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洁
在2022 年最新出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着重强调:“教师要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设计作业,做到用词准确、表述规范、要求明确、难度适宜。”这就要求初中语文教师创设合理有效、弹性、个性的创新作业,从而帮助学生在“5+2”模式下,对初中语文作业提起兴趣,切实有效实现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以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实践探索为方式,让学生培养起自觉掌握、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教育思想,作为陶行知的代表思想之一,一直是中学语文教育界研究的重要主题。陶行知所倡导的基于儿童自身基础,在环境影响下,培养、加强学生生产、应用、创造的能力,真正得到有效的发展,致力于民族与人类的伟大事业。一个是创新作业,一个是创造教育,二者存在共通性与影响性,特别是在初中语文创新作业谋求新发现、新拓展之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给予思想理论基础,并在实践探索过程中起到引领导航的作用。
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首先更侧重从知识边界可能性、开放性理解,并非单一针对前学知识的掌握;其次打破固有、给定的思维模式,带领学生开始启发式、发散式的思维探索;再者,从原有系统固定的结构知识体系,不断思考知识的未知性和不确定性;最后,帮助学生由获得知识的人转变为有知识的人,从而形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创造教育始终认为人的本质是具有多元性、个体性、持续性的。时代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类丰富的多元性,由此造就社会的多样发展,教育也是基本沿着不断发现的路径,由此展开的人的学习。而每个人身上独有特殊个性,也成就独一无二的思维体系。正式个体的差异性,才能使得教育摆脱教条与成规,从而激发教育的再创造。正是有了个体性的创造教育,在实践活动中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呈现一种不断波动、涌动、不绝的教育。
传统作业的表现是,“教师在作业设计布置方面,应试色彩浓厚,除了写作作业,一般都着眼于语言积累和语言训练上。作业在一种较为封闭的环境中完成,学科本位现象严重。”学生成为作业的“奴仆”,情感在繁杂的作业中泯灭,语文素养的提升无从谈起,个性化的创造遭到扼制。
创新作业重点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悟生活与语文的紧密关系,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产生探究欲望,主动学习,从而锻炼学生思维的能力。
不论是创造教育还是创新作业,都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切实站在全面关注学生成长的角度,培养创新思维,拓展多元教育方式,提升可持续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陶行知《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着创造力。”初中语文创新作业在创造教育思想影响下,需要不断开拓创新,从改变作业评价体系开始,重新寻找语文作业的价值追求。
首先,语文作业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拓展延伸和内化吸收,是帮助学生将新知识进行训练巩固、熟练运用、内化生成的过程。要从课内外学习的不同特点出发,改革作业的内容和作业完成方式,丰富作业类型,给予学生更多作业选择的空间。
其次,作业设计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应培养学生联系社会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课内所学,在现实生活和大众社会中寻找时事热点,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设计主题考察、跨学科、跨媒介等多种创新作业,以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对于创新作业,教师应设计少量、优质的作业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不仅如此,自主探究学习应始终贯穿学习全程。如同个人无法孤立于社会而存在,学习中学生也理应避免“闭门造车”的现象。自主学习、合作分享、实践探究,缺一不可。在一系列更为合理有效的创作作业体系下,学生有望生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知识转化为能力,再通过知识发展形成思维习惯,最终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巨大提升。
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倡导根据学科和学段特点以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最近发展区)为依据,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性特征、个性特征和教学规律,关注学生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能力的作业。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积极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在创新作业设计过程中可以分为“课前我有”“课中我在”“课后我秀”三大部分;创设真实情境,采用任务的形式,每篇课文可设置3-5 个任务,在教育教学中提供方便学生完成任务的恰当支架,从而实现知识的巩固和再创造。笔者以所执教八年级语文课文《梦回繁华》作业设计为例,对陶行知创造教育引导下的初中语文创新作业进行了积极实践。
