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鹏 张 旭 唐 珂 孙 全
(1.景德镇陶瓷大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0;2.浮梁县第一中学,江西 景德镇 333400)
在社会、科学、经济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各行各业对复合型人才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1]。景德镇陶瓷大学为了满足当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提高自身在高校中的竞争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家或设计师等高级复合性应用型人才。学校整合了陶瓷美术学院、材料学院与设计学院的优势资源,开设了陶瓷艺术与工程专业。本专业着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着工科背景且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艺术家。本专业开设了陶瓷泥料、釉料、彩绘、成型、烧成等相关课程。学生应具备利用陶瓷材料特性进行艺术创作,发挥陶瓷材料在艺术表现上的优势和特色。
陶瓷行业有句俗语“三分做、七分烧”,由此可见在陶瓷工艺流程中,陶瓷的烧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陶瓷烧成就离不开窑炉设备。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美术学院有许多专业都开设了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课程经过不断的改革,打破了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窑炉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实践技能[2-5]。但是,目前景德镇等各地区培养“烧窑师”大多数都是采用的师徒制模式,因为其需要经过长期学习,日复一日的练习,才能够摸索出烧窑的方法以及窑炉气氛的变化规律,且不同的烧成制度需要不同的烧窑参数,鉴于窑炉密封性的特性,不能直观地观察窑炉内的情况,这无疑增加了艺术专业学生的学习难度,学习也变得枯燥无味,所以往往陶瓷美术学院的学生经过短暂的3~4周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学习,对窑炉烧成的认识也是一知半解,并不能独立进行烧窑实践操作,这样就不能完全达到陶瓷艺术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如果不对本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艺术类学生很难真正掌握烧窑技术。本文将探讨陶瓷艺术与工程专业《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培养的内在要求,并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对教学场所的整改提出若干措施。
在景德镇高校中,基本都有与陶瓷制作相关的专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陶瓷是“土与火”的艺术,陶瓷行业内俗称“三分做,七分烧”“生在成型,死在烧成”,由此可以看出陶瓷烧成工艺的重要性。在国内,陶瓷烧成的燃料大多数还是使用燃气,主要分为天然气、人工燃气(焦炉煤气、气化煤气、高炉煤气)、液化石油气。因此,在操作过程中有很大的安全隐患,有些学校直接使用较为安全的电窑来完成陶瓷烧成这一环节。但为了更好地进行陶瓷创作及艺术表现,教学中必须使用燃气梭式窑炉进行烧成。其次,学生多、师资力量薄弱、安全隐患等成为这一实践教学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培养不均匀,学生完成任务能力有强弱之别,很难实现对所有学生的全面技能培养,这导致陶瓷艺术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无法真正了解窑炉的基本构造和烧成原理,以及不能很好地掌握基本的窑炉设计和制作方法,无法培养其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今后的陶瓷艺术创作造成影响。
通过《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的改革、创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使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自主创作、企业与工作室的需求。
《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是陶瓷艺术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教学改革主要围绕教学内容的梳理编排、教师安全意识提升、教学环境整改消除安全隐患等方面进行,并据此探索《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①合理采用多媒体形式的教学方式,课程初期使用数字图片、文字辅助的形式展示窑炉的结构,从而降低课程安全隐患。还可以通过3D动画和短视频的形式模拟窑炉烧成过程;②发挥景德镇陶瓷大学校企合作的优势,引入企业兼职教师,部分章节由企业高级技工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践操作中的难点和重点;③引入课题式教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带入式实验,增加学生学习兴趣[2-10]。
《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包括理论部分与操作实训部分,共两部分。教学内容多,知识点杂乱且分散,学生难以对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框架。因此,教师在原有课程安排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重新梳理归纳,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启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体系框架见表1。
表1 《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体系框架
通过梳理编排知识点,理顺知识点之间的先后顺序及逻辑关系,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陶瓷烧成实训课程的知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体系框架,从而灵活应用知识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加大学生实践动手力度,能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的整体水平。
由于《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对应的作业人员属于特种作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相对于普通工作人员,由于工作岗位往往更重要,危险性更大,易发生伤亡事故,对操作者本人、他人及设施、设备的安全造成危害,因此技术上有更高的要求。同时,作为特种作业人员还应该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学法守法,严格按要求规范操作,确保安全生产[11-16]。因此,《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的教师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才能进行《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的教学工作。
作为该实训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虽然都会遵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的基本方针,但往往疏忽了平时对燃气梭式窑炉的保养维护与定期检测。因此,一定要制定燃气梭式窑炉的定期保养维护和检测的规则,并做到按规则定期保养和检测,提高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
《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主要使用的设备为燃气梭式窑炉,燃气梭式窑炉是现代化较为先进、节能、快捷、适用性很广的工业性窑炉,因其使用的燃料为易燃易爆气体,为了安全教学,对教学环境有一定的要求。
目前,国内的燃气梭式窑普遍存在的安全隐患有[16]:生产作业环境通风条件极差,没有独立的液化石油气瓶间;无汽化装置,明火直接加热;无证上岗,脱岗烧窑,违法违规操作;液化气钢瓶未年检、超期或有“麻坑”;管道设施未年检,陈旧老化现象严重;管道气、液化气装置互用,电、气窑炉混用;新建窑未报审批备案;密集居民区新建窑;烧窑时烘烤衣物,周边堆放易燃物;生产、生活、居住多功能窑房;消防设施不健全。
根据以上信息制定了整改措施:分为有形管理和无形管理。有形管理,主要有七个方面:持证上岗、规范窑房、安全用气、气瓶达标、管道密闭、规范用电、制度上墙。无形管理,主要有三个方面:明确教师责任、严格遵守流程、树立预防意识。
《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集中实训教学环节实施过程中,在教学内容上特别加入了安全生产及事故处理的章节,特别是几种常见事故隐患应急处理办法。例如,烧窑过程中出现轻微漏气,可以在停气后,用密封胶带密封漏气处即可;烧窑过程中,在900℃之前,遇到烧嘴回火,可以通过减小风门进行调节,在900℃之后,遇到烧嘴回火,可以略微减小风门,然后在关闭该烧嘴的开关阀后,随即直接再打开,即可点燃该烧嘴,以实例的形式给同学们讲解,可以很好地消除学生对燃气梭式窑炉的畏惧。教学内容的梳理编排,使学生能够在理论知识学完后,直接将所学知识应用在实践过程中,条理清晰、流程明确,增加了学习兴趣及成就感。
对教学环境的整改,及对燃气梭式窑炉和相关设备的定期保养维护、定期检测,消除了安全隐患,保障了教师与学生的人身安全,从基础上保障了教学的正常、安全地开展。
《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使学生了解窑炉的基本构造和烧成原理,掌握基本的窑炉设计和制作方法,了解乐烧窑、盐窑、柴窑的结构特点及烧成原理,还应适应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融入新的知识在教学中,大大缩短艺术专业的学生了解窑炉的基本构造和烧成原理的时间,建立可视化教学,切实有效地对《窑炉构建与烧成》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融入课题式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培养学生更强的实践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陶瓷艺术创作打下必要的工艺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