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欣,杨永杰
(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0093)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的要求。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期、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干部肩负着带领广大村民进行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使命,是带领广大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构建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力量。他们的能力素质直接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成败。当前农村基层干部学历状况与实现乡村振兴对村干部的要求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他们提高学历的途径不多。在这一背景下,中共北京市委组织部联合中共北京市委农村工作委员会与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开展“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学历教育工作。“工程”在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村经营管理专业基础上开设“村务管理方向”,对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大专学历培养。2018年开始招生,经过4年5次招生,累计招录1 800余人。“工程”成效显著,得到广泛关注。
“工程”为京郊培养了一批受过系统高等职业教育的具有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由于采取的校政双主体培养模式,组织部门一直对学生进行综合考评,对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员,列入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进而建立起一支“一懂两爱三过硬”村级干部后备队伍。“工程”成为农村基层干部选拔培养的重要途径,有力地助推了京郊乡村人才振兴。
2017 年 12 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党的领导是提高乡村振兴实施效能的重要保障。强化建设农村工作队伍,是乡村振兴实施的组织保障。”“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尤其是对村书记及“村两委”培养,使他们的素质、能力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及时、有效地得到提升。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能力,有力地助推了京郊乡村组织振兴。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村基层干部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招录对象是以村党支部与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两委”)成员为主的直接参与乡村治理的村级干部。农村基层干部及农村基层后备干部通过学习,提高了治理乡村的能力,对于提高当地乡村治理水平、京郊乡村振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对于普通高职来说,农村基层干部是全新的培养对象,更具职业教育色彩,培养模式没有可以借鉴的先例,必须针对农村基层干部特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院采用了从招生到就业的全程校政双主体培育模式。一个主体是高等学校,另一个主体是政府组织部门,高等学校与地方政府合作办学,将双方的优势资源充分整合,创新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推动地方社会进步是高等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和政府政策最终的贯彻者和执行者,肩负着发展农村经济、稳定农村社会的重任。他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能够推动京郊经济社会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通过培养农村基层干部,提高他们的治理能力,进而推动京郊地区经济繁荣、社会稳定,探索出一条职业教育服务于地方乡村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工程”培养目标是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实践工作能力强,适应首都城乡发展一体化需要,能够扎根乡土的农村基层公共管理服务人才,为“四个中心”及和谐宜居之都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的学历教育,以实践工作能力提升为核心,培养具有从事农村基层工作所必备的农村党建、农村经济、农村社区管理理论知识;掌握农村基层工作方法,熟悉农村政策与法规,具有发展经济、稳定局面、能带领村民实现乡村振兴的高素质管理人才。
招生对象主要为2类人员,一类是现京郊农村“村两委”成员,另一类是京籍35岁以下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已取得当年高考报名资格的农村社会青年。
采取学校与组织部门合作的方式进行招生,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负责发通知,各区组织部及农工委负责落实。考生须乡镇、村2级审核加盖公章推荐,取得报考资格。学校对照普通高职招录条件进行审核。由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工委与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联合确定入学标准,实行单独命题、单独考试、单独录取,由笔试、面试环节构成,分别由学校组织专家及组织部门组织一线干部完成政治理论基础、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素质、专业能力等试题考核。学校与政府组织部门合作完成招生,考生经各区委组织部门(区委农工委)政审通过方可录取。
“工程”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方式为“双主体培养、模块化教学、多岗位锻炼”。
双主体培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与组织部门都作为培养主体,共同探讨课程体系,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织教学与实践,共同完成教学组织与学生管理,共同完成全链条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办学的范例,实现了校地、校政深度合作的新突破,探索出了校政双主体培育新模式。建立了“双班主任、双授课教师、双实践导师”教学管理团队。
“双班主任”是指学生按生源所在区分班,各区组织部、农工委各配备各区组织部1名干部、农工委1名干部担任班主任,负责全区学生的实践考核。同时,由学校挑选政治上成熟、专业知识过硬、有丰富阅历的资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
“双授课教师”由学校和组织部门分别指派,学校选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组织部门配备有实战经验的干部(包括机关干部和农村干部),共同组建“教授+干部”的双授课教师综合性教学团队。专家教授重点讲理论知识,干部重点讲经验做法。
