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雪俐,迪娜·艾尼瓦尔,孙 湛,李秀娟 ,宫海燕
(新疆医科大学1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研室,2第五附属医院检验科,乌鲁木齐 830011)
《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揭示疾病的本质,从功能和代谢的角度阐述患病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从而为常见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因其知识体系复杂,理论机制抽象,涉及临床概念繁多,学科相关研究发展迅速,使得传统教学模式及手段凸显滞后。本研究通过实施基于“三核”策略的《病理生理学》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为解决课程教学痛点提供新的思路。
1.1理论知识与临床应用的矛盾《病理生理学》是一门具有明显临床属性的基础课程,涉及大量的临床概念,而教学多采用传统课堂教学,学生少有机会看到真实的临床表现,无法有效理解理论知识并应用。
1.2知识体系与知识网络的矛盾学生通过前期学习已初步具备知识储备,但尚未形成知识体系。本课程需应用所有已学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如学习《缺氧》,需构建氧气进入机体至利用全过程的知识体系,而学生很难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存在所需的知识体系与缺乏的知识网络间的矛盾。
1.3重临床实践与轻理论知识教学中发现,学生偏爱临床实践,且存在分数导向性,特别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重视,而忽视发病机制的学习。
依据认知心理学原理[1],本研究提出内容以优化表征为核心,学习以关联概念为核心,动机以明晰价值为核心的“三核”策略教学体系,既通过优化表征寻找有效的途径贴近临床,促进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通过关联概念反复强化,丰富学习体验,促进知识网络的构建;通过明晰价值,提升内在的动机和兴趣,加强学生对课程的重视。
2.1优化表征本研究以综合实验为基础,以临床病例为引导,构建整合实验教学模式,将各系统、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改变的关键环节以具象的形式进行表征,使抽象的机制更容易理解。整合实验教学模式对各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增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了推测诊断疾病过程中的临床思维能力[2],将抽象概念置于具体情境,促进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3]。
2.2关联概念本研究针对每一章内容梳理出教学案例、科研进展、高阶性问题,将新旧知识有效衔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构建知识体系。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和录制微课视频,使学生对形成的概念网络进行外化表达,提升学习效果。
2.3明晰价值通过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多维度传授医学生所应具备的价值目标,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内在情感价值,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本研究构建课程思政案例库共27个。在《缺氧》章节,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新年贺词中提到的19岁的边防战士生前写下的口号“清澈的爱,只为中国”,通过驻守在祖国高原边防战士的感人故事,学习机体缺氧时所出现的功能代谢变化,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内在情感价值。
3.1教学内容模块化将教学内容中的《应激》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内容重构为3个模块,从正常到异常,从简单到复杂,使教学内容层层递进,由浅入深,通过关联概念,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通过实验、临床案例,科学前沿进一步关联概念、优化表征,将课程思政教育贯穿全程,形成知识思政双育人的内容体系。
3.2开展“OP+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研究通过实践,引入BOPPPS 教学模式[4]。课前,学生通过线上平台进行任务性的自学,完成课前测验;课中,学生进行基于“三核”策略的参与式学习;课后,在线上平台进行巩固和拓展学习。
3.3量化的过程性评价本研究设计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其在总评价中的比例至40%。加入典型病例题,以病例题为引导,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够围绕问题重组、调用概念,以便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4.1教学对象选择新疆医科大学2020级中医学本科班66人为传统教学模式组,2020级中西医临床医学班57人为“OP+BOPPPS”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组,两组理论学时数均为45学时,教材、相关课程设置、授课教师均相同。
4.2评价方法对两组学生综合成绩进行比较。包括:(1)平时成绩占40%共40分:包括病例讨论(5分)、雨课堂课前测试(10分)、实验成绩(5分)、线上学习(15分)、思维导图(5分)。(2)期末成绩占 60%共100分,采取统一闭卷考试。
综上,本研究基于“三核”策略的教学体系,有效融合了课程思政的双育人教学内容,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融合了多种参与式学习活动和方法并量化了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有望解决痛点问题。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深度互动,侧重对学生学习动态的关注,更好地掌控教学的实施。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将进一步深入的摸索和实践过程性评价考核体系的设计与实施,为提高教学效果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