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依屏,郑雪方,周银珠(广东省普宁市中医医院,广东 揭阳 515300)
静脉输液是科室进行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受患者生理解剖的特点,其在输液过程中易引发药物外渗现象。临床常利用根本原因分析(RCA)管理对药物外渗进行预防,但对于管理不到位所引起的局部肿胀、疼痛等情况,仍需要进行药物治疗[1]。既往护士常于事件发生后遵医嘱予以50%硫酸镁进行湿敷,可利用其高分子材料增加病灶渗液吸收,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回流,使局部肢体肿胀得以消退,从而缓解局部疼痛,但该方法主要利用毛巾或塑料纸进行包裹治疗,当其温度下降时,容易在体表形成结晶,对患者皮肤产生刺激作用,加重其疼痛感受,致使其依从性降低,干预效果不尽人意[2-3]。喜疗妥是一种含有多磺酸粘多糖的局部外敷药,可迅速穿透皮肤对各种代谢酶进行抑制,再生受损组织。而马铃薯具有皮肤贴合好、吸水性强的特点,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患处疼痛肿胀。将二者联合用于高危药物外渗患者可能会更有效。基于此,我院将探讨RCA管理联合喜疗妥软膏加新鲜马铃薯外敷在高危药物外渗患者中的应用。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及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20年1月-2021年8月期间发生高危药物外渗的101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50)和观察组(n=51)。对照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21-46岁,平均年龄(34.51±5.63)岁;穿刺部位:手部静脉15例,足部静脉23例,头部静脉12例;外渗范围2-8cm,平均范围(5.27±1.14)c m。观察组男2 6 例,女2 5 例;年龄2 1-4 7 岁,平均年龄(34.68±5.41)岁;穿刺部位:手部静脉17例,足部静脉21例,头部静脉13例;外渗范围2-8cm,平均范围(5.34±1.09)cm。纳入标准:①肿胀范围不超过8cm;②凝血功能正常;③药物外渗后,局部皮肤出现瘀斑、红肿、疼痛。排除标准:①肢体皮肤溃烂;②认知功能障碍;③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④对喜辽妥、硫酸镁、马铃薯等试验材料过敏者。上述资料两组患者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RCA管理:(1)分析原因:①高危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外渗后处理方法知识缺乏,静脉穿刺技术不规范;②未准确使用高危药物血管通道器材;③未规范落实交接班流程;④护理人力缺乏,观察巡视不到位。(2)确定原因:①未对护士进行系统的知识培训;②护士缺乏安全意识;③未详细开展PICC置管技术培训;④血管评估能力欠缺;⑤未对交接班流程进行细化落实;⑥人力安排不合理,未细化落实高危药物观察巡视指引。(3)解决问题:①输注前预防:每周进行一次专业培训,指导护士进行高危药品识别;选择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高危药品输注,严禁使用输注泵加压注射;尽量选择静脉留置针,减少头皮钢针的使用;开展静脉穿刺技术以及管道固定方法培训;切勿在同一部位进行反复穿刺并使用高危药品;采用责任制护理模式,合理安排人力,并设立组长,以指导年轻护士工作。②外渗后指导:一旦发现高危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应立即停止注射,并将原针头与无菌注射器连接后进行抽吸,以最大程度吸出皮下药液;肿胀严重者,局部消毒后使用无菌针刺破表皮,以使皮下药液渗出于穿刺孔处;产生水泡者,先用酒精对其伤口进行消毒后,采用无菌针头刺破水泡,而后在其表面覆盖无菌纱布以吸干渗液,最后利用聚维酮碘外涂;用药期间悬挂“观察敷药部位” 的警示标识,每15分钟进行1次巡视,并告知患者用药部位疼痛时应立即呼唤护士。
对照组遵医嘱给予50%硫酸镁湿敷。将50g硫酸镁粉(规格500g/袋)倒入100ml开水以配制50%硫酸镁溶液,而后将已于配制液中浸湿的纱布放置在患者局部红肿处进行湿敷,注意治疗过程中需防止水分蒸发,保持纱布湿润,待红肿消退后停止热敷,每15min更换1次纱布,每日3次,每次1小时。
观察组遵医嘱给予喜疗妥软膏(规格14g/支)加新鲜马铃薯外敷。喜疗妥软膏:在患者红肿部位取适量乳膏进行涂抹,注意涂抹范围应超过红肿面积,而后轻轻涂抹按摩3-5min,每日3次。新鲜马铃薯外敷:使用聚维酮碘对穿刺点及小水疱处进行消毒后,将已榨好的马铃薯汁涂敷于肿胀部位,其厚度约为2mm,涂敷范围应超过肿胀部位2cm,然后使用消毒纱布进行包裹,并用胶布进行初步固定,固定完成后,将一次性保鲜薄膜于其表面进行覆盖以保持局部皮肤湿润,再次用胶布固定薄膜,每2h更换1次。
两组均持续干预14天。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干预效果、症状改善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
1.3.1 干预效果[4]干预14天后,外渗部位肿胀基本消失,疼痛轻微,可触及静脉,肢体恢复正常活动为显效;肿胀部分消退,静脉较硬且有明显疼痛,肢体活动基本正常为有效;肿胀无缓解,且疼痛剧烈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症状改善情况 干预期间统计并记录两组损伤痊愈时间、开始消肿时间、皮下血肿范围以及疼痛缓解时间。
