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2020年版唇足纲和蛛形纲药用动物养殖研究进展△

2022-10-10 17:32吴淇尹馨雪兰梦吴楠张辉
中国现代中药 2022年9期
关键词:蜈蚣人工饲料

吴淇,尹馨雪,兰梦,吴楠,张辉*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2.吉林省东北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吉林 长春 130119

唇足纲(Chilopoda)和蛛形纲(Arachnida)均属于节肢动物门。据统计,全国现存节肢动物约120 万种,其中唇足纲约2800 种,蛛形纲约5 万种。针对药用而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2020 年版收载的唇足纲动物药材仅有蜈蚣(少棘巨蜈蚣Scolopendra subspinipes mutilansL.Koch),蛛形纲动物药材仅有全蝎(东亚钳蝎Buthus martensiiKarsch)。蜈蚣具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攻毒散结等功效[1];全蝎入药可祛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解毒[2]。《中国药典》2020年版(一部)共收载成方制剂和单味制剂1607 种,其中含有动物药材的中成药品种有504 种,占总数的31.36%;以蜈蚣配制的中成药有20 种,占总数的1.24%;以全蝎配制的中成药有34种,占总数的2.12%[3]。本文对蜈蚣和蝎的地理分布与栖息环境,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养殖方式,繁殖要点,饲养管理,病害、敌害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讨论,将蜈蚣和蝎在我国养殖产业中的养殖成熟度评估为扩养。随着其在药用领域需求量的不断增加,价格不断上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要求愈来愈迫切。在这种背景下,大力发展蜈蚣和蝎的养殖产业已成为推动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1 蜈蚣

1.1 地理分布与栖息环境

蜈蚣主要分布于我国的湖北、江苏、浙江、河南等地,生性畏光,昼伏夜出,喜栖息于丘陵地带和多沙土地区阴暗潮湿的石块间、墙角或草堆边,平原地区只有少量分布[4]。作为变温动物,蜈蚣的栖息生境随季节而变化。惊蛰时,蜈蚣出土活动;从芒种到夏至,气温逐渐升高,其又躲伏于阴暗的沟坡;到了晚秋时节,其多栖居于背风向阳的松土沟坡下或树洞内[5]。

1.2 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

蜈蚣为雌雄异体的卵生动物,喜群居,胆小易惊,其活动频率与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雨量、光照时间等气象因素有关。其白天活动很少,夜间很活跃,最适生长温度为20~32 ℃[3]。蜈蚣有冬眠习性,每年立冬前后冬眠,翌年惊蛰后开始活动。蜈蚣为杂食性动物,食量大且范围广,喜食昆虫类[6]。

1.3 养殖技术

1.3.1养殖方式与设施 目前我国人工养殖蜈蚣多是少棘巨蜈蚣,根据养殖规模的不同,养殖方式和养殖设施也有不同(表1)。全人工环境养殖包括盆养、箱养和缸养。盆养和箱养在容器底部铺1 层养殖土即可[7-8],而缸养需在缸底先放1 层碎砂石,再覆盖养殖土,接着在土表面堆叠留有间距的湿润瓦片,供蜈蚣栖息,通风口处要盖上铁纱网,防止蜈蚣逃跑和外敌入侵[9]。

表1 蜈蚣不同养殖方式对比

半人工生态养殖包括池养、棚养和野地养殖。池养需在池内壁用水泥抹平缝隙,池底铺1 层养殖土,池口四周用玻璃镶嵌直角内沿并在池的四周设1 条浅水沟,给蜈蚣提供饮水的同时防止其逃跑,水沟内侧挖1 个料槽或在池内设置投食圈、池顶安装活动小门用来投喂食物。大池分隔成“田”字形小池,以便分开饲养[10]。棚养法需在棚顶加盖草苫,用塑料膜压紧,使大棚保持恒温状态。棚内壁贴1层光滑塑料膜,棚两边设几个通风口,用塑料纱网遮盖,防止蜈蚣逃跑。棚内还可栽种少量草和树木以改善其栖息条件[11]。野地养殖可在冬天有蜈蚣出没的地方埋放垃圾、碎砖、动物残渣和鸡、鸭、鹅毛等,蜈蚣嗅到鸡毛等腥昧就会聚集而来,栖息、繁殖,每年清明前后对其进行捕捉。此外,还可用铁耙于乱石堆、树根、荒草和岸滩处捕捉[12]。

