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传承与保护
——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陈刚访谈录

2022-10-13 06:56杜淑媛四川师范大学四川成都610100
收藏与投资 2022年9期
关键词:绵竹陈刚木版

杜淑媛(四川师范大学,四川 成都 610100)

杜淑媛(以下简称杜):陈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此次访谈。在此之前我了解到您是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绵竹年画传承人陈兴才之长孙,一位非常优秀的绵竹年画传承人(图1),同时也是德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还获得了诸项荣誉,如2018年荣获绵竹市首届“绵竹工匠杯”职业技能大赛绵竹年画技能大赛项目二等奖等。我观察到您工作室的陈列,全部摆满了您的手绘和刻版作品,可见您在这一非遗文化上下了很深的功夫。接下来,我想从绵竹年画本身、您的个人经历以及如何推动其发展三方面进行访谈。

图1 陈刚

一、多竹之乡:绵竹年画的独特魅力

杜:根据现有资料,绵竹年画的历史非常悠久,始于宋而盛于清,与其他中国地区的年画产生时间相当。绵竹年画发源于现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市,根据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又分布在大大小小的乡镇。据古书《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绵竹因“地滨绵水,多竹,故名”。唐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记》中描述绵竹“山水奇雄,物产丰富,人文兴盛,被列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这表明绵竹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当优越,竹资源的丰富也造就了造纸业的兴盛,为绵竹年画的生产提供了良好的媒介。绵竹年画的全称为绵竹木版年画,其内容题材、表现形式及制作工艺较之其他三大年画独具特色,与众不同。陈老师可否就此为我们分析一下绵竹木版年画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

陈刚(以下简称陈):绵竹木版年画除了是绵竹的骄傲,更是国家的名片之一,它与我们本地的剑南春酒和赵坡茶并列为“绵竹三绝”。一幅完整的年画成品需要长时间打磨和各方面的配合,比如用纸、用笔、用色等方面都有讲究。首先是用纸,我们绵竹年画大都采用粉笺纸,这一纸张的制作工序繁多,原料难寻,成本较高。它的好处是柔韧结实,吸水性强,容易上色且不易褪色,可长期保存与收藏。其次是用笔,同国画类似,年画采用鸳鸯笔,即一支笔蘸颜料,一支笔用作颜色的过渡,干湿配合,使得画面干净整洁。绵竹年画给人的总体印象是色彩丰富、对比强烈,这与用色是分不开的,年画艺人们通常喜用对比色,如桃红、佛青等,并总结成一句简单易懂的谚语:“一黑二白三金黄,五颜六色穿衣裳。”

杜:绵竹年画中蕴藏着高深的学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特别之处吗?

陈:木版是起初的媒介,先用木版刻出画面内容,一般采取阳刻法,随即印墨拓到粉笺纸上,像部分地区的年画采用木板套印,即一个颜色一个版,而我们绵竹年画除刻版外,其余均是手绘,因此每幅作品都会存在细微或明显的不同。从这一角度来讲,每一幅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绵竹年画的魅力所在。

杜:据我了解,绵竹年画有南北派之分,您认为两者间有何不同?

陈:在制作工序以及用材用料方面,我们基本都是一致的,唯一的不同在于画风。以李方福老师为代表的一家为北派,他们在绘制年画时,笔触比较豪放、灵动,给人以气势宏伟之感。我们南派则追求精致、细腻、淡雅脱俗之感(图2)。二者对比强烈,但各有特色,不论是北派还是南派,都属于绵竹年画的传统,我们都应该积极传承并保护它。

图2 陈刚老师作品(源于2021年10月笔者拍摄)

二、个人经历:做事要勤,做人要忠

杜:您作为陈老的后人,是从一开始就将绵竹年画的传承和发展视为己任吗?

陈:是的。我的爷爷陈兴才以前专门从事年画行业,名声渐远,因此很多人在我们家定制年画,人手不够的时候我就去帮忙,但仅限于填色,后来爷爷觉得我有这方面的天赋和毅力,加之我本身就很喜爱绵竹年画,便正式教授我画年画。刻版是我真正学习年画的第一步,也是我日后工作的主要部分(图3)。我记得我爷爷在教授我刻版的时候,只给我演示了三四十刀,让我感受他的刀法,口诀、理论等并无提及,之后便让我自己尝试。我拿了块版,刻了五天左右后给他看,他十分震惊,没想到我刻版刻得非常好,夸赞我能沉得住气,我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对年画的兴趣日渐加深,后又学勾线、上色、开脸等技法,题材也逐渐多了起来。我认为,绵竹年画作为民间优秀艺术的一种,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它,而是要积极传承、发扬,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文化,这一心态和想法不断激励我到现在,也是我坚持创作的原则。

图3 陈刚老师在刻版

杜:从您的描述中能够感受到您对绵竹年画的热爱,作为一名年画传承者,您认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怎么样才算得上一位合格的年画传承人呢?

