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梦珠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 应急管理培训部,济南 250014)
现代社会,外源风险的突发性、蔓延性和城市内部结构变动的非确定性,都对社会稳定和城市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所谓的城市韧性是指城市系统在受到各种风险扰动冲击时,能够通过不断优化、调整系统要素结构来吸收由冲击所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以达到城市系统同外部环境间的动态平衡,使城市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20年11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首次提出“韧性城市”概念,并于2021年3月将“建设宜居、创新、智慧、绿色、人文、韧性城市”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城市韧性因此也逐步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城市韧性的既有理论研究成果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以期明确城市韧性理论研究现状,廓清研究热点,把脉研究动态趋势。
本研究以中国知网(以下简称“CNKI”)数据库为文献数据来源。检索时将文献来源类别设定为“核心期刊”和“CSSCI”两类。为更加聚焦“城市韧性”这一核心主题的研究,提升文献计量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本研究将文献检索主题词直接设定为“城市韧性”,文献检索的时间范围截止至2022年4月26日(文献检索日),共检索到文献322篇,剔除9篇无效文献后得到313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库。
文献计量是在对学科(或研究主题)既有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文献计量特征、分析文献分布结构、数量变化及其相互关联关系,继而把握学科的重点研究领域及其相互之间的演进关系,并预测学科发展前沿的一种文献研究方法。本研究使用CiteSpace软件对我国城市韧性的既有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一是利用CiteSpace软件将CNKI数据进行格式转化并完成数据导入。二是根据文献检索时对城市韧性文献时间跨度的把握,将文献时间区间设置为“2010-2022年”,时间切片为1年,阈值设置为Top50,以“Keyword”为网络节点绘制关键词聚类图谱、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和关键词时区图谱,以此分析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热点议题、演变规律及其时空演化特点。
1.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发文趋势分析。基于文献检索、信息梳理与知识抓取,绘制出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发文趋势图(图1),并将排名前十的高被引文献的相关信息进行了梳理(表1)。
图1 我国城市韧性研究发文趋势
我国城市韧性研究起步较晚。根据笔者对我国城市韧性研究主题发文趋势的统计(详见图1),该领域的研究经历了“起步期—缓增期—陡增期”三个主要阶段。2014年以前,学界对城市韧性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该时期我国城市韧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随着联合国减灾署亚洲城市韧性网络计划的启动(2012年)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提出(2015年),国内学者对城市韧性研究主题的关注度逐步攀升。如图1所示,2015年至2018年间,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发文量逐年递增。2019年发文量虽有所回落,但城市韧性的研究热度仍未降低。2019年底以来,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的出现对城市健康、公共空间和交通安全等领域造成了严重影响,这使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城市韧性(1)Banai R. ,Pandemic and the Planning of Resilient Cities and Regions. Cities (London, England), 106,2020, Article 102929.。因此,自2020年起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发文量开始陡增。
如表1所示,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高被引关键性文献的发文时间主要集中在2015—2017年。其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城市韧性或韧性城市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演进进行梳理综述。二是对城市灾害韧性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可见,该阶段学者更偏重于对城市韧性概念及相关理论的归纳、分析与讨论。但根据文本分析,该阶段文献对国外城市韧性研究的译介与梳理归纳较多,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稍显不足。
表1 高被引文献信息统计
2.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发文作者与机构分析。运行CiteSpace,分别选择“Institution”和“Author”作为网络节点,获取城市韧性发文机构和作者的统计数据。分别选取发文数量前十位的发文机构和作者的信息,绘制研究机构发文数量图和作者发文量统计表,详见图2和表2。