1.3.2良种来源与繁育 蜈蚣的种源可通过2 个途径获得,一是野外捕捉,根据蜈蚣夜间活动的特点,翻动乱石堆、杂草堆处或用鸡毛引诱等捕捉蜈蚣;二是从养殖户或正规种源厂引种[13]。一般种苗选择虫体完整、体色新鲜、活动正常的蜈蚣,通常按雌-雄3∶1 进行繁殖[8]。蜈蚣的繁殖过程包括交配、产卵、孵化等。蜈蚣在每年的3—6 月交配,5—7 月产卵,每次产卵40~50 枚。产卵后蜈蚣将卵抱在胸部孵化20 d 左右,经3 次蜕皮,45 d 左右幼虫离开母体独立生活。孵化期间应保持安静,控制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使其繁育顺利进行[14]。蜈蚣从产卵开始到发育成个体一般需要3~4 年时间,人工养殖条件下,幼蜈蚣至少生长2年才能达到药用标准[15]。

1.3.3饲养饵料 蜈蚣是典型的杂食性动物,食性广泛。蜈蚣所食以虫卵、地鳖虫、蜗牛、蚯蚓、小蛙、鱼等为佳;植物性饲料如西瓜、面包、幼嫩的青菜等也可少量补充[16]。人工饲养最好以肉嫩多汁的动物为饵料或采用人工配合饲料的方式进行喂养,如昆虫类动物70%加植物性饲料30%或动物肉泥70%、鱼粉20%、青菜碎片10%进行混合投喂。蜈蚣多在夜间采食,因此应在晚上投放饲料[17]。蜈蚣在产卵前应加强喂食以便增加营养,注意保持食料新鲜和多样化,一般1 条成年蜈蚣每次食量约1 g,幼体蜈蚣食量约0.1 g。

1.3.4疾病防治 蜈蚣作为群居动物,在养殖过程中若出现疾病的传播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常出现的疾病主要有绿僵病、肠胃炎、脱壳病等。绿僵病感染后应加强饲养管理,调整饲养池的温度、湿度并进行药物治疗,用食母生0.5~0.6 g、土霉素0.25~0.30 g、氯霉素0.25 g 混研成粉末,拌饲料饲喂,1 周后可病愈[18]。肠胃炎病可用磺胺片0.5~1.0 g 或氯霉素0.25~0.50 g 进行治疗。脱壳病的防治可用食母生0.6 g、土霉素0.25 g、钙片1 g 混研细末,拌匀在铒料中连喂1 周,同时还要注意防止老鼠、蚂蚁、粉螨等敌害。在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蚂蚁和粉螨,可把猪骨放入池内进行诱杀,并立即转移蜈蚣[19]。

1.4 养殖成熟度

目前我国蜈蚣的人工养殖技术已处于扩养阶段,养殖技术虽有多地报道,但大多仍采用传统的方法,依靠经验进行养殖。就当前蜈蚣的养殖产业现状来看,每养1000 条蜈蚣幼苗,当年可产出小蜈蚣近3 万条,3 年后,待小蜈蚣长为成年蜈蚣时,此时年产量可达十几万条,年收入可达十几万元。总的来说,蜈蚣养殖有规模才能见效益。如果能继续提高蜈蚣的养殖技术水平,使产业规模化发展,技术逐步走向成熟,养殖蜈蚣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1.5 结论

从当前来看,蜈蚣养殖产业总体规模小,产地捕捉从业人员多以农民为主,技术粗放、产量低、发展缓慢。其次,蜈蚣养殖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管理的难度大,且养殖市场严重缺乏监管,蜈蚣中药材的市场流通混乱,无统一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同时市面上还存在着虚假的宣传炒作行为,夸大养殖经济效益,误导加盟户。以上蜈蚣养殖问题的根源在于技术难关未突破,因此需要加强科技攻关,在技术上缩短蜈蚣的养殖周期,打破冬眠习性,开展无冬眠养殖模式研究,提高蜈蚣的繁殖系数和存活率;同时培养科技人才,摸索集约化养殖管理技术,开发工厂化大规模养殖;在政策上加强市场监管引导和规范,服务蜈蚣现代养殖业,引导蜈蚣养殖市场健康可持续发展[20]。

2 全蝎

2.1 地理分布与栖息环境

全蝎的基原为东亚钳蝎,自然分布多在我国的山东、河北、河南、陕西、湖北、辽宁等地[21]。东亚钳蝎生性畏强光,昼伏夜出,虽为变温动物,但较耐寒耐热,多栖息于山坡石砾、近地面的洞穴和墙隙等隐蔽处。蝎的洞穴一般在地下30~50 cm 的中性土壤中,下雨时爬到地面上来,天气炎热、干燥或越冬时可以继续向下移动[22]。

