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视域下“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职业期望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2022-10-10 09:19婷,黎
高教学刊 2022年28期
关键词:表现性工科双一流

陈 婷,黎 英

(南宁师范大学 物流管理与工程学院,南宁 530299)

新工科建设是“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的领头雁,是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重中之重,是推动我国“双一流”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的关键举措。2017 年4 月在天津大学举行工科优势高校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公布的《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中提出: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不应单纯以学科为导向,更应该适应产业需求和行业需求。人工智能、机器人、物联网、无人驾驶技术、3D 打印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的存储和量子计算等新突破性技术、颠覆性技术的不断产生和广泛应用,在数字、物理和生物技术共同推动下,不同学科之间相互促进、不断融合,这都迫切需要新的人才作支撑。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要求新工科新时代的人才要顺应国家重大战略,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供示范和引领,深入探索新工科专业与传统工科专业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打破二者之间的隔阂,从而不断提升新工科专业人才与市场的匹配度。

2017—2022 年以来,新工科专业的毕业生相当大一部分已进入就业市场。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1 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报告,我国云计算工程师、云架构师和数据挖掘工程师等新工科专业岗位的缺口非常大。以机器学习、算法工程师、深度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和图像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职位月薪普遍在1.8 万元以上,这也反映出劳动力市场对新工科专业的人力资源需求十分旺盛。

职业期望是求职者对某项职业的期待与向往,指劳动个体对职业的态度倾向,一般被视为组织文化和形成员工组织承诺的前因变量。职业期望对于员工工作态度、工作动机、工作绩效和后续职业生涯管理都有密切关系。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职业期望相关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个体层面到社会层面的发展过程,早期的员工职业期望的研究主要围绕入职期望、职业期望趋势和职业期望调整展开。Buckley 等研究发现企业为了满足自身对人才的需要往往夸大企业的优势条件,工作中的职业期望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会受到组织认同程度的影响,基于组织目标与组织价值观,组织内的员工会基于情绪表达,不断调整自身的职业期望,从而尽可能减少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冲突。Atkinson认为人力资源组织通过提供符合求职者职业期望的组织管理措施,进而能够满足组织承诺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侯志瑾等从劳动者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定位出发,认为职业期望是个体能力、兴趣与工作机会及社会需要等外部环境因素的中介变量,对自我职业期望过高会产生认知偏差,由此引起员工职业懈怠、组织忠诚度下降和离职倾向等。

近年来,随着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行为学管理实践中对员工职业期望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李祥飞等认为新入职员工的职业期望目标实现与否,决定着员工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间接影响员工离职倾向的程度。张西超等研究发现员工的职业期望越高,说明员工对组织的态度越积极,相对应的组织犬儒主义越低。刘取芝对比了男女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差异,探究了外部环境因素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经济水平对研究生职业期望的影响。胡晓玲以女研究生为被试,通过职业期望的差异性分析发现其最为看重的相关因素是福利和稳定性、自我实现和声望地位。彭湘莹等探究了大学生职业期望与父母教养方式之间的关系,发现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的职业期望更高,尤其是职业声望地位、职业稳定等方面。朱晓文等结合国际比较视角,认为职业期望在代际流动中具有重要作用,家庭背景可以显著影响青少年的职业期望,这种影响在青少年中存在性别差异。王宁等基于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研究发现媒体、学校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等通过提高学生的科学自我效能感,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期望。

当前国内有关大学生和高等学校毕业生职业期望方面的研究并不系统,针对这一特定群体职业期望的评估和测量工具也不尽统一,尚没有以新工科为研究背景,探究“双一流”高校新工科专业高等学校毕业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缺乏定性研究更缺乏实证研究,有鉴于此,本文基于本土新工科教育的现实基础,探究新工科专业毕业生职业期望的影响因素,兼具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量表的开发、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为了加强研究的针对性,在进行量表开发之前,采用质性研究中访谈的方法采访了一部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学院专家,与此同时为了加强研究的针对性,我们也与几位企业的人力资源部总监或主管进行了访谈。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当前部分大学里的工科教育和工程教育仍然是侧重于让学生完成学历教育或者只是引导学生取得职业资格认证,并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借鉴李祥飞等和宫安铭的研究,量表的开发中职业期望相关的变量和因子要考虑求职者自身的因素,诸如职业发展、工作舒适、物质利益和声望地位等。因此设计的量表较为全面地涵盖了员工工作归属感和满意度的相关影响因素。调查问卷一部分是被试的人口统计学信息等基本资料,另一部分是职业期望量表。

调查问卷既有纸质版调查问卷,也有通过网络渠道发放和收集的调查问卷。选定的调查时间段是从2021 年10月1 日至2021 年12 月30 日,我们将填写链接发到受调查的一部分“双一流”高等学校的网络社区和论坛、一些人数50 人以上的QQ 群、学校百度贴吧和哔哩哔哩网站。与此同时也采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账号的主页设置问卷的题目链接。我们发放的问卷总数是2 000 份,回收1 920 份,回收率96%,剔除无效问卷之后最后进入数据分析的问卷总数是1 850 份。

