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平
(民勤县人民医院,甘肃 民勤 733300)
小脑在人体中具有维持躯体平衡、调节肌张力等作用,是重要的神经运动调节中枢。小脑梗死是常见的脑梗死类型之一,主要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子所致,以眩晕、共济失调及平衡功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1]。手术是目前临床治疗小脑梗死的常用手段之一,可降低其病死率,但手术本身存在一定创伤性,且会对患者脑组织、血管造成损伤,同时也是导致小脑梗死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2]。目前有关小脑梗死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虽较多,但多集中于高血压病、糖尿病等一些常见影响因素,且尚未完全统一[3]。基于此,本研究通过进一步探讨80例小脑梗死患者预后及其预后相关影响因素,旨在为改善小脑梗死患者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
收集甘肃省民勤县人民医院2018年5月—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年龄≥50岁,无其他严重疾病;(2)临床资料无缺损或丢失;(3)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且未合并意识障碍。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脏器严重疾病;(2)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3)合并血液、免疫系统疾病;(4)合并脑萎缩、痴呆等疾病。80例患者中男54例,女26例;年龄31~83岁,平均年龄(57.69±4.47)岁;合并高血压51例,合并糖尿病43例,合并心房颤动者11例。
治疗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评估患者预后情况。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问卷内容包括患者性别、年龄、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评分,>12分/≤12分)、心房颤动病史及实验室相关指标。实验室相关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总胆固醇、白蛋白、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检查前禁食8 h以上,于次日清晨抽取患者3 mL静脉血2份,具体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共发放8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份,回收率为100.00%。
预后评估标准:采用mRS量表进行评估,预后不良者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组),预后良好者mRS评分≤2分(预后良好组)。
分析小脑梗死患者预后情况,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率和构成比等相对数进行描述,并采用χ2检验;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检验水准α=0.05。
经随访,80例患者中预后良好者63例,占78.75%;预后不良者17例,占21.25%。
预后良好组梗死灶直径、入院时NIHSS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且多未合并肺部感染、心房颤动;而预后不良组多合并肺部感染、心房颤动(P<0.05)。2组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及实验室相关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影响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n(%),()]
表1 影响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单因素分析[n(%),()]
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合并心房颤动、肺部感染及入院时NIHSS评分>12分、梗死灶直径≥4.5 cm是导致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见表2。
表2 影响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多因素分析
脑梗死多好发于50~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病、心房颤动、冠心病、糖尿病等均是其重要致病因素,且约25%患者发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4]。该病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具有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小脑是脑梗死常见发病部位之一,近年来,临床学者对小脑梗死进行了大量报道,但是其经治疗后,预后仍不甚理想,存活患者中约50%左右伴有眩晕、步态异常、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残疾[5]。部分研究对小脑梗死患者危险因素进行了分析,结论尚无统一定论[6]。
近期李昱晓等[7]发现,心房颤动患者的脑梗死发病率较高,各种类型的心房颤动均可导致脑梗死复发风险上升4~6倍。马灿灿等[8]亦发现有脑梗死或一过性缺血事件发生史的心房颤动患者的脑梗死年发生率>12%,是心房颤动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显示,合并心房颤动是导致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有报道认为,NIHSS评分在评估脑梗死患者预后中具有较高特异性、敏感性,并将NIHSS评分>12分作为最佳界值来评估患者预后。研究发现,预后不良者入院时NIHSS评分多>12分。推测其原因可能是NIHSS评分>12分时,患者常伴有意识障碍、言语障碍、吞咽困难等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感染并发症,进而延长患者住院时间、增加致残率,影响患者预后。同时本研究结果也发现,肺部感染亦是影响患者预后不良的因素之一。
此外,此次研究还发现梗死灶直径≥4.5 cm是影响小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之一,与王静悦等[9]研究报道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梗死面积较大的小脑梗死患者常伴有明显的脑水肿,进而压迫周围脑组织及血管,损伤血管内皮,影响微循环,导致患者经手术、介入等治疗后再灌注损伤发生风险增高,可能导致血管破裂,引发出血转化,进而影响患者预后。但国内外有报道发现,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谷丙转氨酶水平上升亦是导致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10-11],与本研究报告不符。推测可能与本研究纳入样本量、地区差异、患者自身体质差异等有关。
综上所述,小脑梗死患者预后较差。通过了解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其主要影响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