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贝贝,徐劲松
(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外对国际化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高等教育的国际化趋势更加凸显,中外合作办学将成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1-2]。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圣理工学院作为教育部第一个审批的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高度重视中俄两国之间的科教合作,为充分发挥产学研融合互动机制,依据国家航天事业发展需求,我校成立空间信息国际联合实验室(以下简称国际联合实验室),并依托国际联合实验室引进国内外卫星导航领域优质科技资源,建成服务于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为一体的国际化合作交流平台,推进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中俄科研合作,实现中俄科研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
自2000 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成功发射到2022 年“一箭七星”的顺利入轨,我国卫星导航技术已经逐步进入正轨。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5年)》以及《关于加快推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高速发展。目前俄罗斯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卫星通信技术以及其他尖端科技等领域的发展位居世界前列,中俄两国之间开展卫星导航领域的深度合作,将为我国卫星导航技术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3-4]。
江苏师范大学作为苏北地区部省共建的高水平大学,在卫星导航、通信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学科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着力加强国内外高校之间的协作,积极搭建国际教学与科研合作平台,共同推动高水平基础科技研究,是我校快速占据国内卫星导航与通信领域第一梯队,高效承担起卫星导航与通信融合领域的理论研究、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责任的必由之路。在江苏师范大学建立空间信息国际联合实验室,开展与俄罗斯高校在卫星导航与通信融合相关技术的合作研究,不仅可以快速响应国家对俄战略合作政策以及“一带一路”国家倡议的发展需要,还能够充分发挥我校对俄合作办学机构的优势,可迅速提升我校卫星导航和通信学科的科研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同时能更好地诠释对外合作办学中高效的职能作用,提高合作效率,实现成果共享、合作共赢的新局面。
空间信息国际联合实验室是由江苏师范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共同筹建的国际性联合实验室,实验室建设主要从北斗高精度技术、北斗增强技术、导航与通信融合应用技术、高精度时间频率应用技术四个研究方向开展,旨在在半导体材料与器件、卫星导航、无线通信等领域开展基础理论与产学研合作,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将联合实验室建设成为卫星导航与通信技术领域的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学术中心,聚集一流学者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平台。
空间信息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初期高度重视实验室基础设施、仪器设备、学术环境等软硬件条件,着力建设导航与通信技术攻关、器件和产品研究及表征测试的国内和国际重要研发平台。图1 为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规划图。
图1 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规划图
将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及时进行宣传和转化,加快高精度时间频率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卫星导航、定位、授时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和服务,积极进行工程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工作。国际联合实验室成果转化主要涉及卫星导航与授时、导通融合等技术成果的工程化与产业化应用;定位、导航、授时和通信多功能融合终端设备、软件及其配套设备的开发及其产业化;高精度时间、频率、位置监测与校准服务,为相关行业提供决策支持;参与北斗数据中心的建设;参与卫星导航、时间频率、卫星通信等领域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
通过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聚集人才,凝练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有竞争力的产品或技术服务,开展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深度合作,结合行业应用开展应用示范。开展北斗高精度在矿区安全监测的应用示范,建立应用示范实验室;开展高精度时间频率技术在政务系统和医疗系统的应用示范;开展导航与通信应用技术在物流系统或共享单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开展北斗地基增强技术在桥梁监测、地质灾害预警等领域的应用示范。
国际联合实验室着力培养高层次卫星导航与通信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短期培训、咨询等形式为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服务,为国际联合实验室科研成果的推广、实施创造良好的条件。
根据国际联合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着力打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卫星导航领域研发团队。国际联合实验室组织架构如图2 所示。
图2 国际联合实验室组织架构图
目前国际联合实验室处于初建阶段,虽然基础设施和科研团队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前期建设经验不足,仍存在管理体系不健全、硬件设备不完善、经费投入欠缺、高质量国际化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原有管理体制上完善联合实验室体制机制,系统而扎实地推进实验室的后续工作,仍是目前实验室建设的着重点[5-7]。
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虽然国际联合实验室已经制定了基本的实验室相关制度,但是目前的实验室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还没有针对国际联合实验室制定系统的管理制度,管理体系分工不够明确,未形成一套健全的系统化实验室管理体制,导致实验室管理松懈、制度不明、权责不清,管理水平跟不上国际化办学发展速度。
高水平师资比例低,师资队伍有待加强。目前国际联合实验室正处于建设初期,实验室师资欠缺,实验室中能够引领学科发展和团队建设带头人较少,国外师资力量缺乏。为优化团队结构、提升联合实验室科研水平,急需建设一支满足未来产业与技术领军人才培养需求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经费来源单一,资金投入有待提高。目前高校普遍存在自身筹集资金渠道不多、能力不强的问题,主要经费来源于教育部主管部门,高校整体经费的不足使实验室专项经费投入偏低,从而导致实验室软硬件设施条件跟不上,实验室建设受阻,制约了实验室的整体建设和发展。
持续深化国际联合实验室体制机制改革,打造国际化一流教学科研实验室。成立国际联合实验室发展咨询委员会,建立与国际联合实验室总体目标相适应的运行、管理、保障等机制,及时准确地向国际联合实验室反馈近期卫星导航人才培养成效和建设状况,持续推动实验室发展建设。建立健全国际化管理和监督机制,制定《国际联合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办法》,以制度统筹实验室发展,实行岗位责任制,形成教师、学生、国内外同行专家及企业监督“四位一体”的实验室监察机制,全方位协同推进国际联合实验室迈入卫星导航领域发展新高地。
完善国际联合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建设,提高实验室自身竞争能力。紧紧围绕国际联合实验室教学和科研中心任务,多渠道增加国际联合实验室基础设施的采购,从而不断完善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打造卫星导航领域国际一流实验室。同时积极与效益良好的本地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通过项目合作改善实验室硬件设施条件,从而提高联合实验室的基础建设。
汇聚国内外一流师资,构建国际化教学与科研团队。通过“引进、培养、聘任”等举措,切实加强国际引智和国内外高水平人才的聘任工作,支持教师赴境外合作研修,提高专职实验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制定政策吸引俄方高级职称专业教师来校开展教学与科研合作,全方位、多途径开展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实现中外高水平师资的有效集聚和融合,从而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发展,全力推进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
增强国际联合实验室经费管理能力,保障国际联合实验室稳步发展。坚持“开源节流、统筹安排”的发展理念,加大经费使用监管力度。修订《关于加强经费开支管理的规定》,建立公开、公正、高效的经费管理体制,成立经费监督小组,切实做好监察工作,保证经费支出的公开、透明,有力保障国际联合实验室的整体运行。同时加强年度经费预决算审核,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保障国际联合实验室重点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
加强校内外合作机制改革,提高国际联合实验室运行效率。在校内协作方面,加强与合作学院的沟通,定期召开国际联合实验室发展专题会议,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提高合作学院之间的工作效率。在对俄合作方面,充分发挥国际联合实验室职能,明确双方责任和义务,制定定期互访制度,保证双方师资资源的互通、互融,实现中俄双方一键式联络和优质资源共享。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都对卫星导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空间信息国际联合实验室的建设,将国外先进的卫星导航技术融入中国,不仅为我国卫星导航领域的发展带来国际领先的技术,同时还为江苏师范大学卫星导航和通信领域的建设提供有力支持,为培养国际化高水平人才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