图2 研究机构发文数量
由图2可知,清华大学发文量最多,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17篇;其次为南京大学(16篇)和同济大学(14篇)。可以看出,目前高校仍然是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力量。进一步分析发文单位的学科分布发现,高发文量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理工类院校,社科专业学者对于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贡献度仍有待提升。表2的统计结果也更加直观的体现出,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学者主要来自于城市建筑、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专业领域,公共管理、公共经济等学科领域学者的研究力量稍显薄弱。
表2 作者发文量统计
关键词聚类视图能够清晰地展示城市韧性研究领域关键词之间的演化关系和知识聚类。本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中的关键词聚类功能,时间切片设定为1年,提取各时区Top50的数据,将关键词共现网络聚成14个聚类(2)在这14个聚类中,#9、#11、#12三个聚类由于关键词数量较少,因此其聚类标签未在图3中显示。图4、图5亦同。(见图3)。图3中节点年环的大小与该关键词同其他关键词之间的共现频次呈正相关,节点间连线的粗细同其之间的关联度呈正相关,节点年环颜色随时间由远及近呈现出由深至浅的颜色变化。如图3所示,各聚类之间相互交织,知识关联密切。各聚类分别代表:城市韧性、韧性城市、韧性、经济韧性、韧性评估、适应、韧性治理、扎根理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防震理念、科技创新等研究主题。基于城市韧性研究聚类类团的内容,本文将城市韧性的研究热点大致归纳为以下五类,分别为:韧性概念阐释及其理论演进、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评估、经济韧性、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
图3 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
1.韧性概念阐释及其理论演进。在我国,韧性概念及其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始于对国外韧性概念内涵的译介,此后逐渐结合国内现实经验不断扩展韧性的概念外延。根据图3中的节点年环可知,针对韧性的理论研究出现的时间较早且关注度较高。该研究热点主要涉及#2韧性聚类,整个聚类以“韧性”关键词为核心,以“城市化”“韧性社区”“城市安全”“国际经验借鉴”等关键词为关键节点构成研究网络,各节点间联系较为紧密。韧性概念阐释及其理论演进作为城市韧性的基础性研究热点,同#3经济韧性聚类、#5适应聚类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关联。
2.城市防灾减灾。城市防灾减灾是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传统议题之一。地质灾害、气候变化等使城市无时无刻不处于风险之中,这促使学者们开始关注城市灾害抵御力与恢复力、抗震韧性、城市适应力、城市灾害治理等问题。城市防灾减灾研究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研究类别:一是以城市灾害为核心的研究,重点关注灾害源、气候变化、地下结构等关键词。二是以城市灾后恢复为核心的研究,重点关注灾害韧性、抵御力、功能恢复等关键词。三是以城市抗灾能力为核心的研究,重点关注抗震韧性、气候治理、灾害吸收等关键词。城市防灾减灾议题主要由图3中的#0城市韧性、#5适应、#8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和#10防震理念四个聚类构成。图谱中#0城市韧性、#5适应和#8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三个聚类相互之间联系紧密。
3.韧性评估。系统性的韧性评估能够有效测度城市系统脆弱因素、提升城市风险防范水平,以从整体上提升城市韧性水平(3)许振宇、张心馨、曹蓉、杨鹏鹏:《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韧性城市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人文地理》2021年第2期。。韧性评估研究热点主要由#4韧性评估和#7扎根理论两个聚类构成,“韧性测度”“韧性评估”“优化策略”“城市群”“应急准备”等是该研究热点的关键突现词。由图3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韧性评估研究主要偏重于对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与测度,扎根理论是近期研究者们较为偏向的一种城市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建构方法,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计量模型是学界较为公认的一种韧性评价模型。近期,城市公共卫生服务韧性、超大城市以及城市群的韧性评估等问题逐渐引起学者关注。
4.经济韧性。当下,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自然灾害等带来的不确定性冲击着全球经济,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运用韧性理论来研究如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这使经济韧性研究逐渐成为一门“显学”(4)张跃胜、邓帅艳、张寅雪:《城市经济韧性研究:理论进展与未来方向》,《管理学刊》2022年第2期。。由图3可知,经济韧性研究热点主要由#3经济韧性聚类和#13科技创新聚类组成;该研究热点由“经济韧性”和“城市”两个关键词构成双核心关键节点分别向外发散形成研究网络。根据关键词共现图谱,经济韧性领域的研究者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关注较多。具体而言,创新能力、产业结构、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都是影响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
