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2-10-13 08:58赵梦宵孙静静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2年23期
关键词:劳动问卷院校

赵梦宵,张 平*,孙静静,周 欣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0 引言

加强劳动教育有助于引起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劳动教育独特的育人价值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劳动教育的地位都在逐步被弱化、淡化,大学生参加劳动实践锻炼的场所和机会不断减少,激励引导和保障支撑机制缺乏,部分大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认知错位。因此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平台,丰富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实践,并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改善当前大学生存在的诸如劳动价值观的偏差等问题,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情感,在劳动实践中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吃苦耐劳精神,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格,脚踏实地干事,在劳动中活出自我,实现个人价值,真正领悟劳动意义[1],促进自我全面发展。

1 研究过程

1.1 调查问卷、访谈问卷设计与实施

本问卷研究以各级各类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为确保数据的代表性,问卷分别从大学生的基本信息,在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人等方面影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因素进行问卷设计。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30份,有效问卷2006份,有效回收率为98.8%。为了弥补问卷调查存在的不足,深入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开展的真实情况,特结合访谈法来开展调查研究。此次访谈的对象选取了高校中的部分学生,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采用线上访谈形式进行调查。

1.2 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采用了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通过采用SPSS统计软件对回收的2006份有效问卷进行了数据处理,本次调查问卷采用软件SPSS29版本实现分析过程,利用问卷星进行数据整理。总体的 系数为0.924,相对来说信度比较好,整体效度为0.942,具有良好的效度。

信度分析针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此次调查分别从家庭、社会、学校以及个人等影响因素方面展开分析。其中据调查结果显示,在家庭社会的影响因素方面,标准化后 系数=0.698;在学校的影响因素方面,包含了开展实际情况和学生参与行为,在开展实际情况中,标准化后 系数=0.795;在学生参与行为中,标准化后 系数=0.832,此次的调查信度比较好。

1.3 数据来源与样本概况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情况,团队利用课余时间面向各级各类高校的部分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随机发放问卷203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2006份,有效回收率为98.8%。在全面收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利用SPSS进行整理和统计。从性别上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中,男性比例为47%,女性比例为53%,调查的结果重点偏向不明显。从学校来看,学生以重点院校、普通本科人数居多,高等专科院校人数较少。从年级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以大二、大三人数居多,大二学生占比为30%,大三学生占比为34%。从家庭情况来看,参与本次调查的学生家庭所在地分布均匀,城市学生占比为37%,乡镇学生占比为30%,农村学生占比为33%。学生家庭收入剩余情况人数居多,为54%。

2 调查结果

2.1 家庭方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

2.1.1 家庭收入影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态度和行为习惯

根据下表相关性分析可知,显著性为零,相关性显著,而且家庭收入与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知、态度、行为习惯的相关性均超过0.5,呈较高的相关性,所以家庭收入的高低是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劳动认知、态度和行为习惯。产生这个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家庭收入较好的父母文化程度较高,对孩子的全面发展较为看重,而劳动的意识培养也是其中一个方面;还可能是因为家庭收入较好的父母闲暇时间较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去培养孩子的劳动素养(见表1)。

表1 家庭收入情况与劳动认知、态度和行为习惯的相关性分析

2.1.2 生源地不同,大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态度和习惯都不同

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学生,对劳动的认知水平、态度和习惯都高于城市和乡镇的学生。根据我们的线上问卷以及线下访谈分析可知,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农村以劳作为经济来源支撑,劳动观念较强,而一些城市学校应试观念根深蒂固,以应试为首要考量要素,过分关注考试和分数,仅仅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实际参与。

2.1.3 学生个人的劳动意识和能力受家长的观念影响较大

据调查,5073名大学生家庭在劳动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的短板,其中有1129名学生认为溺爱影响很大,导致他们没有自理能力,逐渐失去劳动意识,从未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大学生劳动观现状的消极成分往往是因为家长轻视体力劳动,因此家长对学生的劳动影响尤为重要。(见表2)

表2 家庭劳动价值观教育存在的短板

2.2 学校方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

2.2.1 高等专科院校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观念高于本科院校

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在对待劳动的态度、习惯和开展的实际情况都大于重点院校,普通本科院校以及民办本科院校。产生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有:高等专科院校的基本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的高技能型和实用性劳动人才,而本科院校根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的人才,以快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注重知识;高等专科院校的老师在进行教学时,通常宣传学生要提高劳动意识为,而本科院校往往传授理论知识即书本知识;高等专科院校往往会开设动手能力的课程,而本科院校开展得比较少。

