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倩 邓敏
(1 贵州黔南经济学院信息学院,贵州黔南 550600;2 桂林理工大学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中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其中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共享的要求是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这既是对包容性增长中“包容性”最切实的中国化诠释,也是对包容性增长理念的创新和发展。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地方经济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增长,怎样把做大做好的“蛋糕”公平合理地分好,是新时代经济发展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旅游包容性增长的核心要义。
旅游包容性增长是从包容性增长中衍生出来的子研究领域,指各相关利益主体平等参与旅游、公平分享旅游发展果实,并能够推动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旅游增长[1]。国外学者对旅游包容性增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旅游包容性增长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的影响[2];其二是包容性增长对于旅游目的地社会方面的影响,尤其是针对社会特殊人群的公平和机会问题上[3-4];其三是肯定了旅游包容性增长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5-6]。国内对于旅游包容性增长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包容性增长路径、旅游扶贫、旅游包容性增长模式构建等方面。起初,国内关于旅游包容性增长的研究多集中在宏观省、市等区域包容性发展路径的探索上[7-8],随着精准扶贫的提出,旅游包容性增长的研究开始出现分支,部分学者将重心往旅游扶贫上偏移[9-11]。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了旅游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发展模型构建等内容[12-13]。
综上所述,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使用较少,相关研究主要聚焦于旅游业较为发达的宏观区域,对于民族地区的研究涉及较少。从研究内容来看,国内外相关研究在肯定了旅游业为地方包容性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基础上,对其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有少量学者采用定量方法对地方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了评价,但并未对解决对策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为案例地,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其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测度和评价,进而提出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对策。
旅游包容性增长涉及了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在对其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时,需严格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系统性、科学性、差异性及可操作性原则。本研究在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规范下,运用包容性增长理论和文献筛选法对各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
一级指标主要参考了亚洲开发银行[14]、刘松[15]、汝绪华[16]、黄燕玲[12]等对包容性增长的定义,将旅游包容性增长分为增长前提、增长过程、增长结果三个部分。增长前提主要体现其核心理念中的公平性,是实现旅游包容性增长的前提条件;增长过程主要体现其核心理念中的有效性,是旅游包容性增长实现程度的重要体现;增长结果主要体现其核心理念中的分享性,是旅游包容性增长的最终落脚点。
二级指标的筛选和确定参考了大量关于包容性增长、旅游包容性增长、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民族旅游等研究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于敏对中国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可持续性、降低贫困与收入不平等、参与经济机会的公平性、获得基础社会保障四个方面指标的梳理[17];黄君洁从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个维度对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8];钟伟等从增长前提、增长过程和增长结果三个维度对我国省级旅游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的梳理[19];黄燕玲、黄亚冰等从基础性、有效性和分享性三个方面对广西旅游经济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梳理[12];朱金鹤和姜朋朋从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四个角度对南疆三地州包容性水平的测度和评价[20]等研究,同时结合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实际情况进行了适当修改,确立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3 个一级指标和19个二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
增长过程(有效性)接待游客总数住宿业营业额增长率旅游总收入旅游人均消费额生均教育经费环境保护措施人均GDP增长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比率城镇化率旅游贡献率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弹性城镇居民旅游收入弹性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险参保率国内游客和入境游客总人次(当期住宿业营业额-基期住宿业营业额)/基期住宿业营业额提供旅游产品和服务获得的货币收入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总数教育经费投入总额/学生总人数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当期人均GDP-基期人均GDP)/基期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城镇人口数/总人口数旅游总收入/地区生产总值旅游收入增长率/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旅游收入增长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贫困人口数/总人口数养老保险参保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增长结果(分享性)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正向指标逆向指标正向指标