创造教育所提倡的“学“,不单指学生学习知识,更多指的是学习学法,并鼓励在生活、社会中学习。认为应扩大教育和学校范围,从学校延伸到整个社会,把教育跳脱出课堂,在社会生活中寻找学习的真谛。此外,不同于刻板沉闷的课堂,鼓励教师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多提问、多勤问、多善问。解放学生的“嘴”,释放他们好奇的天性,让他们带着疑问学习,这样创造的潜能才能更好地激发出来。
《梦回繁华》收录于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单元,不仅具有说明文的特点,又具有散文化的语言特色。不同于朴实鲜明的说明文体,本篇文章结构精巧,详略得当,语言精妙。通过单元前三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说明文的特点比较熟悉,也一定掌握了一些学习技巧。作为自读的课文《梦回繁华》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最终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教读课上学到的方法,自主读书、学习、思考。
课前预习:
(1)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查找两宋史料。
(2)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3)填写预习反馈作业,如下表。
陶行知认为,“集体生活不仅仅是大家聚在一起过日常生活。我们要想在丰富集体生活在教育上之意义,必须使它包含三种要素:(1)为集体自治;(2)为集体探讨;(3)为集体创造。”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完成课中教学任务的时候,不能忽视集体合作的过程。应创设真实情境,合理安排合作探究活动。每一次学习任务的完成,都是集体荣誉感催生的时刻,相互学习、合作探究,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梦回繁华》整堂课都是在制作《清明上河图》纪录片的情境之下展开的。纪录片作为多媒体的影像作品,涵盖了摄像、文字、语言等多个方面,而正是这种跨媒介的教学课堂,给学生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拟定拍摄方案——取片名——设置开场白——摄录剪辑——拟配画外音——片尾结语,整个课堂活动气氛热烈、精彩纷呈,始终凝聚在精妙的课文中,看似抽离,但始终相依。设置这些课堂任务时,以分组探讨协作时,同学们热烈响应、踊跃参与,充分展现出他们的奇思妙想和个性才华。
在“剪辑大师”环节,分别代表“郊野风华”、“繁华汴京”、“市区街景”的三个小组,以一人朗读原文,一人分析语言特点手法,一人想象描摹场景,层层递进,读、学、写,三位合一,完全调动起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兴趣,促使他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从被动输入转向主动输出,从被动积累转为主动构建,从单一学习变为团队协作。例:
生1 朗读 画面开卷处描绘的是汴京近郊的风光,疏林薄雾,农舍田畴,春寒料峭,赶集的乡人驱赶着往城内送炭的毛驴团队。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较长队伍。从插满柳枝的轿顶可知,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近处小路上,骑驴而行的则是长途跋涉的行旅。树木新发的枝芽,调节了画面的色彩和疏密,表现出北国早春的气息。
生2 分析 采用多个四字短语,语言典雅且概括性强,丰富了文章的韵味。另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详细介绍了画卷开卷出的内容,自然风光和人物活动。
生3 想象 在疏林薄雾中,掩映着几家茅舍、小桥、老树、扁舟,两个脚夫赶着毛驴向城市走来。周围一片新绿,虽是春意料峭但已是大地回春。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的提炼总结。教育、学习,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上。这也就进一步说明了课后作业布置的重要性。完成作业,学生才能对知识重新自我构建并内化创新。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在布置创新作业时,应注重布置探究性作业和实践作业,探索布置跨学科的综合性作业。
笔者在设计《梦回繁华》课后作业时,注重课内外学习的衔接,改变传统的作业评价方式,在学生自主创造中实现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从而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呈现自我内在的核心素养。
课后作业:纪录片的拍摄方案已经设计好,请以班级为制作单位,分工合作,尝试制作纪录片《清明上河图》。
启发学生自动、自觉,就是培养学生的自动力和行动力,也就是培养他们自觉、自动地寻求知识、真理的能力。课后只有通过真正的实验操作,才能对课堂活动进行验证。实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更是科学进步的源泉。创造教育,最终还是要立足于创造。创造也是“做”的本质含义,行动和实验的最终指向也是创造。因此,笔者在安排同学们尝试制作纪录片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实践难题,但是同学们的创造力是无限的:遇到视频软件操作问题,额外需要信息技术学习;遇到配音朗诵问题,加强配音朗读技能;遇到背景音乐选择,寻找音乐老师外援。最后,让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反思表”,让他们回顾学习过程,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学会调整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抓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为出发点,以提高课堂效率和发展学生语文素养为宗旨,必须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一直是引领语文教师不断创新教学的方向,在“双减”政策下,初中语文作业需要不断创新,在创造教育思想下,语文教师需要不断设计创新作业,推陈出新,照顾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合理布置作业,改变作业方式,转变评价体系,让学生爱上作业,爱上学习,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