“双实践导师”是指学生在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由校内外配备双实践指导教师由校内指导教师和乡镇村干部担任双实践指导教师,在学生实践培养过程中,既安排乡村干部“传帮带”,也安排学院教师具体指导,提升岗位实践能力。
模块化教学。采取模块化课程设置,根据村务管理岗位职业需求,按照与政治、经济、社会相对应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村务管理委员会及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3个村主体管理职能,明确专业核心能力为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能力、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能力、农村社会管理能力。按照3个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基础职业能力的提升设置了4个课程模块:政治与组织建设模块、农村经济发展模块、农村社会管理模块、村务管理职业能力提升模块。每个模块中有一门与专业核心能力相对应的专业核心课程及其他支撑课程,3个核心模块均有对应主题的市情区情报告课程及拓展与实践课程。在课程安排上,基本上第一学期学习村务管理职业能力提升模块相对应的基础课程,第二学期学习政治与组织建设模块课程,第三学期学习农村经济发展模块课程,第四学期学习农村社会管理模块课程,第五学期学生除去4周集中到校学习专业选修理论课,余下时间全部在乡镇村岗位完成所有的专业拓展与实践课程。整个课程模块设置见图1。
多岗位锻炼。通过3种方式实现实践教学,一种是在第五学期8周时间安排学生到乡镇党委政府各科室进行实岗业务轮训,学生在这一阶段结合工作需求、个人意愿选定岗位,岗位设置倾向于与农村工作关联密切的部门,如党建办、信访办、经管站、新农村建设服务中心等部门。学习了解基层党建、经济管理、土地规划、信访维稳、民政社保、环境整治等工作。镇党委对学员进行一体化管理,指派专人进行带教。 实行定期查访制度,定期与学员进行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员的工作情况和思想动态,对学员在岗位锻炼期间的工作、思想、业绩等方面出具工作鉴定,加盖乡镇公章后,存入个人档案中。
第二种方式是安排学生到村里“拜师学艺”,持续6周全程观摩学习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开展工作的做法与技巧,提升领导水平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全面熟悉村两委相关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为实习单位解决实际问题,提高管理能力。村党支部对学员在拜师学艺期间的工作、思想、业绩等方面出具工作鉴定,加盖村公章后,存入个人档案中。
第三种实践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到先进村开展现场教学,剖析典型案例,让学生学习先进经验,开阔思路视野。3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均采取校内外双实践教师指导。通过乡镇轮岗与拜师学艺的实践,培养学生职业操守,提高职业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工程”本为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但考虑到农村基层干部身份特征,学院创立了“三三制”“农学交替、理实循环”的教学模式。每门课程均采用“集中面授+线上辅导+点上指导”的教学方式,课时总数由3部分组成,3种授课方式各占总学时的1/3。集中面授就是学生到校进行传统课堂理论知识学习,线上辅导是教师通过学院的网络教学平台对学生进行远程辅导,点上指导是采用“送下去”的教学方式,教师到学生所在村进行点对点教学。做到教师和学员面对面、零距离的课程学习与答疑,帮助学生解答疑难。这3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相得益彰。
每一学期在期初、期中、期末安排4个学段(每个学段1~2周时间)学生到校集中面授学习理论知识;每2个学段之间,学生返回村工作岗位,教师采取线上辅导与点上指导的方式,完成实践部分;下一个学段再回到学校集中面授学习理论知识,从而使整个学期形成农学交替、理实循环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即能够方便学生学习工作两不误,有使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完理论知识后,立即在工作实践中得以应用,在实践中又会发现问题,这样带着问题再次返回学校有针对性地参加下一个学段的理论学习。
图1 “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模块化教学示意Fig.1 Modular teaching instruction of “Beijing rural grass-roots cadre talent training project”
学生通过在校3年学习,提升了农村基层组织管理、农村集体经济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管理、村集体资产与资金管理、农村资源开发与利用、农业政策解读与执行、解决冲突与化解危机以及协调沟通能力等专业能力,对从事村务管理工作充满了信心。在学生中开展的教学运行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99.00%的学生表示能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村务管理实践中。72.75%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很有信心做一名优秀的村干部;25.27%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有信心做一名优秀的村干部;只有1.98%的学生表示通过学习,没有信心做一名优秀的村干部。有67.25%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一定会竞选村干部,只有7.91%的学生表示毕业后不会竞选村干部。有96.00%的学生表示有能力将来担任某一门课程的助教,传授村务管理经验。通过学习,学生能力和素质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培养的第一批毕业生已经有部分到村担任“村两委”,一部分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还有一部分学生专升本继续学习。回村的毕业生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社会治理、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骨干作用。
学生对整体人才培养模式及教学安排很满意,在针对4届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显示,94.95%的学生认为自己收获很大;学生对学生管理模式满意度达到89.23%;对学院采取的“三三制”教学模式的满意度达到88.57%;对专业课程模块设置的满意度达97.58%;对专业开设的课程体系是否满意度达到96.26%;对实习实训的满意度达92.42%;对学校的评价体系满意度达到93.63%。
经过3年多的努力,“北京市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工程”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受到京郊各乡镇村农村基层工作者的欢迎,报名考生数量屡创新高,录取比例达到1∶7。取得的成效受到各界关注,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北京市副市长卢彦及北京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教委等领导多次到校进行调研,与学生进行座谈,先后有多家兄弟招生院校来校学习、交流。“工程”为北京市培养了一批符合乡村事业发展的掌握村务管理专业知识、具备村务管理专业技能的村干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