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之间”与“一时半会”的功能异同及其成因

2022-10-13 12:40黄光毅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韵律副词状语

黄光毅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

时间词可以分为时点词和时段词,前者表示某个特定时间(回答什么时候的问题),后者表示时间的长短(回答多长时间的问题)[1]。“一时”属于表示“短时义”的时段词,早已被《现代汉语词典》(第1 版)收录[2],沿至第 7 版[3]1357,其句法语义语用特征、词汇化等问题已有较多关注,如王凤兰[4]、明亚娜[5]等。“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是两个与“一时”有关的四音节“短时义”时段词语,前者不见于《现代汉语词典》历代版本,后者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始于第3 版[6],直至第7 版[3]1537,释义都为“短时间”。

关于“一时之间”“一时半会”及相关格式“X之间”“一A 半B”已有一定研究。有学者注意到短时义“X 之间”的语篇衔接作用。廖秋忠把“表明某一事件发生在另一事件之后”的连接成分称为“以后时间连接成分”,其中一种手段就是用时间间隔来表示,如“顷刻之间”等[7]62。金晓艳、马庆株根据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把现代汉语时间连接成分分为起始时间连接成分(包括初始连接成分和前时连接成分)、持续时间连接成分(包括后时连接成分和同时连接成分)、结尾时间连接成分。“后时连接成分”与廖秋忠的“以后时间连接成分”相当。根据每类时间连接成分的具体成员可知,“后时连接成分”能够大量使用时段词语(时间间隔)来充当[8]。还有研究涉及“一时之间”“一时半会”及相关格式“X 之间”“一 A 半 B”在语义、句法、语用等方面的特点。张言军指出,短时义“X之间”作状语时一般依附于比较复杂的后续成分,且后续成分(VP)必须满足[+达成]的语义特征,置于句首具有语篇衔接功能[9]。闫锋探讨了“X之间”的组配特点、表达效果以及“之间”的词汇化等问题[10]8-46。高健从构式的角度研究了“一A半B”的组构成分、构式义、句法功能、语用功能等问题,还简要分析了“一时半会”和“一年半载”互换之后的效果异同[11]93-116。

上述研究侧重考察“X 之间”“一A 半B”的格式功能,缺乏对个例功能特殊性的探讨;对“X 之间”及其短时义实例的时间功能的关注度要多于“一A半B”。综合来看至少还有以下问题值得探讨:第一,“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分别作为“X之间”和“一A 半B”的个例在功能上是否具有特殊性?第二,“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同样表示短时时段,二者在句法语义语用特征上有怎样的异同?第三,“一时之间”这类短时义“X 之间”实例的语篇衔接功能是否有其历时形成过程?简而言之,本文拟考察同表短时时段的“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在句法、语义、语用特征上的异同及其成因①。

一、位置分布与句法环境比较

“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最突出的句法功能是充当状语,此处比较二者作状语时的位置分布和句法环境。

(一)位置分布差异

傅雨贤指出有些副词必须紧附在谓语之前(附谓性),而有些副词既可紧附谓语前,又可置于主语前(离谓性)[12]。“一时之间”与“一时半会”作状语时的位置分布差异也可以用附谓性和离谓性来表示。前者位置更加灵活,既有附谓性,又有离谓性;后者一般只具有附谓性。如:

(1)幸好那松树粗大,一时之间无法砍断。(金庸《天龙八部》)

(2)所有的措施全部落实。一时之间,杭州的气氛紧张了。(《人民日报》2003-05-12)

(3)我俩相处23年,虽然从未红过脸,要说爱在哪里,一时半会也说不清。(《人民日报》1996-09-27)

例(1)“一时之间”位于谓词性成分“无法砍断”之前;例(2)“一时之间”位于主语“杭州的气氛”之前;例(3)“一时半会”紧附于谓词性成分“也说不清”前。

整理收集的语料,“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作状语时的位置分布差异如表1所示。

表1 作状语时的位置分布差异

相比较而言,“一时之间”的附谓性和离谓性的频率差距并不大,而“一时半会”的附谓性频率远远高于离谓性。

(二)句法环境比较

“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作状语时,句法环境的比较主要考察前后搭配成分的异同。这里主要考察后续搭配的谓词性成分。

1.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频率差异

“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作状语用于肯定句或否定句的频率存在异同。“一时半会”作状语用于否定句有绝对优势。需要说明的是此处的否定有两种情况:一是显性否定,如“不”“没”“无”的否定;二是隐性否定,如“难以”类的“词语否定”和“疑问句”在内的“句否定”[13]。语料显示,显性否定为绝大多数,隐性否定是少数。其中“V 不C”(包括“V不了”)比较常见,主要用来表达“由于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能实现某种结果或趋向”[14],“难以”“无法”“不能”等也有这样的效果。如:

(4)两人玩得颇尽兴,却没料到空调吵人,一时半会睡不着,便翻身起来抽烟。(张卫《你别无选择》)

(5)假名远扬,谁还买你的东西?甚至连人也“假”了,而且一时半会儿难以翻身。(《人民日报》1992-10-08)

(6)你的话呢很有道理,可也别太急,四万万人怎能一时半会儿就都有了办法呢?(老舍《秦氏三兄弟》)

例(4)因为空调吵人,短时间无法入睡;例(5)表示“短时间难以翻身”;例(6)表示“四万万人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

