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娜(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及生理机能发育不成熟且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导致其低体温普遍发生。WHO定义当新生儿体温<36.5℃即为新生儿低体温[1]。余章斌[2]等人对于早产儿入院体温分布情况的系统评价显示,早产儿低体温的比例达到63.5%,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发生低体温的比例更高,极低和超低体重儿低体温发生率甚至高达89.3%和89.6%[3]。早产儿入院低体温亦与脑室内出血、低血糖、败血症等严重并发症密切相关[4],增加其患病率,降低早产儿存活率,严重影响长期预后。研究证明,新生儿入院体温低于36.5℃时,体温每降低1℃,病死率增加28%[5]。因此,对早产低体温患儿应该采取预防低体温干预手段,提高患儿临床结局,提高产房护理质量。
1.1 一般资料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试验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月-6月实施改善项目前我院分娩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12例,作为对照组,将对照组的体温进行统计和分析,查找出改善前体温低的主要原因,并针对要因实施相关改善策略,选取2020年7月-12月实施改善项目后我院分娩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104例,作为观察组,两组产妇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后自愿参加本实验。两组孕妇及患儿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孕妇临床资料比较
表2 两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临床资料比较
1.1.1 入选标准 ①28周<胎龄<37周且体重低于2500克的新生儿;②没有重大的先天性异常;③分娩时产妇没有发烧(<38℃);④产房或手术室内由经过新生儿复苏规范化培训的医护人员进行复苏。
1.1.2 排除标准 ①出生后发现有严重先天畸形,如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脑积水、腹裂、脊;柱裂、脐膨出等疾病;②有严重的皮肤破损;③出生后经新生儿胎龄评估≥37周。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常规的保暖措施,包括预热婴儿辐射保暖台,设定温度36.8℃-37℃,置婴儿于保暖台上常规处理,之后使用传统的包被包裹、戴帽后通过转运暖箱送往新生儿科。
1.2.2 观察组
1.2.2.1 分娩前的预先工作 控制产房及手术室的温湿度,中国新生儿复苏指南建议产房温度为25℃-28℃[6]。由于手术室温度较低,达不到早产儿所需温度,且手术室为中央空调,温度控制较困难,需要辐射床加以辅助。早产儿出生前10min打开产房辐射台,将辐射床温度设定为36.8℃-37℃,预热婴儿接触的物表和用品,包括接触婴儿的床垫、毯子婴儿被、婴儿帽、无菌备料、复苏器械、聚氨酯塑料袋或保鲜膜等,辐射台设置为手动模式至100%最大输出;通知新生儿科医生到场;提前准备好抢救药品及物品;将转运暖箱预热,调节暖箱至35℃,当环境温度低于箱温7℃时,增加箱温1℃[7];确认氧气经过湿化和加温;备好脉搏氧饱和度监测仪。
1.2.2.2 出生后的保暖处理 当台上助产士娩出胎儿后,即刻将预热后的无菌巾包裹早产儿,立即断脐,台下助产士需给予配合,将早产儿放置于热射床上,处理脐带,尽可能多的减少产床上的暴露时间。如若新生儿需要复苏抢救,则需在给予以上保暖措施的同时,根据新生儿复苏指南进行复苏。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称重会增加失热风险,最好推迟。
1.2.2.3 转运时的保暖 使用预热好的转运暖箱,用预热好的婴儿被包裹早产儿,置于暖箱中转至新生儿科测量记录体温。
1.2.2.4 培训医护人员 对各个年资的护士给予系统化培训,根据存在的问题重点集中培训与考核,指导其解决自身技术问题。
1.3 评价指标 ①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温 WHO建议测量新生儿直肠温度[8]。采用肛表插入深度2cm,时间约1min。体温低于36.5℃为低体温。②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天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采用()表示;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如果P<0.05或P<0.01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1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温比较 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P<0.05),观察组中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详见表3。
表3 两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温情况比较
2.2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天数比较 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前提下(P<0.05),观察组中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详见表4。
表4 两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住院平均天数比较
3.1 观察组中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低体温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主要原因在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身上存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发育极不成熟,棕色脂肪少,皮肤薄等特征,这会造成机体产热少-散热快的现象,传统的保暖措施已不能完全阻止低体温现象的发生,尤其在暴露头部时,因其面积约占体表面积的1/3,很容易造成体温散失。此外,产房医护人员在接生婴儿时,需穿戴手术衣、帽子及口罩,稍高室温下便容易出汗,若缺乏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温管理重要性的认知,容易调低分娩室温度。因此,对产房内的医务人员进行规范培训十分必要。分娩时,分娩室温度应维持在25-28℃,新生儿身上的羊水和血液需及时擦干,并带上帽子。刚出生的新生儿需及时转移至辐射床上,物品在接触新生儿前应提前预热,再进行复苏及后续处理,这些均有利于减小散热。本实验采取塑料薄膜包裹法,从脚趾裹到肩胛,头部露出并置于辐射床上,结果表明该方法预防低体温的效果较好,且不干扰早产儿复苏。此外,有研究表明,极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低体温情况主要发生在转运途中[9],因此将转运暖箱预热,调节暖箱至35℃,也大大减少了早产儿机体散热。本实验在综合的临床护理干预下,极大降低了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低体温的发生率。
3.2 观察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体温过低可明显增加患儿的并发症,影响救治率的同时住院时间也相对较长,本实验观察组通过采取干预措施,降低了低体温发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为防止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现低体温现象,首先应增强护理人员对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保暖意识;其次,改变传统转运方式,产房内具有综合的干预措施,这些手段同样能够极大地减少低体温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缩短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住院时间。因此,持续质量改进在降低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低体温发生率中起到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