1.3.3 不良反应发生率 干预期间统计两组皮肤损伤、皮下硬结、感染、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22.0软件中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干预效果对比 干预14天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高于对照组(80.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效果对比[n(%)]
2.2 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干预期间,观察组损伤痊愈时间、开始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皮下血肿范围小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表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对比()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干预期间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0%)低于对照组(26.00%)(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高危药物外渗是在患者接受静脉输液过程中出现的临床意外情况,常需护士巡查才可发现,若发现不及时,可引起皮肤肿胀、疼痛等表现。为减少药物外渗的发生,既往常采取RCA进行管理,但仍存在管理不佳的问题,导致药物外渗时有发生[5]。故护士均会在药物外渗后遵医嘱进行用药,50%硫酸镁作为一种高渗液体,可通过湿敷进入人体皮肤,以迅速吸收肿胀部位液体,促使痉挛血管平滑肌松弛,加快局部血液循环,具有良好的消肿效果,但受温度的影响,该药可在温度降低时于体表形成晶体,刺激患者皮肤使其产生疼痛感,导致其依从性降低,无法形成有效治疗,延缓疾病的康复[6-7]。喜疗妥软膏加新鲜马铃薯具有改善血液循坏、再生受损组织的作用,可通过皮肤进行直接吸收,有效缓解局部皮肤异常症状,将其用于高危药物外渗患者可能会弥补50%硫酸镁的不足。
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损伤痊愈时间、开始消肿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皮下血肿范围小于对照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RCA管理联合喜疗妥软膏加新鲜马铃薯外敷可更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可能的原因是RCA管理联合喜疗妥软膏加新鲜马铃薯外敷中,喜疗妥乳膏含有多磺酸粘多糖成分,将其涂于患者表面可通过对各种分解代谢酶进行抑制,有效防止局部炎症扩散,从而于其表面形成一种具有水解酶抑制活性的抗血栓因子[8],之后于患处外敷马铃薯汁,其中所含有的茄碱成分可通过抑制透明质酸酶活性,降低组织渗透性,促使血液流通,有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吸收,促使血肿快速消散,缩小血肿范围,改善临床症状。加之RCA管理通过开设专业培训课程,增加护士对药物外渗处理方法的掌握,以便其能在发生药物外渗时,根据不同药物特性选用不同药物对其患处进行有效处理,先以喜疗妥软膏利用其高渗透性迅速渗入皮下,促使间叶细胞合成,受损组织再生,加速血管内膜修复;而后利用马铃薯汁进行外敷,扩大药物面积,加速药物渗透,促进血液流动,从而扩张皮肤血管,松弛血管平滑肌,促使管腔增大,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可有效地缓解肿胀带来的疼痛感,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促使局部肿痛症状消失[9-10]。同时RCA管理通过每周的培训对其外渗高危药物进行梳理,可促使低年资护士快速掌握正确配药方法,并将其运用于日常护理中,以便于准确处理药物渗漏的发生,避免延误输液外渗处理的最佳时机,有效降低组织损伤,增加药物治愈率,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
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9.80%)显著低于对照组(26.00%)(P<0.05),说明RCA管理联合喜疗妥软膏加新鲜马铃薯外敷可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可能的原因是RCA管理联合喜疗妥软膏加新鲜马铃薯外敷中,喜疗妥软膏是从动物肝脏内提取而来的类肝素物质,其在促进机体复原的同时对机体无明显刺激反应,之后所使用的马铃薯为天然食物,作用温和,将其用于皮肤外敷对机体皮肤无刺激现象,可有效降低皮肤损伤、感染、皮下硬结等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11]。而RCA管理通过施行弹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力,并实行新老搭配,适时指导低年资护士工作,加强其工作责任感,使其更加贴近于临床,以及时发现患者不适,查出药物反应安全隐患,有效保障用药安全。同时将“观察敷药部位”的双面标识悬挂于高危药液旁,可对护士起到警醒作用,使其在巡视患者时增加敷药部位关注度[12],及时避免皮肤损伤、接触性皮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综上所述,RCA管理联合喜疗妥软膏加新鲜马铃薯外敷能更有效缓解患者高危药物外渗临床症状,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干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