三、实证分析

IPA 方法就是感知重要性—实际表现性分析,该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服务性要素的衡量与评价。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来测量期望值(也就是感知重要性)与实际表现值(也就是实际表现性)之间的差距。

我们用SPSS 软件对样本进行信度检验,问卷量表的Cronbach's α 值是0.812,表示量表具有很好的信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经过配对样本t 检验,各个题目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适合进行IPA 分析。

通过描述性分析可以了解“双一流”高等学校新工科专业大学毕业生的职业期望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受调查对象中性别构成为:男性数量为789 人,占比42.6%;女性数量为1 061 人,占比57.4%。受调查对象中年龄分布情况为18 岁及以下33 人,占比1.8%;19 岁212 人,占比11.5%;20 岁444 人,占比24.0%;21 岁508 人,占比27.5%;22 岁334 人,占比18.1%;23 岁177 人,占比9.6%;24 岁27 人,占比1.5%;25 岁及以上115 人,占比6.2%。

根据访谈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利用统计软件分析了研究变量的感知重要性和实际表现性得分和差值。详见表1。

根据表1,职业期望的相关影响变量中感知重要性得分最高的是医疗养老住房公积金齐全(得分4.23)、机会公平(得分4.23)。说明这两个变量是新工科专业毕业生最为看重的两个变量。这反映提供满足和利于员工职业成长和发展的相关工作福利和工作条件,既有利于组织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和潜能,为组织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从而提高工作绩效,也有利于员工自身的职业发展。

表1 感知重要性与实际表现性得分、差值

接下来通过IPA 模型图来更直观地展示各变量感知重要性和实际表现性的状态。以所有变量感知重要性均值(3.84)和实际表现性均值(3.16)的交点划分上下两个对称轴,分为纵、横轴,构建一个两维度四象限的矩阵图。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期望感知重要性与实际表现性的IPA 模型

右上部分是优势区,这一区域的变量的感知重要性和实际表现性的得分值都在3.15 以上。具体变量可参照图1下方的附注一一对应。这些相关变量是与企业用人需求密切相关的,也是组织工作激励和吸引力的基础因素,也是求职者职业决策和职业选择的前提。

左上部分是保持区,这一区域变量的感知重要性较低但实际表现性较高,相关变量并不适合刻意追求提高。这一区域的2 个变量是受雇单位规模大、工作有挑战性。这2个变量不是新工科专业毕业生职业期望的主要影响变量。

左下部分是改进区,一方面这一区域的变量感知重要性和实际表现性得分都较低,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一区域变量的感知重要性和实际表现性的得分相对比较均衡。在受调查人员眼中,这一区域的变量与其职业生涯发展的前景关联度并不高,但也是需要一定的改进和提升。

右下部分是弱势区,这一区域是感知重要性分值高然而实际表现性得分低的区域。这一区域的变量应该是提升空间相对较大的,需要重点努力。这也反映了机会公平、晋升机会多和工作自由这三个职业期望相关变量与问卷受调查人员的流动性密切相关,也是侧重于个体情感层面。与此同时,这一区域的变量也隐含着家庭照料和工作支持的因素。

四、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双一流”高等学校新工科专业毕业生职业期望构成要素的多维度的度量,分析了新工科专业毕业生职业期望的总体状况和基本特征,结果显示一部分“双一流”高等学校的新工科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期望的实际表现性和感知重要性存在一定的距离。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围绕“双一流”高等学校新工科专业毕业生职业期望,探求有针对性的策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要坚持国际视野和中国特色,既吸收当前新科技革命的先进理念,也要扎根中国大地,增加政策供给,加强政策协同,形成政策合力,强化产教融合、产学合作,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和需求推动新工科建设,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考虑到新工科专业的学生面临较为激烈的学业竞争压力和较大的学业风险,因此要不断优化新工科相关领域专业结构,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各个要素、环节和阶段,同时要改革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丰富人才质量标准体系的有效路径,形成包容性、开放性、科学化和多元化的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和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延伸工程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职业上升通道。

作为“新工科”发展的主阵地,“双一流”高等学校应该立足于培养面向全球工程发展的新时代工程人才的战略定位,借鉴国际工程教育的经验,精准把握政策动向,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对外要适应行业需求和产业需求,拓展产学研合作空间,提高产学研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质量,对内要挖掘潜力,深入开展新工科课程体系改革和实践教学改革,升级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学科交叉和学科融合,既促进学科交叉也拓宽研究领域,不断以研促学、以教促研和以学促教,提升服务贡献,通过新工科学科发展来孕育新技术和催生新产业。

“双一流”高等学校新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应理性评估自身能力素质与理想职业的匹配程度,动态校正和调整职业期望与职业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开展新工科创新创业。在当前自由宽泛的就业大环境下,新工科专业求职者要转变择业观念,深刻理解自身专业优势的发挥不只是单纯依靠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努力培养开发自己的新思维和新创意,树立清晰的职业发展目标,从专业角度拥抱新科技、提升新技能,有本领才能有担当,这样才能取得就业竞争优势。

猜你喜欢
表现性工科双一流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高中说理性文言文表现性评价案例设计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论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性学习