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梅
(汉江师范学院教务处 湖北 十堰 442000)
2016 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教师〔2016〕2 号)明确提出在师范生培养方案中设置足量的教育实践课程,以教育见习、实习和研习为主要模块。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指出师范生要学会反思,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2021 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对未来从业领域为中学教育、小学教育、学前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师范生均提出了学会研究的职业能力标准。作为师范生,学会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开展一定的研究训练,可以为将来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将教育研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认真落实是十分必要的。
教育研习的内涵要与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环节放在一起进行分析。教育见习是指学生到中小学观摩教育教学。教育实习是指师范生由在岗教师指导实际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一个是观摩,一个是实操。而要做到总结情况,发现问题,反思改进,就必须要开展教育研习。
教育研习是指师范专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调查研究,进行反思改进,通过这种训练初步掌握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的一种实践方式。
其内涵要素有三:一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训练。师范生参加教育研习并非独立开展研究,还处于学习、摸索和初步演练阶段,因此这个阶段并没有命名为“教育研究”,而是称之为“教育研习”。二是研究对象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所有要素。师范生既可以针对自身在见习、实习等环节的表现进行总结反思,也可以针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三是实践目标强调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教育教学和反思研究能力的提升。教育研习的首要关键词是“研”,通过研习,师范生要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手段、程序,懂得结合教育科学理论和实际工作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首先,通过研习,师范生可以熟悉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全面了解学科教材知识的系统性,每一单元的知识领域,单元内知识点的分类、重点、难点等。在课程标准上,更加准确地把握基本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建议、教学评价方法等。其次,有利于师范生熟悉教育客体特征。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需要了解教学对象,主要是了解各学段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和学习基础等,学会从研究的角度去观测对象,必定能更加准确地把握其特征。再者,通过研习,师范生能够总结本人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成因,找到改进的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技能。
问题意识、研究能力和创新态势决定师范生走上中小学教师岗位后专业发展的速度和最终高度。因此,师范生一定要学习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注重培养反思研究能力,不断强化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通过研习,师范生能够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深入分析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通过研习还可以培养师范生公平公正、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师范生踏入教育这个行业,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坚定的理想信念,严谨的治学态度,才能把握正确的职业方向,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为人榜样。
由于刚刚开始学习教育教学研究,师范生开展研习活动时往往需要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等相互协作沟通。如开展一个教育调查项目,可能涉及多所学校、多名教师、多名中小学生,甚至家长,单凭一人的力量,很难完成广泛深入的调研,如果通过各类相关人员帮助,调研速度会大大加快,数据相对全面真实。再如开展专题研讨,参与者发表自己的意见,在观点碰撞中能够启迪思想,提升认知。因此开展研习有助于培养师范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目前,很多老师和学生对于研习的认识还不到位,总认为时间短、形式散、意义不大,不如实习或者其他专业课重要,导致参加研习随意性大、惰性强、成果意识差。在新时代教师职业发展呈现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趋势下,师范生要树立教育科研意识,树立起一种“教学即科研,科研即教学”“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的观念。广大师生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要明白研习是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起到强有力的支撑,要把参加教育研习内化为自觉自发的行为。除了有组织有计划的研习活动,学生还要积极主动学习论文写作方法和信息检索技术,参加社会实践与教育调查、创新创业训练、第二课堂活动,参与教师课题研究,开展早期科研训练,逐步培养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研习的任务最早应该在专业导学中提出,让学生在选择就读师范专业时就明确教师职业标准、工作内容和发展路径,了解师范生培养模式、所修课程与实践环节。其次在见习、实习前应予以强调,让学生带着钻研的态度投入教育实践,做到善于观察、分析、总结和思考。重点是在研习之前,要向学生讲清楚相关研习形式、要求、考核标准和注意事项。
