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经宇
(上海君道住宅工业有限公司 上海 200126)
建筑行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暴漏露了传统建筑业的相关问题,例如建筑施工的效率低下、资源分配不合理,导致资源浪费和建筑原材料产生的污染等问题[1]。这一系列的问题都会导致施工成果的质量下降。装配式建筑信息化发展有利于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提升建筑施工的质量。尤其是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承包商和建筑企业分离的状态下对管理的信息化更加依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动协同信息的建筑形式的发展。在传统的装配式建筑发展中,信息化管理发展可以有效推动装配式建筑质量的上升,新型的管理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前提[2]。传统的装配建筑的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并不充分,这会导致建筑施工各环节之间脱节。因此,该文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背景下对装配式建筑信息化发展进行研究,分析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效果。并分析在工程总承包模式下建筑信息化发展对建筑行业的促进作用。
在传统的信息管理方式中,施工管理中不同的项目管理中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各地工作方法也各有不同。但可以在不同的管理方式中总结出管理的共性。将共性结合到一起,组合成一个适应性较强的新的管理模式以满足不同项目的不同需求。并行式项目在相同的施工背景下,项目的管理者对项目的控制力更强[3]。并行式项目模式成本的预测更加精确,项目前期就可以进行成本控制且进行工程价格的制定。与其他的项目信息化建筑流程相比,流程更加固定,因此步骤清晰明了,方便整个项目部的人对其进行了解。清晰的流程会让组织架构下的权责更加分明。项目资金的分配也更加公开透明,而在管理信息的修改上也变得更加便捷,数据修改上传后所有的变更信息都能同步实现传输。而传统的管理模式的信息传输速度较慢,信息管理的效率低下,且在项目设计上设计人员和施工方之间的沟通不充分,信息差的存在容易造成项目设计的披露[4]。
装配式建筑在施工顺序上打破了传统建筑模式的局限,装配式建筑项目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构件的生产和使用,缩短项目工期,在效率的发展上更加符合现代化的建筑行业发展需求,并行式项目信息化建筑流程主要如下。
第一步,制定符合项目实际情况的装配建筑信息化模型深度标准,对待建的多个装配式建筑进行统筹管理,从方案阶段实现便对装配式建筑的经济性比选,有效控制项目成本;在深化设计过程中,通过对预制构件种类进行统计和分析,合理归并近似尺寸的构件,实现部分模具多项目共用,有效减少构件开模成本。利用碰撞检查和施工步骤模拟,最大限度地避免后续施工中的错漏碰缺问题,并规避已出现的问题在后开工的项目中再次出现。预制构件生产部门也可依照模型反映的信息提前优化生产、运输和安装环节。
第二步,进行材料的采购,预制构件也需要进购生产原料,材料的选择是生产的重要环节[5]。生产材料的质量和后续的连接的工艺、构件的吊装等工序的施工质量息息相关,关系到构件尺寸的精密程度和建筑的整体施工质量,且比传统的生产流程相比,工序更加紧凑,生产时间大大缩短。因此,一定要对生产厂商的信息也要进行信息化管理,合格的材料生产厂商是项目顺利进行的有效保障。在预制构件的建筑中,构件的打造是成本预算的大头,因此在项目的施工阶段也应该对生产环节实施谨慎对待,在材料的采购方面也严格进行信息化管理。
第三步,材料的购买结束后正式进入构件的生产阶段,开始预制构件的生产工作前需要对项目的需求进行数据分析,更加全面的数据分析是减少生产误差的前提,项目的施工方对基础数据进行确认后就可以采用并行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提前将项目吊装所需的部分预制构件在施工准备阶段完成,为后续的复杂工序节省出大量的时间,提升施工的效率。预制构件的生产应排在非装配式部分浇筑工序的前面,结合混凝土的一般特性进行生产[6]。混凝土的现场浇筑速度往往比不上构件的组装速度的,因此,信息化管理可以发挥生产的前置性优势。
对于熟悉传统建筑施工工艺的管理人员来说,会直接将现浇工艺的管理方式应用到装配式建筑当中。预制构件设计制造完成后直接进行现场拼接,一旦构件在制造的过程中精度不够,进行建筑施工时很有可能会出现现场吊装时搭建结果和设计图纸不符的情况,采用BIM平台进行数据的管理和图纸的设计有利于提升数据的精度,装配式建筑对钢筋精度的要求更高,且预制构件生产需要经由套筒灌浆连接,钢筋的位置和规格十分重要[7-8]。通常情况下钢筋和钢筋之间的连接采用钢筋套筒,钢筋套筒的接口直径应为钢筋直径的2倍,而对于构件的连接部分要求精度在±3 mm,尤其是钢管和套筒之间连接这种会影响牢固性的构件,连接部分要求精度在±2 mm。单体构架精度要求越高对于装配式建筑来说稳固性越好。BIM平台可以在构件建造时对误差进行控制,且按照精度要求对生产后的构件进行误差检验。
随着混凝土建筑施工设计标准的推出,装配式建筑将会按照新的标准,设计开始不断深化。BIM 平台的融入让设计阶段的数据都被保留了下来,因此,工作流程有据可查。预制构件生产企业与其他公司的交流变多了,完整的沟通过程的融入有利于加强合作的科学性,采用合适的生产工艺进行构件的拆解和组合,BIM平台有利于交互工作模式的形成。
