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加亚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 江苏大丰 224100)
静脉调配中心主要是负责提供静脉用药的重要科室,药学部门根据医师处方/医嘱,经药师适应性审核,由专业技术人员调配静脉用药,从而直接供临床输注[1-2]。该科室工作性质相对特殊,若感染管理工作不到位,极易导致药物被细菌污染,患者出现感染、发热等不良症状,对其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起医疗纠纷[3]。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HFMEA)为临床上一种新的质量管理模式,属于一种前瞻性危机分析系统,对可能会出现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并重新设计,以将不良结果降到最低[4]。HFMEA 模式管理在静脉调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报道极少,且探讨并不深入。鉴于此,本文对我院管理前后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进一步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我院2019 年采用常规院感管理方法,内容包括洗手依从性督查、院感相关知识培训、消毒隔离检查、空气层降菌培养、医疗废物管理及应急预案演练等。从2020 年起,在感染管理中开始应用HFMEA,选择调配中心洁净区及物品,其中水平层流台8 台,生物安全柜7 台。在此期间,科室未发生人员调动情况,与实施HFMEA 前具有可比性。
2020 年前,在感染管理中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与规范进行管理工作。2020 年起,开始应用HFMEA。
1.2.1 成立HFMEA 项目小组:由静脉配置中心护士长组织成立FMEA 小组,小组中主要包括静脉配置中心护士长、主任、院感科主任、护理组长、高年资护士、药师等共8 人,所有小组成员均熟知院感业务,了解并熟练掌握专科质量标准、评估方法,开展FMEA 知识培训。采用头脑风暴法,对感染管理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并剖析失效原因,建立S、O、D等级评价标准,计算风险优先指数。根据RPN 值,判断改进计划,确定改进先后流程,及时将感染管理工作中不合格的高风险失效模式排除,对院感控制方案进行优化。
1.2.2 绘制静脉用药配置流程图,找出失效模式,并对各流程依次分析。
1.2.3 依据HFMEA 评分值行风险分析:计算危机值=发生频度(O)×失效检验难度(D)×严重程度(S),取值范围:1-1000。RPN 值的高低与失效风险大小呈正相关,根据RPN 值的大小,决定是否改进,确定失效改善的先后顺序[5]。主要包括:培训不到位60,无菌观念较差192,医疗废物管理不当125,手部卫生不规范630,消毒管理不规范189,督查感控不足294,未有明确的制度规定50,护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端正96,制度落实不到位72。
1.2.4 提出改善措施:护理人员无菌观念较差方面:加强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在获批后方可进入洁净区域,依规定戴帽子、口罩,换鞋,消毒双手,穿戴洁净服、无菌手套,进入洁净区域后减少走动,保持室内密闭状态。医疗废物管理不当方面:组员严格遵守垃圾处理原则,组长监督,禁止医疗垃圾外流,医疗垃圾放置于对应标识区,负责人员交接。消毒不规范方面:每日定时启动层流系统、紫外线照射,严格净化管理装置,确保层流台分区使用,由专人维护、保养及检修通风系统。督查感控不足方面:小组组长加强对小组成员工作的监督。
比较实施HFMEA 前后沉降菌生成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于实施前、实施后,统计水平层流台、生物安全柜的沉降菌生存情况。沉降菌生成率=有菌生长皿数量/总数量[6]。
于实施HFMEA 前、实施后,统计药物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主要包括药物与标签不符、调配剂量差错、注射器漏液、签字或标识不完整、溶媒量与标签不符。
SPSS22.0 分析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差异比较采用X2/Fisher 检验,以(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P<0.05 差异显著。
在实施后,静脉调配中心的沉降菌生成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对比实施前后沉降菌生成率(%)
因静脉调配中心感染出现的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见表2。
表2 对比实施前后药物不良事件发生率(‰)
静脉调配中心为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之一[7]。若感染管理工作出现失误,则会导致药物受到污染,而将感染的药物输注给患者,则会进一步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发热等不良症状,威胁患者身体健康[8-9]。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更严重的不良反应,影响护患关系,不利于临床工作的顺利进行[10-11]。因此,及时采用有效的感染管理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黄峥等[12]学者研究指出,HFMEA 由美国医疗机构联合评审委员会推荐,近些年来,该方案广泛应用于医院安全风险评估中,可有效降低医疗风险。唐燕青等[13]人发现,HFMEA 主要由失效模式、效果分析模式组成,可最大程度地预防及减少缺陷发生的可能性,将医疗风险减至最小,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研究发现,与实施前比较,实施后静脉调配中心的沉降菌生成率无明显差异,但数值较低,数据提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可有效降低静脉调配中心沉降菌生成的风险,应用价值较高。研究还发现,实施后静脉调配中心不良事件发生率0‰显著低于实施前40‰,提示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有助于减少静脉调配中心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调配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由我院感染管理科科长、经验丰富资历较深的感染管理科科员、经静脉调配中心专业培训且工作>5年的工作人员成立HFMEA 管理小组,可保证感染管理工作的专业性、科学性,确保药物调配的安全性及准确性。通过小组会议,以头脑风暴法识别静脉调配中心感染管理中的潜在风险,并剖析失效原因及影响因素,计算风险优先指数,根据风险数值发现,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升护理人员无菌观念,正确执行无菌操作;其次是医疗废物合理处置,规范管理;最后是室内层流消毒、紫外线照射等室内空气消毒。合理规避各种存在的、潜在的感染风险,针对性开展处理措施,有助于增强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与意识,改善无菌处理效果。还可进一步规范管理医疗废物,避免医疗废物处置不当。定时启动层流系统、紫外线照射,可有效保证室内空气流速、流向相同,改善空气质量,降低静脉调配中心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于静脉调配中心感染管理工作中,采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模式,可有效降低静脉调配中心的沉降菌生成率与不良事件发生率,临床应用价值显著,可继续推广及应用。本研究不足:样本量小,观察指标不足,应为今后研究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