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静,杨静
(成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擘画出新时代“中国之治”的宏伟蓝图。在中医药发展领域,强调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并对此做出了战略设计与系统安排,彰显出国家加快推进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坚定决心。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探索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对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医药发展理念、明晰中医药传承创新上升为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这一重要意义的实现是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中医药政策作为党和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为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实践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与引领作用。本文以党和国家颁布的直接体现中医药传承创新主题的政策文本资料,利用Nvivo12分析软件进行文本计量与内容分析,以此探索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
本研究以北大法宝数据库作为政策文本来源的数据库,以“中医药”“中医药传承”“中医药创新”以及“中医药传承创新”为关键词对2000年至2021年的中医药政策文本进行了检索。在此基础上,通过访问政府门户网站及相关部委网站,如国务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等部门门户网站进行补充检索。
为保证政策文本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本研究所遴选的政策文本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标准:一是采用党中央国务院、各部委及其直属机构颁布的相关政策文件;二是能直接体现政府对中医药传承创新所持态度的政策,如政策类型主要选取规划、意见、办法、方案等;三是政策发文时间截止至2021年。在对政策文献进行整理和遴选的基础上,对多位中医药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访谈,根据其意见对政策文献收集结果进行了调整和完善,最终本研究梳理了有效政策文献样本14份,具体见表1。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Nvivo12软件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演进规律进行研究。文本分析法,也称内容分析法,是研究者展示某种信息媒介(如书籍、文章、诗歌等)的内容(即信息、意义、符号),让研究者深入探索、发掘文本内容[1]。作为一种非直接介入的分析工具,此方法有助于研究者以客观中立的态度对事实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2]。 Nvivo12软件是一种质性研究中常用的资料分析软件,能够帮助研究者进行文本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呈现工作,有助于增进质性研究的严谨性与信实度。[3]本研究借助Nvivo12软件的文本搜索功能,梳理中医药传承创新政策文本中的关键词并对其进行编码,再通过文本分析法对政策文本进行内容分析,进而提炼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演进逻辑。
图1是运用Nvivo12软件对14项中医药传承创新政策文本进行关键词频统计后的“词云图”,这种描述方式非常直观,关键词与字号大小成正比,缺点是难以判断文本关键词的准确数值。为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对14项政策文本进行手动编码1241项,借助Nvivo12质性软件,统计中医药传承创新政策的关键词及共享词频的准确数值(数值的大小表示政策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以便挖掘文本资料之间话语的传承与创新(见表1)。
图1 根据14项中医药传承创新政策构成的词云图
表1 各阶段政策文本关键词统计情况
表1显示,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话语呈现如下特点:一方面,从关键词内容上来看,中医药传承创新话语实现了传承和创新的并举。从2007年出台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4个关键词到2021年颁布的《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10个关键词的变化,表明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话语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而“保健”“服务”“医疗”“人才”等关键词在多个文件中均有出现,也表明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话语体系实现了较好的传承。此后,“丝绸之路”“对外开放”“法律法规” “数据库”“信息化”等词汇的出现表明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话语体系在传承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
另一方面,从关键词涉及内容的丰富程度看,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意识在显著增强。2007年中医药传承创新相关政策出台之前,中医药政策的重点尚未聚焦在传承与创新并重方面,这也表明这一阶段我国尚未形成与建立中医药传承创新意识。2007年至今,“企业、市场、政策、产业、人才、科技、信息化”等关键词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政策文件中被反复提及,说明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已逐步形成了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多领域构建的治理体系。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传承创新思想不断升华,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智能化信息数据、区块链技术又为中医药传承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从发展思想、战略地位和话语体系三个层面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演进逻辑进行深入挖掘。
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思想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传承创新与人民卫生健康事业之间关系的认知深化密切相关。从1950年全国卫生会议确立“团结中西医”[4]、1991年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明确将“中西医并重”列为国家卫生工作的五大方针之一,到2007年十七大“坚持中西医并重”[5],再到十八大以后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的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九大以后,“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创新从‘三个面向’到‘四个面向’,凸显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生命至上的战略部署。”[6]一系列的理念发展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中医药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并愈加深刻,是中医药传承创新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
晚清时期“西学东渐”思潮的兴起使得中医被逐渐削弱,到民国时期中医药的生存受到了严重威胁。1958年,毛泽东强调,“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7]此后,我国的中医药事业逐渐恢复。1985年中央书记处要求“把中医和西医摆在同等重要位置。”[8]2007年党的十七大,首次将“中西医并重”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颁布的《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以满足时代发展和人民群众对医疗健康的需求。”[9]自此,我国对中医药传承创新思想实现了第一次升华,中医药传承创新在与西医的博弈中,逐渐摆脱了晚清“西学东渐”及民国时期以来被边缘化的地位,开始在国家发展战略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十九大之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发展的重要部署,标志着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思想的第二次升华。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健康中国’战略,并提出‘坚持预防为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理念。”[10]“中医药作为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秉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价值内涵,成为建设健康中国,助力人民健康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11]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的过程中,中医药的深度介入,不仅为打赢疫情防控的总体战贡献了中医力量,有效推动了“健康中国”战略在中国的落地生根,同时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医药及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新的契机。
上述新的定位与新的认识表明,我国对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思想已经从过去仅关注中医药发展与人民健康需求之间的线形关系转变为强调中医药在助力健康中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理论内涵和文化自信。
2016年,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发展中医药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计划》的出台,赋予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战略意义,指出:推动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是实现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12]与此同时,《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将中医药纳入‘一带一路’倡议中,皆在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医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维护人类生命健康。”[13]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是新时代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性文件,在指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的同时,提出,“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14]2021年党和国家又提出具体“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名医堂工程’‘产学研医政联合攻关工程’‘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中医药开放发展工程’”[15]。 “建设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等重大工程等”[16]。此外,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中医药也积极融入其中,借势加速发展。“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出台,提出了构建粤港澳中医药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中医药高地建设新格局。”[17]
