化痰、祛湿、消滞诸法。认为活血化瘀可活跃肝脏微循环,促进肝脏血液循环,减轻肝脏瘀血状态,促进肝脏胶原代谢和纤维吸收,减轻肝细胞损伤和坏死,抑制炎症反应,调整机体免疫功能,解除胆汁瘀积,改善蛋白、脂肪代谢和肝组织病理等。临床常常将活血化瘀药物按功效强弱分类使用,活血类:延胡索、郁金、丹参、当归、赤芍、虎杖、鸡血藤;化瘀类:姜黄、三七、桃仁、红花、泽兰;破血类:如刘寄奴、三棱、莪术、土鳖虫。并喜选用一药多效的药物,如既能清热又能活血,如败酱草、蒲公英;既能活血又能利水,如泽兰、水红花子
。
[1]王伯祥,聂广. 加强抗肝炎病毒治疗研究的几个问题[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1):1-2.
[2]王伯祥,聂广. 慢性肝炎的中西医诊断与治疗[J].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5,5(3):52-54.
[3]黄育华,徐建良,李晓东.慢性乙型肝炎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3,23(6):371-372.
[4]王伯祥,谌怡逊,李延福. 中医肝脏脏象肝郁的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1979(S2):17-21.
[5]盛国光.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治则[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1992,2(4):52-53.
[6]王伯祥.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证治研究进展[J]. 世界中医药, 2007,2(1):61-63.
[7]刘坚. 王伯祥治疗肝病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1,11(3):165-167.
[8]程良斌, 罗欣拉, 肖琳.王伯祥教授成才之路及论治慢性肝病的经验[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15,25(6):359-360.
[9]朱清静,聂广.王伯祥治病毒性肝炎经验[J]. 江西中医药,1998,29(6):5-6.
[10]刘坚.王伯祥治疗慢性肝炎经验辑要[J]. 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9,7(2):93-94.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22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