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21”发展模式 助力底圩乡茶产业转型升级

2022-10-12 06:55韦世平陆光著
云南农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茶园茶叶

韦世平,陆光著

(1.文山州纪委州监委机关党委,云南 文山 663000;2.广南县底圩乡人大,云南 广南 663300)

近年来,底圩乡茶产业发展迅速,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不断增加,已成为广南县第一大产茶区。但受市场冲击、财政紧张等因素,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低产茶园占比较大、加工企业规模小、工艺不统一、精深加工滞后、品牌影响力不强等问题。围绕总体产业发展格局,从“抓实6个规划,强化4项支撑,拓展3条市场,挖掘2片文化,打造1面景观”的措施上发力,强化茶园管理,提升产品附加值,实现群众到企业闭环双赢效益,让群众腰包鼓起来,助力乡村振兴。

一、发展背景及优势

(一)基本乡情

底圩乡位于广南县北部,国土面积397 km2,距县城76 km,属高原山区,气候属亚热气候,干湿季节分明,海拔698~1 915 m,年均气温18.9 ℃,年降水量1 000~1 250 mm,无霜期320 d以上。辖8个村委会126个村小组,居住着汉族、壮族、苗族、瑶族、彝族、回族6个民族,共8 892户39 569人。

(二)发展优势

1. 区位优势。底圩乡光热充足、常年多雾、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乡森林覆盖率高达73%,负氧离子含量高,著名的旅游景区九龙山核心区拥有466.67 hm2原始森林,是珠江水系西洋江、清水江和驮娘江的源头之一。全乡水系发达,有多条河流经过,高原气候造就了底圩乡规模庞大的生态茶园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交通网络体系也正在逐步完善。

2. 资源优势。茶产业是底圩乡的第一大经济支柱产业,种植和利用历史已有300余年,已建成茶叶基地1.47万hm2,占全县茶叶总面积的38%,同时还保存百年茶树群约66.67 hm2、野生茶树群约66.67 hm2、乔木茶333.33 hm2。

3. 人文优势。从清同治元年至今,壮族、汉族、瑶族、苗族等6个世居民族在底圩繁衍,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饮茶习俗。香气浓郁、汤色橙黄明亮、滋味甘甜、回味悠长的“竹筒茶”;印有“福、禄、寿、喜”和“广南底圩杨声福制造”字样的“四方饼茶、八角饼茶”;包含青涩爱情意义的壮族“姑娘茶”;历史久远、香味独特的瑶族“烤茶”等。各民族在婚丧嫁娶、节庆祭祀等活动中对茶赋予了不同的意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茶饮习惯及其所蕴涵的深远意义是底圩民族茶文化的主要内容。发掘利用这些民族茶文化可丰富人们对茶的认识,从而提高底圩茶叶的知名度。

4. 技能优势。近年来,相继举办多期茶叶种植、加工技术培训班,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形成了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园、实用技术直接到人的培训机制,茶园管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二、发展现状

(一)品种现状

底圩乡传统的茶树品种有5个种系10个品种。云南大叶茶群体品种为20世纪70~90年代种植;无性系良种云抗10号为“八五”期间从思茅引种;无性系良种福云6号从百色地区引入,2000年开始大面积推广种植;无性系良种福鼎大毫、佛香茶、水灵1号、雪芽100号等底圩白毫茶群体品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面积种植。当前,辖区内的南老村后山、老罗村后山、岜安村后山等处仍然生长着“广南茶、底圩茶、广西茶”等野生型茶树。

(二)基地现状

底圩乡已建成茶叶基地1.47万hm2(有效管理采摘1.12万hm2),占广南县茶叶总面积的38%,户均达1.47 hm2以上,主要以底圩白毫茶群体品种为主,种植面积97%,云抗10号、云南大叶茶群体品种的种植面积占3%。按照“政府引导、大户带动、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各级党委、政府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

1. 政策上给予重点倾斜。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先后出台了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等相关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做到优先对接项目、优先整合资金、优先供应土地,重点扶持茶叶龙头企业、种植大户。

2. 资金上给予大力扶持。为提高农民积极性,底圩乡党委、政府通过以奖代补、贴息扶持等方式,对新造茶园连片、低效改造等给予了资金扶持,对茶叶基地的用水、用电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予以立项扶持。特别是2016年投入482.4万元,改良茶园1 240 hm2。

3. 科技上给予大力助推。根据各级有关标准认真制定、完善符合底圩乡实际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优质茶的生产加工技术操作和产品质量标准,完善茶叶病虫害预测预报,及时准确提供病虫害预测信息,提高预警能力。近年来,完成低产茶园改造666.67 hm2,引进凯鑫茶叶有限公司建成生态茶园基地200 hm2。

