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贤虎
许多教师认为磨课对教师成长帮助非常大。先进的教育理念只有在课堂上实施,才能推广,发挥应有的价值。教学理念只有通过外显的、实际可操作的载体才能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思维和教学行为。[1]因此,课堂教学是反映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重要载体,通过磨课,教师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而改进教学,深化对教育理念的理解,实现专业成长。每一次磨课成功的背后必定有一个磨课团队的精心付出,磨课体现出团队的智慧、协作,需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策略。
前测是指上课前,磨课团队通过调查研究,对学生已掌握的相关知识和方法摸底,摸底后再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2]磨课要避免教师按照个人经验和感觉来教学,要基于学情找准学生的认知起点。磨课过程中,前测起着关键作用,能减少教学的随意与盲目。
如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与其对数学内容的理解、认知水平密切相关,教师可采用 SOLO分类理论将不同水平层次的百分数意义理解进行区分并描述,把学生思维层次由低到高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前结构、单一结构、多元结构、关联结构和抽象拓展结构。[3]在前测阶段,教师设计了以下5道题,调查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②你在生活中见过哪里有写百分数?百分数如何写,如何读?
③六(2)班80%的同学参加了学校社团活动。请你用可视化的方式表示80%。
④A队的得分是B队的90%。将90%表示出来。
⑤百分数与分数的含义一样吗?为什么?
对前测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学生对百分数的读法、写法有较好的基础,大部分学生借助已有的认知能将分数的意义画出来,但这种理解更多是停留在经验层面,缺乏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因此,我们的教学重点应是借助语言表征、图形表征和算式表征等帮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学习路径是对学生在特定数学内容上的思考和学习的描述,而且,需要假设学生发展思维水平所需的思考过程或行动,基于此推测出相关路径,并设计一组教学任务来加以促进。[4]学生学习百分数有以下两种路径:一是直接定义、模仿表达、逐步理解;二是利用已有分数意义进行同化,比较两个量并尝试表达,借助多元表征理解百分数。百分数的本质是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比关系,概念比较抽象,而小学生是直观、感性的思维。所以,教师构建的基于学习路径的教学应追求学生对概念“真正意义上的理解”,避免“形式模仿”。这是“百分数的意义”一节教学的关键,需要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多元表征,在概念形成初期进行量的积累,以实现概念抽象化的过程。
磨课团队根据前测和已有研究基础,将教学过程拆解为以下步骤。第一,让学生汇报所收集的生活中的百分数,进行读写。第二,让学生尝试表征“六年级80%的同学参加了学校社团活动”中的80%,发现不同表征之间的水平层次及内在联系,感受80%不是具体数量,而是两种量之间的关系。第三,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让学生独立或协同解决问题串——“结合生活实例说说百分数表示什么意思。”“已经有了分数,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百分数?”“你们见过百分数带单位名称的吗?为什么?”让学生深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第四,让学生梳理“倍”“分数”“百分数”之间的联系,扩展认知,理解百分数的本质。这四个步骤环环相扣,逐步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第一步解决百分数读写,第二步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或几何直观地表达百分数,第三步让学生在问题串中深入理解百分数意义,第四步与学生沟通前后知识,让其理解百分数的本质,构建认知体系。以上四步的每一步对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都至关重要。
磨课团队要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教学经验以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问题,并依据问题作相应研究。[5]课堂观察不同于以往的听课,教师要走近学生,在学生旁边坐下来,近距离地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磨课团队的课堂观察应改变以往“关注教师表现、看场面”的情况,要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关注学生个体的学习是否真正地发生。
观摩“百分数的意义”教学时,观课教师观察了某学生。该生在尝试表示80%时,是按照分数的意义来描述;得出百分数的意义后,再应用,但该生依旧停留在分数的意义层面。同桌提醒他错了,他不解,认为百分数和分数的意义差不多,自己没错。通过对课堂中学生行为的分析,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观课教师改进教学,让学生对百分数的观念由“平均分”上升为“倍比关系”。如何更好地观课也是磨课团队研究的重点。
“课例是否成功”“师生的教学处理是否合适”,对这些问题不确定、似是而非是磨课教师心情的真实写照,这也是教师对于他人给予的评价会心存疑惑的主要原因。由此,我们应该借助录像来分析,录像能真实地记录课堂的全部过程,方便教师随时回看,反复推敲。课堂教学视频不仅可供专家、磨课团队进行分析,也可为教师提供自省反思。录像分析可依照不同维度来进行。第一,从课的设计和处理来分析,如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思路、教学重难点是否合理;各个环节的教学实施与推进是否合理,如教学情境的创设和教学任务的设计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等。第二,分析教师的课堂表现,如教师的提问是否准确,教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评价是否适时、有效等。第三,评判教师的个人素养,主要是教学基本功方面,如语速、音量、字音、声音是否适合;教师板书书写是否规范,画图是否使用尺子等;教师的仪容仪表是否得当等,如教师上课请学生回答时不用手指指学生,应改为五指并拢,整个手掌指向被邀请的学生等。教师的举手投足都不容忽视。
录音多用于磨课团队的议课、评课过程,记录研讨思路、灵感。教师对学习情境的创设、教学环节的处理、某一问题的表述以及对学生回答后的追问、转问、回问及评价等,都可能会在磨课团队交流对话中碰撞而出,有些想法需要及时记录。因此,研讨时录音是非常必要的。
上课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后测,通过不同的调查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认知水平,用学生课后的水平再来评价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作为未来课堂教学调整的依据,多角度来评价一堂课的好坏。后测题在题量和题目结构上可与前测题保持一致,这样便于比较,评估教学的效果。对于数字的选用、题目的顺序以及情境可做修改。
“百分数的意义”一节的后测题目可以做如下设计。
②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百分数?百分数如何写,如何读?
③五年级15%的同学眼睛近视。请解释15%的含义。
④果园里荔枝树的数量是苹果树的60%。请解释60%的含义。
⑤百分数与分数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表1 百分数意义理解水平前后测对比
表1中后测的结果表示,只有1名学生停留在水平1,有54.2%的学生达到水平3,不仅能用图式、符号表征百分数的意义,还能用语言表征。有25%的学生能准确表达分数与百分数的联系与区别,有7人描述百分数只能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不能完整表达,没有计分。全班学生后测平均分为3.02分,相比前测平均分2分,有较大提升。
每一次磨课的背后必定有磨课团队的精心付出,考验着团队的智慧、协作,要求教师遵循科学的方法和策略,基于学情,立足学生本位,关注学科核心素养。
磨课是一项集体性教研活动,实施时需要借助专业手段来提升磨课的效率。磨课体现着“教学相长”的思想,执教者“教然后知困”,在亲身实践中攻克难关;观课者观课时联系自己的实际,反思教学。[6]可见,磨课是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也是校本教研的重要方式,它能有效促进教师团队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