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散加权成像在鉴别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性质中的应用分析

2022-10-13 03:55王军李文华肖国胜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2022年3期
关键词:轴位信号强度转移性

王军,李文华,肖国胜

信阳市人民医院 放射科(信阳,464000)

0 引言

子宫内膜癌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约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其中临床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1]。子宫内膜癌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主要转移途径之一为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对子宫内膜癌的预后、手术方式的选择、治疗方案的制订均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子宫内膜癌术前分期评估手段主要是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常规MRI检查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灵敏性均较差,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对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进行无创性检测[2]。本文分析扩散加权成像(DWI)鉴别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性质在临床上的应用。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临床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在信阳市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60人,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7.2±4.9)岁。纳入标准: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标准[3];经MRI等影像学资料、病理检查手术确诊。均予以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全子宫切除术治疗。检查前均未予以放、化疗。经信阳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转移组(n=32)、炎性组(n=28),其中转移组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7.1±4.8)岁,炎性组年龄37~71岁,平均年龄(57.3±5.0)岁,2组的平均年龄等临床资料大体一致(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组标准

全部研究对象予以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MRI常规序列检查,检查序列为:①轴位T1WI SE序列,接收带宽25 kHz,256×160矩阵,35~45 cm视野(FOV),1回拨链长度(ETL),4次激励次数(NEX),0.5 mm间隔,4 mm层厚,TR/TE为520 ms/11 ms;②轴位/矢状位 T2WI FSE序列,31.25 kHz接收带宽,256×224矩阵,15 ETL,4 NEX,TR/TE 3 500 ms/68 ms,其他参数指标与T1WI轴位相同;③轴位DWI,SEEPI单次激发序列,128×128矩阵,TR/TE 6 000 ms/110.8 ms,b值 为 0/1000 s/ mm2, 在X、Y、Z轴3个方向予以敏感梯度脉冲,其他指标与轴位T2WI相同。将全部图像传送至ADW4.3工作站,应用Function2.0系统处理DWI图像,得到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在淋巴结短径超过5 mm层面内,感兴趣区(ROI)选择3/4淋巴结横断面积,不可选择肉眼可见的坏死区、血管、边缘区域,在ADC图、DWI、T2WI图内选择大小相同的ROI,连续测量3次,平均值为ADC值或最终信号强度值,T2WI检测淋巴结最小短径、最大长径;对淋巴结的长短径之比进行计算。病理检查:标记淋巴结后,予以HE常规染色,CMIAS多功能真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检测细胞密度,每个病灶组织标本的最终细胞密度为5个视野的平均值。

1.3 仪器

采用东芝 3.0 T 超导型MR成像系统,8通道盆腔相控阵线圈。

1.4 统计学处理分析

用SPSS 20.0软件系统处理分析全部数据,计量资料为t检验,采用±s表示,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盆腔淋巴结的部位与数量

盆腔转移性淋巴结52 枚,其中主要为闭孔转移26 枚、髂总转移20 枚,炎性淋巴结98 枚。

2.2 2组各项指标评估比较

与炎性组相比,转移淋巴结组的D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强度显著增强,ADC值、淋巴结长短径之比显著下降(P<0.05),而转移淋巴结组的最小短径、最大长径指标显著高于炎性淋巴结组(P<0.05),转移淋巴结组的细胞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各项指标的评估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the evaluation of each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2组各项指标的评估比较(±s)Tab.1 Comparison of the evaluation of each index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临床指标 转移组(n=32) 炎性组(n=28) T P细胞密度 /(%) 51.2±10.3 34.6±6.8 7.25 <0.01 ADC 值 /(103mm2·s-1) 1.02±0.2 1.70±0.6 5.06 <0.01 DWI信号强度 969.7±50.4 784.6±32.6 16.62 <0.01 T2WI信号强度 479.6±40.3 360.5±29.7 12.87 <0.01长短径之比 1.2±0.1 1.6±0.4 5.47 <0.01最小短径 /mm 11.3±2.4 8.5±1.2 5.59 <0.01最大长径 /mm 14.6±1.3 10.3±0.5 16.46 <0.01

2.3 子宫内膜癌盆腔炎性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的MRI图像特征分析

全部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在DWI、T2WI均为高信号,边缘光滑,未见显著坏死,信号均质,在T1WI上呈等信号。图1为子宫内膜癌左侧腹股沟深、闭孔转移性淋巴结,其中图1(a)、图1(b)为轴位T2WI、DWI内,呈高信号,图1(c)为ADC图,ADC值分别为0.90×103mm2/s、1.02×103mm2/s,图D1(d)为病理性核分裂象,核大深染,细胞紧密排列(HE染色,×400)、图2为子宫内膜癌左侧腹股沟、闭孔炎性淋巴结,其中图2(a)、图2(b)为轴位T2WI、DWI内,呈高信号,图2(c)为 ADC图,ADC值 分 别 为 1.24×103mm2/s、1.20×103mm2/s,图2(d)为病理性核分裂象,间质水肿,细胞排列稀疏(HE染色,×400)。与子宫内膜癌盆腔炎性淋巴结相比,转移性淋巴结的最小短径、最大长径均显著增高;炎性淋巴结间质水肿,细胞排列稀疏,转移性淋巴结则异型性显著,核大深染,细胞质较少,细胞呈巢状、片状分布,排列紧密。

图1 子宫内膜癌左侧腹股沟深、闭孔转移性淋巴结Fig.1 Deep inguinal and obturator metastatic lymph node in left side of endometrial cancer

图2 子宫内膜癌左侧腹股沟、闭孔炎性淋巴结Fig.2 Inflammatory lymph node in inguinal and obturator foramen communis left side of endometrial cancer

3 结论

应用DWI对60名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检查,结果显示:盆腔转移性淋巴结52枚,其中闭孔转移26枚、髂总转移20枚,炎性淋巴结98枚;与炎性组相比,转移淋巴结组的DWI信号强度、T2WI信号强度显著增强,ADC值、淋巴结长短径之比显著下降(P<0.05),而转移淋巴结组的细胞密度显著高于炎性淋巴结组(P<0.05);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在DWI、T2WI均为高信号,边缘光滑,未见显著坏死,信号均质,在T1WI上呈等信号,与郝正梅等[4]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扩散加权成像可根据组织间不同水分子扩散的差异引发的图像信号衰减情况提示组织的特征结构[5-6],促使核磁共振微观监测机体,反应机体组织在生理、病理状态下交换水分子的功能信息,DWI内淋巴结均呈现显著的高信号,便于病灶的检出[7-8],ADC值可反应水分子扩散运动速度的定量指标,水分子运动扩散速度与ADC值呈负相关[9-10];炎性淋巴结因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间质水肿,细胞排列稀疏,转移性淋巴结则异型性显著,核大深染,细胞质较少,细胞呈巢状、片状分布,排列紧密。

综上所述,影响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性质的因素之一为细胞密度,应用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可提高诊断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是否出现转移的准确性。

猜你喜欢
轴位信号强度转移性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不同扫描信号强度对视盘RNFL厚度分析的影响
SPECT/CT显像用于诊断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价值
电子自旋共振波谱法检测60Co-γ射线辐照中药材
检影模拟练习眼操作及跨骑法散光轴位验证
利用OPD scan Ⅲ与传统裂隙灯法评估Toric IOL轴位的对比研究
室内定位信号强度—距离关系模型构建与分析
WiFi信号强度空间分辨率的研究分析
非远处转移性高危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低剂量碘-131治疗
DR跟骨俯卧轴位投照对跟骨骨折临床诊断的价值分析
伊立替康二线治疗晚期转移性胃癌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