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璐,赵金元
(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大理 610030 )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推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中,留守儿童的父母却不能长期陪伴孩子,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这不仅是不能照看引发的安全问题,还有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和父母的亲情关系危机造成的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心理和道德行为问题。[1]根据2021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十三五”末,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43.6万人,虽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前有减少趋势,但从数据上看,仍然占很大比重。少年强,则中国强;少年智,则中国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关乎民族发展,国家兴衰。本文从人才振兴视角出发,以陕西省汉中市法镇李子垭村的留守儿童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李子垭村留守儿童的现状,其次分析李子垭村留守儿童情感状况、生活学习状况、思想品德等现状,总结出李子垭村留守儿童群体存在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再从留守儿童自身层面、家庭层面、社会层面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最后针对李子垭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解决策略。
1.李子垭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从图1可知,年龄在0—6岁的儿童有14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16.29%;7—9岁的儿童有37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3.02%;9—12岁的儿童有35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40.69%。从年龄结构可以看出,李子垭村的留守儿童年龄在7—12岁的较多,主要因为这一年龄阶段的留守儿童步入小学,有一定的自理能力,父母才会选择外出打工。
图1 李子垭村留守儿童年龄结构
2.李子垭村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情况
第一,由表1可以看出,在李子垭村留守儿童家庭中,父亲在本县内打工的有12人,省内其他城市打工的有19人,省外打工的有23人;母亲在本县内打工的有14人,省内其他城市打工的有12人,省外打工的有20人。由此可知,不管是父亲还是母亲,或是父母双方都在省外打工的最多,这也反映了汉中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在调查结果中显示,有15个留守儿童孩子不清楚自己的父亲在什么地方工作,有9个孩子不知道自己母亲在什么地方工作。可以看出,有少部分孩子不了解父母亲工作状况,间接表现了这部分孩子平时与父母沟通很少,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疏远。
表1 父母亲外出打工所在地区
第二,由表2可知,李子垭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每隔2—3天联系的频率最高,占20.9%;与父母一周联系一次的占18.6%,半个月联系一次的占12.7%,一个月联系一次的占6.9%,半年以上联系一次的占2.3%。由此可知,李子垭村的留守儿童与父母联系密切的只有少部分,而大部分的留守儿童与父母并不经常联系,这就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不紧密,情感沟通容易出现问题。
表2 与外出父母的联系频率
第三,从图2可以看出,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聊学习情况所占比例是31.8%,身体情况占24.5%,谈论人身安全问题占20.3%,谈论饮食状况占13.2%,而其它方面,如:道德品质教育和父母在外的工作情况则较少。由此可以看出,外出父母与留守儿童的联系内容主要是了解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况,但很少有情感沟通以及关心孩子的思想品德发展状况[2]。综上所述,在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联系内容中,发现外出父母忽视对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
图2 与外出父母的联系内容
3.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交流情况
由于父母与孩子长时间分开,平时只能用手机进行交流沟通,当在家中的孩子出现学习或其他问题时,不能及时与父母沟通解决,长此以往,父母与孩子难免会有些生疏。
从图3可知,李子垭村的留守儿童中,有23人因为想念父母联系他们,27个是在需要钱的时候联系父母,15个是在受委屈时联系父母,17个是在生病时联系父母,还有一少部分是因为其他的原因联系父母。在调查过程中得知,留守儿童觉得与父母每次通话的内容都差不多,没有新鲜感,把接听电话当作应付事。而且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在平时不愿意主动地的联系父母,除非是在必要情况下,比如:需要生活费、生病受委屈。
图3 留守儿童联系父母的情况
4.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
第一,图4上学目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上学是为了将来挣更多钱的人占40.9%;26.8%的人觉得学习是为了考大学,找一个好工作,有19.6%的人认为上学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剩下12.7%的人认为学习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愿望。可见,李子垭村留守儿童对学习目的认识还不够准确,正如学者陆瑶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有:学习动机不明确,功利性强;厌学情绪严重;道德认知模糊,是非判断力欠缺;道德行为失范。[3]
图4 上学目的
第二,图5调查显示,23.3%的留守儿童希望自己学习成绩好,为父母争光;31.4%的留守儿童不想读书了,想尽快出去自己挣钱,这部分儿童可能是受父辈“读书无用论”的影响[4];有20.9%的人希望能够得到老师更多的教导和关注,在这部分学生里,父母外出打工对其孩子的学习影响并不大;而有24.4%的留守儿童想要自己父母在身边照顾并监督自己学习。
图5 上学态度
第三,如图6所示,就“放学回家第一件事”进行调查,仅有19.36%的是写作业,40.43%的是看电视,36.58%的是出去玩,剩下8.37%的人会帮助做家务。由此可知,留守儿童自制力差,在没有父母及监护人监督的情况下,他们主动学习的占少数,而大部分会选择放学回家先看电视或出去玩,对于学习并不热衷。
图6 放学回家第一件事
5.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状况
儿童时期正是人一生中养成良好习惯、端正态度、树立理想的关键时期,如果没有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上的帮助,孩子在这一时期会出现思想和行为上的偏离,这对于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儿童来说,也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本次调查就留守儿童骂人说脏话、考试作弊和遵守学校纪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调查中发现,当被问到“骂人、说脏话”的看法时(见图7),选择“脱口而出”占35.6%,选择“觉得说脏话不好,但总是改不掉”占28.9%,表示自己没有这些坏习惯的只有9.1%。当被问到“考试作弊”行为的看法时(见图8),43.8%的留守儿童反感作弊,32.6%的表示自己也作弊,高达23.6%的却表示理解。
