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余贵华 廖伟 甘辛 石卫星
手部动作精细,日常工作大部分需要手部完成,故手部容易受伤,指骨骨折尤为常见。对于无移位的稳定性骨折,首选外固定治疗,对存在骨折端错位、旋转畸形的不稳定性骨折,则需手术治疗,治疗指骨骨折的关键在于解剖复位、坚强固定,尽早功能锻炼与活动。克氏针固定强度不够,术后需石膏或者支具辅助固定,难以早期行功能锻炼[1]。微型钢板固定是临床治疗指骨骨折的常用术式,其生物力学优势获得临床肯定[2]。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不仅能够充分显露骨折端,钛板放置也相对容易,然而背侧入路通常需要切开伸肌腱,术后易发生肌腱粘连,影响指间关节活动[3]。有学者提出侧方放置微型钢板治疗指骨骨折,术后功能较好[4]。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 年9 月至2019 年1 月我院手术治疗的指骨骨折病人的病例资料,采用背侧和侧方两种入路,观察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参考。
纳入标准:①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和影像学资料,诊断为指骨骨折;②手指X 线片显示指骨骨骺已闭合;③创伤至入院时间<2周;④凝血机制正常。
排除标准:①指骨病理性骨折;②精神障碍者。
按照上述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共40 例病人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背侧入路组(简称背侧组)和侧方入路组(简称侧方组),每组20例。侧方组男12例,女8例,年龄为(40.3±1.2)岁(25~53 岁);致伤原因:跌倒伤12 例,交通事故伤8 例。背侧组20 例,其中男13 例,女7 例,年龄为(43.5±1.1)岁(27~58 岁);致伤原因:摔倒伤10 例,交通事故伤8 例,挤压伤2 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所有病人的手术均由同一位副主任医师主刀完成,背侧组选择指骨背侧入路,臂丛及上肢神经阻滞麻醉完成后,摆仰卧位,患肢上臂敷气囊止血带,常规消毒铺巾,取患指手指背侧切口,纵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伸肌腱,切开指伸肌腱,显露骨折部位,清理骨折断端淤血,直视下复位,予以一枚克氏针临时固定骨折端,选取合适长度钛钢板(天津正天公司)植入,钻孔、测深、上钉,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可,螺钉长度合适,拔除克氏针,冲洗术野,修复切开的伸肌腱,逐层缝合皮肤组织。
侧方组选择侧方入路,臂丛及上肢神经阻滞麻醉成功后,病人取仰卧位,患肢上臂敷气囊止血带,消毒,铺无菌手术巾,取患指指骨正侧面切口,靠近关节时切口向背侧延伸,逐层分离,注意保护侧方的血管神经,分离手指伸肌腱的侧束,暴露侧方骨折断端,保护骨膜组织,直视下复位骨折,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选取合适的微型钢板(天津正天公司),放置在正侧面,分别钻孔、测深、上钉,术中DR透视见骨折对位对线可,螺钉长度适当,松开止血带,冲洗术野,逐层缝合切口。
两组病人术后均给予石膏固定、抗感染、消肿止痛、促进骨折愈合等对症支持治疗,注意观察患指末梢循环、感觉、活动情况,定期更换敷料,根据骨折类型,结合术者对骨折固定强度的判断,术后1~4周拆除石膏,指导功能锻炼。
记录两组病人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采用美国手外科协会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on movement,TAM)系统评估手指功能恢复情况[5]。
