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视域下茶文化遗产研究

2022-10-13 13:38
福建茶叶 2022年8期
关键词:文旅茶文化遗产

乔 宇

(广东培正学院 艺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它涵盖了从饮食文化、社会文化到精神文化等多个范畴。从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茶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等待发掘的社会公共资源。从茶文化遗产本身文化遗产的属性来看,茶文化遗产基本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目前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采用“认识”、“保护”和“开发”三步走的思路。茶文化本身是一种源自生活的“活的文化”,其文化内涵和魅力是与中国人饮茶、品茶和预查相关的历史背景、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的。如何用好、开发好这项公共资源,如何将茶文化遗产在传承下去的基础上真正成为可以为公众服务的项目,是公共管理视域下茶文化遗产开发时面对的主要问题。

1 茶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

茶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经历了从食用/药用的物质特征向社会伦理、个人道德等精神文化层面的转变与发展,也正因如此,茶才从简单的“茶饮”转变为了“茶文化”,继而成为了具有文化脉络传承和延续意义的“茶文化遗产”。

1.1 作为饮食文化的茶

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茶文化遗产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其核心是包括以种茶、辨茶、采茶、制茶为轴心的茶工艺方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茶是一种古老的饮品和商品,在最远古的时候,茶甚至被作为一种药品来使用.《神农百草经》中说“神农得茶解毒”,《茶经·六之饮》中也提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虽然将一切日常的饮食药物都归结为神农,是一种带有附会色彩的杜撰,但至少可以明确的是,茶在汉代的时候已经有了商品形式的贩售;到了三国的时候,饮茶成为社会上层人士风雅的行为,三国吴地君主孙皓“以茶代酒”的记载,证明了饮茶风尚在南方的兴盛。到了唐宋时期,茶则几乎成为人人皆饮的寻常饮料,茶的优劣也通过价格进行了一定的市场区分,茶正式成为中国古代饮食元素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基于“茶”作为饮食文化的茶文化遗产开发主要对应的是农业和手工技艺方面的文化传承,例如有些传统制茶、采茶的工艺或与茶的生产相关的文艺形式(如采茶歌、采茶戏等)臻待总结、了解和传承。

1.2 作为茶道文化的茶

茶文化的另一个含义则是以茶与儒家文化、茶与禅宗等结合产生的“茶文化”的中华传统精神文明遗产,这种茶与中华传统文化之间的高度融合往往被称谓“茶道”,或“茶道文化”;茶道文化中蕴含着大量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和文化,可以说,茶道中能够体现出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尊重和理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因而茶在解渴之外,又被赋予了文人品格意趣的象征。茶的香味清淡、饮之略有苦涩之意,因此特别有一种被宋徽宗称为“冲澹闲洁,韵高致静”的情致,以茶来喻贤德之士的品格清正,正是文人于茶道而至人情的一种延伸。茶与禅宗的文化同样密不可分,唐代僧皎然留下了非常丰富的禅茶诗歌,在禅宗经典文集《五灯会元》中,更是留下了一段禅宗“吃茶去”的“打机锋”的公案。可以说,茶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参与度极高、因此茶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和经典文化作品的关系也极为紧密。

除此之外,茶道文化在中国传统民俗生活中也占据重要的位置。自唐宋以后,茶在中国文化中,就逐渐由贵族阶层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清代唐寅诗中戏称“开门七件事”曰:柴米油盐酱醋茶,意即无论贫富贵贱,只要一打开门,人人每天都要面对这七件事务,因此可见,在普通人的生活中,茶几乎是和米一样重要的内容。因此在民俗生活中,饮茶、倒茶、奉茶等行为已经成为了中国传统待人接物的习俗和伦理的表达方式,茶道文化也悄然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脉络之中。

1.3 茶文化的衍生文化遗产

除了作为饮食的茶本身和茶道文化之外,广义上的茶文化遗产还可以包括以茶楼、茶社、茶具为代表的茶文化相关或衍生出来的更广义的“与茶相关的一系列文化遗产”。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饮茶之风的兴盛,茶器的发展甚至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流派,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儒家文人风格的茶具、具有禅趣的茶具和民间吉祥花样的茶具等,这些通过茶具而传承的艺术风格体现出典型的中国式艺术审美的特征,对于现代生活而言,这些茶文化的衍生文化遗产也有较强的可开发、可传承的意义。

