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代明星,谭荐文,张益丽,周罗林,谭兴举,罗玳红,张瑾,5
[1.绵阳市中心医院/电子科技大学医学院附属绵阳医院,四川 绵阳 621000;2.重庆桢楠中药研究所,重庆 402160;3.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4.北京中医药大学深圳医院(龙岗),广东 深圳 518122;5.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东 广州 510630]
脑卒中是老年群体临床常见的危险性疾病,具有死亡率高、预后差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虽然,近年来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存活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环咽肌失弛缓,临床表现为构音障碍、吞咽不能以及饮水呛咳等症状,会进一步增加患者吸入性肺炎、脱水与窒息等的发生率[2]。因此,关注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恢复情况,对缩短康复疗程、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吞咽功能训练、吞咽电刺激及球囊扩张术等方法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对促进吞咽障碍的恢复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3]。中医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归属于“暗痱”“舌蹇”“喉痹”等范畴。有研究[4]表明,使用中医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治疗具有优势。赖氏通元针法取督脉通于脑,任脉引气归元,可调整机体内循环,在多种疾病治疗中疗效确切,可为吞咽障碍的治疗提供一个更佳的选择[5]。本研究以“引气归元,通督养神”的赖氏通元针法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注重任督二脉这一关键环节,以达调节阴阳的目的,取得显著疗效,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至12月至2020年12月绵阳市中心医院病房及门诊收治的160例明确诊断为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80例。本研究已获绵阳市中心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并且全部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6]中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拟定,同时符合吞咽筛查方案吞咽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7]。
1.2.2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8]中有关中风病血瘀证、气虚证的诊断标准拟定,诊断标准:口舌歪斜、舌强言蹇、饮水呛咳。
①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8~80岁之间;③吞咽功能障碍病程≤3个月;④神志清楚,无相关器质性疾病史;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①针刺晕针的患者;②合并有咽喉感染的患者;③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④患有严重抑郁症或精神性疾病的患者;⑤非脑梗死所导致吞咽功能障碍的患者;⑥合并有心衰、重症肺炎等其他严重并发症的患者;⑦经评估患有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⑧留置气管套管或气管切口未愈的患者。
1.5.1 对照组
采用吞咽功能训练,包括调整进食体位和姿势、冷刺激训练、呼吸训练、摄食训练、门德尔松吞咽训练、口部运动训练、咀嚼肌训练、吞咽反射训练等吞咽功能康复训练。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
1.5.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赖氏通元针法治疗。具体操作如下:患者取俯卧位,使用75%酒精棉签常规消毒穴位局部皮肤,采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无锡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规格:0.30 mm×40 mm),穴位选取:百会、印堂、水沟、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归来、四关、外金津、外玉液[5]。百会向后平刺,达到帽状腱膜后行捻转补法;印堂向眉间方向平刺,以患者感觉酸胀感为度;水沟向鼻中隔方向斜刺进针,以雀啄轻刺的方式行针使患者眼球湿润为度;外金津、外玉液向百会方向直刺1~1.5寸使之感觉有唾液分泌为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归来、四关则根据患者胖瘦情况及穴位部位快速进针0.5~1.2寸后,采用捻转补法,得气后留针30 min。隔日治疗1次,共治疗30 d。
1.6.1 中医证候积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进行评定,包括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舌强语謇、肢体偏瘫等症状,分别按照无、轻、中、重程度计为0、3、6和9分。积分越高,则表明症状越严重。
1.6.2 洼田饮水试验
参照文献方法[10]进行洼田饮水试验。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饮30 mL温开水。1级:无呛咳,5 s内1次顺利喝下;2级:5 s以上饮完,无呛咳,≥2次饮完;3级:有呛咳情况下1次饮完;4级:有呛咳,≥2次饮完;5级:呛咳多次且无法饮完。
1.6.3 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
参照文献方法[11]进行Rosenbek误吸程度分级。1级:食物未进入气道;2级:食物进入气道后留在声带以上,被清除出气道;3级:食物留在声带以上,易被清除出气道;4级:食物附着在声带,不易被清除出气道;5级:食物附着在声带,未被清除出气道;6级:食物进入声带以下,可被清除出气道;7级:食物进入声带以下,用力亦不能清除出气道;8级:食物进入声带以下,无用力清除表现。等级越高,代表误吸程度越严重。
