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敏
(保定市博物馆,河北 保定 071000)
保定市博物馆基本陈列《保定故事——保定历史文化陈列展》中展示着两件东汉铜马,其体量较大,形态逼真,铸造精良,是保定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们驻足观望,能够感受到它们带来的两千年前的浓烈的艺术气息。
两件铜马1981年出土于防陵汉墓群2号汉墓(M2)。防陵汉墓群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东南15公里,分布在大因乡防陵村、于迪城村、小因村之间。其中2号墓位于防陵村北20米处,1981年7月被取土农民破坏,当时的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带墓道的砖砌单室墓,墓室南北长10.3米,东西宽7.3米。因早年被盗,仅在墓室南部的墓道中清理出部分遗物。遗物包括两件铜马,部分青铜车马具和铜镜等。因墓中出土了“货泉”,发掘者将其年代定为东汉初年。本文对该墓出土的铜马及车马具略作考证。
两件铜马均保存完整,为头、耳、身、腿分铸后套接而成(封三)。1号铜马昂首竖耳,张口露齿,似在注视前方。通高116厘米,身高(前肩高)69.5厘米,身长70厘米。2号铜马扭头向右,似作嘶鸣之态。通高113厘米,身高(前肩高)66厘米,身长66厘米。
安忠义认为,从考古资料可以看到,头小英俊,颈长弯曲,腰围宽厚,躯干粗实,四肢修长,臀尻圆壮,体态矫健,是汉武帝时期至魏晋时期马匹的特征,而这些特征正与汉武帝所称“天马”的特征相符。
汉代社会对优质马匹空前重视,汉武帝曾多次为得到良马而作歌:“(汉武帝)尝得神马渥洼水中,复次以为《太一之歌》。歌曲曰:‘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后伐大宛得千里马,马名蒲梢,次作以为歌。歌诗曰:‘天马来兮从西极,经万里兮归有德。承灵威兮降外国,涉流沙兮四夷服。’”汉武帝还有意识地选取良马作为马种,李广利伐大宛时,专派“习马者二人为执驱马校尉,备破(大)宛择取其善马”。同时,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掌握相马的诀窍,立铜马法式供人们观摩学习:“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
相马术在我国源远流长,且已形成理论: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相马经》记录了相马的理论与方法,学者推测是战国时楚人的作品;东汉马援的《铜马相法》则结合其自身的经验对前人的相马理论进行了补充和完善,在东汉时期良马的相看方法、选育目标和役使要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指导和示范作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也收录了前人的相马经验和论述。综合来看,这些史籍资料对良马的判定方法如下:
头部:“马头为王,欲得方,头欲得高峻,如削成。头欲重,宜少肉,如剥兔头。”
五官:“目欲满而泽”;“欲大而光”“耳欲得小而锐,如削筒”;“鼻大则肺大,肺大则能奔”;“上唇欲急而方”,“下唇欲缓”。
躯干:“至瘦,欲得见其肉;至肥,欲得见其骨”;“胸欲直而出”“背欲短而方”;“腹下欲平满”;“尻欲颓而方”。
四肢:“四下为令欲得长”;“膝本欲起,肘腋欲开,膝欲方,蹄欲厚三寸”。
尾部:“尾骨欲高而垂”“尾本欲大,尾下欲无毛”。
仔细观察两件防陵汉墓出土铜马(下文简称“防陵铜马”),其马首或高昂或侧斜,头部棱角分明,双耳挺立,两眼圆睁,张口嘶鸣,身躯圆浑雄壮,马腿强健有力,马尾高高扬起,并在末端扭结,无论是体态还是造型,都与相马经验中描述的良马特征基本相符。
杨泓认为汉代后期出土文物所见马匹在造型上都具有明显的“天马”特征,而在学者们的研究中,甘肃武威出土的铜奔马、陕西茂陵出土的鎏金铜马、四川绵阳出土的铜马等均被认为具备汉代良马的神韵(图一),符合来自大宛的“天马”的基本特征。防陵铜马与它们的形态特征基本一致,也应属于“天马”。
图一 符合“天马”特征的汉代铜马
截至目前,已有较多秦汉时期的青铜车马出土。如西安秦始皇陵西侧陪葬坑出土了两套铜车马,每辆铜车配4件铜马,表一列出了其中2号铜车马配套的4件铜马的实测尺寸[12]。
表一 防陵铜马与秦陵2号车铜马尺寸比较
由于马的形态不同,马颈前伸与高昂对其通高和长度尺寸影响较大,肩高则能更好地反映其身高。从表一可知,秦陵2号铜车马的4件铜马身高均在0.656~0.668米之间,防陵铜马身高分别为0.695米和0.660米,二者相差不多。前者是按照真马的二分之一制作的微缩版,因此防陵铜马也应为真马的二分之一。
防陵2号墓出土资料由当时的保定地区文物管理所保管,后移交至保定市博物馆收藏。承发掘者夏清海先生见告,当年的清理报告仅列出了部分出土文物,包括铜马、铜盖弓帽、铜车軎、铜铺首衔环、铜管(铜盖伞柄箍)、铜扣(铜节约)等,有部分文物在报告中未作介绍。根据他提供的发掘时的资料照片,又从移交文物中辨识出当卢、独辀饰件、衔镳、衡轭饰件等铜质车马具。因被盗扰,这些车马具已无法判定位置关系,而未受到盗扰的满城汉墓较好地保存了车马器的原始位置关系,为判定防陵汉墓车马构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参考依据。
满城汉墓共出土10辆车马,均为真车真马,马仅存骨骼,铜质车马具则保存较好。我们选取了两墓所出形制相似的部分车马具进行了比较(表二),可知防陵2号汉墓出土车马具的尺寸约为满城汉墓车马具的二分之一,推测防陵汉墓出土之车参照真马车的二分之一制作而成。
表二 防陵汉墓与满城汉墓出土车马具尺寸比较
综之,防陵出土铜马与铜车马具是配套使用的,为真车马的二分之一微缩版。
图二 窦绾墓2号独辀车衡、轭关系图
综上,防陵汉墓出土的两件铜马,比例匀称,体型雄健,造型生动,制作精良,显示出大宛马优秀品种的特征,无论是从造型、体量,还是从与相马式的特征匹配来看,都可以说是具典型性的一对汉代铜制“天马”。根据铜马及伴出的铜车马具的尺寸可推知,当时是按照真车马的二分之一大小制作了由两匹马牵引的独辀双轮车陪葬于墓中,由此亦可推知该墓主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