(三)生产经营现状

底圩乡现有茶叶加工企业55个(合作社38个、大户17户),建成加工厂房5万m2。县级示范社9个、州级示范社6个、省级示范社2个,取得SC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合作社)3家,2021年实现茶叶产量3 386 t,产值2.6亿元。通过龙头企业和一批专业合作社的示范带动作用,走出一条“土地入股、保底分红、规模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道路,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采取统一规划、规模化种植、经营的方式,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支持企业采用租赁、兼并、参股、联合等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规模。

(四)品牌创建现状

2015年10月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6年“底圩茶”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现有的茶叶品牌主要有“竹筒茶”“古树野红”“雪牙白”等,永兴茶叶专业合作社已开发出6大类20款系列文创产品。以“底圩姑娘茶”“底圩壮乡烤茶——罐罐茶”为特色的两大茶文化载体,“底圩姑娘茶”来自于当地壮族青年男女的婚嫁习俗,是姑娘馈赠情郎的定情信物。“底圩壮乡烤茶——罐罐茶”则由于茶产区多雾高湿,加上茶叶被用木制或竹制的器物装置于房屋内,容易回潮,于是用瓦罐再次烘烤,能除异味并提香。打造便携商务茶,挖掘“底圩·念”“底圩·恋”“底圩·归”“底圩·璞”等系列文创产品。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在财力、人力、物力等方面都加大了投入,但受市场冲击、财政紧张等因素,茶产业的发展也面临诸多瓶颈。

(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成本过高

茶叶基地多分布在山区或者半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基本上处于靠天生产状态,茶园管理较为粗放,标准化程度低,加之交通不便,茶园远离居所,劳动效率不高,鲜叶采收多依靠人力,造成劳动力价值低,生产成本投入高,影响群众采收鲜叶的积极性。

(二)低产茶园占比较大,亟需更新换代

目前,茶叶品种主要以底圩白毫茶群体品种为主,部分地区种植云抗10号、云南大叶茶等群体品种,大多数是在20世纪60年代栽种,茶园缺株、缺塘较为严重,树体老化、品种退化,茶园鲜叶产量低,部分茶园重采摘轻管理,违规使用禁限用农药,导致品种退化,农药残留严重。

(三)加工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能力弱

虽然底圩乡共有55个企业(合作社)进行茶叶加工,但是整体的加工厂房建设标准较低,设备相对简陋,且存在众多小手工作坊,机械化水平不高,工艺不统一,大部分茶叶加工厂未能实现清洁化生产,缺乏现代市场营销意识,缺少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同时,由于精深加工率低,产品总体质量不高,除了凯鑫企业、永兴合作社、珠源合作社取得SC认证生产外,约95%的毛茶产品进不了超市平台销售,市场竞争能力较弱,产品影响力低。

(四)市场价格无优势,撂荒和砍伐严重

由于精深加工滞后,品牌影响力不强,产品销售仍然以初级原料为主。同时,人工成本的上升使茶叶收益逐年降低,导致目前全乡茶叶采摘管护面积不断减少,加工企业运转困难,茶产业面临着提质增效、加快发展的瓶颈期。长期以来,底圩乡茶叶主要以干毛茶产品进行销售,其中广西横县交易市场占产量的80%,积压了70%左右的茶叶款,企业周转资金困难,导致底圩乡茶叶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茶农对茶园进行抛荒和砍伐。

(五)茶文化挖掘力度不够,无自主品牌

辖区内合作社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发展合力,部分合作社追求当前利益,缺乏有效的科学管理技术,品质难以提高,较难形成规范管理,且无自主品牌,效益增加不明显。由于企业(合作社)底子薄、起点低,产品品质档次低,经济效益不高。同时,作为茶叶大乡,整体上对茶文化的搜集和挖掘力度不够,饮茶、品茶之风不兴盛,茶文化氛围不浓厚。

四、发展措施

按照州委、州政府对广南县“世界的世外桃源、乡村振兴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的精准定位,紧紧围绕“一核、二带、三片、四区”的总体产业发展格局,建议从“64321”措施上发力,打造特色乡村振兴示范。

(一)抓实“6个”规划

以“零星盆景”连成“连片风景”为目标,将全乡1.47万hm2茶园根据自然区域、气候、品质等划分三大生产网格区,高规格抓实6个规划。

1. 抓实“万亩生态有机茶示范基地”规划。依托目前已成型的正峰合作社生态茶叶基地,以底圩、普盆、普龙为主产区,打造生态有机茶园。

2. 抓实“万亩古树茶示范基地”规划。以坝庄、同剪为主产区,依托永兴合作社对全乡66.67 hm2百年茶树群,66.67 hm2野生茶树群,133.33 hm2乔木茶群做特色茶产品规划。同时,综合开发坝庄老罗、同剪南老山、石尧羊窝箐野生茶片区生态旅游业。

3. 抓实“万亩传统手工茶示范基地”规划。以石尧、者戛、叮当为主产区,依托诚信、石里源石合作社,传承和打造传统制茶工艺,丰富茶产业业态。

4. 抓实“茶叶精深加工园区”规划。以那塘为中心轴,建设标准化加工厂房,统一进行产品精深加工,逐步解决区块定位不精准、生产技术不统一、品牌包装不一致、市场价格混乱等问题。