1.6.4 进食水情况
治疗后,观察并记录2组患者进食水的情况,包括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等情况。
1.6.5 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中文版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EDQoL)评分[12]进行评定。该量表共包含4个维度,包括工作/学习维度、经济状况维度、生理/认知维度以及心理维度等,含有25个条目,分值分布为25~125分。分值越高,则表明患者生活质量越差。
1.6.6 血液流变学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抽取2组患者的静脉血,采用ZL9000全自动血液流变仪(北京众驰伟业)检测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情况。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9]进行疗效评价。显效:患者可正常进食,吞咽困难、舌强语塞和肢体偏瘫、饮水呛咳症状基本消失;有效:可进食流食,吞咽困难、舌强语塞和肢体偏瘫、饮水呛咳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吞咽困难、舌强语塞和肢体偏瘫、饮水呛咳症状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有效例数+显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采用SPS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80例患者中,男42例,女38例;年龄45~79岁,平均(56.23±7.93)岁;病程14~45 d,平均(23.35±4.49)d。对照组80例患者中,男40例,女40例;年龄43~78岁,平均(55.87±8.03)岁;病程15~47 d,平均(24.35±3.63)d。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2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
表1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2.50%(66/80),对照组为67.50%(54/8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临床疗效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例(%)]
表2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饮水呛咳、吞咽困难、舌强语謇、肢体偏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2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Table 2 Comparison of TCM syndrome 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80 80 80 80饮水呛咳3.30±0.70 1.91±0.24①②3.28±0.69 1.11±0.36①吞咽困难3.66±0.60 0.90±0.28①②3.68±0.67 1.15±0.39①舌强语謇3.86±0.52 0.89±0.18①②3.88±0.54 1.88±0.26①肢体偏瘫3.20±0.61 1.28±0.23①②3.18±0.60 1.85±0.32①
表3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洼田饮水试验比较Table 3 Comparison of water swallow test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例(%)]
表4结果显示:观察组Rosenbek误吸程度评价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Rosenbek误吸程度比较Table 4 Comparison of Rosenbek aspiration degre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例(%)]
表7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7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Table 7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表7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Table 7 Comparison of hemorheological index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80 80 80 80全血黏度/(mPa·s-1)5.52±0.86 2.39±0.29①②5.56±0.76 4.43±0.27①血浆黏度/(mPa·s-1)2.04±0.15 1.43±0.21①②2.09±0.18 1.69±0.25①纤维蛋白原/(g·L-1)6.12±0.37 2.29±0.47①②6.15±0.29 3.46±0.60①
表5结果显示:观察组可进水患者占比为82.50%(66/80),对照组占比为60.00%(48/80)。观察组可进食流质物患者占比为78.75%(63/80),对照组占比为55.00%(44/80)。观察组可进食糊状物患者占比81.25%(65/80),对照组占比为57.50%(46/80)。观察组可进食固体食物患者占比68.75%(55/80),对照组占比为52.50%(42/80)。
表5 2组缺血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后进食水情况比较Table 5 Comparison of water intake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after treatment[例(%)]