研习的内容需要做好顶层设计,不可随意而为。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提出了教育实践必须做到“四覆盖”,即覆盖师德体验、教学实践、班级管理实践和教研实践。研习也应紧紧围绕师德师风建设、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教育教学技能、班级管理与综合育人、中小学教研课题申报与教研活动组织等内容开展。
研习时间可以分学期,也可以集中化。一是安排在专业见习之后,就学生在见习中观察到的教学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研讨,进一步强化见习成效。二是安排在模拟授课之后、实习之前,总结试讲中教学设计、PPT 制作、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好后期实习工作准备。三是实习后组织,对师范生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反思,并就实际教学中的问题开展研究。
研习方式可以采用说课、听评课、总结交流、专题研讨、调研与报告等。师范生通过说课,提出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路、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组织实施等,将自己的思路讲给指导教师和同学,大家对其进行点评,总结优点,提出不足,有利于改进其教学设计。听评课是指学生自选一节课,进行模拟讲授,师生听完课后进行评议,不仅可以帮助其改进教学质量,同时相关问题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他同学也可以得到改进。可以召开研讨会,遴选不同的主题,让师范生做主题发言并展开研讨。在主题设计上,应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如除了通用的学科教学、班级管理等专题,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可以结合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设计研讨专题,数学、物理学、化学等专业可以结合中小学科学精神培养设计研讨专题,艺术体育专业可以结合中小学美育、体育工作设计研讨专题。另外,还可以采用研习报告的形式,报告可以是对见习、实习工作的总体感悟与思考,也可以是对一个教育教学问题的调研分析。
研习组织手段上,可以采用线上、线下和线上线下混合式等方式,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智慧教室、智慧课堂、云平台等开展研习,可以减少实践基地数量有限、距离较远、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各种因素给研习带来的影响。
3.4.1 管理机制要顺畅
研习的组织应采用学校、二级学院、教研室三级管理机制。各级单位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协同合作。教务处做好顶层设计,制定规章制度,出台评价标准,进行统筹协调。二级学院制定研习工作方案,明确研习工作安排,加强检查与督导。教研室应制订研习大纲,落实研习任务,对学生研习成效进行评价。同时要加强协同育人,高校要积极联系地方教科院、中小学提供研习案例、指导教师等。
3.4.2 评价标准要明确
明确的标准是研习应达到的目标,也是对研习的指导,主要应从研习态度、考勤、过程、成果等方面进行表现性评价。研习态度上,要明确学生应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意识,认真积极参与各环节研习活动,具有较好的团队协作精神,遵守研习活动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研习过程上,学生必须清楚研习的内容及要求,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针对研习课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文献资料和数据;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够联系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和案例进行深入思考;初步掌握反思方法与技能,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具备较强的沟通合作技能,能与师生开展合作研究;研讨交流发言观点鲜明,逻辑清楚,引证充分,表述准确。从研习成果上,应明确研究结果对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用教研论文、研习手册、研习报告等方式呈现。
3.4.3 研习指导要强化
首先,指导教师自身要具有较高的研究水平,特别是对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要十分熟悉,因此高校要鼓励教师积极到中小学调研或挂职锻炼,全方位体验中小学教师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实现教师从理论到实践的统一。其次,指导教师要努力提高指导能力,熟悉信息检索、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研讨组织等环节,能够较好地指导学生。第三,高校与中小学教师要联合开展教研活动,申报教研课题,开发课程与教材,形成教科研共同体。第四,指导教师需要加强对教育研习本身的研究,从而提升研习环节的质量。
3.4.4 实践条件要完善
根据教师岗位核心能力,学校要强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中心的建设,包含微格教室、录播教室、教学观摩室、教学案例研讨室、名师指导工作室等,也要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新形态,积极建设智慧教室、课程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还要加强图书资源、教学案例库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与地方中小学合作建立集见习、实习、教学研究等多功能于一身的优质教学基地,让良好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实施教育研习提供坚实的保障。
教育研习是师范生教育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应进一步深化师范专业师生的思想认识,明确研习任务和具体内容,认真组织实施,完善质量保障条件,推动教育研习质量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