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惠,余 波(通信作者)
(1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云南 昆明 650032)
(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超声室 云南 昆明 650032)
人体下肢静脉血管分为下肢浅静脉与下肢深静脉,下肢深静脉的名称及属支均与伴行动脉一致[1-2]。下肢浅静脉有多数交通支穿过深筋膜,位于皮下组织中,与下肢深静脉相交通。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群中的下肢静脉解剖变异发生率越来越高,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血栓[3]。下肢静脉解剖变异可导致下肢出现疼痛、肿大、发红、发热等症状,亦能使浅静脉胀大,但有时也没有任何症状[4-5]。随着超声技术不断发展,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较好地显示血管管径、管腔、内膜及血流,提供血流动力学信息,成为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首选诊断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并且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无创、可重复、经济的特点[6-7]。本文探讨与研究了超声影像在研究正常人群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分布规律及与各基础生理因素关联性中的价值,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3月—2020年3月于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行下肢血管检查的门诊或住院患者717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为16~70岁;②所有研究对象均为下肢静脉超声检查无器质性病变的普通患者;③患者均视听说正常,可进行正常的沟通;④患者提前了解过相关检查且主动参与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的器质性病变者;②精神状况异常者;③对超声检查配合度差,甚至不配合者;④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⑤临床与超声指标不详细者。
对所有研究对象行双下肢静脉连续性超声扫查,采用GE Logiq-9、Logiq-7、Logiq-7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3~10)MHz,并逐条检查是否存在变异(变异类型包括重复股浅静脉、重复腘静脉、重复大隐静脉等),如果发现血管变异,则仔细观察变异血管的情况,储存变异血管的静、动态图像,经Landwind公司的蓝韵影像通超声图文处理后,做相应记录。
记录每位受检者的年龄、性别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与下肢静脉变异的资料对照、制成表格,分析受检者个体间各基础生理因素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的发生情况是否存在关联。
①观察受检者个体内两侧下肢静脉变异的分布规律。②观察受检者个体间各基础生理因素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情况的关联。变异情况计分标准为:记录每位受检者两侧下肢对称性和不对称性出现解剖变异的数量,若两侧下肢对称性出现某种解剖变异,则“具有对称性”该项指标得1分;若对称性的出现两种解剖变异,则得2分;若无对称性的解剖变异,则得分为0,依此类推。若单侧下肢出现某种变异,对侧没有,则“具有不对称性”该项指标得1分;若出现两种单侧分布的解剖变异,则得2分;若无单侧分布的解剖变异,则计0分,依此类推。按“具有对称性”“具有不对称性”两项指标记录每位受检者的得分情况,并制成列表。
(1)受检者个体内两侧下肢静脉变异的分布规律:将717例受检者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资料以表格形式记录,建立统计数据库,两侧下肢的数据以配对表格的形式排列,比较两侧下肢静脉解剖变异的分布情况是否存在差别,采用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对比717例受检者两侧下肢对称性出现静脉变异和不对称性出现静脉变异的情况是否存在差异,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受检者个体间各基础生理因素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情况的关联:将受检者分为有静脉变异组和无静脉变异组。采用Logistic回归的单因素分析方法分析各基础生理因素与下肢静脉变异情况的关联。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比(%)表示,行χ2检验,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717例研究对象中有206例(28.73%)发现静脉解剖变异,511例(71.27%)两侧下肢静脉解剖结构正常。在发现静脉解剖变异的206名受检者中,167例的双下肢存在对称性分布的静脉变异,其中呈完全性对称分布的有96例,呈部分对称性分布的71例;另外39例的静脉解剖变异为不对称性分布。
717例受检者“具有对称性”该项指标总得分273,“具有不对称性”该项指标得分143分。
采用配对比较的秩和检验计算得P=0.000<0.05,717例受检者两侧下肢对称性出现静脉变异与不对称性出现静脉变异的情况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具有对称性”指标的总秩次大于“具有不对称性”指标的总秩次,所以717例受检者两侧下肢对称性出现静脉变异的情况比不对称性出现静脉变异的情况占有明显优势。