专家打分法是指通过匿名的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分析,对大量难以采用计量分析方法分析的因素进行合理估算。本研究选取了来自桂林理工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安文理学院、贵州民族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院校的民族旅游、民族经济学、乡村旅游、旅游经济、统计学、管理学、民族学等多个研究领域的专家30 位进行了咨询。在学历方面博士、硕士、本科依次占比为63.33%、36.67%、0%;在职称方面教授、副教授、讲师、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和其他占比依次为16.67%、36.67%、20%、0%、3.33%、3.33%、20%。在专家打分结果中,本研究所梳理的19 个指标均值均较高(≥4.9 分),因此均予以保留。
学界常用的评价指标体系确立方法主要有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类,常用的主观赋权法主要包括层次分析法、专家调查法等;常用的客观赋权法主要包括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等[21]。和其他方法相比,熵权法更具有客观性,较为适合本研究的数据特征,因此,本研究主要采用熵权法来确定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在熵权法中,一个指标的熵值越小,该指标越重要,熵值越大,则该指标越不重要。
第一步:采用极差法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第二步:为使得无量纲化后的数据中0和1在数据运算中有意义,需要将无量纲化后数据进行平移,即。为最大限度保证数据原本的内在规律,∂的取值应尽可能小,即最接近的最小值,本研究中的∂取值为0.000 01。
第三步:计算贡献度矩阵。
yij:表示第 i 年第 j 项指标的贡献度;n:表示总年数。
第四步:熵值的计算。
ej:表示第j项指标的熵值。
第五步:计算变异系数gj。
第六步:计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ωj。
第七步:根据权重可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Gi进行计算,具体公式如下:
Gi:表示第i 年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m 表示评价指标总项数。
1.数据来源
本研究所获取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官方统计部门或统计资料,具体包括《广西统计年鉴》、恭城瑶族自治县政府门户网站、恭城瑶族自治县统计局、恭城瑶族自治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恭城瑶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和恭城瑶族自治县民政局。
2.数据统一化处理
根据国家统计局规定,自2013年起国家统一发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满足政策需求,十二五期间仍然发布农村居民纯收入,但自2016年起不再公布农村居民纯收入。因此,本研究所收集到的恭城瑶族自治县农村居民收入数据中,2010—2015 年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16—2019 年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需进行统一化处理。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数据显示,2014 年、2015 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值均为94.31%,基于此,本研究在参考前人研究方法后,利用该比值将2010—2015年的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换算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具体公式如下[22]:
3.指标赋权
本研究采用excel为辅助工具,根据上述熵权法,对文章所建立的旅游包容性增长指标体系中每个指标的权重值进行了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2010—2019年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测算结果
images/BZ_20_271_295_2208_370.png人均GDP增长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比率城镇化率旅游贡献率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弹性城镇居民旅游收入弹性贫困发生率社会保险参保率2.68%0.002.881.481.131.791.250.721.670.851.87 2.88%2.212.063.101.360.001.901.492.230.342.57增长结果(分享性)增长结果合计综合得分3.21%8.18%7.35%7.80%6.63%3.18%41.91%100.00%0.00 0.22 4.56 4.19 0.00 0.00 11.18 17.43 0.66 0.00 0.00 0.00 0.87 0.03 6.49 19.97 1.05 0.40 1.59 1.29 0.88 3.03 12.81 23.70 1.22 0.91 1.14 1.20 0.72 3.28 10.95 25.83 1.56 1.01 0.48 0.71 1.10 3.16 9.81 27.32 2.03 1.41 0.94 0.91 1.52 3.14 13.11 34.83 2.52 2.64 1.02 1.05 1.91 3.16 14.52 36.67 3.00 3.79 2.23 2.05 2.15 3.16 20.28 52.80 3.25 6.47 2.56 3.09 6.08 3.42 26.06 68.20 3.45 8.80 2.97 2.61 7.13 3.20 32.60 78.16
从表2 可看出,在旅游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中,其一级指标按照权重高低依次为增长结果、增长过程和增长前提,其占比依次为41.91%、38.74%、19.35%,说明相对于旅游包容性增长的公平性而言,其有效性和分享性对于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的影响更大。在整个指标体系中,所占权重最大的为住宿营业额增长率的10.03%,从中可看出住宿业在旅游包容性增长中的重要地位。其他指标中,所占权重较高的主要为旅游总收入(8.52%)、旅游贡献度(8.18%)、城镇居民旅游收入弹性(7.80%)、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弹性(7.35%)、贫困发生率(6.63%)、接待游客总数(6.55%)、环境保护措施(6.21%);所占权重较低的主要为基本建设投资比率(2.64%)、人均GDP增长率(2.68%)和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比率(2.88%)。
