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鹏,田莉莉,马凌珂,张培基,张 洋,方金豹
(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郑州,450009)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的意见》(国办发〔2020〕44号)[1],明确提出,不能单纯以经济效益决定耕地用途,必须将有限的耕地资源优先用于粮食生产;严格控制耕地转为林地、园地等其他类型农用地;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种树挖塘等。然而,水果是人们食物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大食物观的树立,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水果需求,是实现人们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果树生产是与土地密切相关的产业,如何做到不与粮食争地的情况下,继续推动果品优质供给,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助力富民兴村,值得探讨。
FAO统计数据显示[2],改革开放40余年来,我国水果(含西瓜、甜瓜)种植面积增长了10倍,生产总量是印度的2.5倍、美国的10倍(见图1),人均占有水果量超过国际平均水平,几种大宗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生产着世界上四分之三的梨、三分之一的柑桔、五分之三的苹果[3]。果树产业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果树产业在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与粮食争地的问题,比如:华南地区主要种植香蕉、菠萝、火龙果等热带水果,“非粮化”率约为41%;西北地区主要种植苹果、香梨、哈密瓜等,“非粮化”率约为32%[4]。“非粮化”意见发布以后,农业农村部印发的《“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显示[5],国家从规划层面对水果种植面积进行了调减,即到2025年水果种植面积由2020年的1 200万hm2,规划稳定在1 000万hm2以上。作者从位于郑州的一家知名果树种苗企业了解到,2021年的种苗销售额比前3年下降了25%以上。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6],再次强调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措施。从多个层面可以看出,我国果树生产规模扩张的拐点已经到来。
图1 1978—2020年我国及印度果树生产面积波动趋势(FAO)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虽然对水果种植面积进行了规划调减,但产量要求不变,即到2025年仍须稳定在2.0亿t以上[5]。面积减而产量不减,必然要求单位面积产量的提升。事实上,我国水果单产水平虽然在不断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英国和新西兰是我国的近1.5倍(见图2)。以猕猴桃为例[7],我国单位面积产量仅1.1 t/667 m2,而新西兰为2.3 t、意大利为1.5 t,我国的单位面积产量提升空间很大。水果作为优化居民膳食结构的重要农产品,除了保障稳定的数量供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高品质、多样化和周年均衡供应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据网络消息[7],2022虎年春节,佳沛京东自营旗舰店上售价299元/箱12只的佳沛阳光金奇异果一度卖到缺货。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及产量世界第一,为何卖断货的产品来自新西兰?犀利的问题直逼产业痛点。保障和提升绿色优质果品多样化周年化供给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果业发展正在由种植面积的扩张向注重质量和提升单位面积效益转变,提高果树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科技贡献率,推进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建设,提高果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产业效率,是当下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图2 1978—2020年世界主要果树生产国单产波动趋势(FAO)
果树生产要求不与粮食争地,在严格控制规模的前提下,就必须提高产业效率,即有限的土地生产更优更多的果实,对新模式新业态的开发提出更高要求。俗话说“一亩园十亩田”,经济效益的比较差异是导致耕地“非粮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果树产业不仅生产效益好,同时还具有赏食兼用、药食同源、生态美化等多元功能,为拓展增值空间提供了物质基础,发展赏花节、采摘节等活动成为促进地方增收的重要手段。网上报道[8],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花龙村发展“桃花经济”,一棵树“卖花”可能比“卖桃”更赚钱,通过农家乐,农户平均每年收入近10万元,其中,四分之三来自桃花,四分之一来自桃果。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6],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资源,不与粮争地。其实,利用“四荒”发展林果的成功案例早有报道[9],山东省蒙阴县八大峪村结合种植果树,养殖长毛兔、鸡、鸭、鹅,把“四荒”地办成“家庭园艺场”,2002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 600元以上,被誉为“家庭园艺治理模式”。种养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模式业态变革带来的是经济效益的翻番。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更应加强新模式新业态挖掘创新,不断提升果树产业促进农民增收的能力。
邓秀新院士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果产业供需矛盾变化分为3个阶段[3],2008年以后到现在处于第三阶段,即结构性的、不均衡的总量过剩的供大于求。从我国主要落叶果树生产面积波动趋势观察,2000年以后,苹果、梨等大宗水果种植规模在经历了遇顶回调之后,增速放缓,进入发展平台期;桃和葡萄发展迅速,葡萄由2000年的28.3万hm2增长到2020年的76.5万hm2,增长了2.7倍,桃也增长了1.7倍,全国果树生产结构调整加剧;2015年以后,各树种总体规模都有所下降(见图3)。“调结构转方式”成为推动果树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方向,“非粮化”意见发布将进一步加速转变进程,同质化的粗放型扩张在土地的刚性约束下将逐渐放缓,整体产业将回归理性,谋求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关注的重点。邓秀新院士用浙江象山的例子[3],讲述家庭农场式果园,通过高投入、精细管理,瞄准高端市场,证明“果园不一定大才挣钱,小也能挣钱”。这为有限土地下的果园高效经营提供了参考。《“十四五”全国种植业发展规划》指出[5],“十四五”期间,坚持“适地适栽”,调整品种结构和熟期结构,推广轻简化、机械化、智能化栽培技术和生产模式,发展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等绿色低碳技术,加快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这些为我国果树产业升级指明了方向。