2.2.2 学校不同的专业对大学生劳动认知、态度、参与情况具有一定的影响

根据大学生专业、劳动认知、态度以及参与情况的相关分析结果可得:显著性为零,说明显著性较好,学校不同的专业与大学生劳动,认知,态度,习惯的相关系数均超过0.5,且最高达到0.748,呈高度相关。根据问卷和访谈分析可得,产生此种相关性的原因可能有:文科和理科不同专业类型所注重的学科重点有所不同,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同;文科专业更偏向于学习人文社会学科,注重传授知识,而理科专业更偏向于理论实践,培养动手能力。

2.3 社会方面对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影响因素

根据对大学生进行访谈得知,大学生认为自己过去、现在以及将来都处在社会中,所以受社会的影响较大,并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享受市场经济带来的福利之外,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也开始重现大学生受到了西方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冲击,其价值关系一样。开始发生异变,他们渴望一夜暴富,极力追求物质享受,行为上投机取巧,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3 对策

3.1 家庭方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3.1.1 学生家长应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促进劳动价值观的转变,养成优良的劳动习惯

要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家长的观念必须正确,更新家长的观念显得尤为重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让孩子承担适当的劳动,包括劳动强度与劳动获得感等都应适度[4]。在家庭中分工明确,制定合理的劳动奖惩制度,根据《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第十一条可以得出:家长应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尊重理解学生,转变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念,鼓励大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3.1.2 重视协同发展,家校联合,共促学生成长

家长与教师一起,营造一个劳动光荣的氛围,让大学生无时无刻不接受劳动的教育与洗礼。家长在家要教育学生多劳动,加强学生个人卫生管理,并且交予孩子自己的劳动心得,指导孩子劳动[4]。学校要加强寝室卫生管理;制定寝室劳动计划,让同学们时刻注意寝室卫生,培养学生“随手清洁、每周一扫、每月大扫”的劳动意识。

3.2 学校方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3.2.1 独立开设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建设,首先要明确的是劳动教育课程的目标指向。从宏观上讲,大学生肩负着以真才实学服务国家、推动国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时代重任,劳育必修课程在传授学生劳动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引导大学生以创造性的劳动推动我国伟大事业的不断迈进。而教育旨在育人,劳动教育课程目标的最大立足点和最显见的特征就是要对标五育并举,指向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和塑造[2]。而从微观来看,基于大学生未来融入社会的现实需要,针对大学生同样存在漠视劳动者和劳动成果以及大学生适应社会难、竞争就业能力不足等现实问题,大学生更加迫切需要具备综合的劳动素养,通过运用劳动科学课程和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这是劳动教育课程指向学生实际发展需要应该提出的现实目标,能够不断增强学生的行动力、执行力、社会适应力和竞争力[2]。

3.2.2 加强劳动教育在大学生学科专业中的渗透

除了能够在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正确认知劳动的本质外,合理利用学校其他课程的资源优势,比如说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双创”教育课程等,将劳动教育的相关内容有机渗透、融入其中,以此补充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也是学校劳动育人实现高效发展的有效探索形式。以注重课程针对性为主,劳动技能知识的传授与实践中渗透的方式并用,根据不同阶段的大学生的心理、兴趣爱好,制定相应的劳动教育内容,同时针不同专业,劳动实践融入专业知识中[2]。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资队伍等方面有很大相似性,大学可以深入推进二者的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性劳动能力[5]。

3.3 社会方面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对策

3.3.1 重视社会劳动教育引导作用,营造促进大学生成长的外部氛围

调查表明,社会劳动教育对大学生劳动认知的影响和贡献不足。针对这一问题,要大力加强正向劳动价值观及实践活动宣传,着力营造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价值观倍受尊崇的文化氛围。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手段传播劳动精神、讲好劳动故事,强化大国工匠、劳动模范的榜样引领作用[3]。要积极推进校企、校地协同育人,充分利用企业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接受社会劳动教育搭建平台,引导所有学生上好劳动教育这门“必修课”,成为新时代的优秀劳动者、奋斗者。

3.3.2 遵循社会的时代发展,顺应时代要求,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而一些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个人主义幸福观,一味索取而疏于奉献,以崇尚享乐为人生目的[6]。因此,大学生要树立尊重劳动、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劳动观念,使自己切实感受到劳动所带来的幸福,让劳动幸福观成为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使自己真正认识到自己的使命与担当,认清自身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不断学习、全面发展,成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才。

猜你喜欢
劳动问卷院校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热爱劳动
问卷网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