5.韧性城市建构及韧性治理。韧性城市建构以治理的韧性转向为着力点,同时,韧性治理又为韧性城市的有效运转提供了支撑和保障。基于内容分析,韧性城市建构及韧性治理研究主题主要由#1韧性城市和#6韧性治理两个聚类构成。根据图3关键词共现图谱可知,既有研究从空间维度上将韧性城市建构划分为社区、城市和跨城市的区域三个层面,覆盖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风景园林、信息、交通等多个领域。而根据节点引文年环的颜色及大小可初步判断,韧性治理研究较韧性城市研究出现的时间较晚,“韧性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治理”“弹性城市”“智慧城市”等是该聚类的关键突现词,各关键词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度。
本部分在关键词聚类图谱的基础上,使用CiteSpace软件的“Timeline View”功能绘制我国城市韧性研究聚类的时间线图谱(图4)。在该图谱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依次标注各关键词聚类名称及其编号。时间线图谱能够清晰地展现各个研究聚类的研究脉络及各知识节点之间的交互关联,为我们有效把握城市韧性各热点研究主题的知识演变路径提供了参考依据。与前文相同,本部分依旧将城市韧性研究划分为韧性概念阐释及其理论演进、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评估、经济韧性、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五大热点研究主题,分别梳理其研究脉络的演变过程。
图4 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
1.韧性概念阐释及其理论演进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韧性概念及其相关理论是城市韧性研究的基础性知识。如前文所述,韧性概念阐释及其理论研究主题主要涉及#2韧性聚类。由图4可知,该聚类高频关键词突现较少且出现时间较晚。这与我国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理论研究起步较晚且多为综述类研究有关。
整体而言,国内韧性概念及其理论的相关研究仍然处于概念译介、知识追踪和理论归纳阶段,理论的本土化研究还有待提升。
2.城市防灾减灾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城市防灾减灾是城市韧性研究领域出现较早的研究议题,由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知,该主题研究脉络存在着由生态韧性、灾害韧性到城市区域韧性的演化过程。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地质结构和自然灾害,并在此基础上讨论城市生态韧性问题,抵御力、恢复力、城市功能恢复等成为该时期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随后,气候治理被纳入城市生态韧性研究议题之中,气候变化作为影响城市韧性的关键要素开始得到关注。此时的研究侧重于生态保护并致力于“社会—生态系统”内部的良性循环(15)陈天、李阳力:《生态韧性视角下的城市水环境导向的城市设计策略》,《科技导报》2019年第8期。。鉴于自然灾害影响,受灾地区灾后恢复与重建问题逐渐取代生态韧性而成为该时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量化评估城市恢复力(16)吴波鸿、陈安:《韧性城市恢复力评价模型构建》,《科技导报》2018年第16期。,并从复杂系统角度探讨城市系统各要素之间的互动行为对城市灾害韧性影响的映射关系。与此同时,区域经济问题开始被重视,灾区经济复原力测度以及促进灾区经济发展对策研究开始涌现(17)周侃、刘宝印、樊杰:《汶川Ms8.0地震极重灾区的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地理学报》2019年第10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城市形态、规模、密度等均会对城市韧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现代风险的复杂性、灾害影响的扩大性、区域联系的紧密性使学者们开始在跨区域的范围内讨论城市韧性。城市群韧性测度与分析(18)冯苑、聂长飞、张东:《中国城市群经济韧性的测度与分析——基于经济韧性的shift-share分解》,《上海经济研究》2020年第5期。、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19)侯兰功、孙继平:《复杂网络视角下的成渝城市群网络结构韧性演变》,《世界地理研究》2022年第3期。、区域经济韧性(20)张振、李志刚、胡璇:《城市群产业集聚、空间溢出与区域经济韧性》,《华东经济管理》2021年第8期。等研究议题开始凸显。
3.韧性评估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韧性评估是识别城市潜在风险源、检测城市韧性水平的有效工具。基于前文分析,韧性评估研究主题主要涉及#4韧性评估和#7扎根理论两个聚类。由图4可知,该研究主题出现较早且与其他研究主题均有着较强的关联关系。
