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玲,鞠春梅,兰梦,边学峰*,张辉*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2.吉林省东北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119
软体动物门种类繁多,生活范围极广,在陆地、淡水和海洋中均有分布,已记载的有130 000 多种,仅次于节肢动物。软体动物可分为7 个纲:单板纲(Monoplacophora)、多板纲(Polyplacophora)、无板纲(Aplacophora)、腹足纲(Gastropoda)、双壳纲(Bivalvia)、掘足纲(Scaphopoda)、头足纲(Cephalopoda),腹足纲在陆地、淡水和海洋均有分布,双壳纲只生活在淡水和海洋中,其他各纲均生活在海洋中。软体动物门95%以上的种类都是腹足纲和双壳纲。《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 年版记载软体动物门中药用动物有7种[1],包括石决明、珍珠母、珍珠、蛤壳、海螵蛸、瓦楞子、牡蛎。动物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限的药用动物资源转变为可持续生产的人工养殖药用动物资源是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药用软体动物养殖概况见表1。
表1 《中国药典》2020年版收载的药用软体动物养殖概况
目前在我国药用动物鲍的种类有皱纹盘鲍、杂色鲍、羊鲍Haliotis ovinaGmelin、耳鲍H.asinineLinnaeus、澳洲鲍H.ruberLeach、白鲍H.laevigataDonovan。
皱纹盘鲍分布在中国辽东和山东半岛等黄渤海海区,日本部分地区和朝鲜地区也有分布。皱纹盘鲍最喜水体清澈、藻类丰富、盐度较高的岩礁海域[2]。皱纹盘鲍定居性强,昼伏夜出,在海藻丰富的环境下通常不做远距离移动;分布于水深1~20 m处。杂色鲍分布于我国浙江以南沿海,在日本、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沿岸也有分布。
鲍在自然环境下生长于水体清澈、盐分较高、潮流畅通、海藻丛生的岩礁地区,常昼伏夜出。其理想饲养环境,海水水质必须纯净且处于流动状态,水温不得低于10 ℃,海水的适宜盐度为28%~34%[3]。安装皱纹盘鲍饲养网箱的过程中在距离海底18~20 cm 处设置养殖网箱,以保证在后期的养殖中,网箱中所产生的杂质及排泄物能够有效排放。
1.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目前世界各地对鲍的养殖模式很多[4-5],见表2。
表2 鲍类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1.3.2良种来源与繁育 鲍类选择长度为2 cm 以上的苗种,贝壳无损伤,这类苗种自身存活性强,便于后续的养殖。
1.3.3饲养饵料 鲍类主要摄食褐藻、绿藻、红藻等大型海藻类植物,偏植物食性或杂食性动物[6]。多以海藻类食物搭配人工饵料提高营养,以每4 d为1个周期的形式进行投喂,一般投放量为养殖总量的90%~120%。
1.3.4疾病防治 主要以预防为主,在养殖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水质,保持鲍鱼笼内水流畅通、饵料新鲜、生长环境及养殖密度,预防疾病发生。定期检查鲍鱼生长情况,发现患病鲍鱼及时捡除,综合防控,提高鲍鱼成活率。鲍鱼的健康养殖和疾病综合防治对策:优化养殖条件、保护生态环境;开展抗病、抗逆养殖新品种的选育;开发优质、高效饲料,合理使用饵料;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减少鲍病害的发生[7]。
目前我国对于皱纹盘鲍的养殖已经接近成熟,杂色鲍、羊鲍、耳鲍、澳洲鲍、白鲍在我国无养殖。
马氏珍珠贝是热带、亚热带软体动物,养殖范围主要在我国广东、广西及海南岛地区,统属南珠家族,且产量最大。三角帆蚌是双壳类软体动物,是我国淡水珍珠主要的产出贝类之一。三角帆蚌俗名河蚌、珍珠蚌等,在我国的中南部省份,如湖南、浙江、江西、湖北、安徽、江苏等地养殖较多,同时在我国的大、中型湖泊当中也较为常见[8-9]。
马氏珍珠贝喜水质清澈、浮游生物丰富的环境。三角帆蚌通常潜伏在水体的底部泥沙中,冬天水温较低时,其通常将自身用水底的泥覆盖隐匿,夏季则大部分露在泥沙外[10]。三角帆蚌最合适的生长温度为24~28 ℃,pH为7~10[11]。