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传承创新政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持续稳步上升,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这一变化充分表明中医药已逐步成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话语体系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而丰富完善的,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变化。改革开放至十七大,“中西医并重”作为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词出现在各类政策文本中,而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理念尚未正式被提出。这也意味着,中医药传承创新的话语体系在这一时期尚未形成。
2016年,科技创新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核心议题。此后,“创新性发展”“标准规范”“政策法规”“中医药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等关键词在中医药政策中频繁出现,反映出这一时期我国中医药建设进入深化改革、系统推进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话语体系初步形成。
党的十九大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新的部署。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成为我国中医药话语体系的又一次丰富和创新。此后“传承与开放创新发展”“民族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健康共同体”等全新的政策话语在政策文本中显现,给中医药政策带来了新的方向和目标,这些话语谱系的变化也意味着中医药传承创新政策新时代的到来。“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18]。这一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全新论断,实现了对以往中医药传承创新思想的归纳、总结与升华,从而形成了新时代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思想不断升华、战略地位不断提升以及话语体系不断丰富的演进逻辑,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首要位置的初心和使命。总结中国共产党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有利于更好地保障人民生命健康与安全,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生动实践是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得以实现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指明了方向。建国初期,由于对中医药的认识存在分歧,致使党的中医药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经由党内思想为了几亿劳动人民防治疾病、致力于人民卫生工作的统一到保护、改造、发展中医药,从早期重视发挥中医药的作用,再到十八大以来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思想的升华,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医药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与确立文化自信的根本属性的认识高度、对中医药的自信程度都在不断加深。“这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中医药发展客观规律、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指导,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客观地看待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实际价值,从实际出发而不盲从于时代潮流。”[19]
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先进性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的传承创新。中国共产党在充分了解中医药的科学与价值基础上结合国情,提出中、西医学有机结合的理念,“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实现了中医药在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推进全面建成小康过程中的积极贡献。”[20]此外,中国共产党顺应时代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全新发展理念,“为中医药融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21],发挥“‘中医药+’优势,使其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格局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23]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就是要“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中医药发展为了人民、中医药成果惠及人民,增进人民健康福祉,保证人民享有安全、有效、方便的中医药服务”[24]。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在抗击疫情过程中凸显出“近90%以上的总有效率”,[25]也有调查显示,“新冠疫情期间,民众对中医药的认知、认同、需求及关注度均有较大提升”[26]。一方面,党和政府积极构建以疾病治疗和养生保健为目的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将中医药融入到“大健康”卫生战略,为民众提供“简便验廉”的医疗保健服务,推动中医药服务于人民生命健康的全周期,有效解决民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注重通过建构与完善中药产业链,“推动中医药产业链绿色发展,促使中医药助力乡村振兴,从而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27]如拥有丰富中药资源的云南省,近年来大力实施道地中药材提升工程,先后建立了50个道地优势药材良种繁育基地、100个良种中药材保障性苗圃基地,有效地将中医药、民族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作为一个具体的历史范畴,民生问题具有必然的动态变化性,并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8]这也意味着保障和改善人民生命健康的中医药事业必须随着人民生活实践的变化而不断传承创新。纵观近代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历史,从革命战争年代团结中医、推动中西医结合;到建国初期存在的中医药认识分歧到党内统一思想提出保护发展中医药;再到改革开放以来中西医并重提倡长期并存,都是对党在中医药发展过程中坚持传承创新的生动诠释。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强化中医药传承创新力度。一方面,“实施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增强中医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推进优质高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加强中医药科研与创新;聚焦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推动现代科学与中医药相结合”[29]。尤其是将人工智能融入中医药发展,打造跨领域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开拓中药智能关键技术的开发利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算法研究等。“如Qinan Hu等将医疗记录中的非结构化文本作为输入,利用CNN和FastText两种端到端算法进行实验,准确率达92.55%,证实了端到端文本分类算法在非结构化健康记录中进行阴阳辩证的可行性。”[30]另一方面,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的平台更加丰富、政策更加完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主体更加多元、方向更加国际化如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现阶段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经济发展最具活力、中医药发展的最新高地。2019年3月中央提出,“应在粤港澳大湾区积极发展中医药产业,打造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实现中医药的标准化和国际化。”[31]在此背景下,“大湾区整合三地优势资源,促进中医药人员、产品、资金、标准等要素的流动与联通。先后建设了国家中医医疗先行区、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国际化中医药中心,并在中医药服务模式、管理方式、政策出台、文化建设、质量监管等多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创造了新的机遇。”[32]
研究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对理解中国共产党中医药发展理念,明晰中医药在国家战略中的制度逻辑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中医药传承创新的演进是伴随着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思想不断升华、中医药战略地位不断提升和话语体系不断丰富而产生并逐渐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党的全面领导是政治保证,以人民为中心是根本立场,守正创新是根本动力。
党和国家的中医药传承创新政策是研究透视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演进逻辑与基本经验最为权威的文本依据,文本政策承载的是党和国家对于中医药传承创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凝练与概括,这也意味着政策文本尚不能细致、全面地展现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特征与演进过程。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将更为广泛的文本资料纳入研究中,充实文本分析的资料来源,从而更加系统、全面的展现我国中医药传承创新的“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