2 公共行政管理下的茶文化遗产传承

2.1 以茶为凭的非物质文化传承

茶文化遗产的传承首先是对核心茶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就包括建立科学的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完善茶文化推广渠道、设立科学的传承机制、营造个性化的生态空间等等基本举措。对于茶文化遗产传承而言,“茶”的种植、采摘、生产工艺是其中的物质基础,离开“茶”本身,茶文化的传承就成为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必须认识到,以狭义的“茶”为核心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已经是一个非常复杂、多样的内容,而茶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决定了对茶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需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域的茶的种类各不相同,对茶的采摘、炒制、发酵等处理生产方式也各不相同。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对茶文化的传承首先需要充分了解与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然后通过信息整理的方式,筛选需要保护的、需要传承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其传承的紧迫性程度进行排列分析,生成合理的、能够执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案。

2.2 以人为本的精神文化传承

茶文化遗产传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艺传承之外,还包括茶文化中蕴含的精神文化脉络的传承。公共管理的准则之一是“以人为本”,一切公共管理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茶文化遗产传承的最终目的也应当落实在“人”的身上。

在茶文化中蕴含着很多优秀的中华传统精神文化元素,其中包括茶文化的哲学性、人文性、审美性和仪礼特征等。公共管理在对茶文化进行宣传和开发总结的时候,应当注重饮食文化意义之外的茶文化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特征,通过对茶文化的解读和重述,令茶文化中的中华优秀文化得到传播、传递、传承和发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茶文化的精神文化传承有利于帮助当下的中国人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中国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从而增进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丰富人民的生活审美情趣,总体上达到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福利的目的。

3 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茶文化遗产传承

公共行政管理的行动逻辑与公共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在茶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活动中,应当遵循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可以是多方面的,茶树茶叶本身可以作为有价值的经济作物,以茶文化为中心辐射的文旅经济能够整体拉动地方经济的综合发展,茶文化本身还能够体现在国际文化交流中。

3.1 茶文化遗产传承的农业经济效用

茶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首先是以茶味为中心的茶产品生产技术的传承,研究证明,茶文化遗产开发所形成的“茶产业”是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道路之一。在中国历史文化中,茶是中国人饮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对“饮茶”的需要形成了对“茶产业”的需要,因此可以说,茶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通过推动民众对茶的需求的方式,刺激茶产业经济的发展。

从农业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茶叶的种植与生产对于中国许多地区的农业经济能够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中国地理特征是山区较多、山区地形相对比较破碎,这类地区种植水稻大麦等粮食经济作物的性价比不高,而这种污染程度较低、距离城市较远的山区却是有机茶生产的良好环境。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推进茶文化遗产的传承能够为这些原本农业经济效益较低的地区提供良好的经济作物种植活动,总体上提高地方人民的经济水平。

3.2 茶文化遗产传承的文旅经济效用

相比于茶本身作为农业经济作物的意义,茶文化遗产传承中的文旅经济效用内容更加广泛、社会辐射范围更加广泛。文旅产业是旅游产业与文化创业产业相结合的新形态,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文旅发展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趋势。茶文化中包含了儒家文化、禅宗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个文化因素,因此以茶文化作为文旅发展的文化轴心,能够开发出内容丰富、审美多元、具有丰富的地方性特征的文旅产业。从目前的问题上来看,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到位、产业不具备规模效应、宣传力度不够和资源引进机制欠缺,是地方茶文化遗产开发运用遇到的主要现实困难。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上来看,完善茶文化遗产本身的开发与传承,并将茶文化遗产与地方文旅产业发展进行有机结合,是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合理举措。