5. 抓实“集镇茶叶综合市场” 规划。按照“一核、二带、三片、四区”的总体产业发展格局,打造集镇茶文化展示区,建立底圩茶叶交易集散中心和特色景观游览带,配套壮家民俗文化区、农耕体验区、生态休闲区等设施,形成茶业主导、多元文化、多业融合、多点联动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茶产业文化园。

6. 抓实“美丽村庄”规划。坚定向“美”而行,结合精品示范村、美丽村庄规划等,着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茶园保护,推进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等协同发展,打造“园、宅、苑”相结合的美丽村庄。

(二)强化“4项”支撑

1. 良种改造技术支撑。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加大低产茶园换种改植力度,依照茶园地形地貌特点,加快茶园“坡改梯”步伐,进一步完善茶园建设、生态保护、培育管理、生产加工、产品质量等标准化体系,全面推行生产过程标准化。

2. 茶园管理规范化支撑。依托底圩茶叶合作分社力量,撬动现有的5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资源力量,按照“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8项建设标准,逐步推进运营主体申报建设茶叶“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走茶园管理规范化、规模化模式。

3. 深加工制茶技术支撑。制定相对统一的制茶技术标准,要求各合作社按照技术标准制茶,让劣质茶、假茶无处遁形。

4. 金融扶持支撑。建立政企银联动协调机制,搭建政企银对接合作平台,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信贷模式和服务方式,切实协调解决茶企融资难问题,融合文旅、“绿色食品牌”示范基地、生产线带动等,抓好“一村一品”专业村示范带动。推动茶产业发展的信用担保服务,促进民间资本、商业银行等多种投融资渠道齐头并进,构建茶产业发展资金保障体系。

(三)拓展“3条”市场

1. 拓宽企业运作模式。引导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农户之间通过联营、合作参股、控股、茶园经营权流转、合资等形式组建龙头企业或经营团体,发挥龙头企业连接农户与市场的纽带作用,使茶叶生产经营向团体化方向发展,建立一个品牌统一的团体运作机制。

2. 拓宽产品品种类型。依托现有的销售市场和加工技术,提高鲜叶价格,将每个产品分高、中、低3种档次,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做好原料可溯、产地可查、品质保证、消费放心的产品链条,将茶叶推进高端消费市场。

3. 拓宽产品销售渠道。鼓励茶叶企业或茶叶经销户在外地特别是全国区域性茶叶市场开设专门销售底圩茶叶的专卖店、直营店、经销店,将专业市场、贩销队伍、驻外窗口结合成有机的整体,逐步摆脱对广西横县等市场依赖。

(四)挖掘“2片”文化

1. 挖掘保护品牌文化。用好用活“底圩茶”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优势,把民族文化与产品文化相互融合,注重将底圩“姑娘茶”故事融入茶叶产品包装以及茶制品制作中,进一步挖掘“姑娘茶”文化故事,形成统一的对外宣传口径,设计通用Logo标识和产品外包装,体现产品的延续性与独特性,提高产品附加值。

多彩的茶山

2. 挖掘丰富茶艺文化。充分发挥茶叶合作分社、青年茶社的作用,开展“送出‘底圩春天’”“抖音茶艺大赛”“茶文化交流大赛”“高校暑假联谊大赛‘发现底圩’”“全茶宴”等系列活动,多层次、多方位宣传底圩乡茶叶产品,营造人人爱茶、人人饮茶的良好氛围,为全乡产业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五)打造“1面”景观

依托坝美-九龙山-莲城句町王城旅游环线,从旅游联动产业角度出发,促进旅游业与茶业的融合发展。利用茶树起源、绿茶之源、茶饮风俗之源等优势,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绿岛、休闲养生等为设计主题,按百亩茶园就要有1个手工作坊和1间民宿的思路,开发生态茶叶景观塑造、休闲观光道路、餐饮服务、万亩茶园休闲观光台、产品加工制作实践教学与体验、网络茶园区块管理、茶园别墅生活体验、林下养殖等内容,建设集镇、永兴、珠源、诚信4个茶艺体验点,美化固化富有底圩壮家特色的“姑娘茶十一锅样”(净、温、配、洗、冲、封、分、回、奉、闻、品)茶艺并进行传承宣传,集游览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现代观光茶园,打造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产业链,丰富茶园业态,以茶产业促进旅游业发展,以旅游提高茶叶知名度的双赢效果。

猜你喜欢
茶园茶叶
2021年10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牛采茶叶》
2021年1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2021年5月国际茶叶拍卖市场行情
周宁生态茶园
杭州龙井茶园
咏松阳大木山茶园
茶园观色
乱倒茶叶导致美国独立
西双版纳州:传统茶产业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