装配式建筑的构件在制造完成后运输到施工现场进行吊装和连接,工序和现浇建筑完全不同。装配式拆分设计决定了构件的类型和在建筑中所处的位置,因此设计图纸和实际建筑效果保持一致,且对装配式建筑来说非常重要。优化构件生产调度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装配式建筑需要进行运输和吊装才能在设计中发挥预制构件的功能,在施工现场实现构件的功能应用。根据装配式建筑的特征,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建筑结构可分为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两种建筑结构都是住宅建筑的主要生产方式。从施工方的角度来看,优化构件生产调度后,项目建设过程中施工方的用人成本和管理成本将会下降,且装配式建筑技术要求对现场信息的了解更加迅速。现场作业的环节越少,越有利于施工环境的提升。信息化管理技术对投资预算等问题预估越来越准确,因此也大量减少了施工方垫资问题。
优化构件生产调度,合理安排调度方式有利于在实际的预拼装模拟中避免出现拼接事故,在BIM 软件中进行模拟后再实施现场拼接可以提早确定构件的安装次序,有效地避免后期的返工现象,优化构件生产调度也包含运输调度对运输时间的优化,即保证提取运送到现场的预制构件是施工当天所能应用上的,又不会因过于提前运输,导致构件在现场大量堆积,使吊装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为了验证该文设计的工程总承包模式下装配式建筑信息化发展方式的实用性,故将该文设计的建筑信息化发展方法应用到工程实例当中,并通过观察实例效果验证该文设计的方法在应用前后的差距,从而证明该方法的实用性。
某城市某公司是建筑装配构件的生产+施工企业,该企业目前的生产效率较低,公司内部的生产信息的流通也采取传统的传输方式。但该企业拥有丰富的构件生产经验,且整个公司的生产规模较大,可以进行不同的构件的同时加工,其外挂墙板生产能力尤其凸出。在装配式建筑建造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建筑施工效率,并且可以大大缩短传统建筑模式中外立面找平、抹灰、干挂石材龙骨铺设等工序的时间,显著缩短施工工期。在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展现了装配式建筑的优越性。
但该公司的信息化管理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想打造个性化的设计,在装配构件的设计过程中,过于注重设计的个性化程度,导致构件的重复利用率很低,大部分定制的构件和通用的构件之间的尺寸差距很大,且定制构件的数量很多,造成一定的浪费。且在进行数量和信息统计的时候采用的是纸质记录的方式,物料清单的填写需要大量的技术人员。因此,计算和汇总占用了项目大部分的时间。由于该公司的施工能力已经非常成熟,因此时常会出现工程施工的进程很快,但统计数据很慢的现象,数据统计的进度和施工的进度不匹配。信息无法及时更新,造成数据错误或数据丢失等一系列问题,后续的结算和维护等问题都容易出现差错。
针对以上问题,对该公司的施工数据信息等进行系统化的信息管理,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信息现代化系统,将企业的传统信息管理模式转变为现代化管理模式。鉴于该公司部分人员年纪较大且员工数量多,出现了对信息化管理不适应现象,因此我们使用模块化的数据系统,让一线员工的操作变得简单易上手。并将相应的信息处理步骤进行简化。图1是系统模型的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
图1 应用信息化管理模式示意图
智慧管理平台采用先进的BM技术、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云存储等前沿技术,为企业构建数字化、信息化的智慧工地,解决项目中的安全、质量、绿色施工管理难题。智慧工地云平台系统主要功能有组织及用户管理功能,工程信息维护功能,包含项目总览功能、项目生产功能、项目安全功能、手机接收预警、监控等功能;此外还包括智慧工地中各类工程管理系统、安全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相关子系统集中展示。
以上实践证明在此模式下施工过程中可以显著减少文件汇总和编辑的工作量,还便于管理人员查看近期的施工成果,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成果展示图
通过该管理模式实现施工技术的统一化管理,提升了该企业的生产效率。信息整理的相应的应用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应用结果
通过对比得知,应用该文设计的方法后,信息管理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该文在工程总承包模式的背景下对装配式建筑信息化发展进行了相关分析,将传统的建筑施工管理和信息化发展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新技术进步和传统行业的发展。该文基于现代化发展的要求对装配式建筑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了优化,使项目中的资源分配更加的科学,并从构件生产、招标采购等方面进行了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并行式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