图7 骂人说脏话
图8 考试作弊
当被问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行为的看法时(见图9),留守儿童中的一大半会违反纪律或有时会违反纪律。从图表可以看出,35.6%的儿童中有脱口说脏话的习惯,许多人认为这都是小问题,不足以说明留守儿童的问题严重性,但是对于孩子来说,道德认识不足和行为失范的问题往往都是从小毛病开始养成的,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从小开始,不能因为小错而不重视。[5]
图9 遵守学校纪律
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结果分析,了解到李子垭村留守儿童的一些基本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与父母沟通少,情感淡漠
通过调查数据可得,李子垭村留守儿童中(如表1所示),部分孩子不知道父母亲在什么地方打工,可见平时与父母交流的少;从表2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联系频率可知,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沟通次数较少,只有20.9%的留守儿童与父母是2-3天联系一次;从图2可知,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的联系内容方面,其中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最感兴趣(占31.8%),而忽视了对孩子其他方面的关心;从图3可知,在主动联系父母方面,31.3%的孩子是为了问父母要生活费才主动联系父母,且在对父母外出打工的态度方面,有很大一部分的孩子表示不能理解。综上所述,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缺少沟通,情感淡漠,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缺少深层次的感情交流,联系的内容也是关于留守儿童学习及生活状况[6]。在这种情况下,隔辈亲人与留守儿童的感情比与父母的感情更亲密,溺爱现象也更普遍。因此,李子垭村的留守儿童在与外出打工的父母感情交流方面存在很大问题,应重视亲子关系的改善。
2.学习态度不端正,心理压力大
根据调查显示,李子垭村留守儿童中有40.9%的学生学习目的功利性太强(如图4所示),有31.4%的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如图5所示),甚至产生不想读书,外出打工挣钱的想法。对于留守儿童本身来说,对学习的热情也不高(如图6所示),有40.43%的留守儿童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是看电视,36.58%的是出去玩。虽然说农村的学习环境比不上城市,各方面的教育设施也比较落后,孩子们对于学习没有必胜的信心,有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不想学习的念头,但大部分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做到积极完成学习任务,把对父母的思念和期盼化为学习的动力。这里也就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就是父母对于孩子期盼过高,他们常常以“父母外出打工都是为了让你好好学习,将来有出息”[7]等话语激励孩子,这也造成孩子心理压力过大、太早成熟等问题。
3.品德修养出现偏差
从调查结果中可知,35.6%的留守儿童说脏话是脱口而出,有超过50%的孩子理解或参与考试作弊,66.2%的留守儿童违反过学校纪律。这些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说明,父母亲不在身边,许多应该父母言传身教的道德品质问题都不能很好实现。而学校方面由于学生人数过多,也不能实现很好的教育。因此,留守儿童群体中也就出现了许多道德品质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正确引导,则会导致违法犯罪的悲剧发生。
第一,留守儿童缺乏自我情感调节能力。本文研究对象主要为小学阶段的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年龄偏小,正处于依赖父母阶段,因此自我情感调控力较低,甚至没有。此外,这部分留守儿童由于平时和父母沟通较少和缺少父母关爱,多是选择自我封闭。在与外出父母的联系中,多为被动的形式,他们不会主动告知父母自己的内心的真实想法,很少有孩子主动告知父母自己的情绪变化。长时间与父母分离致使亲情疏离,短时间内导致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等不良情绪。
第二,留守儿童缺乏自控能力。这个阶段的留守儿童处于儿童期与青少年时期的转变阶段,对于身边各种新鲜事务好奇心强,对新事物的尝试欲强,在缺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有效监督和管理下,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诱惑的影响。如果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没有及时引导和教育,部分留守儿童易出现行为上的偏差,如沉迷网络游戏、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恶习。
第一,家庭教育的缺失,是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孩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以及良好的榜样可以使孩子终生受益。而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工作,留守儿童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的关怀和教育,这就直接导致留守儿童在道德修养和个人能力发展方面出现问题,再加上留守儿童本来年龄就小,自制力差,容易养成坏习惯。[8]
第二,监护人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大多数是由隔辈老人监护,因此,也就出现了家里的老人对留守儿童比较溺爱的问题,老一辈对自己的孙子孙女都是有求必应,留守儿童也因为爷爷奶奶的宠爱而放纵自己的行为。此外,留守儿童对除父母外的监护人没有畏惧心理,再加上这一类的监护人认为只要照顾好留守儿童的生活,保持身体健康就好,不会对留守儿童其他方面有过多的要求。
在当地学校,能提供给儿童最基础的教学环境已属不易,更不用说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这和农村经济发展落后有关,在农村很少有人对留守儿童特别关注。此外,在开设的课程中,多是以语数外为主,其它拓展儿童兴趣爱好,以及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人身安全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课程几乎没有,即使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农村教师也很难在时间和精力方面对其进行过多的教育和帮助。
当前,我国虽然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民收入比之前有所提高,但是相比之下,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发展前景和工资水平都优于农村。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资源投入水平有限,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养育和教育面临诸多困难。虽然城乡二元结构和人口管理体制是近年来改革的重点,但在改革进程中,流动人口和城市人口难以公平享受社会公共资源,子女在城市上学,过高的城市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难以承受。因此,导致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与父母一起去城市生活阻力过大,只能留在农村,父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不同程度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第一,充分发挥留守儿童的主观能动性。首先,留守儿童自身一定要学会体谅父母,从思想上认识到,父母是为家庭的生活改善而外出打工;其次,留守儿童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学习,不辜负父母以及监护人的期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家里人分担家务;然后,留守儿童要与父母经常保持联系,在遇见困难和问题时,及时和监护人或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解决办法,同时要经常向父母汇报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多和父母亲谈心,告诉父母自己的内心想法;最后,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加强与同龄人的交流,以良好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成果表达感恩。