张言军探讨了短时义“X之间”对被修饰成分的时体要求,体现为被修饰成分必须满足[+达成]或[+已然性]的语义特征,在句法上最典型的表现是动词的后面往往要有动态助词“了”的辅助[9]。转引其例:

(7)康伟业春风得意马蹄疾,两年时间一晃而过。一晃之间,康伟业完完全全换了一副崭新的面貌。(池莉《来来往往》)

张言军对时体特征的总结是正确的(这一点下文还会提及),但所举例子都是肯定句,似乎略显单一。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探讨“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作状语时后续成分的特点,还需要考虑“一时之间”用于否定句的情况。如:

(8)他有心想劝慰几句,一时之间却想不出适当的言辞。(金庸《倚天屠龙记》)

整理收集的语料,“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作状语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的频率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作状语时用于肯定句/否定句的频率差异

总体来看,与“一时之间”相比,“一时半会”作状语明显倾向于用于否定句(主要是修饰否定性谓词成分)表示“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影响,某一动作、状态短时间无法存在”;“一时之间”用于肯定句和否定句的频率则没有明显差别。

“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作状语用于否定句存在较大差异,是强势句法功能影响或竞争的结果。

先说二者的共同点。“一时”是“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的共同组成成分。“一”“时”连用已见于先秦,最初作为短语表示“一个季节”。如:

(9)是时也,王事唯农是务,无有求利于其官,以干农功,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故征则有威,守则有财。(先秦《国语·周语上》)

韦昭注:“三时,春夏秋;一时,冬也。”殷晓杰指出,在晚唐五代,表“一会”义的“一时”产生[15],此时表示的时间概念比“一个季节”更小、更模糊,已不是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说明词汇化程度不断增强。转引其例:

(10)五道大神启言将军:“缘鬼神阴司无人主管,一时一刻不得。”(唐《韩擒虎话本》)

(11)师云:“生公忍死十年,老僧一时不可过。”(五代《祖堂集》)

殷文考察了近代汉语“一会儿”义词的历时演变:“一会”在元代成为“一会儿”义语义场的主导词(该语义场的其他成员还有“一霎”“一时”“一晌”),在明清时期继续保持主导地位并不断扩大优势,同时也遇到“一时”的强势竞争[15]。

结尾梵文题记载明,此书作者是无畏生护(Abhayākaragupta,藏文为A bha yā ka ra gupta | 或 ’jigs med ’byung gnas srung10 In the catalogue, “srang,” a typographical error.)。

历时语料表明,“一时”的词汇化程度和使用频率比“一时之间”“一时半会”都高,因此“一时”的强势句法特征可能会影响后二者。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Linguistics,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显示,短时义“一时”作状语用于否定句的频率从明清至民国逐渐提高。而此时段“一时之间”的语料虽然远远少于“一时”,但前者应该已经受到后者的影响。如:

(12)天师道:“西番路途遥远,险隘崎岖,一时往来不便。”(明《三宝太监西洋记》)

(13)孩儿想起昔日在山东贾柳店拜盟情况,一时之间,不好动手。(清《说唐全传》)

而“一时半会”大概首见于民国时期(见下文),语料数量更少。因此有必要说明三个短时义词语的共时情况,即现代汉语时期。

游锋华分析了470 条“一时”的语料,用于具有否定含义的句子有288条(占比约61.3%),并把否定形式归纳如下[16]:

A.一时+否定词(“不”“没”“无”)+VP。

(14)城里客人想,总爷一时不会回来,不如各处走走。(沈从文《凤子》)

B.一时+“V不C”。

C.一时+反问句。

(16)阿骨打想了一想,呵呵笑道:“许大事情,一时怎得了结?”(徐兴业《金瓯缺》)

D.一时+难+VP。

(17)郭祥仍然思绪纷纭,一时难以平息。(魏巍《东方》)

值得注意的是,“一时+V 不C”“一时+不能+VP”等是常见的格式。游锋华认为“一时+不能+VP”和“一时+V 不C”的表意功能相同,都是对短时间内某个动作结果存在的可能性进行否定,因此“一时”有修饰否定性谓词成分表达“短时间内某个动作结果无法存在”的倾向性[16]。大致来看,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作状语用于否定句逐渐成为“一时”的强势句法特征。因此,受到“一时”的影响,“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也不同程度地具备这样的句法特征。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它们也可能互相影响。

“一时之间”作状语用于否定句的频率远远低于“一时半会”,原因在于“一时”影响二者的句法特征时所受到的阻碍存在差异。张言军指出短时义“X 之间”作状语时,后续行为/事件从事态上来说应是已经实现或出现了的,而不能是未然的[9]。张言军所探讨的时体特征是动作发生的时间问题,但在论证这一点时所举例句都为肯定句。这似乎表明肯定句是已然性或达成性时体特征的重要表现,即某事件不仅发生在过去,而且在现实世界中已经完成或存在。而“一A半B”的短时义实例则没有这样的时体特征要求(具体分析见下文)。这样,“一时”对“一时之间”的影响会受到短时义“X之间”强势句法功能的阻碍(“X之间”与“一时”的强势句法功能展开竞争),而“一时”影响“一时半会”时就不会受到阻碍。所以“一时之间”作状语用于否定句的频率远远低于“一时半会”。