韧性评估最早出现在城市灾害韧性研究领域。学者们通过构建评价指标、实测城市韧性以检测城市防灾薄弱环节,着力提升城市社会生态系统应对气候变化(21)张明顺、李欢欢:《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韧性评估研究进展》,《生态经济》2018年第10期。、洪涝灾害(22)陈长坤、陈以琴、施波、徐童:《雨洪灾害情境下城市韧性评估模型》,《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8年第4期。、地质灾害(23)翟长海、刘文、谢礼立:《城市抗震韧性评估研究进展》,《建筑结构学报》2018年第9期。等自然风险的能力。城市灾害韧性评估模型构建多以经典模型(例如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计量模型、韧性基线模型(BRIC)等)为基础,结合专家访谈等方法修正指标体系以用于实际测量。城市灾害韧性评价方法以GIS空间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量化分析为主。随着现代社会风险复杂性的增加,城市综合韧性评估已逐渐超越灾害韧性评估,成为当下韧性评估研究领域的重点议题。白立敏等从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等多角度构建了城市综合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揭示我国城市综合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24)白立敏、修春亮、冯兴华、梅大伟、魏冶:《中国城市韧性综合评估及其时空分异特征》,《世界地理研究》2019年第6期。。张明斗等运用熵值法测度了东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并指明其空间差异(25)张明斗、李维露:《东北地区城市韧性水平的空间差异与收敛性研究》,《工业技术经济》2020年第5期。。2019年以后,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出现使韧性评估研究开始转向城市公卫领域,“公共卫生”“传染病”等关键词突现出现。与此同时,扎根理论作为提取韧性评价指标的有效方法被广泛运用,城市医疗系统应急救援能力成为韧性评估领域的前沿热点议题之一。
4.经济韧性研究主题的演变路径。经济韧性是城市韧性研究的子课题之一。由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关键词时间线图谱可知,城市韧性研究出现伊始经济韧性研究便存在。而由经济韧性研究主题整体的发展脉络来看,经济韧性的影响因素研究贯穿其始终,对经济韧性概念内涵的讨论穿插其中。
起初,学者普遍将演化韧性概念引介至经济领域来对经济韧性概念做初步阐释。胡晓辉从抵御力、恢复力、更新和再组织能力四个方面来概括经济韧性概念(26)胡晓辉:《区域经济弹性研究述评及未来展望》,《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年第8期。。孙久文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充实了经济韧性的概念内涵,认为:韧性经济不仅能够抵御冲击,还能够吸收扰动;不仅具有恢复力,还应当强调恢复的速度和程度;再组织能力应具化为地区经济受外部扰动后调整经济结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更新力是指区域经济路径创造能力(27)孙久文、孙翔宇:《区域经济韧性研究进展和在中国应用的探索》,《经济地理》2017年第10期。。学界普遍认可以上对经济韧性概念内涵的阐释,并基于此讨论特殊地区在面对经济扰动时的表现,以扩展经济韧性概念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例如,丁建军等提出贫困地区的经济韧性突出表现在抗返贫能力与抵御经济冲击能力方面(28)丁建军、王璋、柳艳红、余方薇:《中国连片特困区经济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分析》,《地理科学进展》2020年第6期。。整体来看,学者们就经济韧性概念方面分歧较小,概念内涵阐释较为全面。
关键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是提出提升经济韧性水平有效策略的基础,“创新”作为影响经济韧性的关键因素一直是学界研究讨论的重点。不少研究均证实地区创新水平同经济韧性强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29)徐媛媛、王琛:《金融危机背景下区域经济弹性的影响因素——以浙江省和江苏省为例》,《地理科学进展》2017年第8期。(30)郭将、许泽庆:《产业相关多样性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地区创新水平的门槛效应》,《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年第13期。。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创新能力能够通过提升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灵动性,进而提升城市经济韧性水平(31)徐圆、邓胡艳:《多样化、创新能力与城市经济韧性》,《经济学动态》2020年第8期。。除创新之外,金融聚集、创业活力、龙头企业影响力、金融效率、地方产业的开放性等等,都是影响经济韧性的重要因素。
5.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的演变路径。如前文分析,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研究主题主要包括#1韧性城市和#6韧性治理两个聚类。由图4可知,“制度韧性”“智慧城市”“城市治理”“空间规划”“社会治理”“应急管理”“超大城市”“数字经济”等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
制度要素对韧性城市的建构起着基础性作用。何艳玲等认为,制度对社会治理和城市发展的作用具有两面性,当制度调整无法与社会结构性变迁相适应时,制度也有可能成为城市发展的阻碍(32)何艳玲、赵俊源:《国家城市:转型城市风险的制度性起源》,《开放时代》2020年第4期。。由此可知,制度韧性程度同韧性城市建构效果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除制度韧性外,智慧城市建设能够通过推动技术创新等来提高城市韧性的论点也已经得到了实证数据支撑(33)武永超:《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提升城市韧性吗?——一项准自然实验》,《公共行政评论》2021年第4期。。在此基础上,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研究主题沿两条研究进路向前发展,一部分学者开始关注韧性社区建构议题,着手从概念界定、理念探讨、建设路径规划等方面讨论韧性社区应然层面的建设问题(34)廖茂林、苏杨、李菲菲:《韧性系统框架下的城市社区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4期。;另一部分学者则开始透过复合空间视角来探讨超大城市、城市群等空间范围内的韧性治理问题(35)宋宗宇、李南枢:《基于复合空间视角的超大城市韧性建设路径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6期。。