2.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由于三角帆蚌养殖需要饵料充足的水环境,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造成环境污染。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可控并且无污染的养殖模式,其与串联循环综合养殖模式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2]。其中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池水池两端纵向设置不锈钢架,钢架上铺置V字形波浪形不锈钢养殖板。串联循环综合养殖模式的养殖池水深平均为1.8 m,在流水养殖池的上游安装气提式推水增氧设备,底部平行安装微孔增氧管。
2.3.2良种来源与繁育 我国最早对马氏珍珠贝采用的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但效果并不理想。马氏珍珠贝经由1 次杂交后,需要从杂种子代优良个体的交配后代中定向选择才能培育出优良品种。三角帆蚌系统选用2 龄三角帆蚌进行养殖,同时在水底养殖青虾、鲢鱼、鳙鱼等滤食鱼类,增加养殖的附加产值,形成养殖的良性生态链。
2.3.3饲养饵料 通过扩养藻类进行投喂,并定期投喂有机饲料,补充所需的营养物质[13]。
2.3.4疾病防治 珍珠蚌长时间在水体中养殖,其表面会有寄生虫及胶黏附着物质[14],需定期对其表面进行清洗,在水下实时检测其成活率、摄食情况,出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且需及时处理死亡的贝类,以保护水质、避免污染、减少病害的发生。为提高珍珠类养殖产业的发展,应采取选取优质母蚌、加强珍珠类的生产、保护养殖水域环境、监管和提高珍珠的质量等一系列的措施[15]。
目前我国对于三角帆蚌的养殖已经成熟,没有对褶纹冠蚌进行人工养殖。马氏珍珠贝的遗传改良一直受到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863 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十五”期间,通过各有关单位的合作攻关,优良品种海水珍珠在养殖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
文蛤分布于我国沿海地区,其中辽宁省的辽河口附近、山东省的渤海湾、江苏省南部沿海、广西的北海湾、台湾的西海岸一带拥有丰富的文蛤资源。青蛤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泥沙质的潮间带,以高潮区的下部为多,营埋栖生活。
文蛤一般生活在沿海区域潮间带和浅海区的细沙或泥沙滩中。青蛤喜欢生活在水流通畅、水质清澈、硅藻丰富的高潮区中下部水域,对栖息水深没有严格的要求,对水温、盐度有较强适应能力,在表层水温为0~30 ℃的沿海均有分布。
3.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近年来,文蛤养殖已出现移苗增殖、蓄水暂养、网围精养、池塘混养等方式,海水围塘日本囊对虾-梭子蟹-文蛤优化养殖的试验结果也达到了稳产与高效。青蛤在室内水泥池放养,同一池内采取散养和网箱养殖。运用网箱和吊袋方法能有效降低青蛤散养病死率[16-20],见表3。
表3 文蛤、青蛤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3.3.2良种来源与繁育 半人工采苗是在文蛤繁殖盛期选择适宜的潮区和底质,用人工的方法对沙滩加以整理或改造,可以增加文蛤稚贝在滩涂上的附苗量[21]。已知文蛤三倍体具有不育、生长快、个体大、肉质好、抗逆力强、存活率高的特性。应积极开展生物育种技术,利用三倍体的优点,避免在繁殖季节生理机能下降而引起文蛤产卵后大批死亡的现象。对于青蛤的来源,应在无污染、水温较高的水域下选择,且有丰富的饵料生物。
3.3.3饲养饵料 饵料品种主要有新鲜的冻鱼、冻虾、海瓜子等,配合饲料进行喂养。青蛤常滤食浮游植物,主要以微藻类及部分桡足类和有机碎屑等为食。
3.3.4疾病防治 遵循“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当前,文蛤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病害引起的大量死亡。文蛤在2龄期达到性成熟并且排放精卵,精卵的排放使其生长缓慢且易感染疾病,从而导致死亡率提升,这对文蛤的养殖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应加强病害防治研究,推广综合防病技术[22]。对于青蛤疾病防治,应注意青蛤养殖中的主要敌害生物有甲壳类、贝类、鱼类及水云、浒苔,养殖期间发现此类生物要及时清除。病害防治上,精确养殖容量、控制病原扩散、养殖环境综合治理,完善病害防治机制。