2.后续VP都具有复杂性

张言军指出,“X之间”具有“非自足性以及与复杂成分的适宜性”,即它一般依附于比较复杂的后续成分;原因在于,“X 之间”要求后续 VP 具有[+达成]的语义特征,而光杆动词一般无法满足该语义要求,就必须借助状语、补语等其他句法成分来实现,因此它们在线性结构上就会变得比较复杂[9]。[+达成]的语义特征对句法结构的长度有要求,[+否定性]的语义特征也是如此。“一时半会”和“一时之间”作状语都经常用于否定句(前者更甚),光杆动词一般也无法满足[+否定性]的语义要求,也需要借助其他成分,因此在结构上也体现出复杂的特点。所以“一时半会”和“一时之间”作状语时,其后续VP 或小句多比较复杂,从音节特征来看,多是三音节以上的,如上文所举诸例。不过这属于语义因素的影响,此外还有韵律的制约。周韧分析了副词直接作状语的状中结构的韵律问题,认为其基本韵律模式体现为2+2式和1+1式[17];又指出汉语存在四音节左右的韵律单位,四音节成分和双音节成分在语法等方面有分布的对立[18]②。

“一时”作状语修饰双音节谓词性成分比较常见是因为满足了2+2 的韵律模式,而“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本身已经满足四音节的韵律节奏,如果二者作状语修饰双音节及以下的成分可能会造成韵律的不和谐。如:

(18)布朗横抱着这个被他撞倒的姑娘,一时愣了,说不出话。(王旭烽《茶人三部曲》)

(19)庄之蝶一时性起,一边咽着泛上来的口水,一边要剥妇人的衣裙。(贾平凹《废都》)

例(18)和例(19)的“一时愣了”和“一时性起”符合2+2的四音节韵律和谐模式。如果把“一时”改为“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就会形成4+2 的韵律组合,此时韵律节奏可能会不和谐。因此“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作状语时很多时候会通过修饰三音节以上的复杂形式来达到韵律的和谐与平衡。如:

(20)一时之间,人声喧闹,乱得一塌糊涂。(《人民日报》1961-03-26)

(21)这种心态当然不值得鼓励,但一时半会儿又消除不了。(《人民日报》2016-10-10)

例(20)“一时之间”位置相对独立,其后续成分同为四音节;例(21)“一时半会”作状语无停顿,后续紧接复杂成分。这样就可以达成韵律的稳定和句子的通畅。

二、时间特征比较

“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的时间特征比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短时时段的时间归属或者指向,二是时段的长短特征。

(一)时间指向差异

李向农指出:“时段本身是不具有定位性的,因此它可以是时间链上任意截取的一个段,在时间指称上带有任指性。”[19]92从静态的角度考虑,“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确实是任意截取的短时时段,但二者在实际使用中的时间归属或指向有时存在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此处所说的时间指向或归属是指以言者时间节点为基点的时间指向问题,而不是时间词语所在的整体语境。张言军在论及短时义“X 之间”对修饰成分的时体要求时,已经注意到短时义“X之间”与言者时间节点的时间指向问题,具体来说,短时义“X之间”指向的是说话/叙述时刻的短时,并不指向说话者/叙述者曾经的经历[9]。我们认为应该把“说话者/叙述者曾经的经历”和“说话/叙述时刻”这两个时间域连接起来,形成从“过去到言者节点”的贯通感,简而言之,“一时之间”所在的时间链经常与“过去-至今”有关。换一种说法就是,短时义“X 之间”作状语多用于叙事体,“在时间的推移中叙述动作行为事件发生发展”[20]。而“一时半会”所在的时间链条则与说话人时间节点之后的未来有关,它经常与“V不C”“难以/无法/不能VP”等否定谓词性成分搭配,强调对某个动作或状态在未来短时间内难以甚至不能形成的估测。二者的时间指向差异如图1所示:

图1 “一时之间”与“一时半会”在实际使用中的时间指向差异

因为“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的时间指向存在不同,二者用于否定句互换之后可能会有效果的差异。如:

(22)只是在下交游颇广,朋友着实不少,听他说他父亲已然去世,一时之间,也猜想不出他父亲是谁。(金庸《天龙八部》)

例(22)整体语境的时间是叙述性的。“一时之间”可以把前面的事件“听闻对方父亲去世”和后续的“猜不出对方父亲是谁”联系起来,强调前后两个事件的接续性、短暂性,此时“猜不出对方父亲是谁”侧重于当下的状态(虽然也有延续的可能)。如果换成“一时半会”,虽然整体语境的时间也还是叙事性的,但“一时半会”表示的“短时间”并不指前后事件的短暂间隔,而是指向后续动作,表示“猜不出他父亲是谁”的状态在说话节点之后的短暂时间内会一直存在。

(二)时长特征异同

廖秋忠认为表示某一事件发生在后的手段之一就是使用表示时间间隔的词语,并指出此类时间间隔通常是短暂的(所举例子就有“X 之间”的短时义实例“顷刻之间”)[7]67。杨慧根据胡壮麟所认为的,比较复杂的时间关系往往在时间先后顺序外夹杂其他语义特征(如突然性、间隔性、特定性)[21],指出廖文所举时间间隔实例其实表达的是相对复杂的、间接的时间先后关系[22]。具体来说,当“X 之间”为短时义实例时,“之间”可以看作一个加强瞬间性的主观标记,用来强调时间之短、之快[23]。因此,“一时之间”在表示时间先后顺序外,既可以表示短时义,也可以表示瞬时义。这与金晓艳、马庆株在对后时连接成分进行分类时把类似的时间词语归为瞬时一类是一致的(不过二人是把“刹那之间”“顷刻之间”看作“刹那”“顷刻”的变体)[24]。而“一时半会”就不同,它没有“之间”来强调时间之短、之快,在形式上表现为两个短时义词语“一时”和“半会”的叠加,因此只能表示短时义。