恭城瑶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的东南部,历史上为恭城县,于1990 年被批准设立为恭城瑶族自治县。恭城瑶族自治县下辖5个镇、4 个乡、117 个行政村,辖区面积达 2 149 km2,总人口约30 万人,其中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恭城瑶族自治县建置至今已有1 400 多年的历史,其文化底蕴深厚,瑶族传统文化保存较好,其盘王节、婆王节、花炮节等瑶族庆典极具特色,也是当地的一大旅游资源,于2019 年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颁发的全区“特色旅游名县”称号。
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发展状况良好,拥有3个3A级旅游景区和2个4A级旅游景区。2019年其接待游客总数达527.74万人次,较2018年增长了54个百分点,旅游消费总额高达62.78亿元,较2018年增长了50个百分点,是其地区生产总值的69.39%。
根据各指标的权重值及上述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测算公式,对恭城瑶族自治县2010—2019年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进行了计算,为便于观察,统一将包容性增长水平数值的小数点向右平移了两位,最终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清晰地看到从2010 年到2019 年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包容性增长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从2010年到2019年间,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 包容性增长水平变化幅度较大,如图1所示。
图1 2010—2019年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变化趋势
从图1 中可看出,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在近十年间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从2010年的17.43上升到了2019年的78.16,增长率达348.42%,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从旅游包容性增长前提来看,其在2010年到2019 年间大体呈现出上升趋势,但其增长趋势不稳定,在 2011 年、2016 年和 2019 年均出现了下降的现象。从旅游包容性增长过程来看,其在2010到2019年呈现出较为稳定的上升趋势,从2010年的 2.53 增长到了 2019 年的 29.04,中间仅 2012 年有所降低。从旅游包容性增长结果来看,其在2010年的值相对较高,为11.18,在2010年到2019年间也大致呈现出上涨趋势,但其在2011 年、2013年和2014年均有所下降,且其在十年中的总增长幅度相对低于包容性增长前提和包容性增长过程。
根据前文计算所得的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对总体包容性增长水平和三个一级指标的包容性增长水平的增长率进行了计算,其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图2 2011—2019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的增长率
从图 2 中可看出,在 2011 年到 2019 年间,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包容性增长水平的增长率高低不一,其增长率随着年份的变化呈现出十分不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增长率最高的为2017 年的44%,最低的为2016年的5%。
1.旅游参与机会不均衡
由表2 可知,导致2019 年旅游包容性增长前提得分降低的主要原因为城镇登记失业率的升高,其从2018 年的1.71%上升到了2019 年的2.4%。提高居民就业率、增加困难群体参与旅游业的机会是旅游包容性增长中均衡性的重要体现,而居民旅游参与能力不足则是旅游参与机会不均衡的关键所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的客源市场多为城镇居民,其在体验到别样的民族风情的同时,往往也渴望享受到标准化的旅游服务,随着民族旅游的不断开发与建设,县域中的旅游硬件设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与之相对应的旅游服务水平不足等问题则日渐突出。在旅游发展中,参与主体自身的能力、经济、文化等基础条件的差异使得旅游参与机会不均衡的现象普遍存在。
2.旅游发展效率不高
由表2可知,导致2011年、2016年旅游包容性增长前提水平降低的原因主要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2011 年其基本建设投资比率从2010 年的41.28%下降到了26.86%;2016年其公路里程数从 2015 年的 877 km 下降到了 2016 年的 749 km。导致2012 年旅游包容性增长过程水平下降的原因主要为住宿营业额增长率的下降,其从2011年的294.64%下降到了18.61%。基础设施建设是游客“住、行、游”等需求的基本保障,加强地方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当地旅游收入水平的关键。从实地调研中发现,恭城瑶族自治县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如缺乏景区间的交通直达车、公路较窄等,给游客的出行带来了一定的障碍。住宿业是旅游发展中的主要产业之一,更是当地获取旅游利益的重要途径。从实地调研中发现,由于恭城瑶族自治县内景观开发不足,其旅游资源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和季节性,多为传统村落和农作物等浏览观光式景点,缺乏相应的体验型、度假型旅游产品,对自然景观、民族文化等资源的开发不足使大多数前往恭城瑶族自治县的游客多为“一日游”,从而导致其住宿业发展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下降的现象。
3.旅游收入波动大
通过分析发现导致恭城瑶族自治县2013年、2014年旅游包容性增长结果下降的原因主要为旅游收入增长率的下降,恭城瑶族自治县2012—2014年的旅游收入增长率依次为42.97%、32.18%和19.62%,逐年出现了下滑,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则相对较为稳定,故而导致其农村居民旅游收入弹性和城镇居民旅游收入弹性均出现下降的现象。保持地方旅游收入的稳定增长是实现旅游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基础条件,然而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旅游服务能力不足、旅游资源不丰富等原因,其旅游收入在部分年份出现了下降现象。此外,旅游成果分配不均也是当前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所面临的一大问题。
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发展中,公平性是地方实现旅游包容性增长的重要前提,强调的是在参与旅游活动中的一种平等性,决定了当地的发展是否均衡、有效,同时也直接影响着包容性增长分享性的实现。为促进当地旅游参与机会公平,研究提出以下策略。
1.建立互助机制,增加困难群体参与机会
建议相关部门牵头建立基层困难群体互助组织,在组织中形成互助机制,通过劳动力和旅游设施共享实现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使得困难群体通过团体内部取长补短、互利共生的方式参与到旅游发展中。首先,应鼓励有经济实力但缺乏劳动力的居民积极参与旅游开发投资,如餐饮住宿经营;其次,在缺乏劳动力的经营户中为经济收入水平过低的贫困户创造就业岗位,使得两者间形成互补机制,共同参与到旅游经营中去;最后,为提高劳动力投入者的积极性,经济投入者在聘用劳动力投入者时,可通过底薪加劳动量提成的方式来进行。