陈: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热爱绵竹年画,不受他人逼迫,自发地、自觉地学习绵竹年画的传统知识和传统技法。其次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废画三千”,和素描、速写等任何形式的美术作品都一样,日常练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般都是用熟宣纸,裁成八开纸的大小,薄薄的纸摞成厚厚的一沓,从上百张中才得以挑出几幅较为满意的作品,手上功夫不可少。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我认为是一颗坚守传统的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绵竹年画衍生出很多文创产品,我认为这是一种进步,发展离不开创新,这是一部分人的选择和责任。但对我而言,我的责任就是保护好传统文化的根基,恪守本分,如果传统文化都丢失了,再好的创新也无力回天。

杜:那您除了年画传承人的身份外,有从事其他的工作吗?

陈:大部分时间我都是全身心投入工作室,另外我和清道学校有合作,我被聘请为清道学校年画校外辅导员,定期为学校师生进行年画培训。不仅可以向其传授中华优秀的民间文化,还能够弘扬民族精神,激发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并且随着美育的普及,非遗和课堂相结合已然成为大的潮流和趋势,也能够成为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对此我全力支持并与学校共同努力,也取得了一些较好的成绩,如六年级的一名学生所绘制的《守护和平》,将绵竹年画的形式与现代的题材相融合,并荣获四川省优秀奖。

三、守正创新:绵竹年画的传承发展

杜:绵竹年画蕴含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其能够一直自信地站在历史舞台上,它根植于传统文化,用最朴素的语言传达着人们的生命理想和美好祝愿。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绵竹年画也需要创新,满足人们更多的审美需求和实用目的。基于此,相信个人和政府都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您的理解和建议是什么?

陈:我先从个人方面说起。我目前所在的这座画坊,是从爷爷辈流传下来的,自我记事且画画起,就一直在这里。我也一直走传统的路子,每日的工作就是刻版和画画,同时会根据客人的需要进行定制并销售。我画得最多的题材是门神、紫薇高照、八仙庆寿和二十四孝,这类题材表达了广大民众的社会认知、生活理想和道德观念,具有认知、教化、表意等多重价值,也最贴合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愿望。

从政府和国家层面来讲,2008年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事件,给绵竹年画造成了不小的损失,许多年画精品随之损毁乃至消失。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近年来对绵竹市做了大量的保护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完善和保护措施,例如新修年画村、新建博物馆、创办年画特色学校、保护国家级非遗传承老艺人,并建立较为完备的保障制度。这些措施使得绵竹年画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不断加强和改进。国家提倡并资助传承人到各地进行非遗文化的交流,同时也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到当地进行研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并喜欢上绵竹年画,成效颇为明显。

同时我也了解到除了我和李老师家(李方福)绘制传统的绵竹年画之外,绵竹年画博物馆的副馆长周斌还带领工作者们走出了一条非遗与文创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随着时代的发展,手工刻版、绘制、印刷的时间成本较高,市场需求量大,造成了供不应求的局面,张贴年画的习俗也慢慢淡出生活,于是他们想到了两种办法,一种就是将精品手工年画作为室内装饰,或用于收藏,或赠送亲朋好友;另一种是将年画与其他载体相结合,在不改变传统绵竹年画韵味的基础上,对人物造型、场景搭配进行二次创新,可用于日历、背包、衣服、文具、手机壳等,这是我所了解的一系列成果。对于年轻人来说,这种形式接受度更高。这项举措也得到了上级的支持。总之,通过各方面渠道的努力,很多人对绵竹年画的了解、喜爱呈积极的上升趋势,我希望通过国家、政府以及我们自身的努力,绵竹年画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杜:上次来过一次年画村,我看到来往的游客也特别多,而您的工作室就坐落在年画村附近,这种环境对于您发扬年画具体起到哪些作用呢?这些作用是否都能够收到好的效果呢?

陈:前面提到我所在的这个画坊从爷爷辈就坐落在这里了,后来政府援建年画村,把我们也规划进来了。我这间小小的画坊(图4)成了游客或者学者进入年画村时的必经之地,吸引了大量的人来此参观,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地理优势。我每日的工作除了刻版,就是画画。如果有需求,我也会给大家宣传和介绍传统的绵竹年画,墙上也挂满了各式题材、各种大小的年画,可供欣赏,也可购买,这在无形中对绵竹年画进行了推广,我从中得到的反馈也都是比较积极的。群众对于传统的绵竹年画接受度很高,也不乏愿意动手尝试的,或者找我来定制木版或绘画成品的,这让我很开心,也很欣慰。我平时就坚守着自己的阵地,所以对我而言,卖画也成为我传播绵竹年画的主要方式。

图4 陈刚工作室一角

猜你喜欢
绵竹陈刚木版
双组分速凝剂在长大隧道湿喷中的优势探讨
“大美民间 匠心风韵”
———山西木版年画展在山西美术馆成功举办
清代绵竹年画《迎春图》艺术特色分析
木版年画色彩的象征与应用研究
“三数”求解大揭秘
陈刚:“千年大计”执行者
绛州木版年画:追忆民俗味道
盗墓黑手伸向汉晋“绵竹城”
巧说服,让要离家出走的他悬崖勒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