三、语用功能比较

在比较“一时之间”与“一时半会”的位置特征和时间特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二者的语用功能差异及其成因。

(一)语用功能差异

语用功能差异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描写功能差异,二是语篇衔接功能差异。

1.描写功能差异

张言军指出,短时义“X 之间”可以凸显后续行为的突发性,在一定程度上折射说写者惊讶、意外的主观认识[9]。根据上文对短时特征的分析可知,“一时之间”通过表明后续行为的发生或形成具有短暂性或瞬间性,进而凸显人物、场面、事件的生动性、夸张性等特点;当后续行为或事件中有极具表现力的词语时,凸显事物特点的描写功能更加明显。如:

(23)趁乱逃走的员工们,私自截留货款或直接卷款走的人。一时之间,分身无术的史玉柱不禁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悲凉。(成杰《史玉柱传奇》)

(24)2008 年 5 月 12 日下午 2 点 28 分,震惊中外的汶川地震发生了,巨大的灾害使整个国家都陷入了悲痛当中。一时之间,在互联网上呼唤亲人的声音传遍了整个网络。(李开复《世界因你而不同》)

例(23)“一时之间”与“前所未有”搭配凸显主人公史玉柱深重的悲凉心境;例(24)“一时之间”与“传遍”搭配表现了呼唤亲人的声音在网络上传播之快。

而“一时半会”只表示短时,没有凸显事物形成之快及其他特点的描写功能,它作状语经常与否定谓词性成分搭配,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在未来的短时间内难以或不能发生。如上文例(4)(5)。

2.语篇衔接功能差异

考察“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是否具有语篇衔接功能,从另一个方面看就是确定二者是否可以用作时间连接成分。所以此处先介绍时间连接成分的定义及特点,再借助这些概念考察“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的语篇衔接功能差异。需要说明的是,“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作状语所在的句子(小句)既可以做先行句,也可以做后续句,因为要考察二者的语篇衔接功能,这里主要讨论后续句的情况。

(1)时间连接成分的定义和特征

廖秋忠根据功能(为主)和位置(为辅)确定了连接成分:从功能上来看,连接成分是用来明确表达语言片段之间在语义上的种种转承关系;从位置上来说,篇章中绝大多数连接成分位于句首,在主语之前,只有少数位于句中,在谓语之前。凡是符合这两个标准的词语,都是这里所说的连接成分[7]62。其中时间关系连接成分表达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状态、过程,或者一个事件两个或两个以上阶段相对的发生时间[7]63。金晓艳、马庆株在其基础上修改为“时间连接成分表达篇章结构中两个或两个以上顺序性事件相对发生的时间”[8]。其性质可以概括为:第一,不影响篇章的真值语义条件;第二,不给篇章增加任何新信息;第三,以事件的发生和存在为参照点;第四,具有篇章衔接功能[25]。我们认为第二点值得商榷。胡壮麟指出比较复杂的时间关系往往在时间先后顺序外夹杂其他语义,如突然性、特定性等[21],这些语义特征也应当算是新信息。

(2)语篇衔接功能差异

“一时之间”既有附谓性,又有离谓性;它经常用于叙述句,位于主语前后有不同程度的语篇衔接作用,置于主语前尤其明显,主要体现在“标记情节、话题转换”[9]等方面。如:

(25)汗王一声令下,四大贝勒分别带兵攻向四门。一时之间,喊杀声如春雷滚滚,震动得山鸣谷应。(李文澄《努尔哈赤》)

(26)写完《风风雨雨太平洋》这部长篇小说的最后一句,我实在抑制不住把头俯在手背上,流下眼泪。书中人物的命运、心灵,和着我突然亡故的亲人的灵魂还在我心中盘旋、回荡,我一时之间无法解脱。(《人民日报》1998-11-13)

例(25)先行句提供了“带兵进攻”的动作背景,后续句紧跟着描写攻打场面,“一时之间”位于两句之间,促进了“进攻动作”向“攻打场面”的情节转换,表明了前后事件先后顺序的短暂性。例(26)“一时之间”位于主语“我”之后,促进人物情绪的转变。因此,“一时之间”不会影响前后句子的真值语义;强调后续动作的短暂性;以前面的事件、背景作为参照;可以衔接语篇;用于叙述体表示某一事件是在另一事件之后发生的,可以看作一个后时连接成分[8]。

“一时半会”位于主语前的情况很少见。如:

(27)作为西班牙男篮的主力队员,同样留着大胡子的加索尔兄弟是主教练加西亚倚重的内线大将。哥哥保罗成名已久,弟弟初出茅庐。一时半会儿,马可似乎还无法摆脱哥哥的“光环”。(《人民日报》2008-08-16)

(28)所以说,这玩意儿好事多磨,一时半会儿恐怕咱们还得好好地合计合计,这事怎么来解决。(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话里话外》2010-08-03)