2.组建培训团队,提高居民旅游参与能力
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发展中,组建一支稳定的培训师资队伍对于培育居民的旅游能力、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地方职业农民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当前县域旅游中大多数培训为政府牵头的短期培训,存在培训师资变化大、培训参与度不高、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培训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使得地方培训达到利益最大化,建议政府部门主动与企业和高校达成合作,通过政府组织、企业支持、高校提供的方式来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固定培训师资队伍,针对性地提高地方居民旅游参与能力,共同构建“校-企-政”三方联合培养旅游职业人才模式。此外,为提高地方旅游发展,应通过激励政策引进相关旅游人才。
1.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发展所带来的效益主要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主要包括劳动力的有效利用、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居民综合素质的提升等,而经济效益主要指通过游客的吃、住、行、游、购等产生的一个综合性收入概念,涉及当地旅游活动的方方面面。
为更好地促进地方社会效益的增加,首先,应提高困难群体就业率,实现就近就业,减少劳动力的外流,同时为困难群体创造就业岗位,吸纳村寨的富余劳动力,有效提高农村就业率;其次,应注重民族文化的发展,通过对传统民族文化的生产性重构使得民族文化为地方居民带来经济价值,从而提高居民对民族文化价值的认知,自发加入到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中去;最后,应提高居民文明意识,通过完善规章制度、宣传推广等方式促进居民文明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村寨精神文明的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可充分调配其资源,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的提升。首先,应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设施。景区应联合交通公司开设直达班车,一方面增加了交通收入,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游客交通体验。其次,应加强娱乐设施的开发。相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文化、民族文化,开发旅游体验项目,如农耕文化体验、民族歌舞研学等,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率和旅游吸引力。
2.强化文旅融合,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在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的发展中,应加强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物质文化方面,应加强传统建筑的保护。精神文化方面,可通过开发旅游演绎类产品,较好地对地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展示,促进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为地方旅游发展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建议相关部门联合专家对地方民族节庆、歌舞、技艺等文化进行挖掘,通过旅游重构的方式使地方居民重拾相关民族文化,并在特定节日组织相关活动,一方面可以增加地方游客量,另一方面也可丰富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明确分配制度,促进利益分配均衡
随着地方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利益出现分配不均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机制,在保护居民利益的基础上协调各方利益,共同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包容性增长。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利益分配过程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以游客消费为核心的旅游利益初分配,第二阶段为以政府税收为核心的额外旅游利益再分配。
政府作为旅游利益再分配的核心主体,其主要通过税收的方式来间接获取旅游收益,对该部分旅游利益合理分配可以有效促进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在旅游利益再分配过程中,政府应重点关注困难群体的旅游利益。基于此,政府可对旅游利益进行再分配:首先,政府通过税收减免、社会救助、补贴、帮扶、安置等方式将部分税收所得流向县域中的困难群体,使其能够公平地享受旅游所带来的成果;其次,政府利用税收所得通过环境治理、设施维护等方式对县域中居民的损害进行补偿;最后,政府利用剩余部分税收来促进地方旅游发展和完善地方基础建设。
2.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小康生活建设
在民族旅游目的地,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是保障当地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重要举措。随着医疗保险的普及,民族地区县域中居民的医疗问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其养老问题仍然较为严峻。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养老保险政策宣传,着重提升地方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在参保过程中,通过旅游利益再分配、国家政策帮扶等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体的保险补贴,同时设置特定的救助机构,通过“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当地居民积极购买社会保险,合理搭建“绿色”通道以提升社会保险参保率。
包容性增长是以机会公平和成果共享为核心要义的,本研究通过对恭城瑶族自治县旅游包容性增长的实证研究,建立了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并从促进参与机会公平、提高旅游发展效益、实现成果分配均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策略。从当前的研究状况来说,学界对于民族地区县域旅游的研究和包容性增长的研究均较为丰富,但对于民族地区县域旅游包容性增长的研究还较少,对于微观层面民族村寨旅游包容性增长的研究也有待进一步深化,还缺乏微观层面的旅游包容性增长评价指标体系。未来对于旅游包容性增长的关注应更多地聚焦到民族地区、县域旅游、民族村寨的发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