第二,树立自觉意识,提高自制能力。留守儿童要谨记父母和老师以及监护人的教诲,不与社会不良青年接触,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在面对不良诱惑时提高警惕。当然,留守儿童的年龄较小,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教育,促使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敢于对不良诱惑说“不”。
第一,父母主动与孩子加强情感交流。父母外出打工,平时主要靠手机进行情感沟通和教育孩子。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亲应主动多与孩子联系,多关注孩子的思想状况和情绪变化,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在关心教育孩子学习问题上,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正确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最重要的是经常用自己的言语明确表达对他们的爱,表扬孩子在生活、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并且信任孩子可以自己照顾自己。在加强情感交流上,还应注意语言沟通方式,与孩子做朋友,从孩子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切实重视家庭教育。作为家长,应该尽可能支持孩子接受教育,鼓励子女好好学习。同时,家长要与学校和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孩子的发展和学习状况,发现问题时及时解决。父母也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当孩子的向导,给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信任,尊重孩子的想法,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
第三,父母要严选监护人。当父母外出工作时,监护人应该对留守儿童负责,花时间在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教育和引导孩子。父母应该让孩子在一个相对稳定、和谐和友好的环境中,选择的监护人要有责任感。除父母之外的监护人,应加强角色意识,对孩子需要严格和关心,而不是纵容或放任,应注意方法和手段,并寻找儿童可以接受的方式。监护人还应与老师和孩子的父母及时沟通,掌握孩子的动态。
第一,对于学校而言,要完善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制度。要重视学校与监护人之间的沟通,实行家校联合教育。学校尽可能克服困难,建立留守儿童保障机制,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卡,成立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工作小组;[9]同时,学校还要开设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人生安全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课程,帮助留守儿童树立正确的观念,增强保护自己、拒绝不良诱惑的认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建留守儿童课后辅导小组,对留守儿童在放学后,由老师带领辅导学习。
第二,对于老师而言,要转变教育方式。老师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情感教育,针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悉心关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有关留守儿童学生的心里健康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的难处,引导学生发展良好的情感状态。此外,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与外出打工的父母亲联系,并且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教育,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及时沟通[10]。
第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地方政府作为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主导力量,应该根据李子垭村的实际情况,发展乡村茶产业,由政府投资赞助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工程,发展“以茶带农”“以茶引资”产业链条,让适龄的农民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学习茶叶种植、烘培、销售等相关知识,进一步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薪酬待遇水平。[11]通过优化养老、住房以及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内容,促进农民在本地就业,增加收入,以产业振兴带动人才振兴,以人才振兴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第二,积极鼓励农民返乡创业。政府应对返乡创业农民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除发展茶产业之外,也可培植文化乡村旅游项目,因地制宜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养殖业。比如,种植猕猴桃、草莓、蓝莓等,发展蔬果采摘体验项目;或者养殖鱼、虾等水产品,发展特色农家乐,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农民返乡创业既能解决工作问题,又可以弥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以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目前乡村振兴环节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村留守儿童。针对李子垭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少,情感淡漠、学习态度不端正、心理压力大、品德修养出现偏差等问题,主要有留守儿童自身、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个方面的原因。通过研究相关理论以及实践经验,本文认为在人才振兴视域下,关爱和保护留守儿童最重要的是解决留守现状,但这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在现状改变之前,我们可以采取留守儿童自觉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情感交流与重视家庭教育、加强学校管理与教育的针对性、实施人才振兴战略促进农民返乡就业的策略改善李子垭村留守儿童问题。我们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在人才振兴策略发展中,留守儿童的规模会逐渐变小,留守儿童现象会逐步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