例(27)说话人基于“哥哥成名比弟弟早”的客观事实得出“弟弟在以后的短时间内还无法超过哥哥”的结论,后续句是对前一句的推断。“一时半会”此时并不表示前后两个句子(事件)的先后时间关系(即不能换为“过了一时半会”),而只与后续动作有关。例(28)也是如此。可以看出,“一时半会”一般没有语篇衔接功能。更多的情况是,“一时半会”作状语位于主语后/谓语前起着修饰作用。如:

(29)可眼下,就算联系到了厂家,工程师一时半会儿也来不了。(《国防新干线》2009-07-01)

金晓艳、马庆株根据位置特点把时间连接成分分为定位时间连接成分和非定位时间连接成分,前者倾向于处在主语前或主语后,后者既能出现在主语前,也能出现在主语后[25]。“一时之间”置于主语前后有不同程度的语篇衔接作用,可以看作一个非定位的后时连接成分;而“一时半会”多置于主语后/谓语前起修饰作用,没有语篇衔接功能,一般不用作时间连接成分。

(二)语用功能差异的成因

探讨“一时之间”与“一时半会”语用功能差异的成因其实也会涉及位置分布、时间指向等方面的差异。金晓艳、马庆株在考察时间连接成分的位置特点[25][26]以及探讨三组具体的后时连接成分的定位性时[27],其实已经谈及影响位置分布的因素,如主语的特点(异形同指)、时间连接成分的语义特征。我们在此基础上针对“一时之间”与“一时半会”的特殊性做进一步分析。

1.结构功能和时间参照功能差异的影响

参照功能是时间词语表达功能的一种,指表达者用时间词语对言及的事物或事件进行时间定位[28]22。“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分别依托于“X之间”和“一A半B”两种不同的格式,前二者在句法位置和语篇衔接功能上的差别与各自代表格式的结构功能和时间功能有关。

先看“X 之间”,“之间”作为结构助词“之”加上单音方位词“间”所构成的跨层结构,早已见于先秦;经过演变,它既可用于空间,也可用于时间等其他对象[10]41-42。值得注意的是,“之间”强调“分立性”[10]30,最初与“之间”搭配的事物具有明显的间隔性、距离性,在时间上体现为可切分、跨度比较明显的时间段,此时即非短时义的“X 之间”。需要指出的是,“之间”是一个划界时段的形式标志[19]91,它作为“X之间”的不变项,可以强调X的阶段性,而一般不影响X的时间长度;当X为非短时义词语时,“之间”的划界作用尤其明显。因此“X之间”的时间义实例类型繁多,语义多样,其表示的时间既可精确,又可模糊,这对其参照功能有很大影响。

具体来看,“X 之间”的时间参考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X之间”为比较精确具体的非短时义实例。如:

(30)中书省臣言:“夏秋之间,巩昌地震,归德暴风雨,泰安、济宁、真定大水,庐舍荡析,人畜俱被其灾……”(明《元史》)

(31)秋冬之间,有携胡卢若干而至者,内盛蝈蝈、油胡卢。(清《谏书稀庵笔记》)

汉语在叙述时,一般先说出某个时间,然后再接着提出在这个时间里发生了什么事[29],这符合“参照体-目标”[30]或者“背景-焦点”[31]的汉语信息常规顺序。例(30)(31)“夏秋之间”“秋冬之间”表示比较精确具体的时间,具有明显的时间参照(背景)功能,可以自然地置于句首,此时“X 之间”与后续事件的搭配具有极强的独立性,可以简称为独立性时间参照(定位)功能。语料显示,非短时义“X 之间”置于主语前/句首后接VP 或小句表示“在某一时间段发生或未发生某事”的组合格局早已常见于古代汉语。又如:

(32)自元帝时,韦玄成为丞相,奏罢太上皇寝庙园,当上书言:“臣闻孔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三十年之间,道德和洽,制礼兴乐,灾害不生,祸乱不作……”(东汉《汉书·隽疏于薛平彭传》)

(33)程彪道:“那孩子虽然轻薄,也还有些面情,可恨汪革特地相留,不将人为意,数月之间,书信也不寄一个……”(明《喻世明言》)

另一种为非精确的时间义实例,虽然其本身无法提供精确具体的时间背景,但依然可以“对存在于时间之流中的事物或事件进行时间定位或时间参照”[28]18,可以简称为顺序性时间参照(定位)功能,此时依然保持了置于主语前的位置特点。如:

(34)孝武皇帝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百年之间,书积如山。(西汉《七略》)

上文提到,非短时义“X 之间”置于主语前/句首,后接VP 或小句表示“在某一时间段发生或未发生某事”的组合格局已经常见于古代汉语。当这一组合格局后置于某一事件句,非短时义“X之间”就处于前后具有连贯性、顺序性的整个事件之中,此时非短时义“X 之间”不仅可以表示后续事件发生的时间范围,还表示前后事件的时间间隔。这就是胡壮麟所说的,比较复杂的时间关系有时在时间先后顺序外,还附带如间隔性、特定性等其他语义特征[21]。此时的非短时义“X之间”其实已有一定的语篇衔接作用。例(34)的“百年之间”既可以解读为前事件(“广开献书之路”)和后事件(“书积如山”)的间隔,也可以看作“书积如山”所花费的时间。“百年之间”具有间隔性、特定性,在句中有推进时间进程、提供时间定位的作用。