目前我国对于文蛤、青蛤的养殖达到扩养状态。
无针乌贼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23],黄渤海数量较多,主要渔场有日本的雄野滩、濑户内海,我国黄海中部和北部的岚山头、青岛,韩国的济州岛等。其主要栖息于10~100 m 的沙质海底,有时也穴居,趋光性强,常随暖水团和温跃层位置变动而移动,有明显的昼夜移动,白天下沉,夜间上浮,渔获水温17~20 ℃[28]。
金乌贼主要栖息于10~100 m 的沙质海底,有时也穴居,趋光性强,常随暖水团位置变动而移动,白天下沉,夜间上浮,渔获水温17~20 ℃。体内受精,在水深5~10 m 的盐度较高、水清流缓、底质较硬和藻密礁多的岛屿附近产卵,后亲体相继死亡。
4.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近年来,无针乌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市场价格也随之升高,前景较好。曼氏无针乌贼是我国东海渔场传统的“四大海产”之一。浙江省历史上渔业年最高产量达6 万t,占全省海洋捕捞总量的9.3%[24]。目前,国内已经对无针乌贼室内、池塘、传统网箱养殖进行了尝试。结果表明,室内小规模养殖技术已经获得突破;池塘养殖受养殖方式、夏季高温、混养品种、养殖饵料等影响,养殖效果不明显;传统网箱养殖前期较为理想,生长速度快、养殖成活率高,但二次春苗养殖均因强台风的肆虐而夭折。因此,大规模养殖必须解决养殖技术问题[25]。金乌贼建立池塘养殖,利用地下海水进行亲体越冬养殖等(表4)。
表4 无针乌贼、金乌贼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4.3.2良种来源与繁育 对于金乌贼的选种一般采用亲本进行雌雄交配,每年4—6 月是乌贼繁殖期,可以从上一年经过人工养殖的乌贼或浅海捕获的野生乌贼中选择一定数量性成熟的作为亲本。受精卵经过10~20 d即可发育成小乌贼,此时需要流动水状态并且大量换水达到良好的效果。
4.3.3饲养饵料 无针乌贼的食性为肉食性,喜欢捕食活饵料。目前育苗过程中都以投喂鲜活虾类的活体饵料为主[24]。金乌贼在人工养殖过程中,成体以凡纳滨对虾、脊尾白虾和一些蟹类为食,幼乌贼以糠虾为食[26]。养殖金乌贼应有越冬池,其水温设置19 ℃为宜。越冬时期金乌贼的饵料可以选用冰鲜杂鱼。
4.3.4疾病防治 无针乌贼常由于抢食、咬架(分苗时极易发生)等行为造成体表损伤,进而易诱发细菌感染。在规模化繁育苗种时,必须做到精细化管理,如保持水质清洁、分级养殖、分池时少量多次防止咬架、饵料的合理投喂等措施,做到预防为主[22]。越冬期间防止水温过高或过低,清池和倒池时动作温和,以防乌贼受惊导致喷墨。
到目前为止各种养殖技术均存在利弊,未达到工业化养殖程度,无针乌贼仅是试养状态[27]。目前我国对金乌贼的养殖已达到扩养状态,持续探索综合养殖模式,推进可持续发展[28-29]。
毛蚶分布于中国、朝鲜和日本沿海,在我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都有分布,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较为丰富。泥蚶属广温、广盐性贝类,盛产于我国浙江、福建、江苏、山东沿海地区。
毛蚶自然分布在泥、沙底质的潮间带和潮下带,有较强适应能力,是埋栖型贝类。泥蚶喜欢栖息在河口或内湾风浪平静、水流畅通、稍有淡水注入的低潮线泥涂上,营浅埋生活。泥蚶活动是依靠斧足的伸缩运动,其生长最适温度为15~28 ℃。
5.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毛蚶、泥蚶采用池塘养殖、网笼养殖、滩涂养殖方式。泥蚶每亩(1亩≈666.67 m2)放养10~15 kg苗种,成贝养殖每亩放养200~300 kg(表5)。
表5 毛蚶、泥蚶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5.3.2良种来源与繁育 毛蚶苗种的底播时间选择在3—4 月,一般选择壳长要在2.5 cm 以上的大苗种。投苗时播撒均匀避免堆叠。绝大部分蚶苗在投放2 d后潜入贝滩,这时要重新换水,不然造成苗种大量死亡。
5.3.3饲养饵料 毛蚶属滤食性动物,以水中的藻类及微生物为食。泥蚶是滤食性摄食的,饵料:有机碎屑、藻类及小型浮游动物(如拟铃虫、薄龄虫、网纹虫等)。
5.3.4疾病防治 在近年来的养殖试验中,毛蚶几乎无病害发生,在养成期间特别注意池塘情况,防止蟹类、敌害鱼类、玉螺等对泥蚶有害的生物的入侵。泥蚶虽然是好管理的贝类,但也会出现爆发性死亡,主要预防措施为常改善池塘底部环境,及时去除螺类、甲壳类等敌害生物,手工去除大型藻类等。