图3 1978—2020年我国主要落叶果树生产面积波动趋势(FAO)
为解决与粮争地的矛盾,一些不符合政策或经营效益不佳的存量果园将被淘汰,假设资金、劳动力、渠道等资源总量不变的话,势必向合规高质果园加速倾斜,留存下来的存量果园迎来发展机遇期。过去闲置的山地坡地、“四荒”地等潜在的果树发展增量土地资源,会不会因工商资本青睐变得热起来?但是,“四荒”地开发存在的产权归属不够明确、承包合同和收益管理不规范、土地承包定价随意性强等问题[10],随着利用率的提高,在制度层面上构建健全的“四荒地”处置机制将被提上日程。“非粮化”意见虽然针对的是耕地利用,但牵一发而动全身,后续资源整合演变值得关注。
根据2012年北京地区林果从业人员结构调查[11],调查区大专以上学历占1.83%。2018年河南新乡市果树经营群体[12],大专以上占33%。可见,果树从业人员综合素质随着时间推移在提高,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企业经理等新型农民在从业人员中的占比不断增加。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加快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高素质农民不仅能从事农业生产,更要“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经过多年的培育,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支近1 700万人的高素质农民队伍[13]。根据《2020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14],超过50%的高素质农民为规模经营农户,家庭土地平均经营规模为9.3 hm2;27.76%的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纯收入大于等于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 60%的高素质农民对周边农户起到了辐射带动作用。“非粮化”触发果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和促发的产业升级和资源整合,离不开人才的支撑,高素质农民必将成为推动我国果业振兴的主力军和引领者。
一是加快现存果园品种结构调整。品种是决定果园经营成败最重要的因素,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高接换头等技术措施,加快品种更新,满足优质、多样和周年供应的需求,以“良种”溢价促产业增效。山西万荣县发展蟠桃新品种,以16元/kg的价格被线上线下的客商争相抢购,新品种价格远超常规桃品种[15]。
二是推动有潜力传统果园向高值果园转变。所谓“高值果园”即以“高产量、高品质、高颜值、高价值”为目标,以集成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和新模式为核心,加大投入,提升果园单位效益,实现单位面积产值是常规果园的2~3倍以上的现代化果园。
三是加强果园新模式新业态创建。围绕市场新的消费需求,深入挖掘果树生产的多元价值,打造赏花节、采摘节等观光休闲农业,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把生态优势转换为生态产品。加快数智技术为产业赋能,推动建设“云果园”等新型商业形态,通过现代技术提升产业效能。
四是补齐生鲜采后短板。降低采后损耗,强化全过程保鲜,加快建立健全果品流通体系,提升果品安全供应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围绕未来食品制造,发展食用品、保健品、医用品等精深加工新产品。
一是推动自给型庭院果园向市场化转变。旧式庭院果园以满足自我需求为主,经济效益有限。为促进庭院空间的增值利用,可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推进整村整乡整县的庭院果园总体规划,采用标准化的统产统销,品牌化运作的模式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效益提升。还可推广“庭院+餐饮”“庭院+科教”等模式,实现庭院果园向三产融合转变,放大产业效能。
二是促进生态果园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生态宜居的重要手段。果园兼具经济价值高和生态效应好的特点,通过适宜树种筛选和种植模式创新,可推动生态果园建设成为扮靓乡村的有效举措。
三是合理推进“四荒”地科学利用。增量果园的发展空间将向上山上坡以及“四荒”资源延伸,探索荒地改造和山地果园模式将大有可为。应加快高效投入品、土壤肥力提升、山地机械、节水灌溉等现代化技术在生产中的推广应用,通过技术创新引领果业发展。
一是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训。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在突出技能培训的同时,更应重点围绕时代需求,结合“善经营、会管理”,坚持“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拓宽培养途径,加大培养力度,不断提高果农素质水平。
二是发挥高素质农民的组织协调作用。利用高素质农民信息获取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特点,通过提供高效的农业生产性技术服务、土地经营管理服务、农资采购与金融服务和农产品产销一体化服务等将小农户有效组织起来,带动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产业链条,使得广大小农户分享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收益。
三是推动高素质农民成为未来果业的领头羊。提升高素质农民的辐射带动能力,推举优秀的高素质农民担任村镇干部、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等职务,逐步提高社会影响力,改变社会对果业、果农的一些传统看法,提升高素质农民社会责任感,带领农民持续增收。
一是强化自主良种和砧木培育。围绕产业升级和果树上山上坡的技术需求,抓住“种子”要害,依靠我国丰富的种质资源优势,利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构建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提升育种能力,培育和推广一批过硬的本土化品种,支撑品种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一方面选育“迷你”“高甜”“多功效”“高颜值”等特色品种,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耐贮运、高抗广适品种和砧木的选育,拓展果树适栽空间。
二是加快栽培模式创新和集成应用。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单位面积产能,实现减面积不减产量。新西兰通过栽培模式创新创造出新的苹果单产记录,7年生树试验园突破了传统果园169 t/hm2的最大产量,最高达到236 t/hm2,且品质不低于传统果园[16]。面向劳动力成本增加和土壤肥力瘠薄问题,山地果园建设需求等推动轻简化、机械化技术和装备研发及土壤快速改良技术,支撑产业发展趋势演变。
三是积极探索未来果园发展模式。针对未来果园可能的应用场景,抓住新一代科学技术变革的机遇,推动新技术与果园建设融合发展,探索创建“无人果园”“果园大脑”“数字孪生果园”等未来果园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