之后,“之间”搭配的时间词语逐渐扩展到间隔性弱的类别,此时即短时义“X 之间”,如“一时之间”。

(35)布虽无勇,虎步淮南,一时之间,足下鼠窜寿春,无出头者。(东汉《英雄记》)

(36)帝曰:“百姓请雨,安可得乎?”玄曰:“易得耳。”即便书符著社中,一时之间,天地晦冥,大雨流注,中庭可平地水尺余。(北宋《太平御览》)

当“X”为短时义词语,“之间”的划界功能就大幅度减弱(时间太短,难以划界)。此时的“之间”可以看作一个加强瞬间性的主观标记,用来强调时间之短、之快[23]。因为非短时义“X 之间”处于句首/主语前提供时间背景的功能形成很早且不断稳固,短时义“X 之间”保留了这一位置特点。陈述一个具体事件,一定需要交代事件的时间和地点。汉语表述事件时间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时间词语,如“今天”,可称为事件时间词语,二是使用先发生的事件小句来间接表示后发生事件的时间,可称为事件时间参照语句[31]。“一时之间”虽然依旧能处于主语前/句首,但因为表示短时,其时间背景功能相比非短时义“X 之间”(尤其是精确的时间实例)已经大幅度削弱,所以“一时之间”需要其他时间背景作为辅助。此时“一时之间”及其后续事件的相对独立性降低,对前一事件的依赖性增强;“一时之间”处于前后事件(句子)之间符合“联结项居中原则”[31],逐渐发展出语篇衔接的功能,同时可以使前后句子韵律整齐,文气畅达,凸显后续动作、场面的某些特点。廖秋忠指出表示某一事件发生在另一事件之后的时间间隔通常是短暂的,我们认为原因之一也就是这里所说的,用于顺序性事件时,短时的时间间隔相比非短时的时间间隔对前一事件的依赖性可能更大,更有利于处于前后事件之间,进而发展出语篇衔接功能。例(35)(36)的“一时之间”与其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已经大致相同。

再说“一A半B”。“一A半B”的不变项是微量义数词“一”和“半”,所以“一A 半B”的语义特征相对单一,即“一定或一些A 或B 所属的意义范畴”[11]108,具有约量义、模糊义;为了表示时间义,“A”和“B”只能是时间单位。因此“一A半B”的时间义实例类型较少,且无法表示精确具体的时间,常见的如“一年半载”“一时半刻”“一时半霎”“一时半晌”,还有的实例“A”和“B”为同一个语素,如“一天半天”“一日半日”“一月半月”“一年半年”。

上文提到“X之间”的时间参照功能主要有两种类型,“一A半B”没有精确具体的时间义实例,自然没有“X之间”位于句首的独立性时间参照功能,所以只能比较二者非精确时间义实例的顺序性时间定位功能。但根据“X之间”时间参照功能的分析可知,精确的时间背景功能对其在句中的位置有巨大影响。“一A 半B”无法提供精确的时间,降低了其用于叙事体时置于句首的可能性,进而影响了它的顺序性时间参照功能。语料显示,“一A半B”的时间义实例能够位置独立地用于顺序性事件相对较少。如:

(37)杨八老也命好道:“娘子不须挂怀,三载夫妻,恩情不浅,此去也是万不得已。一年半载,便得相逢也。”(明《喻世明言》)

(38)迎春道:“何用问,自然是他拿去暂时借一肩儿。我只说他悄悄的拿了出去,不过一时半晌,仍旧悄悄的送来就完了,谁知他就忘了。今日偏又闹出来,问他想也无益。”(清《红楼梦》)

例(37)“一年半载”表示“离别”到“相逢”的时间间隔;例(38)“一时半晌”表示“拿去”和“送来”之间的时间间隔。

更常见的情况是,“一A 半B”的时间义实例一般要借助其他动程性时间成分才能用于顺序性事件体现定位功能,如前接“过”、后接“以后”。如:

(39)识字不贵多,每日仅可数字,取其笔画最少,眼前易见者训之。由易而难,由少而多,日积月累,则一年半载以后,不令读书而自解寻章觅句矣。(明《闲情偶寄》)

(40)你口口声声想到上海,那里有什么事情?无非想到了上海,捉个空儿逃走出去,过了一年半载,等得我这里事情冷了,你却依然做起生意来。(清《九尾龟》)

语料库显示,“一时半会”最早见于民国(远远晚于“一时之间”),且此时用例很少。如:

(41)我们受这些苦难,自然是我们的罪招致的,到底这个长不了,不过是一时半会儿的。(《古经略说》济南府华洋印书局,1934年)

(42)从前一时半会儿的,恭敬耶稣圣心。如今时时刻刻,恭敬耶稣圣心。(《天眷隆渥》1938年)

与“一A 半B”其他时间义实例一样,“一时半会”用于顺序性事件一般也要借助其他句法手段,如前接“过”。如:

(43)“我先在这儿站一会儿,过一时半会的,你再来替我。谁知道这一闹得几个钟头呢!”(老舍《四世同堂》)

