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露微,汪张毅,冷娟娟,马梦琪,李健芝
疲乏是身体和神经系统疾病以及精神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的主要症状之一[1],疲乏在许多疾病的症状严重程度或结果评估中通常被忽视[2]。
而目前疲乏测量工具大多是自我报告量表,旨在评估疲乏的程度,研究类型多为横断面研究。生态瞬时评估法(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EMA)是20世纪末新兴的心理学研究方法,由Stone等[3]首次提出。该方法强调对个体体验及行为资料的实时收集,早期主要被应用于应对及认知的相关研究。Shiffman等[4]指出EMA特别适合于研究过程性的问题,该方法允许研究参与者报告症状,而疲乏在临床中是一种症状体验,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因此生态瞬时评估法在疲乏相关的纵向研究对指导疲乏的临床干预更有临床意义及实用价值。本研究基于CiteSpace软件,对生态瞬时评估法在国外疲乏纵向研究中的研究现状和热点前沿等进行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旨在为生态瞬时评估法在我国的进一步发展与应用提供借鉴。
1.1 数据来源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核心合集为唯一数据来源。检索式:[TS=(Fatigue OR lassitude)AND TS=(ecological momentary assessment OR experience sampling) AND TS=(longitudinal studies OR longitudinal study OR longitudinal survey* OR concurrent study OR follow-up study OR incidence study OR prospective study OR cohort study)]索引= SCI-EXPANDED,SSCI,A&HCI,CPCI-S,CPCI-SSH,BKCI-S,BKCI-SSH,ESCI,CCR-EXPANDED,IC不限定语种与文章类型,时间跨度=所有年份,共检索到477篇文献。
1.2 文献的筛选与分析 将检索到的所有数据以纯文本格式导出,利用EndNote文献管理软件对文献进行筛选,剔除无效、重复文献共33篇,最终纳入有效文献444篇。采用可视化工具CiteSpaceV(5.8.R1)进行分析,该软件能够显示一个学科或领域在一定时期的发展趋势和动向,为深层次地识别与挖掘科学文献中的新趋势、新动态提供直接途径[5]。具体操作如下:时段为1991年—2021年,时间分层为1年(Slice Length=1),阈值设置为TOPN=50,图谱裁剪的修正算法(pruning)为最小生成树法(minimum spanning tree)。
2.1 年度发文量分布 1991年出现第一篇生态瞬时评估法在疲乏研究中的应用文献,1991年—2020年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文献尚未收录完毕,该年度文献数量为不完全统计值)。2000年—2007年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2007年发文量达17篇,2007年—2009年发文量呈阶段性地下降,而2009年—2019年又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2019年发文量达到顶峰值,为43篇,见图1。
图1 年度发文量分布
2.2 国家与机构分布 选择国家(country)为网络节点,运行软件得到网络节点数量n=21,连线数量E=24,网络密度(density)=0.209 5的国家共现图谱。节点圆圈大小表示该国家发表相关领域文章数量的多少,连线的多少与粗细程度与国家之间合作程度成正比,有紫红色颜色的节点表示此国家中心性强,中心性是基于图形属性理论对网络中节点的重要性进行量化的一种计算方法,中心性反映了该节点在网络中的重要性[6]。发文量最多的国家为美国,中心性为0.50,荷兰的发文量相对较少,但其中心性较高为0.44,中心性居第二。
选择机构(Institution)为网络节点,运行软件得到网络节点数量n=488,连线数量E=325,网络密度(Density)=0.002 7的机构共现图谱。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niv Calif San Francisco)(17篇),中心性最高的机构是杜克大学(Duke Univ),中心性为0.12。
2.3 学科领域分布 选择学科(Category)为网络节点,运行软件得到网络节点数量n=35,连线数量E=53的学科领域共现图谱,见图2。由此可知,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ONCOLOGY”“NURSING”“NEUROSCIENCES & NEUROLOGY”“HEALTH CARE SCIENCES & SERVICES”“CLINICAL NEUROLOGY”等领域。
图2 学科领域共现图谱
突现词是指在某一段时间频次出现较多的词,可以确定一个领域的发展前沿,对学科进行“突现词检测”,通过设置突发性节点(burstness)进行突现词提取后,得到突现词分布图,见图3。共得到 5个突现词及年份,分别为“ONCOLOGY”(1998年—2006年)、“NURSING”(2008年—2012年)、“SPORT SCIENCES”(2011年—2017年)、“PUBLIC,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HEALTH”(2016年—2021年)、“NEUROSCIENCES”(2017年—2021年)。
图3 突现词分布图
2.4 关键词
2.4.1 关键词分布 关键词是一篇论文的核心观点,是论文主题的高度概括,因此对某一领域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有助于挖掘该领域的研究热点[7]。
2.4.2 高频关键词 选择关键词(Key words)为网络节点,运行软件网络节点数量n=167,连线数量E=407,网络密度(density)=0.029 4的高频关键词图谱。选取中心度≥0.1且频次>25的关键词作为高频关键词,将频次最高的前10位关键词整理见表1,“fatigue”的频次最高,聚类为#0 breast cancer(乳腺癌),其中以“quality of life”的中心性为最高,聚类为#3 symptom clusters(症状群)。
表1 频次排名前10位的关键词