选择SPSS 22.0(IBM 公司,美国)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卡方(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病人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3~28个月,未出现切口感染、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侧方组手术时间为(61.2±10.6)min,住院时间为(11.3±2.1)d,骨折愈合时间为(6.8±2.4)个月。背侧组手术时间为(50.3±10.2)min,住院时间为(10.2±1.4)d,骨折愈合时间为(7.1±1.2)个月,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TAM 标准,背侧组优9 指,良4 指,中5 指,差2 指,优良率为65%;侧方组优11 指,良6 指,中2 指,差1 指,优良率为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6,P=0.007)。背侧组有3例发生肌腱粘连,术后手指屈伸受限,侧方组未出现肌腱粘连,有1例出现患指感觉减退,分析为术中牵拉致不完全损伤,给予营养神经治疗,术后1个月感觉恢复正常。典型病例见图1。
图1 病人,男,38岁,右食指近节指骨骨折,采用侧方入路微型钛钢板内固定治疗 a、b:右手正斜位X线片;c:右手指骨CT三维重建,提示右食指近节指骨骨折;d、e:术后1个月右手正斜位X线片,右食指近节指骨对位对线良好,内固定稳定;f、g:术后1年右手正斜位X线片,骨折愈合良好;h~j:术后1年右手功能图,病人右手功能恢复良好,手指屈伸无受限
指骨骨折是手外科常见的骨折类型,多发生于年轻男性和老年女性。在18~34岁人群中,指骨骨折占上肢骨折发病率的第一位(12.5%)。在35~49 岁人群中,指骨骨折发病率最高(11.5%)[6]。指骨骨折主要治疗原则是良好的解剖复位,坚强的固定,早期功能锻炼,其治疗目的是恢复手部功能,避免畸形和僵硬[7]。微型钛钢板贴服,易塑型,是目前治疗指骨骨折常用内植物。多采用背侧入路,但随着应用的增多,相关并发症也逐渐显现,主要是伸肌腱粘连导致的手指屈伸障碍。背侧入路在显露骨折时,通常需要切开指伸肌腱,术后容易出现肌腱粘连,当骨折端靠近指间关节时,背侧的内固定钛板由于临近关节的占位效应,常会影响关节活动度[8]。侧方入路采用侧方正中切口,可以避开伸肌腱,无需显露骨折的背侧部分,明显降低肌腱粘连的发生率,不会增加伸肌腱的张力,也能够增加关节活动度,减轻功能锻炼的痛苦[9]。有学者进行生物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微型钛钢板侧方固定治疗指骨骨折,其固定强度甚至优于背侧放置内固定钛板[10]。杨勇等[11]研究发现,侧方入路内固定板治疗指骨骨折,较背侧入路术后手指活动功能更好,优良率达98.4%。
徐润冰等[12]认为,近节指骨细小,采用微型钛钢板固定时,无法行骨折端加压,很难做到少螺钉长钢板,分散应力。此外,在近节和中节指骨侧方,存在一定的弧度,术中需适当塑形,按照指骨侧方的解剖形态放置钛板。刘坤等[13]指出,侧方入路治疗指骨骨折,术中需注意防止骨折对位不良,有时需行对侧切开,辅助切口,纠正对位对线不良。
本研究中,侧方入路微型钛钢板内固定治疗指骨骨折20例,术后没有发生伸肌腱粘连、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优良率达85%,背侧入路微型钛板内固定指骨骨折20例,优良率为65%,术后有3例发生肌腱粘连,手指屈伸受限,两组病人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侧方入路微型钛板治疗指骨骨折,能够减少术后肌腱粘连,促进患指功能恢复,但是对于复杂的头颈部、基底部骨折,涉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手术难度大,显露困难,微型钛板固定应慎重使用[14]。
一般情况下,食指、中指指骨骨折,取尺侧切口,环小指指骨骨折,选择桡侧切口,通常设计弧形切口,利用侧方的组织皮瓣遮盖钢板。切开显露过程中,采用锐性分离,注意保护血管神经束。复位骨折端时,需紧贴骨质钳夹,避免使用巾钳夹持,减少血管神经损伤概率。复位后需予以克氏针临时固定,“C”型臂X线机透视对位对线良好后,再植入内固定钛钢板,由于指骨的形态为两头粗、中间凹,放置微型钛钢板前,应适当预弯塑形,尽量一次成形。反复折弯,会影响钢板的强度,后期功能训练中容易出现内固定断裂。
有学者[15]指出,近节指骨侧方放置微型钛板时,掌指关节和指间关节屈伸活动会产生不同方向的剪应力,可能会导致骨折端移位,甚至折弯钢板,术后需在患指下方予以指托固定保护。
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少,随访时间短,且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后期还需积累更多病例资料,进行长时间的、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