观察组可进水、可进食流质物、可进食糊状物、可进食固体食物患者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结果显示:治疗前,2组患者EDQoL量表评分,包括心理维度、生理/认知维度、经济状况维度、工作/学习维度以及总分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EDQoL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EDQoL量表各维度评分及总分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6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EDQoL)评分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eating disorders quality of life(EDQoL)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表6 2组吞咽功能障碍患者治疗前后吞咽障碍生活质量量表(EDQoL)评分比较Table 6 Comparison of eating disorders quality of life(EDQoL)scores between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dysphagia in ischemic strok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s,分)
①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②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
组别观察组对照组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例数/例80 80 80 80心理维度18.02±2.86 8.39±3.09①②19.56±3.01 13.63±2.77①生理/认知维度27.54±5.15 13.09±2.70①②28.29±4.69 19.43±5.82①经济状况维度15.32±3.21 8.27±2.38①②16.25±3.04 11.58±4.83①工作/学习维度23.03±4.73 9.56±3.69①②22.56±4.94 14.92±3.82①总分84.82±10.36 36.72±10.32①②85.04±11.36 56.03±11.48①
脑卒中后可导致患者脑组织受到不可逆的损伤,引起脸颊、吞咽等肌肉收缩功能的异常、环咽肌顺应性降低和打开不全等,造成吞咽功能障碍[13]。因此,脑卒中后较易出现严重的误吸、呛咳及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患者住院率及病死率[14]。目前,临床治疗吞咽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较多,如冰刺激、球囊导管扩张术、门德尔松吞咽手法及经皮电刺激手术治疗等,但所取得的临床效果有限[15]。中医学中并没有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名称,但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将本病归属于中医学的“中风”“噎膈”“喉痹”等范畴。本病的基本病机为风、热、痰、瘀滞经络脑窍,进而气血不能濡养舌根,引发吞咽功能障碍,本病病位在脑,与舌、咽喉有关[16-17]。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在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采用通督养神、引气归元交替针刺治疗患者吞咽功能障碍疗效较好。究其原因,该法起阳气引领阴气,阴气贯通阳气之效应,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研究表明,针刺可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而建立或恢复脑神经反馈途径,起到良好的通督开郁、行气活血、疏通经络及开窍利咽等功效,改善脑组织微循环和血流动力学,促进病灶周围运动神经元与神经末梢之间的恢复[18-19]。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相关临床检查,辨证以虚为本,治疗以扶正补虚为主。运用赖新生通元针法相关理论,通过通督养神,充实阳气,引气归元,补虚扶正从而达到活血醒脑、通关利窍之效[20]。百会穴位于阳位最高处,有振奋诸阳之功效[21]。印堂穴、水沟穴、中脘穴、下脘穴、气海穴、关元穴分别是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可以通督养神,意在调和阴阳。引阳入阴,引气下,达到疏经络运气血,行通利口舌咽喉等关窍的作用[22]。天枢、归来、四关穴为赖氏通元针法中“引气归元”的常用腧穴,主要以后天水谷之气滋先天之气,主以引气归源,以期恢复阴阳平衡的状态[23]。外金津、外玉液为舌系带两侧的静脉上的经外奇穴。是谓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局部取穴针刺之可疏调咽部气机、使舌咽部经络气血运行,恢复吞咽反射。督脉百会提挈纲领,前后配穴位,阴阳和合,发挥通利经脉、升清降浊之功效,使气血上达头面,则髓海充盈,脑部清窍元神得养,起到疗失音、利窍络、生津液之功效,故诸症皆去。同时,观察组Rosenbek误吸程度、洼田饮水试验、进食水情况及生活质量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与针刺具有平息脑部风邪、健脑宁神、清利头目有关,可改善神经通路,促进吞咽肌力恢复,解除患者口舌僵硬麻痹[24]。有效建立吞咽反射,恢复咀嚼、吞咽等功能,进而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随着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康复研究的不断深入,血流动力学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灸法行气活血、祛瘀生新作用与现代医学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概念相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赖新生通元针法具有利窍络、生津液之功效,推测其可作用于血管,亦可能改善脑部的血流量及血管状态,对血流动力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采用赖氏通元针法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吞咽功能,且能有效调节脑血流动力学,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