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燕
(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2013 年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率先提出了“对分课堂”,从心理学的视角切入,重点解决学生课堂参与度低的问题,并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其在现实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效果,证明了其可行性和重要性。对分教学法以科学的理论为依据,包括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关注学生主体地位落实,重新架构了师生间的身份关系,符合素质教育改革基本要求,对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作用显著。
作为自主课堂的新范式,“对分教学法”开启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起点,其提出及成功应用主要有几大理论体系指导,包括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罗杰斯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更好地追求自我和实现自我需求,教学则是促使学生自我实现的手段,教师只是学生自我实现的引导者。对分教学法遵循人本主义理念指导,打破了传统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强调教师引导者的身份职能发挥,本着权责对分原则,促进师生平等交互。同时,认知主义理论主张学生自主发现并获得知识的过程。对分教学法亦是秉持这样的原则导向,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为切入点,关注通过独立完成任务促进内化吸收的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锻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素质。
Python 程序设计是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核心课程之一,亦是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环节,为各专业后续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提供必要的储备。综合来讲,Python 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其中,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Python 基本语法;能力目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意识、思维和能力;素质目标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实现知识讲授、能力训练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宏观素质教育生态下,高等院校育人的核心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但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目标体系设计较为模糊、宏观,缺乏必要的细化,学生常常为了学习而学习,学科认知较为薄弱,自主学习没有方向,最终沦为教师教学的“傀儡”。教学目标模糊,一定程度上还增加了Python程序设计教学的随意性,知识结构输出断层,从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最终导致其受畏难心理的影响学习能动性逐步退化甚至消失。
科学的方式方法指导是成功教学的关键,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效率、效果。在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熏染,部分教师思想理念滞后,更加偏重于自身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能动参与的过程,单一的方式方法,压制着学生的个性,继而影响了其积极情绪体验,整个活动组织毫无生气可言。事实上,单纯的理论知识灌输,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式”地记忆,缺乏内化吸收的过程,导致学生应用能力不足,更无法深入更高层级的专业学习。尤其对于Python 程序设计这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而言,如若从始至终都灌入庞杂的理论,学生毫无自主意识,只能被动跟着教师的讲授节奏,“后进生”逐渐退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据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单一化的教学方法组织饱受学术界和学生“诟病”,是影响教学实效的重要因素,相关方面的变革势在必行。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加紧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创新十分重要和必要,对分教学法则提供了有益启示。
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应当是一个完整的组织过程,评价发挥了重要的导引功能,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优化教师教学的关键一环。基于对分教学法的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除了强调教师的主导职能外,还呼唤学生“主体”地位回归,对其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的自控能力薄弱,对教师引导的依赖性较大,互动讨论的积极性匮乏,导致对分教学法应用遇到了阻碍。传统应试教育下,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更加偏重于理论考核,虽然设计了一定比例的实践操作,但却未能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综合水平,教师只能跟着自己的感觉、经验走,是学生能动参与薄弱的重要原因。同时,因为教学评价的片面性,亦使得教师对学生认知的片面性,包括课前准备、议题设计、作业布置等只能照拂到少数学生,缺乏层次感、阶梯性,难度过大打击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体系,是对分教学法在Python程序设计教学中高效应用的重要举措。