在CiteSpace关键词时间线图谱的基础上,通过“Timezone View”功能键获得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图5)。本部分基于此图谱纵向梳理我国城市韧性研究主题的演进过程。
图5 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谱
我国城市韧性研究起步较晚,且其兴起与突进多与重大灾害事件相关。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学者对城市韧性议题的关注,城市防灾减灾、灾后恢复、韧性评估等研究议题开始出现,韧性城市作为一种现代化城市建设理念而备受重视。该阶段以应用型研究为主,主要服务于城市基建、灾区经济恢复、灾害防治等领域。城市韧性研究的第二个突进期出现在2017年左右,韧性概念阐释及其理论演进研究议题开始出现。学者们开始重视城市韧性的相关理论研究,但该时期理论研究多以国外概念译介与文献综述为主,本土化理论研究不足。2019年底出现的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促使城市韧性研究的第三个突进期出现。该时期,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研究议题开始出现,城市韧性的本土化理论研究也有了较大进展,特定灾害韧性研究逐渐被综合性城市韧性治理研究取代。
本文以CNKI数据库文献为分析样本,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并借助CiteSpace软件分析我国城市韧性研究现状、归纳研究热点、梳理研究脉络。研究发现:一是我国城市韧性研究起步较晚,发文量依次经历了“起步期—缓增期—陡增期”三个阶段。高校是城市韧性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但社科类专业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二是我国城市韧性研究主要包括韧性概念阐释及其理论演进、城市防灾减灾、韧性评估、经济韧性、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等五大研究领域,其中韧性评估、经济韧性、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是当下的研究热点。三是我国城市韧性研究演化脉络存在三次突进期,第一次突进期出现在2010年前后,主要关注城市防灾减灾与灾后重建;第二次突进期出现在2017年前后,主要关注韧性概念解读与理论研究;第三次突进期出现在2020年前后,主要关注韧性城市建构与韧性治理议题。
基于以上对我国城市韧性研究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展望:
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城市韧性理论体系。我国城市韧性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市密度的加大,城市在应灾防灾减灾方面的能力建设犹为迫切,提升城市抗风险的各种韧性能力是各级党委政府首要之务。城市是一个复杂的运行系统,从系统性视角和统筹学视角综合分析研判建立城市韧性的理论体系,以图更为全面有效提高城市的自我保护、自我保育、自我恢复功能的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应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不同类型城市的特点、行政体系运行规律,阐释我国城市韧性概念内涵、构建理论体系与评估模型,形成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城市韧性理论体系,以有效指导现实问题的解决。
关注城市公共卫生系统韧性问题。城市对于人类来讲,同时兼具保存与发展功能,其中保存功能是最基本的。城市人群的集中度随着城市的扩张与活力的增强而增强,由此带来的疾病传播的风险指数就会大为提升。城市人口密度高,正为病毒或疾病的大规模传播提供了可能性。比如,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的出现为城市公共卫生系统提出了巨大挑战,应及时跟进城市公共卫生系统韧性理论研究。结合韧性理论分析公共卫生系统的韧性特征,剖析公共卫生系统扰动,并基于此构建科学、合理、有效的城市公共卫生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有效实测城市公共卫生系统韧性水平并实现对公共卫生系统动态风险的有效监测。
加强城市社区韧性的相关研究。社区作为城市应急体系的基层组织,是城市系统风险应对的基本单元,社区也是容纳社会力量及社会原子化个体的基本单元。城市在风险和灾害上的韧性不仅受政治体制、经济能力的影响,也受社区调动、整合原子化个体资源能力的影响。社区韧性水平对于维持居民生活安定、稳定居民情绪、风险防控等意义重大。在进行社区韧性理论研究时,应当充分考虑到社区构成要素的差异性以及不同社区所处环境的复杂性,以拓宽研究结论的适用范围。
加强数字时代背景下的韧性治理能力研究。数字化城市的建设为城市带了数据流量、资源流量、人口流量,城市基础设施承载能力、资源的供给能力、治理能力是否与数字化背景相适应,是否能在风险及灾害的来临之时有效抵御,这是数字化为城市治理带来的挑战。韧性治理能力是风险社会背景下组织能力的核心面向。如何运用数字资源全面提升韧性治理能力,是未来治理领域所需思考的重要议题。从数字治理视角研究组织韧性提升机理,探究数字技术助力韧性治理能力建设的实践路径等,或将成为城市韧性研究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