根据聚类时序图谱可以看出最早出现的聚类为#0 breast cancer (乳腺癌)和#3 symptom clusters(症状群)在1998年出现,并且在2001年—2010年成果增多;随后#2 illness trajectory(病情轨迹)、#5 insomnia(失眠)、#7 caregiver report(照顾者报告)等依次逐渐出现,呈现多学科的多中心趋势;出现最晚的为#8 trauma-informed care(2012年),持续时间最长的聚类为#1 clinical cohort study(临床队列研究),#9 functional performance(功能表现)在近几年的节点逐渐增加。
2.5 文献共被引分析结果 共引文献也称同引文献,是指与本文有共同研究内容、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共引文献数量越多,文献间的相关性越大,共被引次数越多,这说明这两篇文献相似之处越大,关联强度也越大,有助于明确和预测研究前沿和动态趋势[9]。通过整理得出被引频次最高的为6次,中心性明显偏低,出现年份主要集中在2000年—2006年。
3.1 发文量与国家、机构分析 本研究结果显示,年度发文量呈现逐渐增长趋势,前期随时间变化较缓慢,发文量较少,可能由于前期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各方向的研究不够深入;2013年之后发文量快速增长,说明近年来EMA在疲乏的纵向研究中已逐渐被研究者们所关注,并且逐渐开展各个方面的研究,但总体发文量仍然偏低。在发文的国家中,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连线最多,美国与各个国家均有广泛的合作,在研究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综合发文量和中心性分析,美国和澳大利亚是此领域的主要研究国家。发文机构的可视化图谱结果显示网络密度(density=0.0027)偏低,表明各机构间的合作较少,且发文机构大多为高校,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的机构合作群。在未来的研究中应加强跨国家、跨机构之间的合作,注重研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我国也应该进一步加强与这些主要发文国家与机构的学术交流,并应用于实践。
3.2 学科领域分布分析 由学科领域的可视化可知,其中突现强度最高的为“ONCOLOGY(肿瘤学)”,其次为“NURSING(护理学)”,故可以认为该研究领域的学科基础主要为肿瘤学与护理学,原因可能为疲乏是癌症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最主要的研究方向为癌因性疲乏[10],故研究的疾病多围绕癌症相关疾病的护理展开,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疾病主要为乳腺癌与白血病的造血干细胞移植这两类,吴静等[11]也对其应用的主要疾病进行了探讨,发现国外学者在EMA纵向研究中应用于乳腺癌病人一个化疗周期的症状体验的跟踪[12],另外还有通过 EMA设计对癌症病人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的乏力症状进行评估[13],这与可视化分析结果相印证。随着不同基础学科的发展,研究内容逐渐呈现出主体由单一到多元、多样化的前沿分支趋势,在未来的研究中除了注重对热点学科的应用外,还应积极主动地将相关新学科融入进来。
3.3 关键词分析 通过对关键词的分析发现,关键词共现中高频出现的关键词除检索词疲乏外,生活质量、抑郁、症状、疼痛等频次最高,而这些临床症状如疲乏、抑郁、失眠、疼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生活质量[14],所以生活质量出现的频率最多,中心性也较高。Michael等[15]认为对于癌症病人的生命质量,比生存率、病死率更能准确反映病人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状况。根据聚类时序图谱,持续时间最长的聚类为#1 clinical cohort study(临床队列研究)。国内目前尚子妺[16]对于癌症生活质量相关的症状群研究也采用了生态瞬时评估法进行纵向研究。利用生态瞬时评估法在慢性病的疲乏症状管理进行纵向研究也独具特色,GoRtz等[17]通过一项大型的、纵向的、多中心的研究,并运用生态瞬时评估数据了解疲乏的每日变化,评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轻度至严重疲乏的广泛可能的诱发和持续性因素。在今后的研究中临床队列研究依然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生态瞬时评估法在研究病人处于动态变化的症状时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疲乏纵向研究中的应用研究需要进一步形成体系,借鉴经典的研究设计及经验,深挖研究的内在规律,提高研究的科学性。
3.4 引文分析 通过文献共被引分析可发现文献的共被引频次较低,中心性不高,说明在本领域中缺乏经典的文献为研究做支撑,研究的侧重点较为分散,说明此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体系。被引频次与中心性均较高的文献为作者Bower等[18]于2003年发表在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上的“fatigue in breast cancer survivors:occurrence,correlates,and impact on quality of life”,研究结果认为抑郁和疼痛都与疲乏密切相关;由此可推测生态瞬时评估法在疲乏纵向研究中主要应用于探寻疲乏与其他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Okifuji等[19]通过纵向研究发现情绪压力和疼痛可能会增加疲乏;这些研究表明,EMA收集的纵向数据可能会揭示出具有重要临床特征的顺序或因果解释模式。Lesiuk[20]运用定量与定性结合的纵向研究方法探讨心灵音乐疗法(MBMT)对改善接受辅助化疗的乳腺癌病人情绪痛苦的效果;在今后可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同时进行理论的创新,用理论来指导临床实践,同时用实践来丰富理论;使研究结果更加的立体化,改善临床干预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目前国外对于生态瞬时评估法在疲乏的纵向研究相关文献并不多,发文量呈增长趋势,关键词多为疲乏、生活质量、抑郁、症状及疼痛等,研究趋势从单一学科定义逐渐转向多学科研究,未来的研究侧重点偏向于与队列研究相关的病情轨迹研究、探索性研究、疾病症状群研究等。建议研究者今后可以从各个方面着手展开研究,注重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的深层次开展,更要关注新的方向、新的主题研究,提高研究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