综上,“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能否处于主语前/句首发挥语篇衔接功能与各自代表结构的形式特点和时间功能有很大关系。“一时之间”可以位置独立地处于句首/主语前充当时间连接成分用于叙事体中发挥语篇衔接作用,与其所代表的结构“X 之间”最初的功能有关。具体而言,受到不变项的影响,时间义“X之间”的语义特征、实例类型多样,经历了从非短时(包括精确)到瞬时/短时的演变。“X之间”的时间参照功能有两种:精确具体的非短时实例可以自然地置于句首用于叙事体中提供明确的时间背景,即独立性时间参照功能;非短时实例置于后续句的句首(主语前)用于顺序性事件提供时间定位,即顺序性时间参照功能。此二者尤其是前者为后续演变出的短时义实例可以稳定地置于主语前/句首奠定了深厚基础。短时义实例继承了它们的位置特点和时间功能,逐渐发展出语篇衔接功能。所以“一时之间”具有很强的离谓性,且与过去的时间有密切联系。而时间义“一A 半B”没有精确具体的实例,一直表示一段略显模糊的时间,因此相对而言缺乏独立性时间参考功能,进而降低了其用于叙事体和置于主语前/句首的可能性,进而使“一时半会”缺乏发展出语篇衔接功能的位置条件。因为没有句首/主语前的强势位置特征,在“一时”的突出句法功能(作状语修饰否定性谓词成分)影响下,“一时半会”逐渐具有很强的附谓性。

2.短时特征差异与韵律停顿差异的影响

虽然“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不是副词,但已有不少研究涉及副词的位置分布与语义特征、语用功能的关系,这对理解二者的位置特点和语用功能有很大帮助。杨德峰指出,时间副词位于主语后是常规位置,位于主语前是非常规位置,把时间副词放在主语前就是为了打破常规,其主要是为了凸现时间副词[32]。时间副词位于主语前后有不同的辖域:位于主语前表示事件发生的时间,位于主语后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33]。樊中元认为,副词依附性强弱与副词语义性质和语用特征密切相关,不同语义类别的副词及其在话语交际中体现的语用特征制约着副词依附性强弱[34]。尹洪波指出饰句副词和饰谓副词在句法分布上对立互补:前者的修饰对象是整个句子,既可处于谓语之前,也可位于主语之前,位置相对灵活;后者的修饰对象是谓语,只能处于主语与谓语之间,位置相对固定。二者位置差异的根源在于各自不同的语义特征[35]。方梅认为,从语义类别角度看,饰句副词多数是时间副词,其次是评价副词。时间副词用作饰句副词时,往往用于场景转换相关处,成为情节节点标记。值得注意的是,方梅还观察到,韵律独立的饰句副词具有标记事件进程的作用,时间副词是韵律独立的一个大类;韵律独立的饰句副词比韵律不独立的具有更强的篇章功能[36]。这些研究启发我们,语义因素和韵律因素会影响时段词语处于句首/主语前用作时间连接成分的可能性。

上文已经提到,“一时之间”在表示时间先后顺序外,还兼具短时义和瞬时义的语义特征,这些语义特征影响了它的语用功能。张言军认为,短时义“X 之间”之所以具有凸显后续行为的突发性、表现说写者惊讶意外的语用功能,是因为后续行为/事件在短时间乃至瞬时间内发生超出了说写者/叙述者持有的后续VP的完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常规预期[9]。我们认为是否涉及超出说话人预期不能一概而论,但“一时之间”的“短时/瞬时”语义特征使得后续动作/事件呈现出夸张、生动的语用效果是肯定的。要充分发挥这样的语用效果,自然是将“一时之间”放于句首/主语前的位置,使其辖域扩大至其后的整个事件。还值得注意的是,“之”具有独特的韵律特征。闫锋认为“X 之间”的“之”具有“结构扩容和拉长音节”的作用[10]30;陈远秀指出,“之”在“主之谓”里有不同的韵律功能,较为明显的是整饬节律,加重该结构的韵律重量[37]。虽然“一时之间”不是“主之谓”结构,但其中的“之”仍具有韵律停顿感,因此“一时之间”处于句首/主语前可以保持韵律独立,其推动情节的作用更加明显。“一时之间”的特点很符合方梅指出的韵律独立的饰句副词(时间副词)。而“一时半会”就不同,它没有“之间”来强调时间之短、之快,没有“之”来增强韵律停顿效果。因此,“一时半会”只具有短时义,且缺乏韵律停顿,即缺乏发展出语篇衔接功能和事物描写功能的语义基础和韵律基础。“一时半会”相当于饰谓副词。

3.时间顺序象似性原则与语篇连贯需求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一时半会”在实际使用中极少时候也可以处于主语前/句首发挥语篇衔接作用。如:

(44)亦咖啡馆不管如何采光之佳,马友友版的巴哈无伴奏大提琴低沉轻快,一时半会儿,巫人已来到厂仓祭场,黑漆如黑曜石的黑,干冰稠弥不散像固体,哇9p.m.(Till I Come),国歌出来了,翻起双手朝空摇。(朱天文《巫言》)

例(44)“一时半会”似乎可以理解为“过了一时半会”。其实此类情况还有,“许久”“好久”“很久”“半天”“良久”“片刻”等时段词语主要起句法的修饰作用(作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极少位于主语前作为时间连接成分连接前后两个事件,即一般不具有篇章衔接功能[27]。因此有必要探讨“一时半会”这类时间词语偶尔发挥语篇衔接作用的原因。