文旅产业的发展不仅是单一产业的自身发展,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横向社会发展带动力:从经济角度来看,旅游业作为经济带动力极强的第三产业,本身对当地服务业、特色产品的销售、酒店等周边配套设施具有强烈的经济带动力;而旅游业本身又是典型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是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最直接、最迅捷的体现。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茶文化遗产传承下的文旅宜于通过地方特色的茶文化与当地文旅元素进行配套结合,加强区域资源整合与产业融合,最终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满足旅客对茶文化、与茶相关的历史典故、对茶文化及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感。以茶文化遗产传承为轴心的文旅经济开发能够提高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竞争的软实力,茶文化自身元素的博大精深,决定了以茶文化为对象的文旅开发是一片臻待持续开发的商业蓝海。

3.3 茶文化传承的国际文化交流效用

茶作为中国本土的重要植物,随着丝绸之路的商品沟通贸易远销海外;汉代发起的丝绸之路主要是将丝绸、茶这类中国古老的商品输送到中东和东南亚一带,著名的茶马古道就是通往东南亚地区的重要商品运输通道。万历三十五年,荷兰海船从澳门将中国茶叶贩卖到欧洲,这是是史料可以考证的中国茶叶直接销往欧洲的记录。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看,国家文化形象的根基是国家的“文化要素及其基础所形成的文化资源”,是一种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可被感知和传播的内容,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人民文化自信的依托。茶文化由于茶在中外贸易史中重要的地位,从中外文明的交流角度来看,茶叶不仅是中外贸易交易交流的重要物品,茶文化也可以被视为中国在世界文化交流意义上的一张文化名片,对茶文化的开发和传承正是对中国国际交流中文化形象的一种开发和建设。

除此之外,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中一直具有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文化介质的作用,因此通过茶文化来推进中外国际文化的交流,有利于通过茶文化传递出蕴藏在其中的“礼仪”观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在中外国际交流的过程中体现出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

4 茶文化传承的时代性与民众参与

4.1 茶文化传承的时代性与精神文明重构

茶文化的传承应当通过与时俱进的方式、保持包容的姿态,善于与新业态、新产业链融合开发,形成茶文化遗产开发的时代性特征。茶文化遗产虽然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文化精粹,但这种遗留并不意味着是结束了的、停滞了的、只能隔着博物馆的玻璃欣赏的;事实上,茶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因此也是一种活着的文化,茶文化的了解、感知、体验和传承都必须通过将其融入生活中的方式才能得以实现,缺乏时代性的茶文化传承只能成为凌空蹈虚的理论构想。

不可否认,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与古人有了很大的差别,因此茶文化的传承也同样需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寻找其自身适宜的生存状态。在当下中国人的生活中,传统的茶楼、传统的饮茶方式似乎确实在逐渐淡去,但瓶装茶、奶茶、网红茶、茶食等新的以茶为中心的饮食文化仍然在不断发展、并受到当下中国人的喜爱。公共管理的理念认为,管理的模式与管理的举措应当具有时代性,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相匹配、相适宜,由此看来,茶文化的传承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4.2 茶文化传承的民众参与

公共管理的原则之一是公众参与准则,即公共组织、私人组织及公民应当共同参与公共管理。无论是从公共管理的原则出发,还是从茶文化的生活性出发,茶文化与时俱进的传承都需要民众高度的参与。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短视频、小短剧、有声书等多元化的文化传播方式,通过文化科普和宣传的方法将茶文化传播到民众的生活中去,能够充分吸引民众产于茶文化遗产的传承活动。

茶文化传承的民众参与,实际上也正是茶文化遗产传承的最终目的。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体验茶文化,在饮食生活中以茶丰富自己的物质生活,在精神生活中以茶道展现中华文明的优秀宝藏,在审美生活中以茶文化相关的事物来丰富自身的审美体验,民众对茶文化遗产开发运用的参与,正体现出公共管理逻辑中以人为本、以人为目的的核心理念。

猜你喜欢
文旅茶文化遗产
深度拓宽文旅融合边界
中西文化对比下的英语茶文化教学研究
云南出台13条措施支持文旅行业
冰雪文旅乘风起
遗产怎么分
探究融合茶文化的高校图书馆的阅读推广实践
文旅地产或将逆风飞扬
互联网思维引导下茶文化传播形式的探索
遗产的分配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