目前在我国毛蚶是试养状态[30-32],泥蚶的养殖正处在扩养状态[33]。
长牡蛎又称太平洋牡蛎,是世界上产量最高的养殖贝类[34]。太平洋牡蛎在中国沿海分布较广,在广东、福建、大连等地均有分布。近江牡蛎多以大型礁体形式广泛分布在我国主要河口水域,是特有的大型牡蛎科物种,支撑着临海区域的渔业发展。近几十年来,我国野生近江牡蛎资源逐年减少,在北方地区零星被发现,其他地区大多处于灭绝状态。目前正进行近江牡蛎原位养殖与资源修复技术研发[35]。
牡蛎生长最适盐度为20%~31%,褶牡蛎比较适宜的盐度为1.016%~1.028%。最适生长温度为5~28 ℃,是一个优良的浅海养殖品种。
6.3.1养殖方式与设施(全人工环境养殖和半人工生态养殖)长牡蛎分为筏架式、滩涂播养式、棚架式、延绳式、固定式等多种养殖方式,最为常用的为筏架式和滩涂播养式。单体牡蛎可采用网笼式吊养。筏架式养殖区应选在潮流畅通、水温不超过30 ℃的海域。近年来,牡蛎养殖技术不断改进,从传统的滩涂石器、插竹和水泥制品等养殖方式发展为浅海的棚架式、浮筏式、延绳式养殖(表6)。
表6 牡蛎的不同养殖方式及养殖设施
6.3.2良种来源与繁育 牡蛎苗一般来源于人工育苗培育成的单体苗种或是采苗器上剥离下来的单体,按照一定密度进行播撒。该养殖方式成本低、操作简单、能充分利用滩涂。长牡蛎苗种的来源主要分为人工育苗和半人工采苗2 种,是我国牡蛎苗种来源的重要途径。
6.3.3饲养饵料 长牡蛎以硅藻等饵料来饲养。
6.3.4疾病防治 对于牡蛎敌害生物常见的有玉螺骨螺、荔枝螺等。附着牡蛎身上有生存竞争的蜗虫、藤壶等,不同程度地危害牡蛎生长。可采用火烧、晒太阳、淡水浴、洗涤、生物学等方法进行防治。对于长牡蛎的疾病预防应做到精确养殖环境容量、合理利用水体环境安排养殖密度、注意养殖品种的混养、加强环境的监管并同时加强治理力度[36]。长牡蛎的养殖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和管理水平。在养成期间主要是要注意滑石、抗洪、人为踩踏、沟壑疏通、防风除害等方面的管理[37]。
目前我国对长牡蛎的养殖正处在扩养状态[38-39],近江牡蛎的养殖还处在试养状态,大连湾牡蛎目前没有进行人工养殖技术。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注重推动农业深化改革,追求绿色可持续发展、注重质量的需求转变。鲍类中只有皱纹盘鲍的养殖比较成熟,而杂色鲍、羊鲍、耳鲍、澳洲鲍、白鲍等亟须开发人工养殖。产业链相对延伸有利于减少短链生产风险,可壮大产业规模,防止盲目发展,控制鲍鱼养殖量,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三角帆蚌的养殖已成熟,褶纹冠蚌目前没有人工养殖。马氏珍珠贝的遗传改良一直受到国家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有丰富的研究经验。优良品种海水珍珠在养殖生产上得到了推广和应用。蛤的大量死亡已给蛤养殖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重大损失。为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在养殖过程中,应该寻找合理的技术处理途径,从而更为合理地遏制了蛤病害的出现,使蛤养殖业摆脱病害的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海螵蛸市场需求较大,经济价值也高,但目前海螵蛸的各种养殖技术均存在利弊,未达到工业化养殖程度。因此,努力提高其养殖成活率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关键技术。瓦楞子资源日益减少,市场价值逐渐提高,必须突破其养殖技术,提高瓦楞子的饲养成活率。牡蛎因其生产远远不能适应人类日渐增长的生活需求,因此,发展牡蛎饲养也很有必要。只有遏制牡蛎的流行病,发展生产才有机会。在一些海域因为饲料供应不够,饲养的牡蛎逐渐消瘦,直接影响到其市场价值,很有必要深入研究牡蛎的育肥方法。如何在维持好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持生产优势,以及怎样将生产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这不仅仅是科技层面的问题,也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处理好这些问题事关我国的软体动物门及药用动物工业可持续发展,也理应受到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