2.2 生活习性与活动规律

东亚钳蝎为雌雄异体、卵胎生动物,喜群居,胆小易惊,喜潮怕湿,并有识窝和认群的习性。其对强光有负趋性,喜欢在暗光下活动,其嗅觉十分灵敏,对各种强烈的气味及化学品、农药、化肥等有强烈的回避性。东亚钳蝎喜欢在夜间活动,其生长发育的最适温度为25~39 ℃。自然状态下东亚钳蝎有冬眠习性,每年11 月开始冬眠,次年4 月结束[23]。其食量很小,喜食昆虫、蜘蛛、蚯蚓等,有耐饥、耐渴的能力[24]。

2.3 养殖技术

2.3.1养殖方式与设施 东亚钳蝎是目前我国人工养蝎的主要品种,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养殖方式与养殖设施也有一定的区别(表2)。全人工环境养殖包括瓶养、盆养、箱养、缸养、架养及房养。前3种养殖方式需在其底部加少量的风化土和碎瓦块,盆或瓶口处蒙上窗纱,箱口和内壁粘贴塑料薄膜进行养殖。缸养可在缸底铺3 cm 左右的细土,中央迭垒瓦片,缸上加盖纱网[25]。架养可在室内靠近墙壁建立立体养殖架,每层铁架均用玻璃板镶嵌[26]。房养在国内有专利报道,如许建军[27]的“筒柱形多层立体养蝎房”、盖文广[28]的“立体框架池式养蝎房”等。蝎房可建于室内或室外,设有门窗和纱网,房内留有人行道,中央用石块、土坯垒起蝎垛,建立分巢饲养。

半人工生态养殖包括池养、棚养、坑养和仿野生生态养殖。池养在池顶部设有光滑玻璃条,池壁用水泥抹光封严,池底放5 cm 左右的风化土,中央用砖瓦或土坯搭起蝎窝。冬眠期间,池内应放软草进行保温[29-30]。为有利于蝎的生长,棚养最好选择具有冬暖夏凉特点的地下挖沟建棚。沟上搭建与地面呈40°角的棚架,棚架覆盖薄膜和草帘,沟底建造蝎池,其处理方式同池养法[31]。坑养可挖适宜的土坑,顶部用双层塑料薄膜覆盖,前低后高,排水流畅,塑膜上覆盖草帘,早揭晚盖[32]。仿野生生态养殖可实现蝎与植物混养的模式。在场地内设置蝎垛若干并在周围种植蔬菜,待蔬菜成熟后,饲养黄粉虫,作为蝎的饲料,在种植过程中切忌喷洒农药[24]。

2.3.2良种来源与繁育 育好种蝎是人工养蝎的基础。种蝎可通过野生捕捉或在专业养殖场购买,但对于初养者来说,从专业的养殖场购买,养蝎更易成功[31]。引种在春秋两季进行,特别是春末夏初,便于当年产仔,秋天引种须注意恒温养殖。种蝎应选择个体大、体表发亮、健壮敏捷的品种,引种的雌雄比例以3∶1 为宜[28]。自然条件下蝎的寿命约为8 年,仔蝎成体需经过6 次蜕皮,约需3 年时间,成蝎可繁殖5 年时间。母蝎具有护理仔蝎的生物学特性,初生的仔蝎伏在母蝎背上生长发育,8~15 d 后离开母蝎独立生活。母蝎一般交配一次,可连续繁殖,每胎可产20~40 个仔蝎。繁育期间,应保持温度在35 ℃左右,仔蝎一般生长5~6 个月后即可采集入药[33]。

2.3.3饲养饵料 蝎的饲料来源主要有人工饲养昆虫、诱捕野生昆虫和人工复合饲料。蝎喜食体软多汁、鲜活的饲料,如黄粉虫、鼠妇、地鳖虫、小洋虫、蝇蛆等,其中黄粉虫为最理想的饲料。捕捉野生昆虫可作为蝎的辅助饲料,此外,蝎也吃瓜果等植物性食物[34]。已有研究发现,各种饲料搭配喂养更有利于蝎的生长。徐世才等[35]通过实验表明黄粉虫加复合饲料4 可使蝎增长最快,可作为饲料首选。同时,也有研究蝎饲料添加剂的报道,杨德威等[36]使用多功能益菌制剂(EM 益菌)对东亚钳蝎的养殖方式进行研究,认为采用EM 益菌养殖蝎,其产仔及存活率都优于其他传统方法。饲养时需遵循定时、定量、集中的原则,可每2 d 投喂1 次,投食时间以傍晚为宜,蝎在产任期间和交配后须供给充足的食物和水分,一般1条成蝎1次可吃昆虫30 mg[37]。