2.2.1 性别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发生情况的关联
717例受检者中男性、女性分别有408例、309例。其中,111例男性及95例女性受检者的下肢发现静脉变异,297例男性及214例女性患者的下肢无静脉变异发生,不同性别受检者的变异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75,P=0.300>0.05),则变异发生与否与性别无明显关系,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受检者的变异分布情况 单位:例
2.2.2 年龄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发生情况的关联
对比16~30岁、31~50岁、51岁以上三个年龄段的下肢静脉变异发生的情况发现,组间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别,则下肢静脉变异发生与否和年龄没有显著的关系(χ2=1.129,P=0.569>0.05),见表2。
表2 不同年龄段下肢静脉变异发生的情况 单位:例
2.2.3 身高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发生情况的关联
对比151~160 cm、161~170 cm、171 cm以上三个身高区间的下肢静脉变异发生的情况可看到,组间数据不存在明显差别,则下肢静脉变异发生与否和身高没有显著的关系(χ2=0.215,P=0.898>0.05),见表3。
表3 不同身高分组下肢静脉变异发生的情况 单位:例
2.2.4 体重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发生情况的关联
对比41~60 kg、61~70 kg、70 kg以上三个体重组的下肢静脉变异发生的情况可看到,不同体重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下肢静脉变异发生与否和体重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χ2=0.215,P=0.898>0.05),见表4。
表4 不同体重分组下肢静脉变异发生的情况 单位:例
2.2.5 血压差异与下肢静脉变异发生情况的关联
对比不同血压分组的下肢静脉变异发生的情况可看到,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收缩压(+)、舒张压(+)四组组间变异与否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则下肢静脉变异发生与否和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χ2=0.872,P=0.832>0.05),见表5。
表5 不同血压分组下肢静脉变异发生的情况 单位:例
在下肢静脉的组成中,下肢浅静脉起于足背,沿内踝前-股骨髁-卵圆窝汇入股静脉。下肢浅静脉起是非常重要的侧支循环静脉,下肢静脉在大腿段有时出现双大隐静脉。小腿段存在分支静脉,小隐静脉来自足的外侧,沿外踝后侧上行[8]。下肢深静脉小腿段深静脉多呈双支,解剖特点常见左侧髂总静脉分出呈上弓形下行,且多呈“桥”形连接。交通支静脉分为交通支和穿通支,交通支为浅静脉之间连接的静脉,穿通支静脉是指浅、深静脉之间的交通支。下肢静脉回流主要依赖肌肉泵功能、静脉压力、静脉瓣膜功能完成交互作用,肌肉泵功能能促使下肢静脉在不扩张的条件下,动脉流入的血液从静脉流出。静脉瓣膜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血流单向流动和站立位时分割静脉的静水压,静脉压力主要包括动静脉毛细血管网交换后所剩余的压力及胸腹压[9]。
下肢静脉血栓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的特点,常见于骨折、外伤、手术、长期卧床、妊娠和分娩、静脉曲张及血液高凝状态等患者。下肢静脉系统的解剖分布和毗邻关系是超声工作者执行下肢静脉检查的理论基础,只有掌握了正常下肢静脉系统的解剖结构,才有可能正确识别和判断下肢静脉疾病[10]。在大多数的权威传统解剖教科书中,下肢静脉被描述为单一、连续而没有重复血管的静脉系统,静脉与伴行动脉或静脉与毗邻组织解剖关系恒定[11]。然而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这种经典解剖结构只存在于部分患者中,而其他患者的下肢静脉系统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静脉变异情况。静脉变异血管对下肢静脉系统的正常生理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与正常“经典”血管相似,静脉变异血管也可能存在各种静脉病变,如血栓形成、慢性静脉瓣功能不全等,如果忽视下肢静脉变异的存在,则可能造成超声漏诊和假阴性诊断。通过对下肢静脉解剖变异情况的研究,可以为超声影像解剖认知提供了必要的补充,对发现和诊断下肢静脉疾病,提高超声诊断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12-13]。
对于超声检查者而言,下肢静脉变异呈对称性分布有助于寻找和辨别变异的静脉血管,如果超声检查时在一侧下肢发现某种类型的静脉变异,则另一侧下肢有较大可能存在同样的变异,这种分布特征使寻找变异静脉血管的操作更有倾向性,更方便、快捷。应该指出的是对称性分布是下肢静脉变异在正常人群中的总体分布趋势,而不是绝对单一现象,在本研究中仍然有相当比例的静脉变异为单侧分布。因此在一侧下肢没有变异静脉或没有某种类型的变异静脉时,不能简单地认为另一侧下肢也是同样如此[14]。
从理论上讲,静脉变异血管的发生和演变应与“经典”静脉血管相似,都源于血管系统先天复杂的胚胎发育过程[15-16],而与各基础生理因素的影响无关,但截至目前,仍然没有研究报道有充分的理论依据对此观点予以证实。在本节研究中,通过对一定样本数抽样人群的分析,得出的结果提示下肢静脉变异的发生与后天各基础生理因素的影响无明显相关。
综上所述,个体内两侧下肢静脉变异的分布具有较大程度的对称性,下肢静脉变异发生与否与人群各基础生理因素差异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