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晓东
(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人民医院 宁夏固原 756000)
脑梗死的发生往往与患者的年龄、基础疾病情况、血管性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情绪等存在联系,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往往情绪控制更加不稳定,导致患者脑血管意外,对患者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都有严重不利影响。临床对于脑梗死患者多以西药治疗为主,但是脑梗死患者需要长期接受治疗改善肢体障碍问题,患者长期服用西药会出现一些副作用[1-2]。近年来,随着中医的推广和普及,中医理论也大量应用在脑梗死患者中。
选取我院2019 年1 月~2022 年1 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共98 例,分为研究组和参照组。
研究组给予补阳还五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研究组男性27 例,女性22 例,年龄49 岁~81岁,平均(68.91±1.46)岁,病程1 年~7 年,平均(3.61±0.86)年。
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参照组男性28 例,女性21 例,年龄50 岁~82 岁,平均(68.59±1.47)岁,病程1 年~8 年,平均(3.72±0.69)年。
对比两组临床效果,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等不良反应控制情况及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脑梗死患者均接受预防复发干预、并发症预防及治疗干预、止痛治疗、营养支持等,接受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干预,缓解患者长期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焦虑心理,帮助患者更加积极配合治疗。在此基础上接受治疗干预。
研究组:脑梗死患者接受补阳还五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药方组成黄芪50 克,当归10 克,川芎10 克,赤芍10 克,地黄10 克,白术12 克,党参20 克,茯苓12 克,炙甘草6 克,桃仁10 克,红花10克,地龙10 克;纳差者在药方中加入焦三仙各12克,恶心欲吐加竹茹10 克,头疼明显的加天麻10克,夜不能寐者加酸枣仁20 克,煎取200 毫升药汁,患者早晚各服用1 次。
观察两组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等不良反应控制情况及肢体功能改善情况。详细记录相关数据并比较。
本组实验涉及数据采用SPSS21.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 检验,用均值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用%表示,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干预完成后,研究组临床效率显著较优,(P<0.05)。见下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干预完成后,研究组安全性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见下表2。
表2 两组中风偏瘫患者安全性对比
干预前,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53.67±1.09),肢体感觉功能评分(52.38±1.23),认知功能评分(54.96 ±1.55), 参 照 组 肢 体 运 动 功 能 评 分(52.46±1.73),肢体感觉功能评分(53.27±1.72),认知功能评分(53.73±1.69)。干预后,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87.62±3.53),肢体感觉功能评分(82.34±4.57),认知功能评分(83.76±3.25),参照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66.36±3.78),肢体感觉功能评分(68.23±3.47),认知功能评分(65.43±3.17),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P<0.05)。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脑梗死也就是临床所说的脑卒中病发概率逐年上升。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时间跨度大,在长时间治疗过程中,不仅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也会导致患者家属生活质量下降[3]。脑梗死属于心脑血管类疾病,具有病发概率高、病发突然、病情危急、致死概率高等特点。脑梗死多为血栓堵塞脑部血管,造成供血不足或供血中断,两者对于患者的神经功能均有严重不利影响,进而影响患者肢体功能。
对于很多脑梗死患者而言,最大的“梦想”可能就是重新站起来走路[4]。中医理论认为患者饮食不规律,作息不规律,情绪失调,导致患者血脉不利,主要发病原理为患者脑部出现淤血。因此,中医主张治疗脑梗死患者要活血化瘀。临床对于脑梗死患者一向多以西医为主,虽然临床有一定的成效,但是临床实践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补阳还五汤由赤芍、川芎、当归、红花、桃仁、黄芪、地龙组成,本方重用黄芪为君,补益元气,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而络通,以行药力,诸药合用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5]。重用补气药,少佐活血药,为本方配伍特点。除了积极治疗,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可以为患者实施中医护理配合。护理人员要结合患者性格特点、患者喜好为患者安排床位,病房设施尽可能温馨整洁,床头可以放置患者常用物品,病房内保持空气清新,温度和湿度适宜,床品定期更换,室内保持光线柔和。科学安排患者的探视,探视人员不可过多过嘈杂,指导患者养成规律的作息。医护行为尽可能在白天完成,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6]。
脑梗死患者病发初期,身体肌肉张力显著增加,患者容易受到影响处于不良姿势,对于术后康复极其不利,对于自己无法矫正体位的患者,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物理干预帮助患者恢复。脑梗死患者病发早期,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在床上练习抬腿、半坐等简单的锻炼动作,待患者康复有一定效果后,护理人员可以指导患者进行下床站立、缓慢行走等,并指导患者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自行进行穿衣吃饭等行为[7]。脑梗死患者前期训练重心放在核心肌群的锻炼上,让患者能独立站坐;加强下肢肌力锻炼,为步行做准备。
肌力训练:左上肢辅助运动,肩关节外展、前伸,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后,腕背伸,手指屈伸,每个动作20 次/ 组;下肢辅助主动运动,直腿抬高、屈髋屈膝,每个动作20 次/组[8]。
护理人员在患者软瘫期还可以选择患者上肢的鱼际穴和下肢的太冲穴进行针刺辅助干预,在患者痉挛期主要选择上肢的外关、合谷穴、手三里、肩髑和下肢的三阴交穴、阴陵泉进行针刺干预。针刺时,护理人员通过捻转法刺入,在针感明显后留针半小时,之后每间隔10 分钟刺激1 次,针灸治疗连续干预30 天[9]。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接受补阳还五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干预,参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干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临床效果显著较优,研究组49 例患者中,3 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总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6.12%,参照组49 例患者中,5 例患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2 例患者出现过敏的不良反应,3 例患者出现其他不良反应,总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20.41%。研究组不良反应控制情况显著较优,干预前,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53.67±1.09),肢体感觉功能评分(52.38±1.23),认知功能评分(54.96±1.55),参照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52.46±1.73),肢体感觉功能评分(53.27±1.72),认知功能评分(53.73±1.69),干预后,研究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87.62±3.53),肢体感觉功能评分(82.34±4.57),认知功能评分(83.76±3.25),参照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66.36±3.78),肢体感觉功能评分(68.23±3.47),认知功能评分(65.43±3.17)。干预后,研究组患者肢体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补阳还五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干预效果显著。
综上,针对脑梗死患者采取补阳还五汤合六君子汤加减方治疗干预,患者临床效果,包括胃肠道反应、过敏等不良反应控制情况及肢体功能显著改善,适于推广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