语言结构具有象似性,即语言结构可以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而不仅仅是一般地体现概念结构[38]。由于语言结构具有线性排列的特点,使得语言对客观事物发生时间顺序的象似成为可能。不仅句法结构具有时间序列的象似性,在语篇内句子间的排序也具有时间序列象似性[39]。刘菲露、程鹏认为时间连词和顺序象似性原则有着紧密的关系,汉语往往会按照时间的先后来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作用到语言层面上,就会出现时间标记来反映人们在认知过程中的思维顺序[40]。文章开头提到,根据金晓艳、马庆株从事件发生先后顺序的角度对现代汉语时间连接成分的分类以及每类的具体成分可知,“后时连接成分”能够大量使用时段词语(时间间隔)来充当。这其实也和顺序象似性有关。事件按照先后顺序发展,前事件和后事件之间可能存在时间的间隔,为了临摹现实世界中事件的发展顺序,前后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有时可以直接单独使用时段词语来表示。“从篇章的构成看,一个连贯的篇章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衔接成分,句与段的排列应该符合逻辑,句与句在语义上必须具有内在的联系。”[41]“一时之间”能够处于主语前/句首用作时间连接成分,除了有其自身的结构、语义、韵律功能作为基础,还遵循了时间顺序象似性原则。也正是在时间序列象似性原则和语篇连贯需要的影响下,“一时半会”这类本来不用作时间连接成分的时段词语也可以偶尔发挥语篇衔接作用,置于句首/主语前该时段的某些特点还能够得到强调。

4.强势功能的影响

时段词语是否具有强势性的句法功能也会影响其用作时间连接成分的可能性。上文提到“许久”“好久”“很久”“半天”等约量的时段词语最典型的功能是作补语表示动作持续的时间,极少位于主语前作为时间连接成分连接前后两个事件[27]。“一时半会”也有自己的强势句法功能,即作状语修饰否定性谓词成分。“一时半会”虽然在时间序列象似性原则和语篇连贯需要的影响下可以偶尔用作时间连接成分,但这种用法要受到它最强势的句法功能的阻碍,结果就是它们处于句首/主语前用作时间连接成分的频率降低。

基于上述分析再进一步解释“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用于否定句为何存在较大差异。时间义“X 之间”可以位置独立地用于叙述体,而叙述体的一大特点就是描述某事发生或完成(但不能说动作形成是叙事体的唯一特点,也可以叙述没有形成的动作);而时间义“X之间”格式以及短时义实例“一时之间”都产生很早,经过长时间积累,用于叙事体已经是该格式和实例的突出功能。而短时义“一A 半B”缺乏这一功能特点,“一时半会”产生的时间又极晚。因此“一时”的强势句法语用特征影响“一时之间”时会受到后者强势语用特征的阻碍,而影响“一时半会”时就不会,所以“一时之间”用于否定句的频率低于“一时半会”。

四、结语

“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分别作为“X之间”和“一A 半B”的短时义个例具有功能的特殊性,即二者作状语都经常用于否定句,后者的倾向更明显。原因在于,“一时”作状语用于否定句的强势句法功能影响“一时之间”时会受到阻碍,而影响“一时半会”就不会。“一时之间”和“一时半会”在句法语义语用上的相同点少于不同点。最大的共同点在于:都可以表示短时;经常作状语,且后续VP 一般为复杂成分(语义和韵律作用的结果)。二者的差异则比较明显。“一时之间”兼具短时义和瞬时义,兼具离谓性和附谓性;经常用作叙事体的时间连接成分(时间指向言者时间的“至今”),位置独立地处于句首/主语前时语篇衔接作用尤其明显,还具有凸显事物特点的描写功能;语篇衔接功能有历时的形成过程,不仅有其自身的结构、语义、韵律等方面的特征作为支撑,还遵守了顺序象似性原则、满足了语篇连贯的需求。而“一时半会”只表短时义,具有极强的附谓性,即经常修饰否定谓词性成分,表示某个动作或状态在未来短时间内难以甚至不能形成(时间指向言者时间的未来);没有发展出语篇衔接功能,用于顺序性事件时一般需要借助其他句法手段;受到时间序列象似性原则和语篇连贯需要的影响,极少数时候也可以位置独立地置于句首/主语前发挥语篇衔接作用。

考察某一格式的共性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关注其实例的功能是否具有个性。总的来看,结构功能、语义特征、韵律特征、象似性原则、语篇连贯需要、强势功能的影响或竞争都是影响时段词语能否用作时间连接成分及其位置分布和功能特点的重要因素。但时段词语总量多、种类多,不同类型乃至不同个例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注释:

①文章语料来源:瀚文民国书库、北京大学语料库(CCL)、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语料库(MLC)、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1946-2021)。

②现代语言学的韵律研究对象不是独立存在的音段现象(如元音和辅音),而是话语中超音段现象内部性质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如附着在韵素、音节或更大单位上超音段性质的语言能力)。超音段成分指的是语言中那些具有对立关系但又不能分析成对立音段的音节或词句中的成分,如调(声调、语调、句调等)、重音(强调、对比)、边界、停延(停顿、延宕)、节律等[42]。总的来说,韵律指的不只是声调的高低,音节的长短,还有语音的轻重和词语的大小等等[43]。本文涉及的韵律制约或特征主要是音节数量搭配和停顿两个方面。

猜你喜欢
韵律副词状语
书的国度
春天的韵律
短句—副词+谓语
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
偶感
状语从句
副词和副词词组
hardly是hard的派生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