对分教学法重置了师生身份关系,通过教与学的有机配合,促进师生间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快速成长,其在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需秉持科学的原则导向,从而保证最佳效果。具体而言,对分教学应秉持精讲原则,注重做好课前设计,厚实学生的理论知识功底,在充分把握教学重难点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留余一定的自由讨论时间和空间。适当的留白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为下一步的工作铺垫基础;对分教学应秉持权责对分原则,强调师生的教学活动双主体地位,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要义,为之创造平等参与课堂教学的权利,并承担一定的责任,从而使之在教师的精准“帮扶”下,顺利实现教学目标;对分教学应秉持科学评价原则,客观审查学生的自主能动过程,理解和尊重他们的主观个性差异,通过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发现其自主学习中的问题,有的放矢地输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述这些基于对分教学法的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相关主题教研工作,及时转变教师的思想理念,深化其对对分教学法的本质感知,共享有效工作经验,不断锤炼他们的职业素养品质。
对分教学法在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应用要旨是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实践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熟悉对分教学法,激活他们的积极奋进心理,关注他们的身心发育规律,精心设计课程。简单来讲,课前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备学生和备教材。其中,备学生要求教师深入学生群体,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从日常教学、生活的细节入手,全面了解学生的水平差异,进行科学分层,继而设计难易适中的互动话题,确保学生公平参与的权利;备教材要求教师依据科学的目标导向,结合学生认知实际,筛选出知识重难点,作为课堂讲授的主线路,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为下一步的互动讨论留余时间,并将之分享给学生,引导其形成科学的学习思路。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分利用网络,搜集相关案例材料,设计校本化课程,保证其对学生成长需求的高度适应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持。值得着重指出的是,对分教学模态下,学生课前阶段学习的重点是复习旧内容而非预习新内容,保持课堂教学对学生的足够吸引力,夯实他们的既有学识基础,提高讨论的效率,并促进新旧知识的有效过渡和衔接。如此这般,在教师精心的课前设计引导下,对分教学实施起来将更加顺畅,一定程度上舒缓了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压力。
综合来讲,Python 程序教学有着较为明显的专业性,所关联到的理论知识体系庞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的理解困境。如果没有扎实的学识保障,讨论活动将困难重重。因此,科学的讲授方法亦是对分教学成功实施的关键。具体而言,在确定了Python程序设计各阶段整体性教学框架之后,教师围绕已明确的知识重难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可基于多媒体应用,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予以呈现,增强学生的形象感知,继而提出富有探究性趣味的课题,引导学生进行组内讨论,自主获得有效解决方案,潜移默化中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教师在完成精炼讲授之后,结合Python 程序设计发展实际,从现实生活中筛选出一些具有讨论性、前瞻性的问题,创设真实虚拟的工作场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促进学生交互,事后对所得出的结果进行“大班”讨论,寻求最佳答案。又如,在Python 程序设计教学课堂上,教师还可设计“亮闪闪”“考考你”和“帮帮我”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身份,组织学生每人讲一条重点知识,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知识回顾,继而由其自主发问和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相互合作、相互成长。
对分教学法要求学生课后根据教师的讲授再进一步阅读教材整理笔记,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为更深层次的学习铺垫基础,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在课后作业的设计上,教师要注重关注学生水平实际,全方位、多层次考虑到、照顾到每位学生,科学布置课后作业,让“先进”有挑战的动力,让“后进”有发挥的空间。根据知识目标,设置的作业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和掌握,要求学生根据课堂讲授和课后复习归纳知识点,并由此发现自身不足,针对性地加强学习、训练。同时,根据能力目标,教师设置的作业还需具备明确的培养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完成。对分教学视角下,内化吸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过程,即“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将社会要求的道德规范、政治观点、思想体系等转化为自己的意识,并以此来指导、规范自己行为的过程”。课后巩固练习应当由学生自主完成,而教师须适时切入指导,根据他们的相关问题信息反馈,纠察Python 程序教学中的不足,有的放矢地调整实施方案。因此,教师应注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动态交互,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方式,了解学生课后内化吸收的过程,根据结果导向,树立榜样典范,推广有效学习方法、经验之余,发现学生个体不足,为之设定个性化的成长方案。
总而言之,基于对分教学法的Python程序设计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有着多方面的意义,作为一项庞杂的系统化工程,教师要深刻理解对分教学法的核心本质,平衡好师生身份关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基于科学的原则指引,课前精心设计、优化活动组织,促进学生内化吸收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作者希望学术界持续关注此类课题研究,从不同维度切入,提出更多有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