2.3.4疾病防治 蝎的抗病能力很强,人工养殖一般不会出现大面积死亡,大多以预防为主,但如果管理不善,也会出现枯尾病、腹胀病及拖尾病。枯尾病需经常换土,保证土壤湿度及充足的饮水。防范腹胀病要做好增温和保温工作,蝎窝内不要忽干忽湿。拖尾病的治疗可用大黄苏打3 g、麸皮50 g、水60 g 拌料饲喂,直至病愈。寄生虫性疾病以蝎虱病最为常见,一旦发生此病,要保持蝎窝干燥,将旧窝日晒消毒,用土霉素0.5 g 拌食投喂[38]。真菌性疾病以霉斑病和黑肚病为主。霉斑病发生后,需将患蝎放到干燥且阳光充足的地方饲养;黑肚病应采取隔离治疗,保持食物、饮水新鲜干净,用食母生1 g、红霉素0.5 g 拌食喂至病愈。另外,还要注意防止蚂蚁、家禽、老鼠等敌害,可在养殖地的上方和周围设置纱网进行防范[39]。

2.4 养殖成熟度

目前蝎的养殖一直未形成较大规模,养殖技术仍处在扩养阶段。每1000 只种蝎的年产仔蝎数量为4 万只左右,出生后仔蝎饲养8~12 个月后即可得商品活蝎,此时年收入可达几万元。蝎寿命约为8 年,因此投资一次可长期受益。尽管目前出现人工养蝎热潮,但真正掌握养殖技术的种蝎人员并不多,养殖技术受限于本身的难度,发展缓慢,养殖产业的科技水平仍需提高。

2.5 结论

当前我国人工养蝎的前景广阔,但技术还不十分成熟,养蝎者多,但成功者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蝎在自然条件下的养殖周期长,饲养中困难较多,许多农作物上存在农药污染、残留等,对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同时初养者引种后养殖技术不过关,致使蝎的成活率低,且市场上很多不法商人通过夸大养蝎经济效益,引诱养殖户盲目引种,致使养蝎失败。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提高养殖技术,提高产量,开展蝎无休眠饲养的研究,加快蝎生长发育,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倡导实施蝎的规范化人工养殖,通过养殖环境、饲料、引种投放等条件的严格控制来提高全蝎的生产质量[29]。监管部门应对市场加强监管和规范,媒体也应肩负起正确引导的责任,为我国中药材全蝎走向世界提供有力的保障。

3 讨论

蜈蚣和全蝎作为传统中药在我国已有2000 多年的应用历史,其养殖技术一直都备受人们的关注,由于其特殊的生活习性,只有在规范的养殖条件下才能存活。因此,蜈蚣在养殖过程中需注意饲养密度,分群饲养,做好温度、湿度、光线管理,保持安静的生长环境,养殖地保持清洁卫生,经常观察饲养情况,及时剔除有病的个体,防止泥土霉变[8]。蝎养殖的各种方法都必须具备温暖干燥、避风、防天敌及便于越冬的环境条件。在管理中,要遵循分群饲养的原则,注意饲养密度,避免相互残害而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养殖场地还需保持土壤湿度,注意环境卫生,定期清洁打扫[40]。

依据《中国药典》2020 年版对唇足纲药用动物蜈蚣和蛛形纲药用动物全蝎的应用情况来看,两者已成为药物研发的重要资源。随着药用价值的不断挖掘,蜈蚣和全蝎的野生资源遭到大量捕捉,种群的生长、繁殖受到干扰;加之蜈蚣和全蝎还可作为一种高档滋补的保健品使用,营养价值巨大,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致使蜈蚣和全蝎的市场需求量大大增加。为发展生态养殖、满足市场需求、使野生资源得到有力保护,需大力发展人工养殖技术,实现人工养殖产业技术的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培育优良品种,保证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猜你喜欢
蜈蚣人工饲料
人工3D脊髓能帮助瘫痪者重新行走?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粤海饲料
超级秀场 我不是蜈蚣
人工“美颜”
天 敌
蜈蚣
人工制冷
饲料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